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含答案)(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含答案)(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含答案)-第 6 页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一、基础练习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 夜缒而出 (在夜里)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
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4.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3、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封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C. 两个“以
4、”相同,两个“封”相同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8.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9.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能言善辩,智能过人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巧舌如簧,挑拨离间无中生有,拨弄是非A. B. C. D. 10.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5、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荆轲刺秦王复习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进兵北略地 (2)振怖大王之威 (3)日以尽矣 (4)持千金之资币物 (5)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6)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7)遂收盛樊于期之首,函封之(8)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2辨析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含
6、义(1)轲自知事不就( ) 荆轲遂就车而去( )(2)图穷而匕首见( ) 乃遂私见樊於期(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新陈代谢( ) 恐惧不敢自陈(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 (4)秦王惊,自引而起( )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 )(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顾计不知所出耳( )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6)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C.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4
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5当秦武阳“色变振恐”,眼看事情要败露时,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对这一情节在刻画荆轲形象中的作用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荆轲原来对秦武阳的怀疑是正确的,有先见之明。B. 荆轲对秦武阳的怯懦早有准备,沉着冷静。 C荆轲急中生智,表现自若,口才超人。D荆轲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6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写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自知
8、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写秦王“卒惶急不知所为”,事后“目眩良久”。从艺术手法上看,对文章如此描绘的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详写荆轲为其结局作必要的铺垫,略写秦王淡化其无能的形象。B. 正面表现荆轲的勇武,更以秦王的窘态和后怕加以反衬。C分叙两人在事件中的经过和结果,使读者得到完整的印象。D以荆轲的连续进击和秦王的手足无措,来渲染一种紧迫的气氛。7下列对课文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概括为:“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舞阳倚柱笑骂”等四个场面。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
9、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舞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D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正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鸿门宴复习题1下面各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君为我呼
10、入 君王为人不忍B会其怒,不敢献 会天大雨,道不通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不如因而善遇之D故遣将守关 君安与项伯有故2明知“鸿门宴”杀机四伏,不是一次真正的宴会,善于应变的刘邦为何还要“赴宴”呢?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从宴前形势看,项强刘弱,刘邦必须“赴宴”。B仗着和项伯有“婚姻”关系,项王讲感情,不会杀刘邦。C项王一向自高自大,刘邦会见机行事,投项王之所好,以满足其虚荣心,躲过这一关。D不去“谢项王”,会立即遭受全军覆灭之灾。3在项王即将来犯,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张良见了刘邦,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兵
11、力悬殊,土气不同,“战”必败,“逃”必溃。B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可以看出项伯这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确信项伯可以利用。C张良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分析刘邦只要利用项伯和项羽的这层关系,必能获得效果,尤其是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和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将会解项羽来战之忧。D张良才智过人,有未卜先知之明。二、阅读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12、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4下列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从小路 B张良入谢 谢:告罪 C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第二次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监督5下列句中的“之”字,指代对象相同的两项是( )A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B置之坐上 C置之地 D吾属今为之虏矣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拔剑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外连横而斗诸侯 D项伯杀人,臣活之 7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邦和项羽的谋士。 B张良的话,明
13、为道歉,实为指责项羽,项羽没听出他的意思。 C项羽接受刘邦的礼物,这说明他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D范增看出了刘邦是项羽最大的敌人,所以他把刘邦的礼物打破了。兰亭集序复习题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10分)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咸: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修: 3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极: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与: 5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 6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 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化: 8不能喻之于怀 喻: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 10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15分)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译文: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
14、以畅叙幽情。 译文: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 三、阅读全文,完成下列14题。(12分)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 毕:全,都 B所以游目骋怀 骋:舒展 C暂得于己 暂:暂时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修:(寿命)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B引以为流觞曲水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仰观宇宙之大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
15、揭示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 仰观宇宙之大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 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着重表现宴会的豪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C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清新自然,简洁雅致。 四、阅读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
16、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不同)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原因) C及其所之既倦(的) D后之视今,
17、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3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
18、,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4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赤壁赋复习题1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扣舷而歌之 歌曰 C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
19、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语言形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3指出各句加粗词与例句加粗词不属同类的一项是 例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望美人兮天一方 B忧劳可以兴国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文: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译文:向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
20、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D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5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A B C D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渺渺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
21、舟中 山川相缪7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赤壁赋。(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岁赋其二。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赵尝五战于秦。 C寄蜉蝣于天地。 D其势弱于秦。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C任意东西。 D顺流而东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 )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抱明月而长终。8翻译下列句子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挟飞仙以遨游
22、,抱明月而长终。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4)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游褒禅山记复习题1选出“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A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B盖其又深。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B.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尽
23、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C.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4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 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5翻译例句正确的一项是( )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这就是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B所以要求这些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C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D所以要求治学的这些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2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
25、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6. 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拿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C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D而在己为有悔 己:自己7.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则其至又加少矣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其孰能讥之乎A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C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26、。8.下列句中加点“以”字,都属于连词,并分类正确的一组是: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A / B / C / D /9. 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1. A(厌,满
27、足)2. C (唯,希望)3. D(假如没有)4.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C (A项,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D项,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6. C (行李:出使的人)7. B(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拿。前一个“封”为“使成为疆界”,后一个为“疆界”。)8. C 9. B10. C 荆轲刺秦王复习题1(1)略:掠夺,夺取。 (2)振:通“震”。 (3)以:通“已”,已经。(4)币:礼品。 (5)反:通“返”。 (6)迟:以为迟。 (7)函:用匣子(8)废:倒下2 (1)就(成功 )(
28、靠近 )(2)见(同“现”,显露 )(会见 )(被)(3)陈(旧 )(陈述)(列 ) (4)引(身子向上起)(举起)( 引用 )(5)顾(拜访 )(不过,只是 )(回头 )(6)比(并,列)(靠近 )(等到 ) 3(D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2)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3)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4)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5D 6。B 7。D鸿门宴复习题1B 2B 3D 4。D 5A
29、、D6D 7C兰亭集序复习题一、(10分,每个1分) 1副词,全,都。 2形容词,高,长。 3活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4动词,交往,相处。 5动词,取(进取)。 6副词,竟然,却。 7名词,造化(大自然)。 8动词,明白。 9活用作动词,把同等看待(把看成一样)。 10名词,情致,情趣。 二、(15分,每句3分) 1许多有贤才的人都来了,年轻的、年长的都有。(“贤”形容词作名词,1分;互文修辞手法,1分;句意1分。) 2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管弦之盛”定语后置,1分;“觞”1分;句意1分。) 3等到对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
30、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油然而生了。(“所之”“系”各1分,句意1分。) 4(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一样是荒谬的。(“一”“齐”各1分,句意1分。) 5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也不同,但人们产生感触的情致却是一样的。(“殊”“致”各1分,句意1分。) 三、(12分,每小题3分) 1C(暂:表示短暂的时间。古代的“暂”,只指时间很短,没有与将来对比的意思。) 2C(代词,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事物”。A介词,在;介词,对于。B介词,把;介词,凭借。D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D 4B(“着重表现宴会的
31、豪华”错误。) 四、C B C D 赤壁赋复习题1A(B项分别为“唱、歌词”;C项分别为“的样子、这样”;D项分别为“在”、“被”。) 2C(A、B、D项都是对偶句。) 3B(例句“故事”意为先例;A项“美人”意为心中所思慕的人;C项“学者”意为求学的人;D项“小学”意为小的方面;B项基本与现代汉语相同。) 4C(应为“面向大江斟酒”。) 5C(句表并列,句表转折,只有C项符合这一特征。)6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属(通“嘱”,指劝人饮酒) 横(弥漫,充溢) 纵(任) 如(往) 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 渺渺(悠远的样子) 倚(循,依)和(唱和)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危(端
32、正) 固(本来) 须臾(片刻) 骤得(多有所得) 曾(竟)一瞬(一眨眼) 适(指享有) 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缪(通“缭”,盘绕)7B C A A 8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游褒禅山记复习题1.A、B。A项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它”讲,代石碑;B项“其”仍作“它”讲,只是指代洞罢了。所以A和B两项的“其”字用法是一样的。C项的“其”译为第一人称代词“我”,D项虽是译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它指代古人,应译为复数的“他
33、们”才对。2. B。A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C项非常古义指不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D项至于古义指到达,到。今义连词,引起另一话题。3. D。因为。分析:A第一个在;第二个判断词,是。B第一个连词,表承接,并且;第二个连词,表转折。却。C第一个助词,无义;第二个代词,指自己。4.C。C项意为说明。其余为命名。5.C注意学者的古今异义。6.C照明。7.D(第一组,第一个意为正当,第二个将要。第二组第一个指示代词,相当于那。第二个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8.C(连词,表承接。连词,因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连词,来。介词,因为。)9. C(这里讲的是没有“志”而仅有力与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