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公开课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公开课 .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的第二框。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的发展, 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不断发展,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砥柱中流。可见,本框题是衔接全书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学艺
2、术、 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 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强爱国情感, 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学习必备
3、欢迎下载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 我认为重点在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才能完整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难点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为对该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而对高二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起点大多是历史书本,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确有一定障碍。四、教法与学法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信息容量大,也有利于弥补单纯语言描述的不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对知识
4、的理解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为了促进思维的发展, 需在部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上设置情境,引发求知动机环境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给予引导。自主探究法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所以我导入新课时精选了多领域的代表性图片(北京故宫、中国功夫、针灸、瓷器、红楼梦、戏曲、孔子等等十二张),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给学生留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
5、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二)推进新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由于第一目 “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 内容相对简单,我分别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和对都江堰的探究来体现独特性的特点。此外,据我课前了解,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
6、族自豪感。在第二目 “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 的学习中,课前需将学生分成7 组。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七个小组分别推举成员说说新疆的特色文化,和自己祖籍的特色文化,亦或是自己熟知的地区文化。2、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文化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学生相对熟悉的乡土资源,以小见大, 折射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3、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文化的相似点;探究其原因。4、得出结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接下来,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 这说
7、明了什么?当然, 该问题在此处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可。这样,继上一框题讲述 “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 后,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再次做了铺垫。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 民族文学等, 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 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4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骄傲”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8、凝聚力,这是该目的落脚点。经过前面的铺垫,对 “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的理解难度已有所降低,学生可以尝试展开深入探究,但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过程如下: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 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 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 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