2022年四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pdf

上传人:C****o 文档编号:38626215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0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四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年四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四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四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 .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班级四年级科目语文单元(组)第二单元主备人陈永明原始教案修订教案 5、古诗两首一、 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2、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3、 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三、 教学时间:2 课时四、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 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二、 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三、 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1、 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

2、,然后抽读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补充:激趣导课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3 页班级四年级科目语文单元(组)第二单元主备人陈永明原始教案修订教案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1)分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

3、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 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4、品读悟意境(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

4、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1、反复练习古诗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3、学生齐读4、熟读成诵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诗游山西村)一、复习第一首古诗1、指名背诵读诗2、指名说诗句意思二、学习游山西村1、初读感知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3 页班级四年级科目语文单元(组)第二单元主备人陈永明原始教案修订教案(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2)根据

5、注释理解诗题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4、品读悟哲理5、就读成诵6 爬 山 虎 的 脚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教具准备:1、实物展示台。2、学生准备水彩笔。3、爬山虎实物。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教学过程: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

6、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3 页班级四年级科目语文单元(组)第二单元主备人陈永明原始教案修订教案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三、反馈读书情况。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具体

7、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一、请同学们看实物。1、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精选学习资料 -

8、-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3 页班级四年级科目语文单元(组)第二单元主备人陈永明原始教案修订教案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

9、颜色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

10、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3 页班级四年级科目语文单元(组)第二单元主备人陈永明原始教案修订教案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它不只往

11、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 “一阵风吹过, 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四、学习第五自然段。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五、发散思维。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3、生活中

12、,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3 页班级四年级科目语文单元(组)第二单元主备人陈永明原始教案修订教案板书设计: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虎颜色:嫩红(灰色)的脚爬触巴拉、贴(牢固)7. 蟋蟀的住宅教学目标 :1. 会认 7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 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

13、一些表达方法。4.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板书:蟋蟀)齐读课题。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14、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1. 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3 页班级四年级科目语文单元(组)第二单元主备人陈永明原始教案修订教案要求: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2. 随机检查自学情况。3. 解决问题。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

15、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4. 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选址)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 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师小结,生齐读5、6 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一些词语,如: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同桌或

16、朋友夸夸你的住宅。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1. 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2. 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 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2. 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

17、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3. 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阅读的兴趣。)4. 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三、归纳总结,掌握方法四、作业设计1. 抄写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3 页班级四年级科目语文单元(组)第二单元主备人陈永明原始教案修订教案2. 以我的住宅为题,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

18、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难点: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教学过程:一、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 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2、 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

19、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3、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二、 探究课文,领悟道理1、 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2、 反复读第5 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 、 读第 7 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 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

20、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三、 总结课堂,迁移升华1、 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2、 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语文园地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3 页班级四年级科目语文单元(组)第二单元主备人陈永明原始教案修订教案一教学要求:1. 引导学生积累

21、语言,了解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能够熟读成诵。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2.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拟。3. 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二教学重点:1. 对于儿歌能够熟读成诵。2. 丰富知识,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3.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拟。4. 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三教学过程:(一) 、 “日积月累”的教学。1、导入。师:同学们,您们喜欢儿歌吗?谁会背?1. 指名学

22、生背儿歌。师: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老师也学会了一首新儿歌,想听吗?2. 老师背儿歌。“正月梅花香又香。”师:好听吗?想不想学?咱们就一起学一学。2、 学儿歌。学生初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1. 指名读,及时正音,再自由读。2. 了解儿歌中各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师:你从儿歌中了解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重点讲解正月是指一月。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4.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二、 “成语故事”教学(一) 、引入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1. 指名学生说一说。(二) 、学习“胸有成竹”这个成语。1. 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2. 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3. 了

23、解寓意。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3 页班级四年级科目语文单元(组)第二单元主备人陈永明原始教案修订教案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相机加以说明: “胸有成竹”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与可的故事,是说他在画竹子之前,心中先有一个他要画的竹子的大概形象,比喻我们做事前心里已有全盘的考虑及妥善的安排,因此才有成功的把握。4.作业:背诵儿歌;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三、习作教学: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内容。2、学生分小组自由谈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在全班交流,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3、引导学生体会本单元描写植物的

24、课文的写作方法,注意表达的顺序。并举一反三,体悟描写其他事物的方法。4、生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四、习作讲评:1、回忆作文要求。2示较好的习作,欣赏评价,说说好在哪里。3、出示中、差两种层次的作文,评讲,集体帮助修改。3、 学生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3 页班级四年级科目语文单元(组)第二单元主备人陈永明原始教案修订教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3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