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复习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概论复习纲要.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导言索绪尔在语言研究中的贡献(选择) a. 区分语言与言语。b. 区分共时与历时。c. 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的构成关系存在于组合、聚合两种关系之中 。 d. 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 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作者(选择)索绪尔第二章第一节 符号与症候的不同(选择) (1)符号不同于征候。 a征候同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有因果联系,是事物的表征,如烟与火的 关系、脉息同身体的关系、花香与花的关系等。 b符号同其所代表的事物没有必然的联系。符号是社会的产物,它要 经过人们的约定,赋以一定的价值,才能起到符号的作用。 (2)征候跟符号的相同之处:都可以使人获得信息。 语言与言语的关系(简答)(1)“说
2、话”的动作、行为,我们称之为语言动作或言语行为。(2)“说话”所使用的词语、规则。(3)“说话”的结果,即所说的话语。(1)、(3)属言语(2)属语言。言语便是说话的行为与结果,语言则是说话所使用的一种工具不考理解即可。区别:1. 个人社会。言语是一种个人现象,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不同的人,说的话自然有别,但他们所使用的词语与规则是相同的,不然就没法交流 2. 具体抽象。无限有限。 由言语单位构成的作品是无限的,而由语言单位构成的语言系统则是高度概括的,有限的。 3. 现成创造 孩子出生后就要学习某种语言,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不需要自己独创一种新的语言而言语作品,比如一句句的话、一段段的话,则是
3、根据交际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来的。理解句子的意义也要借助当时的语境,可以说句子都是“一次性”产品,没有两个句子的意义完全相同。联系:1. 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2.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与结果。 语言、言语(名解) 在语言学上,把说出来的话中的词语与组织词语的规则叫语言。 把说话中的发音过程与所说出来的话叫言语。第二节 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名词解释) 组合关系是语言符号按线性次序组合起来所形成的关系,可构成各种结构:述补,述冰 聚合关系指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成分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的组合成群,彼此所形成的关系。第三节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区别(选择) 任意性 强低 单位的明晰性 界
4、限清晰囫囵一团 结构的二层性 有无 能产性 替换组合无限刺激有限 传授性 后天学会先天本能 不受时间空间环境的限制随时随地特定时空第三章第一节 语音的性质第(4)点:音质c 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舌面元音aoe的不同是音质的不同。(选择) 语音的性质:振幅频率(选择)振幅:振动幅度,分贝(dB) 振幅越大声音越强 频率:指声波每秒振动的次数 HZ语音的高低频率,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第二节 音位(名词解释)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素(名词解释)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 语音单位与音系单位有本质性的区别:语音单位是针对所有人类语言 来说的,而音
5、系单位是针对某一具体语言来说的。第三节 普通话辅音的描写(选择)22个辅音第 14 页双唇音 bp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pp双唇送气清塞音 mm双唇浊鼻音唇齿音 唇齿清擦音ff舌尖音(舌尖一齿龈) dt舌尖不送气清塞音。tt舌尖送气清塞音。 nn舌尖浊鼻音 ll舌尖浊边音 z舌尖不送气清塞擦音 c舌尖送气清塞擦音 ss舌尖清擦音。卷舌音(舌尖硬腭)zht卷舌不送气清塞擦音。 cht卷舌送气清塞擦音。sh卷舌清擦音。r/r卷舌浊通音。舌面音(舌面前一硬腭前)j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q舌面送气清塞擦音。 x舌面清擦音。舌根音(舌面后一软腭) k舌根不送气清塞音。 kk舌根送气清塞音。 hx舌根清擦音。
6、n舌根浊鼻音,只出现在音节末。按照发音方法中的阻碍方式,普通话的辅音可以分为以下六种:(1)塞音p p t t k k 6个(2)擦音f s x 5个(3)塞擦音 t t t 6个(4)鼻音 m n 3个(5)边音 l 1个(6) 通音 r 1个通音 l r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普通话国际音标(问答) 元音与辅音的本质区别(简答)自己总结1.气流受阻与否 2.发音器官紧张均衡与否 3.气流强弱 4.响亮度不同 元音发音机制与共振峰的关系(选择)F1与舌位的高低密切相关。舌位高,F1就低;舌位低,F1就高。F2与舌位的前后密切相关。舌位靠前,F2就高;舌位靠后,F2就低。F2与嘴唇
7、的圆展也有关系。圆唇作用可以使F2降低一些舌位后移,前共振腔面积变大,于是F2降低;舌位前移,前共振腔面积变小,于是F2升高。圆唇作用实际是把前共振腔向前延伸一些,因此F2也略略降低。F3与元音舌位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但是要受舌尖活动的影响,当舌尖抬高卷起发音时,F3的频率就明显下降 第四节 归纳音位的原则(简答)(选择)第六节 语流音变:同化、异化、弱化、脱落(选择)(简答) 音节(名词解释)是由音位与音位构成的最小的语言结构单位,也是人们听觉上能自认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第四章第一节 派生词缀与屈折词缀(一个是构词语素,一个是变词语素)(选择) a派生词缀黏附在词根语素上构成新词,也即增加
8、了新的词汇义内容或改变了词的类别归属。如英语的work是个动词,表“工作”义,而加了派生词缀-er后的worker增加了表“的人”的词义,词类也变成或了名词。 b屈折词缀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也即屈折词缀增加的是表示句法范畴的意义,并且总是不改变词的类别归属。比如英语的book加上-s以后成为books 构词语素 词根与词缀都可以构成新词,因此我们把词根与派生词缀称为构词语素。 变词语素 屈折词缀只能引起词形的变化,不能构成新词,我们称为变词语素,变词语素构成一个词的词尾。 语素、词(名词解释)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的单位。词是造句时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粘着语素(
9、短语) 词缀都是黏着语素 语法规则(双宾结构、配价理论)(简答) 一种直接宾语为结果宾语的双宾结构,结果部分一定要有数量短语,否则不成立。 举例:他送我一件毛衣。 *他织我一件毛衣。 他们修筑公路。 他们散步公路。以动词的配价理论来分析: “送”是三价动词,能跟三个名词性成分发生联系,可用于双宾句 而“织”是二价动词。 “修筑”是二价动词, “散步”是一价动词。 再如:喝啤酒的学生 喝啤酒的请举手 喝啤酒的方式 *喝啤酒的多种多样喝”是二价动词,配价成分分别是“喝”的施事与受事。“学生”是施事,可以省略;“方式”不是配价成分,不能省略。第二节 什么是词组(短语)(选择)词组:句子里作用相当于词
10、又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 复合词、派生词(选择)由一个词根语素或一个词根语素加上屈折词缀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 复合词:其中由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称为复合词。如汉语的“黑板”。 派生词:由词根语素与派生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称为派生词 第四节 句法同义(简答)(选择)句法同义: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称为句法同义。试比较下面的几个例子: (1)我打破了杯子。(2)杯子被我打破了。(3)杯子我打破了。(主谓谓语句,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 (4)我把杯子打破了。四个句子的格式不同,但是都表示“施事(我)动作(打破
11、)受事(杯子)”这样的结构意义。如果把“我”换成“张三、小猫、灭火机”,把“打破”换成“撕、吃、扑灭”,把“杯子”换成“扇子、鱼、火焰”,我们同样可以造出四句一组的表示同一结构意义的句子来。可见同义关系不是具体句子间的关系,而是句子格式间的关系。在变换的时候可以使用移位、添加、删除与替代等手法。 语法范畴:体(选择)体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各种阶段与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 不同语言的体的范畴的表现各不一样。 英语动词有普通体、进行体与完成体。汉语的“了“着”“过第五节 以构词形态分类:语言的结构类型孤立、屈折黏着,代表语言是什么(选择) 孤立语、屈折语(名词解释)专题: 歧义(简答)歧义现象
12、,即有的语言符号序列可以表达几个意义的现象。根据造成歧义的原因,歧义可分为词汇歧义与组合歧义两类。 词汇歧义是由于同音异义、同字异义或语素、词多义而产生的歧义。1.因同音异义而产生的歧义。(1)这种东西能zhi癌。(治、致)(2)你给我shi个包子。(拾、十)2因同字异义而产生的歧义。例如,在书面上,以下两例也有歧义: (1)背着孩子上学(把孩子背在身上去上学瞒着孩子偷偷地去上学) (2)他好说话(喜欢说话他脾气好)3因语素或词多义而产生的歧义。他已经走了两个小时了。(行走离开)我去上课。(讲课听课) 造成词汇歧义的原因都是语言符号线性序列中的某个符号或记录这些符号的某个字,与组成这个线性序列
13、的其他符号没有多大的关系,语言间的关系也可以造成歧义,这就是组合歧义。 组合歧义又分语法歧义与语义结构歧义两种语法歧义1.词类不同。例如:饭不热了。(形容词动词)自行车没有锁。(副词动词)2词与短语同形。例如:小明要煎饼。(名词,一种食品述宾短语,指“把饼煎一煎”)3. 结构关系不同。例如:热菜(偏正:还不凉的菜述宾:把菜热热) 你这孩子(偏正:你的这个孩子复指:你就是孩子)4结构层次不同。(句法层次不同)例如:普通物理教师 普通物理教师:普通的物理教师 普通物理教师:教普通物理的教师5.句法关系、层次都不同。例如:欢迎里根的讲话(述宾:里根的讲话值得欢迎) 欢迎里根的讲话(偏正:欢迎里根时作
14、的讲话1.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例如:考公务员(公务员既可以是“考”的目的,也可是“考”的对象。) 母亲的回忆(“母亲”既可以是“回忆”的施事,也可以是“回忆”的对象。)2.因语义特征不同而产生的歧义。例如:别问了(不要去问/不要继续问。表示前一个意义时“问”具有+自主的语义特征,表示后一个意义时“问”具有+持续的语义特征。)3.语义指向不同。例如:他在车厢上贴标语。状语“在车厢上”语义可以指向“他”,原句可以分析为“他在车厢上,他贴标语”;也可以指向“贴标语”,原句意思是“他贴标语,标语在车厢上”。我们学校就去了二十几个人。“就”语义指向“我们学校”时,全句意思是说去的人多;“就”语义指
15、向“二十几个人”时,全句意思是说去的人少。4.因分合联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例如:里根、舒尔茨分别同费萨尔、哈达姆会谈。 a里根与舒尔茨一起分别同费萨尔与哈达姆会谈5.因预设不同而产生的歧义。例如:不得非法打猎 以“不准打猎”为预设,表示“打猎是非法的”;以“可以打猎”为预设,表示“要按法律的规定打猎”。除了小李,他最喜欢张师傅 以“不只一个人喜欢张师傅”为预设,表示“小李、他都喜欢张师傅,他比小李更喜欢”;以“他不只喜欢一个人”为预设,表示“他喜欢小李与张师傅,但更喜欢张师傅。 歧义消除:1利用声音:轻音重音停顿 2改换词语或改变句式 1改换句法结构中的某个关键性词语,往往可以消除歧义。a参加
16、会议的有三个医院的领导。(有歧义)b参加会议的有三所医院的领导。(无歧义) c参加会议的有三位医院的领导。(无歧义)2改变句法成分的次序,也可以消除歧义。例如:a安徽与江苏的部分地区遭受了水灾。(有歧义) b江苏的部分地区与安徽遭受了水灾。(无歧义)3变换句式,以消除歧义。例如:a台上摆着酒席。酒席摆在台上。 b台上摆着酒席。台上正在摆着酒席。3利用语境 a鸡不吃了。(有歧义) b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无歧义) c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无歧义) 变换与句法多义 词的次序相同,层次相同,结构相同,语法结构的这种多义(或者说有歧义)的情况光靠语法构本身是没法区分的。变换分析能够比较合理地
17、揭示这种歧义现象。因为聚集在一个语法结构里面的语义关系在别的结构里不一定聚集在一起,变换正是把它们放到另一些结构里面去检验,观察它们是否有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因为聚集在一个语法结构里面的语义关系在别的结构里不一定聚集在一起,变换正是把它们放到另一些结构里面去检验,观察它们是否有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1. “动词+的+名词”结构 1.通知 (1)通知的人还没有来。(2)他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3)通知他的人还没有来。2.采购 (1)采购的东西还没有来。(2)他采购的东西还没有来。 (3)*采购他的东西还没有来。变换式(2)揭示“东西”是“采购”的受事,变换式(3)不成立。这说明偏正结构“采购的东西
18、”只表示一种动名语义关系,是单义的结构。3.比较两类及物动词 能够像“通知”那样变换的及物动词如“培养、关心、请、约、要、骂”是一类,能够像“采购”那样变换的及物动如“设计、编辑、买、卖、煮”是另一类。前一类动词的特点是可以用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作它的主语与宾语(他请,请他),后一类则不能。(二)“名1+动十着+名2”结构 (1)台上坐着主席团。 主席团坐在台上。(2)台上唱着戏。 *戏唱在台上。 (3)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台上。 (1)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正在坐主席团。(2)台上唱着戏。台上正在唱戏。 (3)台上摆着酒席。台上正在摆酒席。变换不同,说明(1)与(2)虽然语法形式上相同,但语
19、法意义上有区别。 经过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是,句中的“V着”有两种语法意义:(1)表示静止状态的持续;具有+附着这一语义特征。(2)表示动态的动作或行为的“持续”。不具备+附着这一特征。 (3)是个歧义句,既可以表示与(1)相同的语法意义,也可以表示与(2)相同的语法意义,究竟表示哪一种,要看更大的语境。山上架着炮。(看语义特征是+附着还是+持续)第七章第二节 汉藏语系的4个语族(选择):汉语、藏缅、苗瑶、侗台。 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名词解释) 地方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是语言分化形成的地域变体。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第八章洋泾浜、克里奥耳语(混合语)(名词解释)洋泾浜又叫(pidgin)皮钦语,是在某些与外族人接触较多的地区(如通商口岸或国境接界处)语言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是当地人与外来殖民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克里奥耳(creole)”是“混血儿”的意思。克里奥耳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请运用语言学理论详细描述、分析、解释任何一种自己熟悉的语言现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