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陈述句.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38197928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的陈述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古代汉语的陈述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的陈述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的陈述句.ppt(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48页一.叙述句 (一)界定 以動詞爲謂語、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動變化的句子。亦稱之為陳述句。 在古代漢語裏,叙述句的結構一般和現代漢語沒有什麽不同。例如:1.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2.左傳僖公三十年:晉侯秦伯圍鄭。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48页3.左傳隱公元年初:鄭武公娶于申。4.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5.左傳隱公元年:公賜之食。6.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7.左傳成公二年:馬逸不能止。8.戰國策楚策:虎求百獸而食之。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48页(二).古代汉语叙述句的特殊性A.動詞“賜”、“予”、“遺”、“語”、“告”等總带有指物的直接

2、賓語和指人的間接賓語,這種句法古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上古漢語一般的及物動詞也可以帶有雙賓語。例如:1.孟子萬章下: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2.孟子告子下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紾”zhn,扭轉)3.左傳襄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48页特别是動詞“爲”(wi)後面帶有雙賓語,容易造成誤解。隨著應用的場合不同,可以把它理解爲作、做、造、治、處理、安排等。如:1.左傳宣公二年:而爲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2.左傳僖公三十年:且君嘗爲晉君賜矣。3.左傳隱公元年:不如早爲之所。4.左傳成公三年:重爲之禮而歸之。5.戰國策趙策:吾

3、不忍爲之民也。6.論語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 上述“爲簞食與肉”是一個動賓詞組,“簞食”與“肉”是動詞“爲”的直接賓語;“之”指靈輒,是間接賓語。其餘由此類推。誤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48页B.賓語前置古漢語中,有時候爲了强調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後面用“是”字、“實”字或“之”字複指。例如:1.左傳僖公四年: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2.左傳僖公五年:將虢是滅,何愛于虞?3.左傳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4.左傳隱公元年:姜氏何厭之有?5.左傳襄公三年:商書曰:“無偏無党,王道蕩蕩”,其祁奚之謂矣。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48页有時候還在提前的賓語的前面用“惟”(唯)

4、字,構成“惟(唯)是”“惟(唯)之”的說法。例如:1.左傳僖公五年: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2.左傳宣公十二年:率師以來,唯敵是求。3.論語爲政:父母唯其疾之憂。4.荀子王霸:不務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48页如果被提前的賓語是代詞,一般就只用“之”字複指。例如:1.左傳宣公二年:“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2.左傳隱公元年: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3.孟子公孫丑上: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4.孟子滕文公上: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爲不善變矣。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48页

5、C.上古漢語动量表示法 現代漢語動量的表示法,一般是把表示動量的數量詞放在動詞的後面;在上古漢語裏,一般是把數詞直接放在動詞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動量的量詞。例如:1.左傳宣公二年:三進及溜,而後視之。2.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3.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4.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48页 若要强調某一行爲的數量,可以把數詞移到句尾,幷在這個數詞的前面用“者”字,讓它同前面的詞語隔開,“者”字前面的詞語就充當了全句的主語,移到句尾的數詞就上升爲全句的謂語。例如:1.戰國策趙策:于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

6、者三,終不肯受。2.史記項羽本紀: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48页D.古漢語被動意义表示法如果叙述句的主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施事主语),那么,这种叙述句叫主动句;反之,如果叙述句的主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受事主语),那么,这种叙述句叫被动句。被动句分两类:意念上的被动句和结构上的被动句。 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48页 a.意念上的被動句,意念上的被动句在形式上没有任何标志,跟主动句的形式完全相同;它的“被动”意义,只能靠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辨认。例如:1.左傳隱公元年: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2.左傳宣公二年:君能補過,袞

7、不廢矣。3.孟子離婁下:諫行言聽。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48页4.左傳成公二年:(逢)醜父寢於轏中,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故不能推車而及。5.左傳宣公二年:君能補過,袞不廢矣。6.司馬遷報任安書: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脩列;不違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48页 b.结构上的被动句 结构上的被动句,指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它与主动句的形式不相同。结构上的被动句又叫“被动句式”。古汉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在動詞後面用“於”字引進行爲的主動者,

8、如:(1)左傳成公二年:却克傷于矢,流血及屨。(2)孟子梁惠王上: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48页3.史记商君列传:“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4.孟子滕文公上:“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供养)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48页 注意一:不是介詞“於”字本身能表示被動,而是動詞用于被動的意義;但是,由於用“於”字引進了行爲的主動者,被動的意義就更加明顯了。 注意二:在現代漢語裏,表示被動的介賓詞組放在動詞前面;在上古漢語裏,引進行爲主動者的“於”字介賓詞組放在動詞後面。现在学习的

9、是第16页,共48页2.用“爲”(wi)字表示被動。“為”它只用在動詞前面,譯作“被”。“為”字式被動句有四種具體格式: (1)“為動詞”式。這種格式中的“為”後面省略了動作行為的發出者(即介詞“為”的賓語)。例如: 史記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48页 戰國策燕策:“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韓非子說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 荀子王制:“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48页(2)“為施事者動詞”,“為”引進動作行為的發出者。例如: 史記淮陰侯列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擒)?(韓)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

10、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48页賈誼過秦論:“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論語子罕:“不為酒困。” 司馬遷報任安書:“而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48页(3)“為所動詞”,“為”後面省略了動作行為的發出者(即介詞“為”的賓語),“所”是加強被動意味的助詞,“所”修飾動詞。例如: 史記項羽本紀:“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史記項羽本紀:“岱不從,遂與戰,果為所殺。” 史記李將軍列傳:“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數為所傷雲。”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於)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48页(4)“為施事者所動詞”

11、,“為”引進動作行為的發出者;“所”是助詞,加強被動意味。這種格式是古漢語中最常見的一種被動句式。如: 漢書張騫傳: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48页搜神記李寄斬蛇:汝曹怯弱,為蛇所食,甚可哀湣。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戰國策秦策:楚遂削弱,為秦所輕。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48页3.“見”字式 “見”是表示被動關係的助動詞,它只用在動詞前面,譯作“被”。“見”字式被動句有兩種格式: (1) “見動詞”,例如: 荀子非十二子: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

12、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48页左傳僖公二十年:隨(國名)之見伐,不量力也。 戰國策燕策:隗(人名)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 墨子兼愛下: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48页 (2) “見動詞於施事者”,“於”是介詞,其作用是引進動作行為的發出者。例如: 莊子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昔日,彌子瑕見愛於衛君。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韓愈進學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疐()後,動輒得咎。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48页 4.“被”字式 “被”由“寢衣也”引申出“覆蓋”、“遭受”、“蒙受”、“

13、遭到”。 “被”字式被動句中的“被”用法與現代漢語的“被”完全相同,只放在動詞前面。主要有兩種格式: 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48页(1)“被動詞”式,“被”是助動詞。這種格式重在強調主語的某種被動狀態,不需要、甚至不可能補出動作行為的發出者。如:戰國策齊策: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則僕償前辱之責(債),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後漢書班超傳:兄(班)固被召詣校書郎。 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48页(2)“被施事者動詞”式,“被”是介詞,其作用是引進動作行為的發出者。例如: 蔡邕被收時表: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問。 三國志

14、魏志高貴鄉公傳:吾被皇太后征,不知所為。世說新語言語: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 古漢語中“被”字式的被動句用得很少,主要是用“於”、“為”、“見”字式被動句。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48页二.“矣”字古代漢語叙述句經常應用的語氣詞是“矣”字和“焉”字。“矣”字的語法意義跟現代漢語語氣詞“了”(啦)字的語法意義相當;絕大多數的“矣”字都可以譯成現代的“了”字。A.“矣”字一般表示已然,但仍把事情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1.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2.左傳宣公二年:寢門辟矣。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48页3.左傳成公二年:余病矣。4.孟子梁惠王下:王無親臣矣。5.戰國策趙策:平原君曰:

15、“勝已泄之矣。”6.左傳僖公三十年:鄭既知亡矣。7.左傳僖公三十年:且君嘗爲晉君賜矣。8.戰國策趙策:昔齊威王嘗爲仁義矣。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48页B.“矣”字也表示將然,事情尚未发生,但预料将要发生,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1.論語陽貨:孔子曰:“諾,吾將仕矣。”2.左傳僖公五年:虞不臘矣。在多數情況下,這是一個偏正複句,偏句表示一個假設,正句表示在這個條件下的後果。例如:3.左傳宣公二年:君能補過,袞不廢矣。4.戰國策趙策: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5.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48页C.表示可能性。在這類句子裏,“矣”字仍然報道一種新情況。例

16、如:1.左傳隱公元年:公聞其期,曰:“可矣!”2.論語裏仁:朝聞道,夕死可矣。3.孟子梁惠王下:吾惛,不能進于是矣。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48页D.“矣”字用在以形容詞爲謂語的描寫句中,同樣可以報道新情況。例如:1.左傳僖公三十年:國危矣。2.左傳僖公三十年:今老矣。3.左傳宣公二年: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48页E.有時候,描寫句的謂語部分被提到前面去,後面再用“也”字煞句(也有不用“也”字的),這樣就增加了誇張的語氣。但是“矣”字本身幷不表示誇張語氣。例如:1.戰國策趙策: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2.論語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现在学习的是第35页

17、,共48页F.祈使句用“矣”字,這是祈使者希望對方實現某種行爲或完成某種事情。例如:1.戰國策齊策:先生休矣!2.戰國策齊策:君姑高枕爲樂矣!现在学习的是第36页,共48页G.“矣”字用于疑問句,在這種情況下,“矣”字仍保持著原來的語法意義,不過由于句子裏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所以“矣”字似乎也幫助表示疑問語氣罷了。例如:1.戰國策趙策:年幾何矣?2.戰國策趙策:事將奈何矣?3.論語子路:何如斯可謂之士矣?4.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則可以王矣?现在学习的是第37页,共48页三.“焉”字“焉”字是一個指示代詞兼語氣詞,因爲它常常指代某一範圍或方面,并經常用于叙述句的句尾來表示停頓。它的後面一般不再

18、加別的語氣詞。(一)“焉”字所指代的範圍或方面,常與處所或人物有關。例如:1.左傳隱公元年:制,嚴岩邑也,虢叔死焉。(虢叔死在那裏。)2.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余收爾骨焉。(我在那裏收你的尸骨。)现在学习的是第38页,共48页3.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砍柴的,打獵的,都到那裏去。)4.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必有我師在此三人之中。)5.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賢則思齊于賢,即思與之齊。)6.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願在這方面學習。)7.論語憲問: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我于此三者都無能。)现在学习的是第39页,共48页8.莊子養生主:吾聞庖丁之言

19、,得養生焉。(于此得養生之道。)(二)具有指代作用的“焉”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詞,就指代比較的對象。例如:1.孟子梁惠王上:晉國,天下莫强焉。(晉國,天下沒有哪個國家比它强大。)2.左傳宣公二年: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沒有哪一種善事比這個更大。)现在学习的是第40页,共48页(三)具有指代作用的“焉”和“之”的區別: 在和動詞結合時,“之”字用在及物動詞的後面,“焉”字用在不及物動詞的後面。同一動詞,加“之”或加“焉”,詞義不同:“死焉”的“死”是不及物動詞,是一般的意義,如“虢叔死焉”;“死之”的“死”是及物動詞,表示殉難,如左傳宣公二年“提彌明死之”。现在学习的是第41页,共48页(四)“焉

20、”的虚化(活用) A.由于“焉”它的位置經常是在句尾,逐漸取得了語氣詞的性質。有時候,它和“於”字介賓詞組同時出現,它的代詞性就沖淡了,而它的語氣詞性質就更爲突出了。例如:1.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焉”和“於國”同時出現。)2.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焉”和“於我心”同時出現。)现在学习的是第42页,共48页B.有時“焉”字雖然沒有和“於”字介賓詞組同時出現,但也完全失去了代詞性,只能算是純粹的語氣詞,帶有指點引人注意的語氣。例如:1.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擊之,必大捷焉。2.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3.國語晉語:君以爲易,其難也將

21、至矣;君以爲難,其易也將至焉。4.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现在学习的是第43页,共48页3.國語晉語:君以爲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爲難,其易也將至焉。4.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句3、4都是平行的句法,句3上文用“矣”下文用“焉”,句4上文用“焉”下文用“也”,可以看出“焉”字所表示的語氣來。這種用法的“焉”字有點像現代漢語的“啊”字,但不是每一句的“焉”字都能用“啊”來對譯。以上只算“焉”字的活用法,“焉”字的正常用法仍然應該是指示代詞兼語氣詞。现在学习的是第44页,共48页(五)“焉”字用于疑問句 此时“焉”字仍然保持著原來的語

22、法意義,不過由于句子裏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焉”字似乎也幫助表示疑問語氣。例如:1.左傳隱公元年:君何患焉?2.論語子路:既富矣,又何加焉?3.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现在学习的是第45页,共48页(六)“焉”字用於句中,似乎起著承上啓下的作用。字又可以寫作“安”或“案”,荀子中比較常見,例如:1.呂氏春秋季春紀: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于天子,天子焉始乘舟。2.墨子魯問:公輸子自魯南游楚,焉始爲舟戰之器。3.墨子兼愛上: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4.荀子禮論:故先王聖人安爲之立中制節。5.荀子臣道:是案曰是,非案曰非。现在学习的是第46页,共48页 有人把這種“焉”字解釋爲“於是”、“乃”、“則”,認爲是連詞。其實這種用法的“焉”字和指示代詞的“焉”字仍然相通。其用于句中從而表示某種關聯性這種用法一般古書上幷不常見。现在学习的是第47页,共48页9/2/2022感谢大家观看感谢大家观看现在学习的是第48页,共4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