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与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入的今天,环境监测技术成为了影响环保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对污染物进行准确、及时的监测与分析,对实现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结果的分析,总结了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3S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科学技术在水、大气、土壤等环境介质的污染物监测中应用广泛。同时,本文对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将向着以有机污染物作为监测的主要目标、监控介质范围扩大、监测分析精度痕量化、分析技术快速化、实验室管理系统应用广泛化的方向发展。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技术
2、;污染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Abstract:Toda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s deepening,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nvironmental work t
3、o carry out. Using moder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to monitor and analyze the pollutants accurately and timel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y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existing stud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statu
4、s of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3S 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hysical and chem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widely used in the monitoring of contaminants in water, air, soil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media.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5、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it will be toward to regard the organic pollutants as the main monitoring targets, expand the scope of monitoring media, analyze to achieve mark quantization, analyze fast, and use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 system widely in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6、.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echnology;Pollution1 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问题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环境监测不仅是加强环境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环境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政府及社会各界不断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对环境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总结当前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内涵、作用及发展历
7、史,总结分析了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为今后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分析资料,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开发与完善,对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 环境监测概述 2.1 环境监测的内涵及作用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指运用各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进行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从而为开展环境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环境监测的目的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用监测数据来表示环境质量受损程
8、度,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保护人类正常生存与发展。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污染物及其浓度(强度)作时间与空间方面的追踪,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散、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与预防;了解与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与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在深入广泛开展环境监测的同时,结合环境状况的改变与监测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与更新监
9、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环境监测在人类防治环境污染,解决现存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监测的对象大致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包括水源、大气、土壤等;另一种是人文环境,包括固体废弃物、环境生物、噪音、放射性物质等。环境监测通常包括背景调查、确定方案、优化布点、现场采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等过程。2.2 环境监测的发展历史20世纪50年代,针对发达国家不断发生的化学毒物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与含量的环境分
10、析便成为这个阶段环境监测的主要特征。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环境监测逐渐引入物理的、生物的手段,这一时期的监测工作以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为主要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把环境监测焦点从对污染源监控转移到环境质量监控上来,使环境监测范围发展到面源污染及区域性环境质量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自动连续监测系统与宏观生态监测系统,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连续观察空气、水体污染状况变化及生态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未来环境质量,扩大了环境监测范围,提高了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的能力,为环境监测动态监控区域环境质量乃至全球生态环境质
11、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极大促进了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了监测的实时性、连续性与完整性。我国环境监测起步较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到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从间断性监测逐步过渡到自动连续监测。监测范围从一个断面发展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全国。一个以环境分析为基础,以物理测定为主导,以生物监测、生态监测为补充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2。3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3S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科学等现代化监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大气环境监测、水资源调查评价等监测工作。3.1 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3S技术是以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
12、)与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基础,将这三种独立技术与其他高新技术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而形成的一项新的综合技术,它集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应用于一身,凸显信息获取与处理的高速、实时与应用中的高精产度、可定量化等方面的优点3。3.1.1 3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当前国内外3S的技术在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主要应用在流域水文模拟、水资源评价、生态环境变迁分析、生态耗水变迁分析、监测水体沼泽、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等等4。在水质遥感监测方面,近几年来,对构成水的质量的一些要素进行定量监测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步,这些要素包括浑浊度、总悬移质泥沙含量、pH值、总含氮量等等。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已经广
13、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并取得良好成效。一般陆地卫星的多光谱扫描仪是用于沿海悬浮泥沙含量与其扩散状态的监测;用于工业排污与生活污水的监测。在19721977年间出现了3次大范围海上溢油问题,采用海洋水色成像仪与沿岸带水色扫描仪用于悬浮物浓度或者海域叶绿素的分析,实现全天24小时的海洋油污实时监测,具体监测溢油的分布范围、油膜厚度、移动扩散状况与溢油量等。3.1.2 3S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1)3S技术在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监测中的应用。运用多时相、多平台的遥感动态变化监测技术及时获取湿地的动态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与数据管理功能对遥感技术获取的湿地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可以获得湿地
14、的动态变化情况5。(2)3S技术在湿地制图中的应用。迄今,中国、加拿大与爱沙尼亚等国已经出版了国家沼泽湿地图。中国运用3S技术还编制了不同比例尺的湿地景观生态图6;完成了黄河三角洲1:5万与1:10万地图的编制7等。3.1.3 3S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过土壤波谱分析,应用高光谱遥感数据能较好地探测土壤表层或浅表层的性状,并且结合相应的野外采样测量或实地观察建立起各种不同类型的分析模型,对土壤机械组成、 酸碱度、水、养分含量、矿物质等参量、土肥状况等实现定量观测8。自2003年起,中国科学院在高光谱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对青藏高原地区20032010年表层土壤水分进行了成功反演9,从而为脆弱生态
15、区土壤环境的监测奠定了基础。为了保护土壤, 防止土壤侵蚀面积不断扩大, 美国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运用3S技术开展全国土壤资源调查,并且进行小流域调查与制图。在此基础上,美国国家土壤侵蚀研究实验室建立了诸如土壤侵蚀方程、评价土壤侵蚀模型、水蚀预报模型、风蚀预报系统等10,从而为各种情况下土壤侵蚀预测与评价提供技术与方法支持。此外,在草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相关领域的环境监测中,3S技术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2 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环境科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综合性技术体
16、系,它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为支撑,与化学、化工、计算机、微电子与环境工程等学科紧密结合与相互渗透,极大地丰富了各学科的内涵,推动了科学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正被利用或嫁接到环境监测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监测技术。目前,在环境监测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有生物大分子标记物检测技术与PCR(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此外,当今研究与应用比较广泛的生物技术还有单细胞凝胶电泳、生物传感器、酶联免疫技术等。3.2.1 生物大分子标记物检测技术生物大分子标记物监测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阐述分子适应等生态问题的机制,具有预警性与广泛实用性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17、作用机制,为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的生物大分子标记物及其检测技术有核酸分子损伤检测技术、报告基因标记技术、DNA芯片技术、酶分子标记物检测、金属硫蛋白的检测、抗氧化剂防御系统的检测等。3.2.2 PCR技术多聚酶链式反应(简称PCR)技术是在体外合成特异性DNA片段的方法,其原理类似于生物体内DNA的复制。通过选择生物的一段特异性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再由凝胶电泳等DNA分析技术确定其种类及含量。近年来,依据PCR分析突变的相关技术进展很快,主要有3:寡核苷酸探针杂交;DNA直接测序;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等。作为最现代的生物技术之一的PCR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简
18、便、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针对某种或某几种致病微生物作出检测判断,因此在水环境微生物检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Tay等11利用特异性16S rDNA 引物扩增两种甲苯降解菌。荧光定量PCR 结果显示:自养黄色杆菌与分枝杆菌在甲苯污染地区的数量比非污染地区的高,这与先前调查结果一致。但自养黄色杆菌只在污染地区夏季有相对短暂的繁盛,而分枝杆菌超过5个月时数量仍很高,表明了分枝杆菌在甲苯降解方面比想象的更为重要12。Cummings等13通过荧光定量 PCR 技术监测了沿湖泊重金属污染浓度梯度中还原铁离子泥土杆菌家族的丰度与分布。结果表明其分布相对均匀,泥土杆菌家族的分布不受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影响。何闪英等
19、14为建立快速、准确鉴定与定量检测赤潮生物的方法,以圆海链藻为例,以其中18S rDNA序列为寻找种特异性引物的靶区域,通过分析 18S rDNA 序列,设计出适合用于荧光定量PCR的引物与探针,并通过常规PCR验证确定其特异性,进而以圆海链藻荧光定量PCR的引物与探针,建立了定量检测圆海链藻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与传统的显微镜计数方法比较,两者所获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从而为我国沿海水域赤潮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检测途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种群动态监测中得到广泛使用15。赵兴青16等从玄武湖、莫愁湖与太湖沉积物中直接提取微生物总
20、 DNA,然后通过 DGGE技术指纹图谱来分析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结合条带回收、扩增、序列测定,从而了解不同湖泊与相同湖泊不同位点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3.2.3 其他生物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 SCGE) ,即彗星试验是一种通过检测DNA链损伤来判别遗传毒性的技术。环境中的遗传毒物浓度一般很低,而彗星试验检测低浓度遗传毒物具有高度灵敏性,所研究的细胞不需要处于有丝分裂期。同时,这种技术只需要少量细胞17。Mirjana Pavlica等18用暴露在五氯苯酚(PCP)中的淡水蚌类血细胞进行彗星试验,观察血细胞中DNA损伤程度。在进行实验室实验与原位实验后,发现高浓度的 P
21、CP(80g/L)会引起血细胞中DNA断裂,表明用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能够监测水体中的PCP污染。生物传感器19是将生物学、化学与物理学融为一体的一种新装置,可以根据生物的酶、亚细胞器以及细胞或组织对污染的反应,将其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放大系统显示,再用计算机系统处理检测信号,实现自动化监测。目前,这种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对水质的BOD进行快速监测。3.3 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中。3.3.1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环境监测应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属于层次型的异构网络结构,最底层为部署在实际监测环境中的传感器节点。
22、向上层依次为传输网络、基站,最终连接到网络。通过该技术能够将监测的数据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监护人员(或用户)可以通过任意一台连入网络的终端访问数据中心,或者向基站发出命令。许妍等20研究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农田灌溉系统可实现对农田土壤的湿度、 温度等参数的在线监测与实时控制,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3.2 PLC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工业控制装置,在结构上对耐热、防尘、防潮、抗震等都有精确考虑,在硬件上采用隔离、屏蔽、滤波、接地等抗干扰措施,非常适用于条件恶劣的户外及工业现场21。此外,可以用于雨水的远程监测,对于农业生产及防
23、洪抗旱有着积极的意义,还可以对河水水位、流速、水质的测量实现远程监视。3.4 物理化学科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近年来,由于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物理科学等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物理化学科学在环境监测中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3.4.1 动态膜压法监测技术动态膜压法的理论基础是Gibss用热力学的方法推导出的吸附公式,该方法不需要对水样进行预处理,不同性质、不同浓度的有机成膜分子可以得到不同的动态膜压图谱,有效地将成膜分子的状态、结构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反应出来。并且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试剂,无二次污染,外界干扰因素小,测定速度快,灵敏度高。用此法可对受污染水体以及其他未知天然水系的微表层进行研究22。
24、3.4.2 DOAS技术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DOAS)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分子的窄带吸收光谱来区分气体的成分,通过其吸收谱的强度推导被测气体的浓度,其理论基础是朗伯比尔定律。DOAS系统通过一系列优化的数据处理流程与环节,可以成功地监测大气中多种气体成分的浓度。此外,物理化学方法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法、激光熔蚀法(LA)、氢化物发生法(HG)、偏振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在土壤样品分析,尤其是痕量元素的测定及分析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23。4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环境监测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也在进一步的发展,从目前环境监测
25、技术的发展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4.1 以有机污染物作为在线监测的主要目标通过对大量的研究数据与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目前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十分严峻,而且这些有机污染物都有毒有害。因此,对有机污染物进行监测已经成了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今后需要适时的、全面的、系统的开展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及时有效地将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监测出来。4.2 扩展监控介质范围,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全面监控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以及某些重金属有毒污染物会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影响下,在不同的环境介质如大气、水、沉积物中迁移、转化与积累,因此,需要对多种环境介质进行监控,实现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全面监测,保证
26、人类健康与环境安全。4.3 运用痕量分析,提高监测分析精度环境中的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尽管其浓度很低,但是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有必要发展与使用痕量与超痕量分析技术,进一步提高监测的精度,全面掌握受污染的状况,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污染物对人体与环境的危害。4.4 监测分析器小型化,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得到普及在环境管理的实践中,往往需要对一些污染事故的现场进行监测,包括污染物排放源与现场污染情况等,这就需要对污染进行定性与分析,及时分析出某种污染物的类别、构成或浓度,因此,有必要发展与使用现场快速分析技术,以便能够更加有效的对现场污染进行监测,而监测仪器的小型化也为其提供了物质保障。
27、4.5 实验室管理系统将得到广泛应用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能够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提高实验室采集数据与分析数据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进一步确保数据的原始性与准确性。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规范数据分析的目的,促进数据分析工作的流程化。还可以加深管理人员对实验室基本情况的认识与了解,及时发现不符合规定的管理行为,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从而规范实验流程,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降低实验室的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5 小结环境监测技术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对防治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断努
28、力。只有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坚持不懈地完善环境监测技术,才能保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需要重视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提升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杨婉平探讨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民营科技,2011(6):26.2 徐丽. 浅谈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 环境科学导刊,2010,29(S1):115118.3 乌云娜,冉春秋,高杰.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生态经济,2009(12):8991.
29、4 石媛,陈宪伟.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 科技与企业,2012(24):62.5 黄慧萍. 遥感技术在广东省湿地类型调查中的应用J. 国土资源遥感,1996,30(4):915.6 李蓬莱. 1:100万东北区沼泽图编制的研究J. 地理科学,1984,4(4):350356.7 翟俊辉,杨瑞馥. 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与生物信息学J. 生物技术通报,2002,13(3):209213.8 周萍高光谱土壤成分信息的量化反演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9 赵振亮基于高光谱数据的盐渍化土壤光谱特征研究及信息提取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 10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土壤学
30、学科发展报告 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1 Tay S T,Hemond F H,Krumholz L R,et al.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wo toluene degrading bacterial species in a contaminated streamJ. Microbial Ecology,2001,41(2):124131.12 赵晓祥,庞晓倩,庄惠生 . 荧光定量 PCR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12):125128.13 Cummings D E,Snoeyenbos West O L,New
31、by D T,et al. Diversity of Geobacteraceae species inhabiting metal-polluted freshwater lake sediments ascertained by 16S rDNA analysesJ. Microbial Ecology,2003,46:257269.14 何闪英,吴小刚. 赤潮研究中圆海链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水产学报,2007,31(2) :193198.15 毛海英,徐章法.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J. 江苏环境科技,2007,20(S1) :6668.16 赵兴青
32、,杨柳燕 . PCRDGGE技术用于湖泊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J. 生态学报,2006,26(11):36103616.17 Woods J A,OLeary K A,McCarthy R P,et alPreservation of comet assay slides: comparison with fresh slidesMutation Research / Fundament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utagenesis,1999,429( 2) : 18118718 Mirjana Pavlica,Gran I V Klobu,Ni
33、na Moja,et alDetection of DNA damage in gametocytes of zebra mussel using comet assayJMutation Research/Genetic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utagenesis,2001,490(2) :20921419 戴舒雅,余俭,丁波,等. 生物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污染防治技术,2013,26(5):6265.20 许妍,吴克宁欧盟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项目及其对我国农用地质量监测的启示J生态环境学报,2011(11):17771782 21 谢克明.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程序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2 杨建标,秦菲,陈邦林. 动态膜压法测定江、污混合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探讨J. 上海环境科学,2002(4):230232.23 谢寅凯.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3):80.第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