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附答案)(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附答案)(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附答案)-第 7 页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k【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第三段。【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 ”,是 采取的一种 ,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合从缔交 通 陈利兵而谁何 通 威振四海 通 3.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尊贤重士( ) 会盟而谋而弱秦( )约从离衡( )追亡逐北( )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以弱天下之民( ) 却匈奴七百余 ( )以愚黔首( )4.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因蒙故业,因遗策。(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相如因执壁却立。( )因利乘便( )策振长策而御宇内。( )蒙故业,因遗策。( )制覆至尊而制六合。( )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兵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3、 )通乐毅之徒通其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致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延秦人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北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汉王引诸侯兵北。( )信 明智而忠信( )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探究案】1.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2.在第2自然段第 1 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
4、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3.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检测案】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C.外连衡而斗诸侯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B.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追
5、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防)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天下云集响应。外连衡而斗诸侯。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赢粮而景从。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A./ B./C./ D./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弱B.天下云合而响应 云:像云一样C.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控制,统治D.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对斗争5.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
6、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B.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C.以致天下之士D.沛公引兵之薛6.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收天下之 兵,聚之(于)咸阳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7.下面一组译文中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译文: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译文: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译文: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
7、金人十二。译文: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译文:(秦始皇)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8.翻译下列句子。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译文:_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译文:_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译文:_ _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
8、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答案1. “连衡”也写作“ 连横 ”,是 秦国 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当时一些诸侯国,叫“ 合众 ”。提出前一种是 张仪 ,提出后一种是 苏秦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合从缔交 从 通 纵 何 何 通 呵 威振四海 振 通 震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南(名词
9、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尊贤重士(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 约从离衡(动词使动用法,使离散)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败北的军队)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当帝王)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边)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使退却)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因(沿袭) ( 凭借 )趁机) (凭借)策(鞭子)(策略)制(统治) (统率 )( 制服) (规模 )兵( 兵器 )
10、( 军队 )通 (沟通) ( 通达 )致( 发展到 )( 招纳 )延(迎接,迎战) (延续 )北(败北的军队) ( 向北)( 往北走 )信 守信(可靠的)( 通“伸” 伸张)2. 答案: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11、)。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2.在第2自然段第 1 大层中
12、,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联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
13、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3.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答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答案: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写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愚民、弱民、以民为敌说明秦守天下“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14、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答案: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答案: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1.【解析】选B。A.“从”通“纵”,“举”通“与”;C.“衡”通“横”;D.“弊”通“敝”。2.【解析】选D。A.因:凭借;B.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C.揭:高举。3.【解析】选C。为名词作状语,为使动用法,为名词作动词。4.【解析】选D。使动用法,使争斗。5.【解析】选B。B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指示代词,这。A.代词,代指秦孝公;C.助词,的;D.动词,到。6.【解析】选D。省略的成分应为秦始皇。7.【解析】选E。A项中“御宇内”理解为“驾驭整个天下”较贴切。B项中“敲”和“扑”不宜理解过实,应泛指各种严酷的刑罚。C项中的“藩篱”应取比喻义。D项中的“兵”应指“兵器”。8.翻译下列句子。答案:各国诸侯十分害怕,(于是)集合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致天下的贤士,采用合从的策略缔结盟约,彼此结交成为一体。秦国没耗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困顿不堪了。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他们并(乘着他们的)困顿来制服他们,追击逃兵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