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甫传有感(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793936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杜甫传有感(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杜甫传有感(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杜甫传有感(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杜甫传有感(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读杜甫传有感-第 7 页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无奈读杜甫传有感提要: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熠熠闪烁的明星,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他的忧国忧民精神更是为后世称道。而在大时代里他曾是小人物,甚至于,名字也不起眼。他有报国壮志,却难以施展;他心系黎民,却遭受误解;他曾有过官职,却生活困顿。他在拼搏事业的路上有许多无奈。这些无奈源自于什么呢?关键词:社会大动荡 统治阶级内部昏庸 潜规则 强烈爱国心 为仕失误 无奈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工部。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他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状,被后世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

2、被称为“诗圣”。他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抱负,却始终没得到重用,一生饱经忧患。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在拼搏事业的过程里,因为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只把诗人看成清客和帮闲,看成它的点缀,从不能容忍他充当人民的喉舌,谁的诗歌里有人民的声音,谁的生活便会受到冻馁的威胁,杜甫的悲剧也就无从避免。他的无奈已经超越了无奈的定义,成为普通人难以体会之重。究其事业无奈感的缘由,可能有:1、大时代的大动荡和统治阶级内部潜规则 杜甫20岁后的生活可大致分为4个时期:南北壮游(玄宗开元十九年至天宝四载731-745);困居长安(天宝五载至十四载746-755);为官流亡(肃宗至德元载至乾元二年756-759);漂泊西南(

3、肃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760-770)。 在这4个时期里,从天宝十四载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唐朝陷入一片混乱,战争不断,政权不稳,民生凋敝。即使8年后安史之乱被平定,唐王朝也是虚有其表,藩镇割据,外族侵犯频繁,局部地区(尤其西南)兵变实属常事。社会的大动荡使得统治阶级已经无暇顾及治国人才的筛选,而是更看重可以迅速平定战乱的武将。这一点可以从757年唐肃宗感动着杜甫的报国热忱,任命杜甫为左拾遗,而看似相当重要的职务却由“从八品”官员担任,看出皇帝并不是需要什么真正的谏臣,而是把他当做身边的点缀。而当时杜甫也只是一个名气不大的诗人,生活条件的恶劣,年龄的增长使他疾病缠身,形容枯槁。就第一印象来

4、说,他不可能是必需的人才。而且杜甫在这之前有很多写实诗歌是针砭时弊的,如:兵车行丽人行等,是官僚阶层难于容忍的,统治阶级不会让一个会或可能制造对他负面影响的人身居要职。 如果时代没有开始安史之乱,杜甫的前途会不会更有希望呢?答案是:也不会!唐玄宗从开元之治晚期开始沉湎女色,荒于政事,政权由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把持长达十九年之久,而李林甫最疾恨文人,怕他们任意批评朝政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策划了无一人及第的科考,还对玄宗谎称“野无遗贤”。而这次考试35岁的杜甫也参加了,他把这次考试看成他唯一的出路并且以为一定能成功,不料是这样的结果。落榜的同时,杜甫的父亲可能在奉天县令的任上不久就去世,他的家境从此

5、无法给他带来任何物质上的支持和任何有利前途的人脉关系。在家道没有完全衰微时,他的壮年有十年漫游,而他漫游途中所结识的朋友多是游猎玩乐的朋友,并没有什么实际上能援引他去做一番事业的人物。即使这个时期结识的李白,李邕,高适等名人,对杜甫的前途也并没有起多大作用。杜甫所推崇的耿介人士张九龄,严挺之都被李林甫排挤,离京不久便逝去;李白,贺知章等也上疏请度为道士,归还乡里;李邕在任上被李林甫势力暗杀;左丞相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后也被迫自杀;而后来与杜甫关系密切的房琯也贬为宜春太守。可见当时的唐王朝统治阶级何其腐败黑暗。 杜甫的为官经历有三次。755年,长安,也许是上承左丞相韦见素的诗起作用,44岁的杜甫,

6、被任为河西县尉。但当时的县尉是为恶的官职,他已然辞却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钥匙,职位正八品下。为此他写了诗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但没工作多久,安禄山打到洛阳,长安沦陷,国难官不成。757年,凤翔,46岁的他被唐肃宗任为左拾遗,职务是供奉皇帝,进谏言,举贤荐良,职位从八品上。但仅工作三个多月,肃宗不喜欢他,被放还回家。764年,成都,53岁的杜甫受严武的举荐任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职位从六品上,但因幕府幕僚间相互倾轧的状态使杜甫心力交瘁,次年正月便辞职卸任。从他的事业轨迹看,杜甫没有大起,也不存在大落,甚至谈不上是一条事业线。 任何时代都有潜规则。杨玉环受宠,全家

7、得势;李林甫掌权,异己得诛,在这样动乱的时代,这样腐坏的统治阶级,这样无情的潜规则下,杜甫没有好的地位,没有优的背景,没有多的钱财,没有厉害的人脉,没有惊人的治国之才,上级不讨喜,同级不讨好,想要有所作为实属难事。史料记载,在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出三篇辞气壮伟的“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赏识,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他则等待分配,但没有下文。之后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举荐,但都没有结果。可见杜甫前途的无奈,外在的压迫和排挤是占很大比重的。2、奉儒守官的追求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 杜甫的家世与出身是有亮点的。他是晋代名将杜预(222284)的第十三代孙。

8、杜预的少子杜耽任晋凉州刺史,杜耽孙杜逊在东晋任魏兴太守,杜逊子杜乾光的玄孙杜叔毗任北周硖刺史,杜叔毗子杜杜鱼石在隋任获嘉县令,杜鱼石子杜依艺任巩县令,杜依艺子杜审言任膳部员外郎,杜审言子杜闲(就是杜甫的父亲)任奉天县令。可见,杜甫出身于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自小耳濡目染的是忠君报国的儒家思想,而他也极其推崇他的祖先杜预和祖父杜审言,希望可以延续先人的事业和文才,重兴家庭声势。在进週赋表里“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可见杜甫的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他中年时期积极谋取官职,不惜向任何一个当权者寻求援引,结果总是让人抑郁。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是值得敬佩的,但没有结果的追求是不够明智的,是在自我施压,自我

9、禁锢,是很无奈的。 杜甫的事业追求心是超出他能量之外的负担,除此之外,他的精神自我禁锢还在于他有着厚重的社会责任感。他的出身使他在当时享有很多特权,但他一生多是在贫困中度过。他的强烈爱国心让他即使穷,也要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即使没有物质的救助,也要用诗为苦难人民申诉。他为逃役的老翁一家写石壕吏;为不足年龄被迫征兵的孩童作新安吏,自己草堂漏雨他想的是天下仕子的处境;自己有温饱问题却为孤居无食的老妇写解围信;为新婚后作死别的夫妇吟新婚别他无时无刻不关心天下苍生,他没有学李白的放任潇洒,他没有学陶渊明的遗世独立,他追随着屈原式的坚守,却比屈原更坚韧。当社会处于病态,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自己想极力

10、援救却无计可施,他的无奈会有多重?!3、为仕期间的失误 许多无奈来自时代,来自权利层,但自己施加给自己的,除了自我期望还有行动上的失误。为仕期间的失误如果可以重来,结果会不会改变?答案是:不能从来!杜甫第一次的为官经历和第三次幕府经历史料记载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什么失误。但第二次为官不久,便卷入政治斗争(房琯事件)中,这件事影响他的后半生生活,和他之后寄居秦州,流亡西蜀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房琯少年时享有盛名,晚年成为“醇儒”,每每谈到国难就义形于色,但房琯工作态度不切实际,与当时的个人主义官僚派结怨,致使被贬。杜甫因为对房琯的高看和对攻击派的厌恶,不顾生死,执行拾遗职权,因为措辞激烈身陷

11、囹圄。幸得张镐营救才获无罪。这件事的处理是杜甫做左拾遗期间的最大失误,他使自己在皇帝身边好好表现的机会打折扣。之后的尽职尽责也难讨唐肃宗欢心。之后又有“吴郁事件”。侍郎吴郁因为认真处理凤翔一带间谍问题得罪权贵被贬长沙,但刚受“房琯事件”打击,杜甫任凭他含冤受屈不敢多言。之后这件事也让他自责很久,精神枷锁加重。在其位难谋其政。唐肃宗从没有真心想利用杜甫的才能,自然也不会看到杜甫的长处,杜甫的刚正不阿的人格成为迂腐,皇帝自然可以拽着失误就不放。有时候正直刚烈,认真工作,一心为上级好,但没有抓住上级的心理,你的努力都不会和你的收获成正比。 杜甫的一生,情系国家,心系百姓,但多遭误解。他在生前死后很长一段时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诗很多不被收融,唐人选诗中只有韦庄编选的又玄集选杜诗七首;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在杜诗代表作大量产生时期竟没有选用;五代时的韦瀔编选的才调集竟没有杜甫的名字。时至今日,他的诗名已被了解,但他拼搏事业时的无奈,又有几个人能真正了解?!参考资料:冯至杜甫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