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象山县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县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省市城乡规划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技术规定。第二条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城市(镇)总体规划、乡及村庄规划确定的城乡规划区。第三条 城市(镇)总体规划、乡规划的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本技术规定执行。村庄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村庄规划和本技术规定执行。建成区更新改造区域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可不受本规定的限制。第二章 用地管理第
2、一节 城乡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一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的规定(详见附录三)。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兼容性原则,并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保证城乡用地结构平衡;(二)满足城乡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要求;(三)不对城乡交通产生较大影响;(四)不影响公共安全;(五)不影响周边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第六条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应符合表二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详见附录四),表二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块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
3、条件,核定具体适建范围。镇、乡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参照前款执行。第二节 建设用地第七条 建设用地界线及面积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设用地的界线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用地红线为依据,建设用地的面积以土地使用权证载明的面积为准; (二)同宗建设用地内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计算应依据土地使用权证载明的面积,不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权证的面积误差影响。第八条 单独建设的建设用地面积应不低于表三规定的下限值,当低、多、高层建筑混合布局时,按较大的下限值控制。表三 单独建设地块建设用地面积下限值指标表建设项目类型居住建筑非居住类建筑低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用地面积下限值(平方米)5
4、002000500010003000建设用地未达到表三规定的下限值,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在不影响城乡规划实施的前提下,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可予以建设:(一)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房、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项目和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二)邻近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流等,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因街区及用地性质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四)经具有法定资质机构鉴定为危险房屋需拆除重建的项目;(五)因其他特殊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第九条建设项目分期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居住用地面积小于等于 50000 平方米,
5、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小于等于 20000 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应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一次性建设完毕,不得分期建设;(二)用地面积高于前项规定值,需分期建设的,应编制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和分期建设方案,并经批准后方可实施;(三)建设用地出让时有明确规定要求的,按其规定执行。第十条禁止工业用地内建造成套职工住宅、专家楼、宾馆和招待所等设施。工业项目确需设置管理、后勤服务等附属设施的,在各类工业园区内的,其附属设施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建筑面积的 10%;在工业园区外的,其附属设施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建筑面积的 15%。第十一条鼓励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6、:(一)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须保证城乡规划以及现状城乡市政、水利、交通等设施的建设空间和安全使用要求,满足绿化种植的覆土要求;(二)连片开发的商业服务业功能区块、交通枢纽设施以及其他公共活动较为集中地块的地下空间,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通建设;(三)单独地块的地下空间离建设用地地面界线的水平距离应满足第三十八条第(一)项的规定。第三节 建筑容量第十二条建筑容量应兼顾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与用地性质、功能相适应,并满足交通、安全、人防、环卫以及其他相关配套等方面的要求。第十三条编制各类规划,建筑容量宜按表四的指标控制:表四 容积率与建筑密度控制表主要用地分类建筑类别容积率建筑密度(%)居住用地低
7、层住宅建筑0.6-1.225-35多层住宅建筑1.0-1.825-32高层住宅建筑1.5-2.815-25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多层建筑1.3-2.530-45高层建筑2.0-5.025-40工业用地工业建筑0.8-2.030-50仓储用地低层仓储建筑0.8-1.535-50多层仓储建筑1.5-2.030-45注:1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特定功能区块的建筑容量根据其规划建设要求另行控制。2未列入表四控制的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公用环境设施、交通设施等建筑容量指标,按有关专业技术规范执行。3特殊工艺要求的专业厂房、特殊存储要求的特种或危险品仓库,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可由城乡规
8、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专业性规定另行控制。第四节 绿地第十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绿地率应符合表五的规定。表五 建设用地绿地率指标控制表项目类别绿地率居住不低于 30%商业、商务办公不低于 20%旅馆业不低于 35%行政办公不低于 35%文化设施不低于 30%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不低于 35%工业不低于 20%仓储不低于 20%对外交通不低于 20%公用环境设施无污染的不低于 20%,有污染的不低于 35%注:对外交通的绿地率是指机场、铁路及公路的客(货)运站场、港口陆域部分等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控制指标,不包括对外交通线路及两侧控制范围。其他新建工程(不包括城市道路)绿地率不低于 百分之三十;扩建
9、、改建工程(不包括城市道路)绿地率不低于 百分之二十;工业、仓储、公用环境设施项目因安全、消防、环保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其绿地率根据相关要求另行确定。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绿地率另有确定的,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第十五条 建设用地内绿地应有良好的绿化覆盖效果,以乔木为主,乔、灌、草合理搭配。为集约利用土地,允许结合绿地设置适量室外体育活动设施、休闲设施,允许结合公共绿地设置适量停车泊位、小型公用设施等。 第十六条 鼓励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第十七条 城乡河、湖等沿线绿地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规划宽度 20 米及以上河道每侧不小于 20米;规划宽度 15 米及以上、20 米以下河道每侧
10、不小于 15 米;规划宽度 15 米以下河道每侧不小于 10 米;沿湖应设置不小于15米的绿化带;(二)批准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要求执行。第十八条 建设用地内有河道时,在满足水利、防洪等相关要求的情况下,小型公共休闲活动设施、公用设施、水利设施等临水性建筑可结合绿地水系合理布局;其他建设项目按照批准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要求执行。第十九条 沿河、湖绿地宽度 15 米及以上的,应对外开放;宽度 15 米以下的绿地,根据城市空间景观要求也宜对外开放。第三章 建筑间距第二十条 建筑间距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并同时符合日照、消防、环保、防灾、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第二十一条 低
11、、多层建筑(不含建筑高度5 米以下的门卫、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及建筑高度6米以下独立设置的变配电房等建、构筑物,下同)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低、多层建筑与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不得小于13米,且应符合以下标准: 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 度(含 45 度)以内,下同,低、多层建筑与其北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1.25 倍;2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 45 度(不含 45度)以内,下同,低、多层建筑与其东(西)侧低、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遮挡建筑高度的 1.15 倍。 (二)低、多层建筑与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其间
12、距应符合表六的规定。表六 低、多层建筑与居住建筑垂直布置间距控制表(三)低、多层建筑与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其间距按以下标准控制: 1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 60 度时,按平行关系控制,并按被遮挡建筑方位确定建筑朝向;2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 60 度时,按垂直关系控制。(四)居住建筑下部为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按以下标准控制: 1建筑平行布置、遮挡建筑为多层建筑时,被遮挡居住建筑下部为非居住用房的,其间距计算可扣除非居住用房的高度,当两侧或一侧有裙房时,裙房与住宅的间距不小于13米。当被遮挡居住建筑为现状建筑时,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非居住用房的高度;2同一裙房之上的居住建筑,其间距计算
13、可扣除裙房高度,且住宅的间距不小于13米; 3建筑平行布置、遮挡建筑为低层建筑时,被遮挡建筑下部为非居住用房的,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非居住用房的高度;4建筑垂直布置时,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居住建筑下部非居住用房的高度。(五)老年人居住建筑与低、多层遮挡建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不小于低、多层遮挡建筑高度的1.5 倍。其它布置形式的间距、最小间距按低、多层居住建筑的要求控制。(六)当多层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山墙的任一侧,且多层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没有相互对应的重叠部分(错位布置)时,应满足消防和日照要求,且延伸端距不小于6米。第二十二条 高层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一)板式高层建筑与居住建筑平
14、行布置时,其间距按以下标准控制: 1朝向为南北向的,高层建筑与其北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 1.0 倍,且不小于30米;2朝向为东西向的,高层建筑与其东(西)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遮挡建筑高度的 1.0 倍,且不小于30米。(二)塔式高层建筑与被遮挡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不小于该塔式高层建筑高度的 0.7 倍,且不小于 24 米。(三)高层居住建筑与多层建筑东西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应符合本条第(一)项或第(二)项或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且不小于多层建筑高度的 1.15 倍。(四) 高层建筑与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其间距按以下标准控制: 1南北向垂直布置时,高层建筑与其北侧居
15、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 0.4 倍,且不小于 18 米;当高层建筑位于北侧时,与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 18 米,与南侧低、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13米;2东西向垂直布置时,高层建筑与其东(西)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遮挡建筑高度的 0.4 倍,且不小于 18 米。(五)高层遮挡建筑与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按以下标准控制:1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 60 度时,按平行关系控制,并按被遮挡建筑方位确定建筑朝向;2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 60 度时,按垂直关系控制。(六)建筑平行布置、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时,被遮挡居住建筑下部为非居住用房的,其间距计算可扣除非居住
16、用房的高度,扣除非居住用房高度后计算间距高度小于等于24米的,按第二十一条第(一)项要求控制间距,扣除非居住用房高度后计算间距高度大于24米的,按本条第(一)、(二)项要求控制间距,且不小于24米;当两侧或一侧有裙房时,裙房与住宅的间距不小于13米。当被遮挡居住建筑为现状建筑时,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非居住用房的高度。(七)高层建筑与居住建筑的计算间距大于 80 米时,在满足日照要求的条件下,其间距可按 80 米控制。(八)建筑平行布置时,高层建筑与其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小于24米,与其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小于 18 米,与其南侧的低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九)当高层建
17、筑位于居住建筑山墙的任一侧,且高层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没有相互对应的重叠部分(错位布置)时,应满足日照和消防要求,且延伸端距应不小于 13 米。(十)受高层建筑遮挡的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居室窗台不应低于冬至日有效日照2小时,与高层建筑的间距关系按居住建筑的要求控制。第二十三条 各类建筑与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及托儿所生活教学建筑和中小学教学楼普通教室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平行布置的遮挡建筑为低、多层建筑时,其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 1.5 倍,且不小于 13 米;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30 度时,按平行关系控制;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 30 度小于等于 60度时,其最窄
18、处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 1.25 倍,且不小于 13 米;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 60 度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 0.9 倍,且不小于 13 米。(二)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时,其间距可通过日照分析来确定,保证被遮挡的前述建筑符合有关规范规定的日照标准,且不小于本技术规定确定的与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第二十四条 办公、宾馆、商业等非居住建筑(不包括医院病房楼、幼儿园及托儿所生活教学建筑和中小学教学楼、工业建筑、仓储建筑、建筑高度5米以下的门卫、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及建筑高度6米以下独立设置的变配电房等建、构筑物,下同)的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层建筑平行布置时,南北向
19、的,其间距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 0.3 倍;东西向的,其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 0.3 倍。高层建筑平行布置的最小间距不小于 18 米。(二)多层建筑平行布置时,南北向的,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多层建筑高度的 0.7 倍;东西向的,其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 0.7倍。多层建筑平行布置的最小间距不小于 10 米。(三)高层建筑与低、多层建筑平行布置时,按遮挡建筑的间距要求进行控制,且不小于 13 米。(四)低层建筑与低、多层建筑平行布置的最小间距不小于6米。(五)办公、宾馆、商业等非居住建筑之间的山墙端距按居住建筑山墙端距控制。其它形式布置的上述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要求控制。第二
20、十五条 居住建筑的山墙端距(指山墙外墙间正向最小垂直距离,设阳台、飘窗等凸出物时,端距从凸出物外边线起算)在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基础上,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低层建筑间的山墙端距不小于4米;六层及以下多层建筑间的山墙端距不小于 6 米;六层以上多层建筑间的山墙端距不小于 8米。相对建筑的层数不同时,按较高建筑层数的要求控制。(二)高层建筑与低层、多层、高层建筑的山墙端距不小于 13 米。(三)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的山墙端距按本条第(一)、(二)项的规定控制。(四)老年人居住建筑、医院病房楼、中小学教学楼、幼儿园及托儿所生活教学建筑、休(疗)养院住宿楼等建筑山墙端距、与其他建筑山墙端距按照居住建筑
21、的规定控制。第二十六条 当地块北侧地界外空地为规划居住用地、医院用地、休(疗)养用地、幼儿园、托儿所和中小学用地或性质尚未明确的用地时,布置高层建筑时应进行日照分析,确保北侧地块离界12 米以外的用地大寒日均有三小时以上的日照。第二十七条 建筑间距的其它规定:(一)机械式立体汽车库与机械式立体汽车库及其他各类建筑之间的间距、端距,按车库建筑与本技术规定要求控制,且最小间距不小于10米,与居住建筑、老年人居住建筑、医院病房楼、幼儿园及托儿所生活教学建筑、中小学教学楼之间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二)建筑高度5米以下的门卫、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等附属建、构筑物,与居住建筑、医院病房楼、幼儿园及托
22、儿所生活教学建筑和中小学教学楼正、背面的间距,在满足日照、消防规范要求的条件下,按不小于6米控制;与办公、宾馆、商业等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应满足消防规范要求;附属建、构筑物之间的间距按消防间距控制;山墙端距按消防间距控制。(三)建筑高度6米以下独立设置的变配电房与居住建筑、医院病房楼、幼儿园及托儿所生活教学建筑、中小学教学楼正、背面的间距,在满足日照、消防规范要求的条件下,按不小于9米控制,山墙端距按不小于6米控制。与办公、宾馆、商业等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山墙端距应满足消防规范要求。(四)中小学的学生宿舍、职工宿舍与其它建筑的间距按居住建筑控制。(五)工业、仓储、公用环境设施等用地内建筑之间的间距按
23、相关规范控制。第二十八条 因特殊的建筑功能、建筑艺术及城市空间景观需要,在满足国家相关规范的条件下,低、多层建筑间的间距与山墙端距,可小于本章相关要求。第二十九条 相邻建筑室外地面标高不一致时,其间距按相对高度计算,并按第二十一条至第二十七条规定执行。当建筑作退台时,视其不同高度分别确定间距。第三十条 各类建筑、活动场地的日照应符合以下要求:(一)住宅(包括低层独立式、联排式等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1住宅建筑的居住空间大寒日日照不低于3小时,居住空间指卧室、起居室。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达到日照标准,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含)四个时,其中应有两个达到日照标准。2现状居住空间原大寒
24、日日照不低于3小时的,拟建建筑不应使其低于大寒日日照3小时。相邻住宅原日照时数已经不满足本技术规定所要求的情况下,其相应的居住空间原大寒日日照低于3小时的,拟建建筑不得减少其居住空间原日照时数。3建成区更新改造区域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2小时标准。(二)居住用地内的集体宿舍、非成套住宅及中小学校学生宿舍,半数以上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同的日照标准。(三)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居室窗台不应低于冬至日有效日照2小时。(四)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窗台必须满足冬至日有效日照3小时。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满足冬至日有效日照2小时。(五)中小学教学楼南向的普
25、通教室窗台必须满足冬至日有效日照2小时。 (六)医院病房寝室窗台必须满足冬至日有效日照2小时。 (七)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疗养室窗台应满足冬至日有效日照2小时。(八)受遮挡的分析对象原日照时数已经不满足本技术规定所要求的情况下,拟建建筑不应减少其原日照时数。第三十一条 县域范围内日照分析地理位置参数:东经12201,北纬2938;其他技术要求按现行宁波市日照分析技术规则执行。第四章 建筑退让第三十二条 建筑后退基地边界的距离和建筑间距应同时符合规定。第三十三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城市道路、公路、河道、山体、铁路、轨道交通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应符合本章规定,并同时符合消防、
26、环保、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第三十四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布置的各类建筑,其离界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一)当界外为规划的居住用地、医院用地、休(疗)养用地、幼儿园、托儿所和中小学用地或性质尚未明确的用地时,界内的居住建筑或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及托儿所生活教学建筑和中小学教学楼的离界距离,按如下标准控制:1南北向布置的低、多层建筑与基地北边界的间距,按不小于该建筑高度的 1.25 倍减 12 米控制,且不小于 9 米;与基地南边界的间距不小于 12 米;与基地东西边界的端距不小于 6 米; 2东西向布置的低、多层建筑与基地东西边界的间距,不小于该建筑高度的 0.575 倍,且
27、不小于 9 米;与基地北边界的端距按不小于该建筑高度的 0.9 倍减 12 米控制,且不小于 6 米;与基地南边界的端距不小于 6 米; 3南北向布置的高层建筑与基地北边界的间距,按日照间距减12 米控制,且不小于 12 米;与基地南边界的间距不小于 12 米;与基地东西边界的端距不小于 9 米;注:Lr:日照间距4东西向布置的高层建筑与基地东西边界的间距,按日照间距的一半控制,且不小于 12 米;与基地北边界的端距按不小于该建筑高度的 0.4 倍减 12 米控制,且不小于 9 米;与基地南边界的端距不小于 9 米。注:Lr:日照间距(二)当界外为规划的居住用地、医院用地、休(疗)养用地、幼儿
28、园、托儿所和中小学用地或性质尚未明确的用地时,界内办公、宾馆、商业等非居住建筑的离界距离,按如下标准控制:1南北向布置的低、多层建筑与基地北边界的间距,按不小于该建筑高度的 1.25 倍减 12 米控制,且不小于 6 米;与基地南边界的间距不小于 9 米;与基地东西边界的端距不小于 6 米; 2东西向布置的低、多层建筑与基地东西边界的间距,不小于该建筑高度的 0.575 倍,且不小于 9 米;与基地北边界的端距按不小于该建筑高度的 0.9 倍减 12 米控制,且不小于 6 米;与基地南边界的端距不小于 6 米;3南北向布置的高层建筑与基地北边界的间距按不小于日照间距减 12 米控制,且不小于
29、12 米;与基地南边界的间距不小于 12米;与基地东西边界的端距不小于 9 米;注:Lr:日照间距4东西向布置的高层建筑与基地东西边界的间距按不小于日照间距的一半控制,且不小于 12 米;与基地北边界的端距按不小于该建筑高度的 0.4 倍减 12 米控制,且不小于 9 米;与基地南边界的端距不小于 9 米。注:Lr为日照间距(三)当界外为规划的办公、宾馆、商业等非居住建筑建设用地时,界内的居住建筑、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及托儿所生活教学建筑和中小学教学楼的离界距离,按如下标准控制: 1南北向布置的低、多层建筑与基地北边界的间距不小于 9米;与基地南边界的间距不小于 12 米;与
30、基地东西边界的端距不小于 6 米;2东西向布置的低、多层建筑与基地东西边界的间距不小于该建筑高度的 0.575 倍,且不小于 9 米;与基地南北边界的端距不小于6 米;3南北向布置的高层建筑与基地北边界的间距,按不小于该建筑高度的 0.3 倍减 12 米控制,且不小于 12 米;与基地南边界的间距不小于 12 米;与基地东西边界的端距不小于 9 米; 4东西向布置的高层建筑与基地东西边界的间距,按不小于日照间距的一半控制,且不小于 12 米;与基地南北边界的端距不小于9 米。注:Lr:日照间距(四)当界外为规划的办公、宾馆、商业等非居住建筑建设用地时,界内办公、宾馆、商业等非居住建筑的离界距离
31、,按如下标准控制: 1南北向布置的低、多层建筑与基地北边界的间距,不小于该建筑高度的 0.35 倍,且不小于 6 米;与基地南边界的间距不小于 9 米;与基地东西边界的端距不小于 6 米; 2东西向布置的低、多层建筑与基地东西边界的间距,不小于该建筑高度的 0.35 倍,且不小于 6 米;与基地南北边界的端距不小于 6 米;3南北向布置的高层建筑与基地北边界的间距,按不小于该建筑高度的 0.3 倍减 9 米控制,且不小于 9 米;与基地南边界的间距不小于 9 米;与基地东西边界的端距不小于 9 米;4东西向布置的高层建筑与基地东西边界的间距,按不小于该建筑高度的 0.15 倍控制,且不小于 9
32、 米;与基地南北边界的端距不小于 9 米。注:Lr为日照间距(五)建筑退让规划的工业、仓储、公用环境设施用地的离界距离,除有特殊要求外,按界外为办公、宾馆、商业等非居住建筑建设用地的要求执行;工业、仓储、公用环境设施用地内的建筑退让基地边界的离界距离,除有特殊要求外,按办公、宾馆、商业等非居住建筑的要求执行。(六)当界外是河流、城市轨道、绿地、桥梁、高压走廊、规划保留的现状各类建设用地时,建筑后退其边界的距离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专业规范控制,且后退边界距离不小于5米。(七)建筑后退基地边界的距离和建筑间距应同时符合规定。因基地条件限制不能同时符合规定的,经相邻地块产权人同意,并
33、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在确保满足建筑间距的条件下,可适当缩减建筑后退基地边界的距离。第三十五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其后退距离应符合批准的详细规划要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表七执行。 表七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最小距离道路红线宽度d(米)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米)低、多层建筑退让路段 高层建筑退让路段交叉口1238812d24581224d368101436d50101516d50152020注:道路交叉口建筑的后退距离按较宽道路控制。第三十六条 建筑后退城市交通性道路的空间,超过百分之五十的面积应设置绿地。建筑后退城市生活性道路的空间应与人行道统一规划设计,并与公
34、共服务、市政设施相结合。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小于8米,且不设围墙时,退让空间内不允许设置项目配套机动车停车位。新建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影剧院、游乐场、体育场、展览馆、大型旅馆、高层办公楼、各类市场及大型商场等重要建筑,其主要出入口面向城市道路的,应适当扩大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并妥善设置交通集散广场和停车场地。中小学校及幼儿园主要出入口临城市道路的,幼儿园宜设置不小于3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中小学校宜设置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并妥善设置临时停车场地。第三十七条 沿铁路线布置建筑时,除按有关专业规范规定执行外,建筑与相邻一侧铁路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35 米;该退让距离内的用地包括护坡、基
35、础等铁路设施用地、铁路建设预留地、防护绿地和必要的道路等市政设施建设用地。第三十八条 围墙、附属建(构)筑物、地下建(构)筑物、建筑外部附属设施(台阶、阳台、外挑部分等)、机械式立体汽车库的离界距离,按如下标准控制:(一)地下建、构筑物的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构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室底板底的距离)的0.7 倍,且不小于5米,其自用管线和支护结构的外侧的离界距离不小于 1 米。当城市市政管廊、重要景观道路的环境绿化等有特殊要求时,地下建、构筑物的离界距离应符合相关要求;当相邻地块地下室联体建造时,可不按上述要求控制连接处离界距离,但应满足其他相关规范要求。(二)在后退道路红线大于等于5米时
36、,允许阳台、踏步等突出部分在后退距离的五分之一范围内安排。(三)道路宽度小于16米的,围墙退让道路红线不小于 1.5 米;道路宽度大于等于16米的,围墙退让道路红线不小于3米,该部分空间可结合人行道、道路渠化、港湾式停靠站等统一规划设计,且不得设置项目配套机动车停车位;围墙退让道路交叉口红线不小于8米;围墙后退相邻建设用地的边界,视相邻地块权属等情况确定:当界外为已征用地,围墙中心线与用地界线吻合;当界外为未征用地,围墙基础不得逾越地界。 (四)大门及门卫设施,后退道路红线、相邻建设用地边界不小于 3 米。(五)独立设置的建筑高度5米以下的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机械式立体汽车库及建筑高度6
37、米以下的变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后退相邻建设用地的边界不小于 3 米。第三十九条 当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旁有电力线时,建筑物最外侧边缘与电力线的最小水平距离应不小于表八要求,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表八 建筑物与电力线的最小距离电压等级(KV)50033022011035以下建筑后退( m)30201585第五章 建筑高度第四十条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的,其高度应符合有关规定。第四十一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保护地段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的,其高度应符合文物保护和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第
38、六章 市政工程管理第一节 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第四十二条 按城市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和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道路用地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化带等组成。各类规划道路主要设计参数见表九。表九 各类规划道路主要设计参数一览表道路类别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 路道路设计行车速度(公里/小时)60-10040-6030-5020-40规划道路红线宽度(米)3636-5024-3624机动车车道数(条)4-84-84-6 4支路网密度指标(km/km2)/3-8第四十三条 道路横断面布局应综合考虑交通功能、城市景观、地下管线布置、地形
39、等因素。第四十四条道路纵断面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一)依据城乡规划控制标高 ;(二)综合考虑现状地形、地质、水文、地下管线埋设、道路立交、临路建筑布置、道路两侧地块雨水排除等因素;(三)城市道路非机动车车道的坡度不宜超过 2.5%,机动车车道的坡度不宜超过 8%,并应按有关规定控制坡长;道路最小纵坡宜不小于 3,纵坡小于 3时,应设置锯齿形边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第四十五条 道路与道路交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道路相交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叉角不宜小于 60度,不宜采用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二)交叉口分平交和立交。快速路与快速路相交应采用立交;快速路与主干路、主干路与交通繁忙
40、的其他道路相交可根据交通流量情况设置立交;(三)快速路、主干路或中央设隔离带的城市干道,宜根据交通要求建设人行天桥、地道等立体行人过街设施。第四十六条 交叉口道路红线应满足视距三角形要求。交叉口的道路红线转弯半径宜按以下要求控制:主干路为 30 米至 35 米,次干路为 20米至 25 米,支路为 15 米至 20米。不同等级道路相交时,转弯半径按较低等级道路控制。第四十七条 平交路口应根据车流量、流向等实际情况,拓宽渠化,提高通行能力。拓宽车道单车道宽为3.5米,双车道宽 6米 至 6.5 米;进口车道的展宽段长度宜为30米至80 米,出口车道的展宽段长度宜为 30 米至 60 米。第四十八
41、条 城市道路通车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城市快速路通车净高不应小于 5 米;(二)其他城市道路机动车通车净高不应小于 4.5 米;(三)各级道路非机动车通车净高不应小于 2.5 米,非机动车道同时作为机动车应急通道的通车净高不应小于4米。第四十九条 城市快速路上严禁开设建筑工程基地出入口,城市主干路上应严格控制开设建筑工程基地出入口;设置在交叉口附近的建筑工程基地出入口,应开设在交叉道路中等级相对较低的城市道路上。建筑工程基地出入口距地铁出入口、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应不小于50米;距公交车站应不小于20米。第五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共绿地、公共广
42、场等应按有关规定设置无障碍设施。第五十一条 停车场(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各类建设工程应按宁波市建设工程停车配建指标的有关规定配建停车位; (二)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300 米;(三)停车场(库)车辆的停车面积应符合表十的规定。表十 停车场(库)车辆停车面积表露天(平方米/车位)室内(平方米/车位)路边(平方米/车位)机动车停车场(库)25-3030-3516-20自行车停车场(库)1.5-1.81.8-2.01.0-1.5注:1. 表内机动车车位面积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2. 各类机动车辆与小型汽车位的面积换算系数为:微型汽车:0.7, 中型汽车:2.0, 大型
43、汽车:2.5 , 铰接车:3.5;3. 每个机动车位可折算成15个非机动车位。第五十二条 汽车加油加气站按以下要求设置,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规定: (一)加油加气站应大、中、小型结合,以小型为主,城市建成区内不应新建一级加油站、一级加气站和一级加油加气合建站;(二)加油加气站的进、出口宜设置在次干路或支路上,并应在站内设置车辆加油等候车道。第二节 管线综合第五十三条 各类管线宜结合城市道路布置,管线敷设应当与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平行,走向顺直,个别管线可结合河道、绿带等布置。 第五十四条 结合城市道路进行管线工程建设的,管线位置的规划安排宜遵循下列规定:(一)同类管线在红
44、线宽度36米以下(含36米)的城市道路宜单侧布置,在红线宽度 36 米以上的城市道路可根据道路断面双侧布置;(二)管线在道路单侧布置时,在道路中心线以东、以南,安排布置雨水管、中水管、给水管、电力沟(管);在道路中心线以西、以北,安排布置污水管、通信管、燃气管、热力沟(管);(三)自道路中心线向道路两侧,各类管线的设置次序宜为雨水管、污水管、给水管、中水管、通信管、燃气管、热力沟(管)、电力沟(管);(四)各类管线宜在规划道路红线范围内布置,局部路段布置有困难时可利用道路两侧绿地及建筑退让道路空间布置;(五)各类管线工程的建设,应当控制在规划安排的管线位置范围内,不得占用其他管线的规划位置;(六)管线共同沟宜结合道路绿化带或人行道设置。第五十五条 不同建设单位的电力电缆、弱电电缆在同一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