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十三五时期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pdf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3771956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6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城区十三五时期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东城区十三五时期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城区十三五时期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城区十三五时期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pdf(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东城区“十三五”时期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持续增长。 2013 年 8 月 28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同年9 月 28 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 意见正式提出了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今后 一个时期发展健康服务业的主要内容。加快发展健康服务 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提 升全民健康素质,提高服务业水平,有效扩大就业,促进经 济转型升级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东城区医疗资源丰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

2、和地缘优 势,健康服务业发展目前已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在北京市进 一步加快核心区功能疏解、“瘦身健体”的过程中,大力发展 健康服务业,对于促进本区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有特 别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大的背景下,为加快培育和壮大东城区健康服务 业,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 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 40 号)、北京市政 府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京政发2014 29 号)、 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 2030 年)、 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 要等。 规划期限:本规划实施期限为5 年,即 2016-2020年。

3、 2 一、产业基础 (一)发展现状 1.居民健康水平全市领先,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居民健康水平全市领先。截至 2010 年底,全区人均期 望寿命 84.98 岁,比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0.8 岁高出 4 岁多; 孕产妇死亡率为13.87/10 万,比全市平均水平14.55/10 万, 低 0.68/10 万;婴儿死亡率为4.09 ,在市控指标6以内。 作为国际公认的国民健康三大指标,东城区居民健康总体水 平处于全市领先,三大指标均处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4% 。东 城区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 年末,健康服务 业单位总数为2,236 个,占全区

4、第三产业单位总数的比重为 5.9% ;从业人数5.97 万人,占全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 重为 7.4% ;资产合计 957.69 亿元,占全区第三产业总资产 的比重为 0.7% 。从主要指标增加值来看,2013 年,健康服 务业实现增加值118.7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7.4% ,比全国平均水平(5% 左右)高 2.4 个百分点。 2.医疗资源丰富,多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医疗资源丰富,医疗机构门类齐全。截至 2014 年底, 辖区内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64 个,其中,医院65 个(三级 医院 8 家、二级医院9 家。),妇幼保健院2 个,社区卫生 服务站 65 个,诊所 14

5、8 个,卫生所、医务室178 个,专科 疾病防治院3 个。全区实有床位10,930 张,平均每千人拥 有床位数 12 张。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4,849 人,其中, 3 执业(助理) 医师 9,460 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0.38 人;注册护士 9,972 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10.95 人。 基本医疗服务初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2014年,全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2,448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4.4% 。其中,门诊人次数2,337 万人次,急诊人次数107.8 万人次。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入院人数36.34 万,比上年 增长 8.7% ;病床使用率为84.56% ,

6、比上年下降0.16 个百 分点;住院死亡率为0.88% ,比上年下降0.09 个百分点。 2014 年, 全区健康检查人数为29.85 万, 比上年下降26.1% 。 医疗卫生服务增加值占据半壁江山。东城区第三次经济 普查数据显示, 2013 年,医疗服务业增加值为58.59 亿元, 占健康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9.3% ; 主营业务收入202.77 亿元,占健康服务业总收入的比重为24.9% ;由于基层医疗 卫生服务机构收支缺口严重,导致全行业亏损3,303 万元; 上缴税金2,280.2万元,占健康服务业上缴税金总额的 1.5% ;资产合计239.94 亿元,占健康服务业总资产的比重 为

7、25.1% ;期末从业人员31,592 人,占健康服务业总体从业 人数的比重为52.9% 。 “ 22510 ”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社区卫生服 务能力不断增强。3 个“医联体”正式运行,通过专家会诊、 手术、重点专科对口扶持,在带动医院整体医疗护理技术水 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促进了人才队伍培养和重点学科建设。 完成 7 个社区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成立了全市首家“家庭健康 指导中心”, “云医疗”服务正式启动, 基本形成了以“集成化团 4 队、网格化管理、 信息化支撑、 责任制服务”为特色的家庭医 生式服务模式。全区154 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家庭医生式 服务签约居民达556,430 人,

8、签约人数占辖区常住总人口的 61.2% 。 3.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 中医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东城区是中西合璧的优势医 疗资源聚集区,区内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和服务设施较为 完善。截至2010 年底,全区共有中医医疗机构104 所,占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资源总量的21.3% 。全区涉及中医 药的企业共有300 余家,实现收入67.55 亿元,利润1.49 亿元, 税收 1.11 亿元,各项平均指标均位居全市各区县前列。 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根据国 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二极多点、三大平台、 七位一 体”的发展战略,东城区建立和完善中医

9、药产业体系、强化产 业集聚发展,中医药产业实现了较快持续发展,国家中医药 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 品牌影响力大为提高,建设的国内首个中医药养生文化主题 公园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 基地”。鼓楼中医医院成功打造“京城名医馆”中医药文化和医 疗服务品牌。“国子监大讲堂中医药文化高端论坛”品牌确 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成为世界卫生组织中医适宜 技术国际培训基地。完成48 个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建 设,实现全区187 个社区全部覆盖,并全部实现了“中医四 个 100% ”。 5 4.社会保障落实到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滞后 全区社会保险基本

10、实现全覆盖。近年来,东城区大力推 进社会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社会保障工作 落实到位,经办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先后完成辖区市属公疗 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辖区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纳入工伤、 生育保险,辖区外埠户籍职工纳入生育保险和农民工“三险” 变“五险”翻牌、制卡工作,积极落实“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制度。 2014年,辖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 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35.01 万人、157.24 万人、105.82 万人、 89.67 万人、89.68 万人,同比“十一五”末分别增加 84.04% 、 60.00% 、72.88% 、47.31% 、207.65% ,五

11、项社会保险基金 累计收入 196.07 亿元,同比“十一五”末增加145.82% ,支出 186.66亿元,各项社保基金收缴率均达到99% 以上,实现 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目标。 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滞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 2013 年,东城区从事健康保障服务的单位数为22 个,共计 实现收入 2.69 亿元,总资产1.39 亿元,期末从业人数534 人,各项经济指标在健康服务业构成中排在最末位,特别是 商业健康保险在东城区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5.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机构数占比近半,各细分领域参 差不齐 截至 2013 年末,东城区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机构数量 为 1,055 个,占健康

12、服务业单位总数的比重为47.2%. 实现增 加值 27.83 亿元,占健康服务业总体增加值的比重为23.4% 。 6 主营业务收入95.46亿元,占健康服务业总收入的比重为 11.8% 。资产合计216.9 亿元,占健康服务业总资产的比重 为 22.6% 。期末从业人员14,296 人,占健康服务业总体从 业人数的比重为23.9% 。 从细分领域来看, 体育健身服务业蓬勃发展,其单位数、 主营业务收入、税金和总资产均排在首位;从主营业务收入 和总资产情况来看,健康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政府与社会 组织健康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分列第二、三、四位;健康出版 服务、健康教育服务和社会健康服务领域发展规模

13、较小,三 者总资产合计占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的比重仅为7.8% 。 6.健康相关产品批发与零售业发展态势良好 截至 2013 年末,健康相关产品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总数 924 个,占健康服务业单位总数的比重为41.3% ;主营业务 收入 510.3 亿元,占健康服务业总收入的比重为62.9% 。资 产合计 499.46 亿元,占健康服务业总资产的比重为52.2% 。 期末从业人数13,327人,占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 重为 22.3% 。综合来看,健康相关产品批发和零售业在健康 服务业细分领域中发展态势较好。但不容忽视的是, 随着京 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落地,在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 功能的

14、大背景下,商贸流通行业属北京外迁的重点行业。因 此,为了贯彻中央指示和市委要求,东城区相关健康产品批 发市场有外迁或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和可能。 (二)发展机遇 1.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创新机遇 7 “十二五”期间,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工业面临 着综合要素成本上升、环境资源约束和增长空间受限的挑 战,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 题,服务业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 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进一步要求,需要从过去片面注重生 产环节向注重生产和服务环节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卖产 品”向“卖服务”转变,从“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服务”转型,逐 步

15、提升服务产业能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消费对经济增长贡 献明显加大,“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 “十三五”期间,消费每年增速在8% 10% 之间,到 2020 年, 消费总规模将由2014 年的 32.9 万亿元左右提高到45 万亿 至 50 万亿元。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定在60% 65% 的区间。研究表明,健康产业收入分配弹性较高,健康 产业正在成为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健康服务 业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起着重要作用。东城区把经济结构战 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走“高端 化、低碳化、 集约化”发展之路, 进一步强化服务经济主体

16、地 位,这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推动为发展健康服务业带来强劲 动力 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 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 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扩大供给、提高消费能力,多措并 8 举发展健康服务业。并明确提出:“到2020 年,基本建立覆 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打造一 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 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 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 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 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文件的发布明确了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

17、的具体措 施,更成为引领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并逐渐形成 了以其为核心配套的一系列实施办法与建设标准。北京市政 府也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 至 2020 年,全市将通过允许公立医院以特许经营方式开展 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符合资质的个人开办诊所、发展多样 化健康服务等方式,打造功能完备、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 健康服务产业体系。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东城区健康服务业带 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2014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 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正式将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提出到 2015 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 万亿元。体育行业 也从单纯靠国家的“独轮

18、驱动”转变为政府、社会、市场、大 众共同推动的“四轮驱动”。 3.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对健康服务业有着巨大需求 从世界健康产业发展历程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 达 到 1,500-3,000美元时,健康产业就会崛起;当人均GDP 达到 5,000 美元时,健康产业将会得到迅速发展。2014 年, 9 我国人均GDP达到7,485美元,北京市人均GDP达到 16,278 美元,东城区人均GDP 更是达到近3 万美元,健康 服务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 我国正在实施“健康中 国 2020 ”战略规划,健康消费将成为未来家庭消费的重要增 长点,这为东城区健康服务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4.人口老

19、龄化对健康服务业提出了迫切需求 截至 2014 年底,东城区常住人口91.1 万人, 60 岁及 以上老年人口16.5 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为18.1% ; 65 岁及以上老人12.9 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为14.2% , 远高于国际惯例水平。 老龄人口疾病发病率高,且以重病、慢性病为主。根据 SFDA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曾经发布的一项数据,占我国人 口 11% 的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的药品消费接近全国药品消费 总量的 50% , 老年人人均用药是青年人均用药费用的3.7 倍; 可以粗略测算出,2015-2050年,人口老龄化将给我国医药 行业每年带来3.4% 的行业增长。同时,随着

20、我国居民消费 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健康养生、医疗旅游等健康消费 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对东城区医疗卫生水平、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和养老产业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国际化进程加快给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战略机遇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服务业 的发展也需要紧跟国际化脚步。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健 康促进与健康管理,纷纷出台政策扶持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使之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健康服务 10 业规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7% ,加拿大、日本、 澳大利亚等均超过10% ,东城区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 GDP 的比重目前仅为7.4% ,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21、随着国 内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 求急剧增长, 健康需求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加速转变, 健 康服务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三)面临挑战 1.现有健康服务业资源配置不均衡 东城区区域面积41.84 平方公里,区域南北狭长,人口 密度大,区域资源数量较多,分布不均,大型医院等医疗资 源多集中于北片。由于未实行医疗机构床位功能的分类管 理,康复和老年护理服务发展缓慢,中西医结合医院资源及 老年护理资源缺乏。 卫生资源配置不均, 地域分布差异较大, 医疗服务格局有待进一步调整。 2.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层次偏低 健康服务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是一个综合性和关联

22、度较强的产业。东城区目前各相关业态缺乏互动合作和资源 共享,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通盘考虑,应有的产业关联和产业 波及效应没有很好的释放。 从健康服务层次上看,东城区健康服务业机构单一,主 要集中于基本健康服务,中高端健康服务市场份额较小,知 名品牌少,产业带动作用小,特别是高端健康服务业存在较 大的市场空白;从健康服务市场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健康 体检、足浴保健、中医医疗旅游、品尝药膳等方面,并没有 11 真正满足各层面消费者对放松身心和追求精神需求的高层 次需求。 从变现能力来看, 以体育产业为例。 中国的体育产业“看 的人多,玩的人少”的问题一直未被解决。体育消费的80% 依靠鞋帽销售。而体育

23、产业链条中上游的赛事版权、中间的 媒体和社区,下游的消费品和健康场所开发略显不足。没有 将体育赛事的观看者有效转变成参与者,运动人群日益增长 的运动消费需求尚未满足。 3.人力资源数量不足,结构层次不合理 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关键是依靠高素质的人才。目前,东 城区区域医疗资源丰富与区属医疗资源不足现象并存,社区 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不足,专业人才发展不平 衡,人才队伍结构层次不合理,学历层次较低,职称低的现 象明显。全国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在国内、市内具有领 先优势的重点学科较少。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养生保健等 方面专业人才更为缺乏,而培养有关人员需要较长的时间, 如不能制定相应政策吸

24、引健康服务业相关高素质专业人才, 最终会影响健康服务业的长远发展。 4.参与主体认识不足,思想观念更新不到位 健康服务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但目前东城区政府、社会 资本、市民等各方对这一产业缺乏一定认识,对其基本概念、 构成要素以及业态形式的准确定位等还处在探索阶段,对其 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潜在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很明确, 这不利于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部分决策者并未将 12 发展健康服务业与构建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 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相联系,使之与健康服务业 的蓬勃发展态势不相称,这必然会影响健康服务业的未来发 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届三中、四

25、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的,以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全民健 康水平为宗旨,围绕建设“健康东城”战略目标,在切实保障 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化、产 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紧紧抓住全球健康产业 快速发展和国家加快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机遇,结合东城 区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健康产业项目,扶持一批具有行 业示范性的旗舰型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 业,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发展。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 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26、、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 群众健康权益。 立足健康需求, 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 统筹区域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均衡发展。 坚持创新引领,特色发展。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 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探 索医疗企业之间技术合作新模式。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鼓 13 励企业与大专院校、 科研机构、 专业医疗机构通过成果转让、 联合开发、院企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健康服务业 发展,建立产学研联合基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瞄准市场空 间,通过重大产品和创新突破,实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借势发展。实施更

27、加积极主动的开放与 国际化战略,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吸引国内外健康服务业的 知名企业和高端人才来我区投资创业。同时,围绕中医药、 文化旅游、高端体育等特色产业,定期组织或参与国际性经 贸交流活动,并加强与国际商会组织等中介机构的合作,为 区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服务。 坚持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围绕产业链重点领域和核心 环节,鼓励开展前端及后端新型增值服务。充分利用有限资 源,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健康服务业与其他 产业协调互补发展,提升健康产业聚集度,促进产业集群发 展。 (三)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实现健康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建成结构 合理,布局完善、国内领先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28、,成为具有较 强影响力的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于一体的健康服务 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实现“健康东城”的奋斗目标。 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 年,医疗卫生服 务实现增加值达到130 亿元以上; 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病 床数达到 13.5 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达到3 万人以上, 14 其中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12 人以上,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14 人以上。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 年,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规模倍增,增加值由现在的27 亿元增 加到 65 亿元;以市场为导向,培育2-3 个具有市场竞争力 的健康管理连锁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引领和示范作用;打造 2-3 个

29、融合现代健康管理理念和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 业态集群。 健康保险服务进一步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不断 丰富,参保人数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支出占居民家庭收 入的比重大幅提高, 形成较为完善的健康保险机制。到 2020 年,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增加值达到6,000 万元以上,成为 保险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拉动健康服务业的新引擎。 相关支撑产业规模显著扩大。药品、医疗器械、康 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健身产品等研发水平有较大提升,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显著扩大,相关流通行 业有序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医疗服务业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健全“三级医院为龙头, 二级医 院为骨干

30、、 专科医院为特色、 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 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鼓励并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 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举办各级各 15 类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北京市第六医院、普仁医院等区域综 合医院建设,为本区域提供急危病症、疑难杂症诊疗和专科 医疗服务。有效整合资源,着眼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新 需求,加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加快推进区属公立医 院改革,推进区属综合医院转型发展,推进第一人民医院向 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隆福医院向老年专科医院转型。科学 规划、均衡布局基层医疗卫生设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水

31、平,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管理,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全覆盖。 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公共卫生资源均等化配 置,构建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 22510 ”医疗服务新格局。倡导 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区域性医 疗卫生联合体,推动区属医院与东直门中医院、北京市中医 医院联合建设中医特色医联体,与同仁医院联合建设专科特 色医联体,形成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打造集 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于一体的“金字塔”型医疗服务体 系。大力推动普仁医院与同仁医院和天坛医院在眼科、耳鼻 喉科、神经外科、肿瘤放疗等重点特色科室方面建立专科合 作,通过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形成各医疗机构特色化

32、发展。完善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与转诊预约服务机制,进一 步畅通服务渠道,理顺协调机制,增强服务效果,逐步构建 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入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工作方针,整合公共卫生资源,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 系建设。完善“以专为主、专群结合”的应急处置体系,增强 1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健全疾病防控救治和医疗 急救体系, 提升医疗救治水平。 理顺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推 进覆盖全区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体 系建设,健全网格化卫生执法监管网络,提升卫生监督水平。 (

33、二)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大力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健全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 系,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深化国家中医药综合发展改革试 验区的建设成果,建立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 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为龙头,以鼓楼中医医院、中西 医结合医院、辖区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以社区中医药服 务为基础,适应居民健康需求的网格化中医药医疗服务体 系。到 2020 年,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备中医药 服务能力,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康复科和治未病科。发挥 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从 业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兴办中医诊所或在养生保健机构提 供保健咨询、调理等服务。鼓励零

34、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 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和中医 康复服务机构。 支持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依托东城区中医药历史文化 积淀深厚和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优势,围绕以中国中医科学 院为区域核心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以同仁堂集团 为区域核心的中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驻区医药龙头 企业的业内辐射力,重点发展中医药研发服务、中医药展示 17 交易、中医药保健养生及中医药中介服务等领域,以新太仓 东部、雍和宫南部、中医科学院等为核心,大力吸引一批国 际知名的中医药企业、中医药研发机构、中医服务机构和中 医药交易中心,聚集一批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医药知识产权 交易、中医药技术成果

35、转化和推广等机构或企业,促进中医 药产业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全面提升东城区中医 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积极发展健康保险 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强化居 民参保意识。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进一 步巩固、深化已有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合作模 式,加强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合作,发展与 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承 办居民大病保险。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基本 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公司针对不同人群开 发相关的保险产品,提高居民参加商业健康保险比率。 (四)支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 1.

36、发展健康体检与咨询等健康服务 加快健康体检、咨询机构建设。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 开设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管理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 设健康咨询门诊 (室),为群众提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体检、 咨询服务;引导各级医疗机构逐步加强高血压、高血脂、高 血糖、肥胖、心理危机等专项或综合性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和 慢性病防治管理机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健康管理咨询 18 和体检机构,支持专业体检机构开展连锁经营,为居民提供 健康体检、 健康咨询、 心理咨询、 健康管理服务、 绿色医疗、 家庭医生、慢性病管理、中医指导、疾病预防等全方位个性 化健康服务,构建起以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的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个性化

37、健康管理服务。面向社会公众日益增长 的多层次、 个性化健康管理需求,探索集预防、 评估、跟踪、 随访、干预、指导、教育与促进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管理服务 模式,培育一批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整体式推进为 特色的健康管理企业,发展家庭医生、个性化体检、疾病筛 查、保健指导、健康干预等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不断提升产 业层次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 改革,试行全科医生团队与部分有条件的居民家庭建立相对 稳定的订单式服务关系。对居民提供系统性健康体检、评估 和个性化危险因素干预服务;对职业病患者, 提供健康咨询、 就医指导、功能康复训练与指导服务;对老年人提供年度健 康体检与生活自

38、理能力等健康评估服务;规范发展母婴照料 服务,对孕产妇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提供营养与饮食等个性 化指导。 2.发展全民体育健身 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 的审批,实施全民健身战略。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 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普及健身知识,提高 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增强科学健身素养。以全民健身日、重 19 大体育赛事及各种体育活动为依托,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 度,使体育健身成为群众健康文明的基本生活方式。 完善体育健身设施,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开展 全民健身运动,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和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 入,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社会资本

39、投 资体育健身产业, 吸引企业投资建设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 户外运动基地等设施,规范体育健身消费市场。充分发挥体 育在提升民族素质中的作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 完善设施共享机制,推动社会单位内部设施对社会开放。全 面建设“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 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 有活动,街道有品牌、社区有特色、楼院有亮点”的目标,积 极开展参与率较高、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创建 国家级全民健身示范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体育健康服务的 目标。 3.发展体育产业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宣传贯彻国 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意见,把体育 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

40、扶持,转变政府职能,按 照国家、北京市的统一部署,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 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凡法律法规没有明令 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发。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 碍,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体 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良性互动作用,完善产业体系,推进健身 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各 20 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产业结 构更加合理,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体 育产品和服务层次更加多样、供给充足。 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实现体育产业与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协会的纽带作用,提

41、高 服务品质、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区域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 化。以“东城区体育产业动态管理服务系统”为平台,继续完 善体育产业市场服务体系,拓展体育健身休闲的方式和途 径,促进健身休闲业向专业化、功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推动健身休闲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体 育主题旅游线路,引导居民体育建设休闲消费升级。鼓励和 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经营性专项体育健身场所,增加体育 场馆的有效供给,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引导大型 和综合类体育场馆拓宽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加强体育 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开展体育出 版、体育影视、体育动漫、电子竞技和体育文化演出等主题 文化

42、创意活动,探索体育与传媒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开拓 体育赛事传播市场, 继续引进北京青年U23 冠军足球业余联 赛等知名赛事,探索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道路。发展体育中 介服务业,吸引国内外的一流体育中介机构,带动本土体育 中介企业成长。 提升体育消费的信息化水平,把握“互联网+” 的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动体育消费与信息消费相融合,拓 展线上、线下体育消费新空间。加快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生 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鼓励体育类电子商 21 务平台发挥技术、信息、资金优势,为体育消费提供优质服 务。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推进京津冀区域融合发展。争取在 重大赛事举办、优势项目发展和运动员培养等方面

43、与更多的 国际组织、更广阔的区域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整合科研优势 资源提供智力支持,积极转化科研成果,加强竞技体育科研 成果转化,探索将竞技体育已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适应大众 健身需求的训练方法和标准,科学指导全民健身。 创新体育金融,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主导的多 元化投资格局。 发挥政府引导、 监督、资源整合的作用, 支持金融机构、 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建立支撑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服 务平台,鼓励和支持体育企业开展资本并购。建立多渠道、 多层的融资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体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创 新体育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和引导保险机构开发大型 体育赛事责任险、学校体校险、体育旅游险、户外运

44、动险等 保险产品。 4.发展健康文化和教育 建立专业的健康教育队伍,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深入开 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东城建设,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 展,创新宣传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 新兴媒体、 小区报栏、 显示屏等各种传媒,通过科技大讲堂、 科技进社区等各类科普活动,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 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介绍健康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 22 式,传播健康理念,改变居民“重治轻防”的传统观念,实现 从疾病管理到健康管理理念上的转变,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保 健为中心转变,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 大力扶持健康文化产业,特别是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 展。 深入挖掘

45、国子监、孔庙等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吸引一批 国学文化展示、国学教育培训等企业和机构聚集,打造健康 文化品牌。 发掘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 创作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 产品和文化精品。依据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开展 健康教育,借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医孔子学院等平台, 推动东城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扶持咨询、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发展健康咨询机构,为 各类健康服务业团体和个人提供政策指导、科技信息、科研 成果和技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全民健康卫生人才 保障工程和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培养使用计划,健全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规范扶持护士、养老护理员、

46、育婴师、 按摩师等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 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五)加快促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1.大力推进“医养融合”发展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支撑作用。继续贯 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本区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工作的通知 精神,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 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 23 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鼓励各类养老机构内设医 务室(所),开展小病、常见病的诊疗、康复等基本医疗保 健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学 科,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病床。支持50 张以上床 位的养老机构内设

47、诊疗机构,开展医养协作签约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网络。鼓 励社会力量进入健康养老服务领域,统筹和整合医疗卫生与 养老服务资源,加快建设形成养老照料、康复护理、疾病救 治、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多元化 养老服务网络。探索建立以老年健康服务为主的中医医疗保 健机构,或在中医医疗机构建立老年病房。鼓励社会力量在 社区提供居家养老、照料、康复、健康咨询、临终关怀等相 互衔接的健康服务。 2.加强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整合中医药资源,开发特色养生保健产品和医疗健康服 务。 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在酒店、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具备条 件的场所开设中医药机构,提供中医药健康

48、服务项目。积极 推动中医药文化基地、特色诊疗技术等中医药资源有效融入 旅游线路。鼓励社会力量投资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休闲 旅游为一体的中医养生保健旅游项目,打造养生保健旅游品 牌,支持举办代表性强、发展潜力大、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 求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展览和会议。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与旅行社、旅游区点合作,开发增设 针灸、按摩、太极拳、气功等一系列保健旅游特种项目。在 24 旅游线路上开发能够满足医疗旅游者疾病治疗、休闲疗养、 整形美容、养生保健、度假娱乐、医学学术交流培训等专项 系列健康旅游产品,发展产品组合策略,如推出旅游加医疗 套餐、旅游加康复套餐以及旅游加养生保健套餐等,逐步健 全健康旅游

49、产品体系。 3.加快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居民健康管理 为中心,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规范,加快建设区域卫生 信息平台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电子病历 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统筹医疗保障、医疗救助、计 生服务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尽快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 享。加快发展数字医院,建设远程医疗和健康监护系统。 利用“互联网+”推进“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 智能手机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 速发展,着力打造包括从孕育记录、出生档案、喂养记录、 儿童保健、发育记录、成长记录、体检记录、生病记录、健 康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实现健康 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开发利用。 (六)培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 1.加强健康服务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营养与保健食品和 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 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企业开发疾病预防、健 康维持方面的新产品,支持企业研发新型生物制品、医药疫 25 苗等创新药物。支持企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家庭化、网 络化等先进实用医疗仪器及老年人、残疾人专用康复辅助器 具,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及家用医疗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