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美好理想.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8598296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美好理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美好理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美好理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美好理想.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读书报告浅析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美好理想桃花源记创作于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东晋王朝制度陈旧,对外一 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 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此时不少文人 雅士不得志,陶渊明的满腔抱负也未实现。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 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描绘出了一个没 有压迫与剥削、人们自由安乐生活的世外桃源景象,营造出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 对的美好居住环境。他不仅借此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也表达了百姓的期望,桃 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一绝

2、境“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这是一个空间上的绝境:那个 幸运的渔人是走到树林的尽头,从一个“极狭”的山洞走进去的。“穷其林”“极 狭”说明了桃源的难以被发现,而且从文中所述“遂迷,不复得路”可知,渔人 进入的极狭山洞只是为引进一个见证者而特意“临时”设置的通道罢了,平时是 不存在的。老子曾设计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陶渊明的桃源连鸡犬之声都不可相闻,这是陶渊明的设置,是他理 想中桃源的样子,真正的与外世隔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源的绝境还是一个时间上的绝境:桃源 人的祖先们从秦朝时因为躲避战乱进入这个绝境,世世代代不再出过桃源。桃源 人认为的桃源之外的历史就停在“秦时”,不知道王朝更迭。桃源拒绝了桃源之 外世界的时间规那么,我想桃源中人不是不知境外之史,而更多可能是不想知道, 彻底的与世隔绝。这一点在渔人离开时,桃源中人的叮嘱:“缺乏为外人道也。” 他们不愿外人知晓桃源,自身也不愿知晓桃源之外的一切。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平 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 类的,田间

4、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陶渊明将所见之景一一道来, 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给人纯洁的美好感觉,一切都是安然而祥和,极 其舒适。桃源的生活是富庶的,生活在其间的人们衣着“悉如外人”,他们的生 活并不因隔绝而落魄。桃源的人们是幸福的,“黄发垂辑,并怡然自乐。”老人 和孩子的快乐是有代表性的,可以象征整个社会的和美与幸福。胡适先生曾说过, 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需考察的三件事之一,就是看这个国家怎样对待他们的 孩子。孩子们如花的笑倚里洋溢着桃源的幸福。桃花源的一切都很美好,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记述的桃源世界里没 有官宦的出现,存在还是不存在无从知晓,就陶渊明对官场的态度而言,

5、我想他 的理想世界是没有官宦的。即便有,桃源里的官员也肯定是能懂“养人术”的官 员,也不会像柳宗元先生种树郭橐驼传所描述的官员那样:“见长人者,好烦其令,假设甚怜焉,而卒以祸。”三、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人一一知礼、慎独()知礼对于桃源之人而言,渔人是不速之客。但他们对待渔人的态度却很友善。虽 “大惊”,但没有用“非我族类”的眼光冷遇,更没有乱棍驱赶之。相反,他们 稍作问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好客,礼仪至此。当全村人知道 了渔人的到来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在桃源停留的整个过 程中,桃源人热情好客,展示出崇高的人性之美。(二)慎独“慎独”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6、故君子慎其独也。”桃源 人谨言慎行得以三朝无忧。桃源祖先们避秦末战乱,率妻子邑人到此与世隔绝之 处。桃源人在贫瘠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经过长期 的努力奋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的优美 生活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农耕时代,所有的物资都产自由地。田地对于百姓 而言,是生命,是希望,更是幸福的源泉。在桃源,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 压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桃源人有属于自 己的田,是良田,粮食满仓是可以想见的。水是生命之源,桃源河道纵横,水源

7、丰沛,可以灌溉庄稼,也可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吃的来自良田,穿的产自桑麻, 物尽其用,人尽其责,男耕女织,尊老爱幼,其乐融融。可谓:“大道之行也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大同世界。桃源人向 渔人打听外面的情况并委婉地叮嘱渔人不要将桃源村的信息泄露,尤其“叹惋” 一词,更见其谨慎。桃源人一直恪守祖训,谨言慎行,不与外人纠缠。与之相比照,就是渔人的不慎独。晋太原年间,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溪水 有限,鱼越捕越少,捕鱼人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渔人天天捕鱼, 日子却越过越穷。渔人不知贫穷的原因,一直抱

8、着侥幸的心理在生死线上挣扎。 奇遇世外桃源,对渔人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宁可背信弃义,也要向太守“告 发”桃源奇遇,以邀功领赏。不是渔人贪婪,是社会现实对他的逼迫,因为他穷 怕了。渔人想通过此事一夜暴富,彻底改变自己贫苦的生活现状。渔人出了桃源 村,处处做标记,以备再访桃源村,他没有回家,却径自拜见太守。结果,世外 桃源纯属子虚乌有。由于渔人的不慎独,非但没有邀到功,反而坐实了其造谣惑 众的罪名。四、虚实结合的手法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 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 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

9、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 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 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 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 非有,使人费尽猜测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崛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 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 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 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 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

10、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 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 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 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 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 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五、结语桃花源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社会,它与现实世界有一个隐秘的接口,它并不 是一个架构的平行世界,桃源社会俨然一副自给自足的大同社会景象,故事的主 角武陵人像是一个误入的外来游客,偶然机会到了这片净土,奇特地经历了一番 后离开但未能遵守诺言,不仅“处处志之”,而且还将奇闻轶事尽数告知太守, 当他们试图再度寻到桃花源时才发现已经迷路,目的地已经不知所踪,这个世外 桃源也只在武陵人的描述中昙花一现,永远成为世人心向往之之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