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仁者爱人”(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孔子的“仁者爱人”(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孔子的“仁者爱人”-第 3 页论孔子“仁者爱人”儒家伦理思想核心的“仁,“仁”就是仁者爱人,即仁爱。他主张“出门如见大宾”,讲待人要恭敬;“使民如承大祭”,讲役使人民要谨慎,都有“爱人”的意义。孔子一生都以实现“仁”为己任,以实现“仁”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许慎在说文人部中训为“仁,亲也,从人从二”。即二人之间的亲爱之情、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就是仁,仁字本身的基本含义就是相亲相爱。孔子第一次对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加以系统阐述,以“仁爱”来表述他的基本思想。孔子要求人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人伦情感为主导的精神,代
2、表了儒家伦理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仁者爱人的广博孔子把“仁爱”作为儒学基本范畴,探讨人的价值。他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他说具有“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才合乎仁的要求,又说:“刚、毅、木、呐近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为仁,“仁者必有勇”,“仁者不忧”。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总原则,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孔子把“爱人”视为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高准则,就是希望人们能以“仁爱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超
3、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的理念,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最基本特征。在孔子那里,道德出于人的内在情感;而在孔子伦理思想中,道德则是基于人的同情心而形成的普遍的社会成员的素质。他认为,人本性相似。这一相近的本性是人所具有的同情心,尽管有君子小人之别,但趋向于道德、形成道德素质却普遍存在于君子、小人之中。所以,人应该既“爱亲”,又“泛爱众”。在这个意义_L说,仁爱的伦理道德是适用于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孔子不仅以“仁爱”思想要求民众,还要求执政者率先垂范,以“仁爱”治国安邦。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4、何?”(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只有执政者带头施爱,且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一个和合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然而,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并非不讲原则。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当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时,他的回答是:“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把“乡愿”那种模棱两可的“好好先生”称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理性之爱,是爱憎分明、爱善者与憎恶者相统一的一种美德。 二、仁爱的根本孝悌孔子一贯主张“爱人”应从“孝第”开始,然后再由近及
5、远,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在论语中,子有是这样阐释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说:“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不难看出,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爱人”应以“孝悌为本”,只有以孝为先,以爱齐家,方能爱他人、爱国家。 “孝第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第”中间,孔子更为重视的是孝道。他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
6、相待。“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的形式,而在于是否心存真诚。对父母的真诚是最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孝敬之诚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又有何异? 所以,对孔子来说,“孝”最重要的是“养”和“敬”,这就把孝看成是现实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具有此岸价值的行为。通过祭祖是要让人们了解孝道,培养人们孝行:“慎终追远,民
7、德归厚矣。”慎终指丧礼,追远指祭礼,通过这一类礼仪促使人们伦理道德进步而达到仁爱。再者,孔子伦理思想中的孝梯思想,是针对当时人伦关系颠倒的混乱局面,从解决家庭内部伦理关系人手提出的,强调各守其道,各安其分,用孝梯来规范、协调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孝是子女对父母之爱的品德,强调子女对父母尊敬服从,扩展开来就成为家族系统中处理上下关系的道德规范,维系子辈对父辈的隶属。梯是弟对兄长敬重亲爱的品德,扩展开来就成为处理家庭系统中左右关系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只要人人做到“孝梯”,就不会犯上作乱,天下就会太平。三、“仁者爱人”要求“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三个要义。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
8、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在这里,“仁”有两层含义:一是克已,二是复礼。所谓克己,就是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所谓复礼,原本是指回复周礼,即西周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我们今天理解其内涵,不必苛求其原义,可以把它理解成必要的伦理制度与行为规范即可。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克制和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才算是仁人。“克己复礼”,不仅体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本质内涵,同时又指明了践行仁学思想的正确路径。 “爱人”需要“克己”,“克己”要有目标。孔子为此提出了“为仁”的“三项要求”、“近仁”的“四种品德”和“行仁”的“五个标准”。其中,“三项要求”是:“居
9、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四种品德”是:“刚、毅、木、纳。”(论语子路)意即“刚强不屈、坚毅果敢、质朴无华、言语谨慎”的品德。“五个标准”是:“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 “克己”是条件,“复礼”是目的。孔子认为,“礼”是衡量人的行为和道德是否规范的标准。“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只有“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所以,他一再要求他的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意在使其弟子知礼守礼,立身于世。“礼”还是维护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核心。理政治国,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礼作为一种形式载体,不仅可以约束与规范人们的道德意识,还具有促进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功效。 总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是“仁者爱人“得要求,是基于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