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 3 页 浅谈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摘要 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等等,是我国师范类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那么师范生学习教育学原理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本文主要从教育意识、教育观、教育素养、教育方法四个方面谈谈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关键词师范生 教育学 意义 正文其实教育学一直是在责难中艰难前行的,一直在批判中发展自己的。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教育学的前辈们,他们很多人有科学研究精神,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今日的教育学便是以前教育学前辈们毕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师范生学习教育学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2、面:第一,有利于师范生提高自己的教育意识。何以让师范生将“教育”、“教师”等深深扎根在自己的脑海中?那是通过学习教育学。教育学对教师这一职业乃至教育这一举措的推崇度是不言而喻的,而正是这种推崇让师范生知道了“教师”之崇高,教师之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从而让师范生爱上教师这一职业,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即使在以后教书的路上遇到困难也决不放弃。特别是当今社会,教师这一行业并不被十分看好,通过教育学将“教育”植根于师范生的脑海中尤为重要。第二,有利于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育观就是一个人对教育的系统的看法和观点
3、,教师的教育观对于教师是第一重要的。一个教师只要有了好的教育观,对教育,对学生有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就一定会找到合理的方法,就会使学生获得好的发展。一些教师之所以教书没有成功,不是他的知识不多,也不是他不喜欢这个职业,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教育观的不当或缺失。举个例子: 一个老师提问小学一年级学生:昨晚外面下了一场大雪,小狐狸,小兔子,小松鼠等可爱的小动物都出来在雪地上划了很多幅很美的图画。那么蛇和小青蛙为什么没有出来画画呢? 一个男孩回答:小狐狸,小兔子,小松鼠他们的妈妈给他们买了毛的衣服不冷,就出来了;而蛇和小青蛙他们都没有毛的衣服,太冷就没有出来。老师很生气说:你怎么这么笨,不知道蛇和小青蛙已
4、经冬眠了吗?老师是有知识,但这样的教师,你把孩子交给他谁能放心?可以说这个老师的教育观是错误的,他认为教育就是传授学生正确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思考问题的天性,同时给孩子心灵上的打击。 第三,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素养。教育素养是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修养。教师应该有怎样的人品,怎样的素质?通过教育学,了解到对教师的要求,师范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不仅对个人素质的提高有利,将来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教师的品德、只是、言谈、为人处事的态度,求知精神、思维方法都可被学生视为榜样去接力模仿,只有教师自身的道德、修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会对学生造成良好地影响,否则,如果教
5、师自身素质不够,将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第四,有利于教师找到正确的教书方法。教师分为教书匠、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教书匠跟优秀教师是不同的,教师教书不是随意的,应该是理性的,不仅要掌握前沿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先进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教学方法却是以教育学为指导的,如果有了教育学作为理论指导去实践,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时就会事半功倍。而且有了教育学作为指导,就不会步入传统教学的误区中,就不会像传统的教学那样以打骂学生来促使学生进步。再举一个左手和右手的故事。著名的教育家霍懋征老师的故事:她教小学4年级的时候,班级转来一个女孩。每次上课提问,女孩都举手,每次提问都答不上。霍老师在课下找这个学生谈话,问这
6、个女孩是怎么回事。女孩回答说自己不会所以答不上。老师说不会是不能举手的,会才能举手啊。女孩说,老师,我不举手同学们该说我学习不好,该看不起我了。霍老师很震动,就对学生说,老师知道了。我们这样你看好不好,你会的时候举右手;不会的时候就举左手,老师好知道什么时候提问你。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左手和右手的师生约定,使这个学生很快在学习上追了上来。这个老师的教育方法就很好了,难怪他会成为著名的教育家。而他的教育方法却是源于教育学里的与孩子沟通的理论。 小结今天的师范生就是明天的人民教师,今天的教育学将服务于师范生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师范生学习教育学意义重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教育学多多少少的对钱学森之问做了点回答吧。 参考文献 教育学原理(科学出版社 朴泰洙 金哲华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