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第 4 页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哲学,自古至今,绵延不绝;中国哲学之精神,见仁见智,历代学者皆有不同之高见。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样,哲学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精神是先哲们留下的精神基因、文化遗产;是我们对于先哲思想所做的一种领悟、对话、心灵的交契;是一个体悟性的话题。“中国哲学之精神”有诸多答案,无论是冯友兰的“内圣外王之道”说、牟宗三的“生命哲学”说,还是张岱年的“六大特点”说、李泽厚的“实用理性”说,这些哲学大家都是用专业性很强的哲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诠释的,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是晦涩难懂的,难于理解其真谛,导致不少人以为:哲学知识
2、的普及都是哲学家的事情。故而我就中国哲学这个问题浅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与想法。(1)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历来是道家所向往人生境界;佛教则把追求净化超升,从而达到“涅 ”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飘逸、佛教的超脱融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境界。因此,关怀人生实际、怎样做人,是中
3、国哲学的独到韵味、独到精神。中国哲学就是教你“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学问,它的理论关注点不是自然与彼岸,而是现实的人生,怎么样把人生过得更好、更有意义,无愧于祖宗、无愧于天地。正如“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人生理想,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积极而达观的态度也影响着中国人。中国的人生哲学具有积极性的功能,对社会群体来说也提供了渐进的原则。那就是:修身个人独立性的完成;齐家群体意识的温床;治国群体生活实习之所;平天下群体性最终目标的形成。中国哲学也谈天,是为了说明做人的道理,不是单纯地谈论天,也不是单纯谈论人,谈的是交天人之际,把天作为人生存的一个环境
4、。中国哲学不关心纯粹的自然问题,也不关心纯粹的彼岸问题,而是非常重视人在现实人生中的意义、价值与地位。(2)中国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在中国,大多数人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哲学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重视道德的作用,注重内心的修养,修身养性。中国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哲学。中国哲学的使命之一就是培养人的高尚品格,为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奠定扎实的基础。故而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哲学。无论是儒家的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与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通过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
5、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故而,在中国哲学中,道德占据着重要地位。周易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的君子一般指道德高尚之人,德才兼备之人,往往与小人相对。这两句话是用乾坤二卦的全阳全阴之气来描述君子之品行。大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人的道理,首先在于使人明白天赋予人的美德,进而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革旧更新,最后使自己和他人都达到完美的境界。中国道德哲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代代仁人志士对德性和修养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思考的。(3)中国哲学是一种处世哲学,讲求中
6、庸之道。易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就是至高无上的和谐,最好的和谐状态,而张载提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体和谐状态。但这种和谐是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等矛盾和差别的和谐,因此这种和谐是整体和动态的和谐,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和谐。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一致,中国哲学也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的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从而达到“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要实现“和”
7、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径是“持中”,并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4)中国哲学是一种实用哲学。特别关注实践问题,注重人生实践。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而获得一种乐趣。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实事求是,即所谓的“知行观”。 汉书河间献王传称赞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里“实事求是”一语恰当地概括出中国哲学注重实践的品格。西方哲学有“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哲学家研究理论问题、探求知识,只是为了弄清道理,满足求知的欲望,并不问这种知识是否有实际的功用。在西方,有“哲学源于新奇”的说法。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哲学家并不从纯粹的理论兴趣出发探求知识,而是把“求是”即探求知识同“实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张为“实事”而求知识,求那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的知识。知行观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一个内涵,表现出我们中国哲学重视实践、关怀现实问题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