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7563471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融合 姓名: 陈裕豪 学号: 011230130 院系: 航空宇航学院 专业: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班级: 0112301 中 文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融合,讲到了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的定义以及目的。并讨论了中国从古代时来建筑的研究。进一步加上流水别墅,西塔里埃森,贝芬格建筑三个例子为我们展示了成功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建筑并基于这些例子提出了如何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的方法论。关键词:自然环境,建筑设计,绿化,环境观念。一、什么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融合? 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融合指的是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合理利用再生能源,根据仿生学,工程力学等学科。通过组织与设计建筑

2、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损,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同时,建筑独有的特色与当地的景观相融合,突出了当地景色,为人类的精神需求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二、为什么要将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一)、建筑要表达文脉特色。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1949- )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秩序一样,也是庞大秩序中的一个”。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设计环境,既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因此,建筑环境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还要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表达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与谐尤为重要。(

3、二)、大自然的建筑是最伟大的。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建筑师。人类在建筑技术上所遇到的许多难题,其实在自然界中早已有了类似的解答。因为生物在千万年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规律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能与组织,它需要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新陈代谢、肌体完整的保障系统,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保持生物链的平衡与延续。当然,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建筑,而建筑也同样需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否则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也会毁灭人类自身。(三)、人类在长期的工作对精神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工作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将自然环境与建筑结合,能够让人在疲

4、惫的工作之余,精神上得到良好的放松。建筑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能够最大化程度将人类融入到自然之中,当人类在自然之中就能够更好地放松心灵,有助于人们缓解压力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三、人类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非常复杂、难以认识与预测的,因为建筑涉及到室外环境与人。室外气候具有随机变化的特点,而人类对环境的感觉与反应又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而且还会随很多外部环境与主管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类对建筑环境规律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一)、风水说的应用中国的风水说,实际上是人们对建筑环境规律认识的总结。风水说以五行八卦、河图洛书等易学文化为基础,在建筑选址方面认为“背山,面水

5、,向阳”为最佳方位、在建筑布局方面注意空间分割、方位调整、色彩运用,认为宅院地势应适当前低后高,要重视“水口,气口”方位等等;认为不好的住宅物理环境对人的心理有影响,导致影响人的命运。其合理的部分是认为环境因素影响人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内容设计环境心理学、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建筑学等。风水的理论更多的是前人实践的总结,缺乏理性分析的提炼。由于过去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分析手段,人们对有关建筑环境的很多问题无法给出合理解释,但公众又对于建筑环境分析如建筑选址、建筑布局等有着迫切的要求,因此风水术士把神秘注意引入了风水说,对自然现象解释不清的地方,陷入巫术。例如,消除不利

6、因素的“符镇法”,把光、电、磁等波动均称之为“气”,且无所不在,无所不包。这样就把风水理论变成了一种把合理的前人经验与神秘注意糅合在一起的玄学,陷入了迷信的歧途。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为研究分析建筑环境提供了手段。借助现代技术我们可以解释、分析、探讨有关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诸多问题,从而可以在建筑环境的研究上拜托玄学的误导。(二)、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与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建筑中“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创造与谐形态。环境不仅仅是建筑本身

7、,而且还包括这个建筑内外空间以及周围自然环境。建筑应该成为这个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其中,与之与谐统一,与之适应共存。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与谐共存也是其主要特点。历代文人默克的诗词文章描写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作品不可胜数。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赋等更是名作佳篇,流传千古。以致建筑与文学竭诚不解之缘,。赋予了多少建筑构思与建筑美学的灵感与创作的激情,象赖特设计的注明的流水别墅那样表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与谐,多少山居村舍莫不如此。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还蕴含了中国传统阴阳五行的自然观与永恒观。在中国人心目中,木代表了生命,树木的四季变化正说明了生命的永恒。民间的观念是“木吸收天精地气”,是生命的象征。

8、同样,土是中性的,是所有农作物的培植者。这也是至今我们还使用“土木工程”这一术语的历史缘由。相反,石却是无生命的,在中国主要用于坟墓,而木构建筑,尽管屡屡毁于雷电或者火灾,仍世代沿袭。梁思成教授称之为“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三)、崇尚自然的环境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及审美心理结构中,在崇尚天道自然的思维模式影响下,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美的现照对象,巧妙地进行着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集合。园治中,以“收四时之浪漫”,“桐荫之地,愧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作为理想境界,而中国古典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在传统文化培育下,把最美的山水赋予“中与之

9、美”的特征加以推崇。如概括山以五形,以山为佳。水以多曲。以冠带形为丽。“中与美”的核心在于“与”。“美在与谐”,才是美的真谛。在传统文化里,美是礼乐的统一。因此,必须礼乐适度,互有制约,才会成为中与之美,自然景观中的山水是“乐而与”的。故此,建筑之美要与环境之美求得“与”才能得到“乐”的目的。这种中与的建筑环境美在气质上则追求平与,宁静,淡泊、含蓄、自然而不造作,奇异而不张狂。“以理节情”,“以情晓理”。凡人工环境,也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样的环境美学最集中的表达便是中国的自然式园林艺术,其审美情趣与哲理的表达与西方几何式园林直露的美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四、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的成功实例(一

10、)、流水别墅这座建于1936年的度假别墅,是由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别墅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附近的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它坐落在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流与小瀑布的上方。悬挑的楼板锚固定在后面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子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框的大玻璃,实虚对比十分强烈。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张的地坪,要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谷而向周围延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张地集结

11、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滑落一般,无从预料。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它更像是盘旋在大地之上。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漏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让其更加完美。不同凡响的室内使人犹如进入一个梦境。赖特对自然光纤的巧妙掌握,让内部空间仿佛充满了生机,光纤流动于起居的东,南,西三侧,最明亮的部分光线从天窗泻下,一直通往建筑物下方溪流崖壁的楼梯,东、西、北侧的房间,则相形之下显得比较暗。岩石铺成的地板上,隐约出现它们的倒影,流布在起居空间之中。从北侧及山崖反射进来的光线与反射在楼梯的光

12、纤显得十分柔美。在心理上,这个起居室的气氛,随着线的明暗变化,而显现多样的风采。这栋房子随着四级更替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与进行着自我的更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纯水上涨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店面的岩石,而当夏日流水涓涓之时,倒像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在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虚有实,与山石,林木,水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映衬。在这儿自然与人的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二)、西塔里埃森20世纪20年代末,赖特在加州丛林与亚特桑那

13、州沙漠贫瘠而原始的景观中的几个项目上耗费了数月时间。在一个大型建议书的基础上,他修建了一个季节性营地。这便是后来的西塔里埃森。西塔里埃森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由建筑、院落与花园组成的综合体以周围环境为导向,并且交织在这种环境之中。墙壁、屋顶、凉棚与小路都捕捉着灿烂的阳光,并将阴影置之身后。墙壁上镶嵌着从当地采集来的石头。视线可以直接抵达远方连绵的土地。带有坡度的屋顶所暗示的不可见的轨迹将在远方的丘陵与山峰连为一体。西塔里埃森位于河谷较高的地方,站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地区。麦克道尔山脉位于河谷北面,将这里封闭并包围起来。山坡上曾经是史前霍卡姆人狩猎与举办仪式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留下的踪迹岩石

14、画与史前古器物增加了这里的神秘气氛。赖特将建筑物修建在山的侧脊边,使其与山的走向平行,利用对角线的转移将周围环境中的地界标连接起来,使屋顶伸出部分与沙漠相接。房屋都用石头、木头与帆布修建。有角度的石墙、栏杆以及地基都经过凝结而成。先将各种颜色的火山岩石放进装有混凝土的模型之中,等混凝土凝结后将模板拿走。矮墙墙头上压有重要较大的红木框架,以支撑帆布上的半透明盖板。防止盖板前后左右移动,同时也是为了加强空气流通。第一眼看过去,好像这里的建筑都依山而建,散乱的锯齿轮廓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在这里发现的一块巨石上面刻有印第安人的标记,这块巨石就竖立在入口处。从这个点上,我们可以俯视下面的沙漠。藤架小

15、径一直通向花园的南边。视线穿过绘图室,我们可以看到远处另一端的沙漠,进一步吸引我们走向居于房子中心的阶梯式花园。决定西塔里埃森建筑与体验的并不仅仅是这里封闭的空间。建筑物之间与周围的空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道,桥梁、平台与阶梯不但将一栋栋建筑物连接起来。将山顶与其他特色地形连接起来的小路引导着人们的视线与身体的移动。为了标识定向点,赖特办公室对面的三角形突出部分或者设计室前水池的金字塔形基座上放置着霍霍坎文化的岩石雕刻,这些石头与景观产生了共鸣。“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象在他的基地自然自然生长出来那样同周围环境想协调”。在斯科茨代的沙漠中,赖特发现她的美,更运用建筑认知与强调了这

16、种美:它有起伏的山脉,于是便有了依山就势的地形;它有一望无际的平坦,于是就有了低缓的屋顶,厚重的墙体;它有强烈的阳光,粗狂的风沙,于是便有了开场的空间一切都源于自然,一切又设计的如此巧妙,这就是西塔里埃森的魅力所在。(三)、贝芬格住宅贝芬格及其家人在诺曼市附近修建的私人住宅各个方面都很不一般。这栋房子由贝芬格于1950年设计,其主人耗费了4年才得以完工。贝芬格父母不喜欢他们以前的房子,认为居住在互相分离的房间中有种封闭的感觉,而且房子与周围环境之间缺乏联系。他们要求贝芬格将空间设计得更为开阔更有连续性,要求不但能够提供他们夫妇以及两个儿子居住,而且还能够满足他们的园艺爱好。为了设计出能够完全适

17、合他们的房子,高夫决定将各个空间联合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并将建筑与场地整合在一起。住宅场地选在距离诺曼市5英里的一块不适合耕种的土地上。高夫在一个浅峡谷旁边选择了一块空地作为房子的修建场所。他在附近小山的之间修了一条小道,作为房子低层与下面小溪之间的一条捷径。浓密的森林“结构上很紧凑,而且看起来很有生气”。岩床上有一个自然形成的空间,“就好像是螺旋的一部分”,这片空间构成了房子的第一层,沙岩暴露在房子内部。因为这片空地比较小,而且贝芬格夫妇想要一个多层建筑物,所以高夫认为设计一个朝上延伸的空间应该很有趣,沿着岩石螺旋上升。“地板与围墙的一部分由从山道上与附近地区挖掘出的大石头组成。这段长96英尺

18、的围墙呈对数型螺旋,最外面仅有6英尺高,而中间高达50英尺。螺旋的中间为一根钢架,由两个深井钻井管组成,该结构支撑了大量绳索,这些绳索用来控制悬浮式铜盖螺旋型屋顶。所有非石材部件都为悬浮式,好像在空间的自由流动中无力地漂浮。在内部,底层的地面作室内花园,植物与不规则的水池占据了较大面积。除了位于螺旋中央的用餐区与厨房外,所有房间都不在这一层上,而是悬浮在上面。每个房间都为圆柱状,都悬挂在焊接于中央架子的钢杆上。上面共有5个主要悬浮区域;一个起居空间;父母休息区;就餐区,楼梯从这里直通孩子玩耍区,而一座吊桥则横跨小溪将孩子玩耍区与对面的花园连接起来;休息区上是一个画室。房子中的空间是动态的,因为

19、墙壁、天花板与地面都不平行,所以空间也在不断变化。房间都是悬挂的大型容器,排列在外层石头螺旋体的中间,就像螺旋楼梯不断上升。两个螺旋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内部空间同样复杂的悬挂存罐系统,将外面的石头墙壁与屋顶间隔开来的天窗以及连接房子与花园的悬浮桥梁都进一步加强了该空间。内部空间的巨大归功于自然光的数量与质量。自然光照耀了整个内部空间以及石头围城的水池与室内花园,上面的天窗为石头墙围城的种植区提供光线。另一个天窗则为环绕内墙的楼梯提供了光线。贝芬格住宅地面上所用的材料与元素(石头与水)与悬浮体(悬挂屋顶、螺旋楼梯、吊舱房间与壁橱)的材料与元素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高夫想通过各种结构元素之间

20、的对比来暗示自然中的各种元素。贝芬格将这些元素都集中在了住宅上螺旋、水上花园以及悬挂因素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项目上,几乎凝聚了他毕生的创新,包括开放式设计、分隔式与悬挂式功能元素、几何创造以及乡村石头工艺与水晶元素的结合。贝芬格住宅与外部环境的完全融合使得箭镞的一部分已经隐藏在树丛中。现在,杂乱生长的橡树已经将这栋房子团团包围。五、自然环境如何与建筑融合(一)、建筑与环境的互动要做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就要做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是指城市社会的空间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的艺术安排,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

21、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造成使人类活动更有意义的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以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建筑业资深策划人聂建湘认为,无论是那种流派的风格,对于一个房产项目来说,构思独特、造型精巧的景观所起到的绝不仅是锦上添花的辅助作用,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奇妙功效。他指出,一个优秀的房产项目应该做到动、静空间相互制衡,同时满足业主两种心理上的需要。要考察一个项目的景观优势,应该对其景观要素进行综合评定,“软”“硬”兼顾,南国风情也好,江浙景致也罢,都不过是景观的表观手法而非居住的终极目标。(二)、建筑之间的对比、协调、韵味世界建筑大师安

22、藤忠雄认为,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与谐共生是人居住的最高境界。“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居家社区。”2004年7月8日晚的演讲上,建筑与景观的与谐共生成为安藤忠雄提及最多的词语。在他看来,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建筑之间既要有对比,又要有协调,对比与协调统一,一系列建筑重复与变化交替形成韵律,像一曲优美的音乐。要避免过分整齐(死板)与过分不整齐(杂乱),这是美的基本法则。街道的建筑排列过分整齐,建筑的形式、颜色千篇一律,像火车箱一

23、样,也不美。特色是一个城市景观与形象的生命力。建筑要创造、创新、创美,要搞好设计,创造形式美观、文化内涵深刻丰富、有生命力的建筑。创造美的、新的文化性建筑。对现代人而言,对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的追求是人们越来越渴望的。景观的魅力就在于细节的交融。(三)、建筑的个性与环境的融合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只是把握建筑如何来表现个性就可以了,现在强调的原创更加强调与环境融合,强调个性与环境的结合,在环境中突出个性。个性建筑并不因“个性”而鹤立鸡群于建筑之上,相反,它们与大多数建筑一样,掩映于自然中。国外一些建筑很有个性,但放在城市环境中并不觉的冲突,国内则有些过了,有的设计师只强调自我,不管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24、似乎个性十足,但却给个混乱之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国外的一个项目设计周期是按年来计算的,而我们则是按月,按周来计算,设计周期短,为了完成人物,设计师只好去抄杂志上的东西。有时,一个人同时做四五项工程,这时的设计师变成了机器,这种设计已经枯竭了他的创作思想与灵感,设计师必须要冷静下来仔细考虑问题。建筑是时代结晶的产物,新的建筑文化倡导创新,但创新及特色追求不是猎奇。特色是独出心裁的创作,是思想与智慧的火花。以创作奇异建筑的猎奇不是特色,更非创作的初衷。特色不会从天而降,它凝聚着人的汗水,是人的智慧经验世世代代相传的结晶,是人创造力的表现。(四)、绿化网络在建筑与周边环境融合中的作用所谓

25、的绿化网络是指一些绿化元素的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又相互协调,从而共同形成一种整体绿化空间。园林绿化是任何开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这不仅因为绿化是受环境因素制约最小,可行性最强的生态手段,而且因为绿化对于生态环境与景观环境的意义远比山地水体大的多。马丘比丘宪章中指出:“城市要取的生活基本质量及自然环境协调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建筑,城市与绿化的再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绿化事业迅速的发展。城市绿化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发展旅游,完善投资环境等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文明程度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化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绿化的景观特征主要有:色彩基本统一,色调以绿色为主,以软质枝叶

26、取得协调的质感,整体景观效果完整,协调统一,在景观环境中主要起衬托人工建设景观的背景作用,能够协调各种环境因素,突出景观中心与隔离组团等,具体表现为:(1)整体统一绿化网络是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它的详细布置应与场地的总体风格与特性相一致,应将它有机统一到整体之中,使之能够与整体中的其他内容,尤其是与作为主体的建筑物相互配合与协调或是采用一致的处理手法,一致的形式语言,或者是构成有意义的对比。总之,是要在相互之间形成积极的关联,而不是各有一套思路,各自为政。(2)强调规则 绿化作为软质界面,可以塑造各种类型的空间,为观赏景物提供封闭周围,强调中心的画框,展现景观序列,绿化可以使得重要的节点空

27、间显而易见,使之标识其重要性。绿化可以引导观赏的注意力,使之集中于某处,从而突出与强调重要的景观。 绿化网络的建设应该形成整体,在衬托主体建筑与满足生态需求的过程中共同作用。 要做到建筑与自然互为风景,其前提是建筑设计必须从小区地貌特征为出发点,使整体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实现着风景的功能。而在这一点上,对有着丰富地建筑设计经验的澳洲怡境师设计事务所是轻车熟路的,国内的建筑师应该向国外的先进集体或者个人多多学习。六、总结建筑应与自然环境想适应,并有机融合。“自然”这个概念的含义十分广泛,赖特曾说过:“自然,不只是指户外的云、树、暴风、岩层与动物的生活,而且还涉及到他们的本性,事物内在,固有的东西。

28、如说材料的本性或一种计划,一种感情或一种工具本性”。我们应集成中国传统建筑中“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创作与自然环境与谐统一的建筑形态,用人文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的手法,让建筑之美与环境之美求得“与”。创作出具有中与之美的朴素庄重,淡雅优美的建筑及环境。环境是建筑创作的起点,又是建筑的归属,建筑创作应以环境体察与场所感悟为基础进行立意构思,透过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融,相得益彰,从而表达出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同时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是建筑创作也是世界建筑的必然发展趋势。21实际是生态实际。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调协,保持生态平衡,尽可能地利用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尽可能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调温,节能、

29、节水、节材,绿色景观丰富,对各种污染物的阻隔、废物的有控排放与无害处理,生态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等等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我国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看来,仍显得有十分的积极意义。建筑物只有与大自然与谐共存并相互促进再生,才能为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建筑物应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钢筋混凝土丛林,一个人们用来遮风挡雨的场所。它更应该像一棵树、一汪水、或者像一个鸟窝那样,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人们置身其中,就仿佛处于大自然中。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欣喜地发现,我们的家园已不再单调而枯燥,它们就像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那样,充满阳光

30、、充满生机、还有鸟语花香。建筑是一颗有根的生命之树,建筑从材料的堆积提升到富有精神内涵的境界,成为地区名族的特色同时又含有灵气神韵的标志。世界在变化中,建筑也在变化中,是从民族式,国际式走向文化交流式的建筑风格。21世纪应该是亚洲国家的世纪,是我国建筑发展的世纪。因此,寻求开拓新的理念,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与国际先进技术结合起来,真正表达现代建筑中孕育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情节。参考文献1 朱颖心。建筑环境学(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2 牟跃。现代居室环境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7。3 常大伟。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10。4

31、(美)罗杰谢菲尔顿 编著;刘晓光 等译。保定市中画美凯印刷印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5 王鹏。建筑适应气候兼论乡土建筑及气候策略。清华学博士论文,20016 郭振钧。建筑与生态环境。2003.127 浅谈自然环境与现代生态建筑的关系http:/wenku.baidu/view/a516a57301f69e3143329416.html8 浅谈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的融合http:/wenku.baidu/view/f9a00ae9f8c75fbfc77db2c1.html9 蔡昶 。与自然融合的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 http:/wenku.baidu/view/b7b12aa1b0717fd5360cdc55.html10 李珊。生长在自然中的建筑从生态方面谈建筑http:/wenku.baidu/view/c1a11d154431b90d6c85c7c5.html第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合同协议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