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知识点整理(2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463261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知识点整理(2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知识点整理(2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知识点整理(2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知识点整理(25页).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知识点整理-第 24 页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1-26章)时间轴:古代音乐(公元前16世纪)中世纪音乐(5世纪-14世纪)文艺复兴音乐(15、16世纪)巴洛克音乐(1600-1750)古典主义音乐(18世纪下半叶始)浪漫主义音乐(19世纪)20世纪音乐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基本特征:科学性(十二平均律、和声、复调)、民主性、竞争性、法理性(严格的音乐结构和原则)。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荷马时代: 出现希腊史诗(即记叙历史的诗歌,以大型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盲诗人荷马 代表作:荷马史诗(作品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记载了古希腊的乐器、音乐观念等内容

2、,包括对当时社会文明现状的描述。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时期:出现抒情诗(来源于民歌,以抒发个人细腻丰富的生活感受为主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情感以及爱情即为核心)、颂歌(通常用于各种集体性的节庆仪式场合)以及悲剧(一种大规模的综合性戏剧体裁)。1. 抒情诗(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分类:双管歌(哀歌)、琴歌、讽刺歌等。代表人物:被柏拉图誉为“第十位缪斯”女诗人萨福、阿纳克瑞翁。2. 颂歌 代表人物:品达罗斯(诗作被欧洲古典主义时代诗人视为“崇高颂歌”的典范)3. 悲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悲剧的三大代表人物:埃斯库罗斯(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代表作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底斯(

3、代表作美狄亚)希腊化时期: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在原有音乐体裁的基础上,喜剧开始盛行。古希腊音乐:单声部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为主,有独唱和齐唱两种形式,歌曲服从诗词,器乐主要用于伴奏。古希腊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重要的弦乐与管乐乐器:里拉琴、阿夫洛斯管。古希腊音乐音阶基础:四音音阶,由阿里斯多塞若斯提出。古希腊音乐思想:主要音乐美学思想及人物 和谐论(毕达哥拉斯:音乐与数)、净化论(柏拉图)和模仿论(亚里士多德)反映出音乐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作用,有助于当时的君王的统治。古罗马音乐:实用化、仪典化、音乐规模庞大(音乐合奏形式)。仅做纯碎的娱乐,享乐之风。最初基督教音乐诞生罗

4、马灭亡中世纪(黑暗时代):宗教长期桎梏与扼杀人性,神权统御一切。中世纪音乐:声乐为主。按社会现状分为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按音乐形态分为单声音乐和复调音乐。宗教音乐: (一)单声部音乐格里高利圣咏(8、9世纪):又称“素歌”,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1.服务于教会;2.以无伴奏纯人声(男声)演唱的形式;3.歌词内容取自拉丁文的圣经和诗篇;4.单声部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度为主,无变化音与装饰音;5.无明显节拍,乐谱中无标记节奏,音乐服从唱词;6.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代表作:四旬节弥撒曲之“慈悲经”)(二) 多声

5、部复调音乐 横向变化(10-12世纪):原圣咏+新材料(旋律或歌词)/“哈利路亚”花唱旋律+歌词形成独立“继叙咏”;纵向变化(9世纪之后):在原圣咏主旋律上下方形成变化,即复调音乐。奥尔加农与经文歌 1.奥尔加农:最早的复调音乐形态,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演唱另一个声部。约9世纪开始最早平行奥尔加农约11世纪反向(逆行)奥尔加农约12世纪华丽奥尔加农(代表人物:法国 莱奥南) 2.迪斯康特(约11、12世纪):演唱规律的逐渐定型出现的六种节奏模式,被运用于复调音乐创作,创作出来的音乐有比较明显的分句,被称为迪斯康特。(代表人物:法国 佩罗坦“最佳迪斯康特”) 3.克劳拉苏:段落的概念

6、。指音乐作品中的一部分或一段,采用迪斯康特手法写成,用于华丽奥尔加农中。两声部形成对比,前后段落各有特色。在独立出来的克劳拉苏的基础上形成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音乐形式:经文歌 4.经文歌(13世纪中叶前):两声部都有歌词的克拉拉苏被称为“经文歌”,后来增加到三个声部。三声部的经文歌在13世纪最为典型,歌词加入世俗歌词,内容多涉及爱情或逗乐取笑:说明中世纪宗教音乐已经渗入了世俗因素。(三) 中世纪音乐理论成果:(11世纪 意大利 圭多达莱佐)辅助教学工具:圭多手(公元7-9世纪,公元11世纪确定):八中调式多里亚调式(副多里亚调式)、弗里几亚调式(副)、利蒂亚调式(副)、混合利第亚调式(副) 3

7、.记谱法:纽姆谱(9世纪)世俗音乐:在新艺术时期(约14世纪)之前,基本为单声部音乐。按语言分为拉丁语歌曲(单声部的孔杜克图斯与戈利亚德歌曲)和方言歌曲(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世俗歌曲)。 (12-13世纪单声部歌曲代表)南部游吟诗人:特罗巴多 北部游吟诗人:特罗威尔歌曲题材以“宫廷式爱情”为主(不太可能成功的爱恋) :德国中世纪的方言歌曲被称为“恋歌”,歌唱者被称为“恋诗歌手”。创作的爱情歌曲更为严谨抽象,宗教色彩和逻辑性很强,体裁与法国基本相同。14世纪后,“恋诗歌手”更名为“工匠歌手”。14世纪法国、意大利的“新艺术”时期:法国意大利出现的与12世纪前后的复调音乐有所不同的新风格复调音乐

8、创作思潮时期。“新”采用以往不同的复调音乐语言与音乐手法(主要是节奏),对位音响也有较大不同。宗教地位降低。1.法国“新艺术”:重视两拍的地位,旋律常出现不规则的切分节奏,歌曲中的持续声部多是自由创作的旋律,注重表现歌词的内在感情等。代表人物:马肖(1300-1377)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音乐作品完整保存的音乐家 代表作:圣母弥撒曲之“慈悲经”他确立了当时法国诗歌和音乐的三种固定形式:叙事歌、回旋歌、维勒莱。:相较于法国音乐更富有世俗生活的情趣。主要世俗复调歌曲体裁:牧歌(田园诗、爱情诗或讽刺诗而谱写的二声部歌曲)、猎歌(标题性的体裁,描绘狩猎生活或其他富于动感的场面)、巴拉塔(民间单声舞蹈伴唱

9、歌曲演变而来的二声部或三声部的声乐曲)。主要人物:14世纪意大利最著名作曲家兰迪尼(兰迪尼终止式:乐句结束前导音下行到6音再进入主音。这并非他首创,因他广泛运用而为人所知)将音乐文化的历史过渡至文艺复兴阶段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法文原意“复活”“再生”,实质是“新生”。当时艺术家、思想家们崇尚并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进步文艺思潮。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是提倡“人文主义”,即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肯定人的尊严、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的全面发展(反宗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创作 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音乐体裁: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1.15世纪上半文艺复兴早期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勃艮第乐派:特

10、点是定旋律弥撒四声部织体。代表人物:法国 迪费 代表作:脸色苍白之“荣耀经”法佛兰德作曲家:代表人物有奥克冈(1410-1497 代表作:越来越之“慈悲经”)、若斯坎(1440-1521 “音符的主人”“音乐家之父” 代表作:经文歌圣母颂)、罗勒(1516-1565 牧歌中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拉索(1532-1594 代表作:回声)。文艺复兴音乐歌曲与音乐:与中世纪一样,声乐比器乐重要,音乐家通过音乐来强化歌词的意义与情感;织体:主要是多声部,注重声部间的模仿,音响比中世纪更饱满,不多时候合唱不需要器乐伴奏;节奏与旋律:节奏旋律清晰、温和,很少有大跳音程出现。(二)16世纪宗教改革音乐:1

11、517年由马丁路德引领 1.德国新教音乐:核心音乐体裁众赞歌(德国宗教音乐创作的源泉),即新教圣咏。代表作:上帝是我坚固堡垒 新圣咏与天主教的不同:德语演唱,采用新创作的德文诗歌;曲调多选民众熟知的德国古老圣歌和民歌;通俗易唱,便于填词传唱。体裁上是法国巴黎公社和20世纪苏维埃政权下革命群众歌曲前身 2.反宗教改革:罗马教会1545年在意大利北部的特兰托专门召开对应宗教改革运动的会议。在音乐方面:认为应回归中世纪最初的圣咏原则,排除其中的世俗倾向以及无节制花唱的旋律,认为复杂的宗教复调音乐影响教义的清晰传达等。主要人物:罗马 帕勒斯特里那(1525-1594) 代表作:圣母悼歌(三)16世纪意

12、大利威尼斯乐派:由“法佛兰德”第三代作曲家维拉尔特(1485-1562)创立 威尼斯乐派的主要贡献:16世纪下半叶产生的威尼斯乐派开创了“复合唱”风格的经文歌,并将这种风格延伸到了器乐领域,促进了协奏曲风格的发展,将世俗音乐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并引领了歌剧的发展。威尼斯乐派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把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推向高峰,使威尼斯成为文艺复兴后期音乐文化的中心。(四)16世纪的世俗声乐与器乐:出现的具有民族风格、世俗化的音乐体裁有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德国利德、英国康索尔特歌、西班牙维良西科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复调世俗音乐体裁):以一首短诗配以几个独唱声部的乐曲,通常与爱情有

13、关。代表人物:马伦齐奥(1553-1599 “牧歌的舒伯特” 代表作(牧歌):我独自沉思)、杰苏阿尔多(1560-1613 代表作:我离去,不再说话)、蒙特威尔第(1567-1643 牧歌创作技巧极高的大师级的作曲家 代表作残酷的阿玛里亚) 2.16世纪的乐器与器乐体裁:器乐得到独立发展,逐渐摆脱以声乐伴奏的从属地位,更多进行独立演奏。 常用的乐器大致可分为:管乐器、弦乐器(古希腊以来的“琉特琴”的“黄金时代”)、键盘乐器(管风琴形制更为完善,音色有所改进;与古钢琴类的羽管键琴与楔槌键琴在巴洛克时期成为非常重要和普及的乐器) 器乐体裁主要有:坎佐纳(受法国尚松影响形成,是奏鸣曲的前身)、利切卡

14、尔(初具有即兴性质,后发展为复调性的器乐音乐体裁,与幻想曲一起被认为是赋格曲的前身)、前奏曲与托卡塔(具有即兴性质)以及各种风格的舞曲。巴洛克时期:源于葡萄牙语,意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首用于造型艺术。巴洛克时期欧洲的音乐生活主要在宫廷、教会(天主教、新教)、新兴中产阶级三个社会集团中展开。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以往的音乐的不同:1.调式音乐向调性音乐转变;2.声乐地位与器乐相等;3.作曲家在音乐中力图更多的表现情感,逐渐打破了原有的音乐形式的限制,从音乐的各种要素入手进行积极探索,系统地发展了音乐理论和技术,以适应新时期审美趣味的需求;4.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

15、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一) 巴洛克歌剧:16世纪末,(正)歌剧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诞生,这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事件之一。歌剧最早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直接的前身则是15世纪在意大利宫廷出现的幕间剧。歌剧:结合音乐、诗歌、戏剧、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以故事情节为基础,以歌唱形式为主体的一种大型综合艺术形式。1.意大利正歌剧:通常采用希腊神话故事和历史英雄传说为题材进行创作,主要包括声乐(独唱:咏叹调和宣叙调、重唱、对唱、合唱等形式)与器乐两大部分。最早的歌剧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由文学家组成的社会团体“卡梅拉塔”;第一部歌剧1597年达芙妮,里努契尼编剧、佩里作曲,乐谱失传;第一

16、部保存完整的歌剧优丽迪茜,佩里和卡契尼作曲、里努契尼作脚本;早期歌剧的最高成就1607年奥菲欧,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1567-1643)创作;第一座歌剧院是威尼斯圣卡西亚诺歌剧院。至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的主要特点:音乐成为歌剧的首要因素,戏剧需配合音乐而发展;注重独唱;宣叙调与咏叹调明显分开;器乐部分包括序曲、前奏曲和间奏。(17世纪80年代)“阉伶歌手”盛行(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巴洛克时期歌剧在意大利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那不勒斯歌剧:题材大多曲子生活喜剧或历史传说;极少用合唱与重唱,不加入舞蹈;采用两种不同的宣叙调(干念式:用于较长段的对白、带伴奏:表达复杂情感)与返始咏叹调交

17、替。代表人物:意大利 阿斯卡拉蒂(1660-1725) 代表作:格力塞尔达3. 法国、英国和德国的早期歌剧 法国成为继意大利之后,发展并形成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歌剧艺术的国家(芭蕾舞+法国古典悲剧=法国歌剧) 早期法国歌剧特点:强调宣叙调,极力发挥法语的音色变化和抑扬顿挫的特点。代表人物:意大利 让巴普蒂斯特吕利(1632-1687)代表作:阿尔米德序曲 英国歌剧:受意大利和法国的双重影响。真正翻开英国歌剧史上第一页的是普塞尔(1659-1695)代表作:1689年迪多与埃尼阿斯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德国歌剧:德国人称为“歌唱剧”,作品一般不用宣叙调,咏叹调自带德国特点,基本都是取自土生土长的德国歌曲

18、。现存最早的德国歌剧:希勒维希 代表人物:凯泽尔(1674-1739)(二) 其他大型声乐体型:17世纪,清唱剧、康塔塔和受难乐等较大型的声乐体裁得以产生与发展,并且在形式结构上受到歌剧影响。 1.清唱剧:类似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是天主教反改革时期的产物,由带音乐的宗教戏剧演变而来,是为宗教歌词(包括戏剧、叙事、忏悔祈祷因素)所作的长篇配乐。 清唱剧的特征:歌词为意大利文或拉丁文;不在舞台演出,情节由一个叙述者进行描述;分为两大部分,最初是用一段布道将其分开;风格与歌剧接近,不过合唱地位相较于格局中更为重要;在清唱剧中可以对情节进行叙述、评价及道德上的反思。清唱剧与歌剧的区别:清唱剧多采用宗教

19、主题,且很少有舞台动作。17世纪清唱剧代表人物: 意大利 卡里西米(1605-1674)代表作:所罗门的审判、耶夫他巴洛克晚期,清唱剧在亨德尔的笔下进入最辉煌的时期:原意“歌唱”,最初只是为了区别于器乐曲而泛指声乐作品。 康塔塔的特征:为独唱和通奏低音而作,乐队中有时增加一两件助奏乐器;歌词内容描写田园或爱情;叙述和独白结合,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交替;到17世纪下半叶宣叙调和咏叹调数目一般是一首或两首。代表人物:德国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代表作:咖啡康塔塔 3.受难乐:巴洛克时期重要的声乐品种,用音乐表现圣经福音书中关于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古老体裁。17世纪中期后,发展为新的受难乐,近似清唱剧,被称

20、为“清唱剧受难乐”。将受难乐创作推向历史顶点的代表人物:德国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洛克时期器乐艺术(声乐与器乐地位相等)(一)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 巴洛克中晚期诞生的纯器乐的协奏曲形式主要有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1.大协奏曲:巴洛克时期最大型的器乐合奏音乐,器乐协奏曲中最早的一种形式,出现于17世纪下叶。以一个小独奏组与整个乐队合作进行演奏,体现了巴洛克音乐对比的原则和统一的原则。体裁于1680年由意大利作曲家斯特拉戴拉首创。代表人物:意大利 科雷利 代表作:大协奏曲 2.独奏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乐队互相抗衡,出现于18世纪初。这时期常见的独奏协奏曲多为小提琴而作。代表人物:意大利 安东

21、尼奥维瓦尔第 代表作:春(二) 巴洛克时期的键盘音乐及其体裁 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基本沿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类:管风琴、古钢琴:古罗马时期出现,后成为教堂乐器。常见体裁:托卡塔、赋格、众赞歌为基础的各种体裁。代表人物:德国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代表作:g小调管风琴赋格曲 (包括拨弦类的羽管键琴、击弦类的楔槌键琴):分为击弦与拨弦,其中击弦古钢琴是钢琴的前身。常见体裁:托卡塔、赋格、变奏曲、奏鸣曲、组曲等。代表人物:F库普兰(1668-1733 人称“大库普兰”)代表作:风流雅士 巴洛克时期重要人物德国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上千部作品,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

22、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因为被认为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的顶峰。他的创作涉及除歌剧以外的其他形式,包括各种器乐和声乐作品。他创作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被后世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巴赫的音乐作品有着宗教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特征,蕴含着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器乐作品:g小调管风琴赋格曲 声乐作品:咖啡康塔塔英国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1685-1759):是巴洛克晚期音乐大师中最具有国际性的一位,被英国人视为伟大的民族音乐家。他的一生的音乐创作包括歌剧、清唱剧和器乐曲三大类。他创作的歌剧和清唱剧达到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巅峰,歌剧中的咏叹调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技巧。1742年首演于柏林的清唱剧弥赛亚成为音乐史

23、上的经典之作。合奏器乐作品:水上音乐、皇家烟火音乐古典主义时期:“古典的”原指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和建筑中的经典,“古典主义”则是18世纪前后风靡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或文艺流派。古典主义时期包含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狭义上可专指以海顿与莫扎特的(中晚期)以及贝多芬的(早中期)创作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这一时期的音乐受到法国“启蒙运动”(自由、平等、博爱)与德国戏剧界的“狂飙运动”(解放人性和本能)的影响。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2.主调风格为导,加深并深化音乐中的矛盾;3.创作手法以主调音乐形式为主,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4.确

24、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特征优美、简单和均衡;5.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为主;6.“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7.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8.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音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前古典主义时期前古典时期音乐风格:洛可可(代表人物:法国 F库普兰)、华丽风格(德国 J.C.巴赫,又称“伦敦巴赫”)、激情风格(与德国文学“狂飙突进”主张相连,代表人物:德国 C.P.E.巴赫 、柏林乐派)(一) 前古典主

25、义时期的歌剧 意大利歌剧(18世纪上半叶后)演变为一种夸张造作的形式,成了贵族宫廷节庆社交的装饰品(“外行人看热闹”)喜歌剧诞生(集中体现18世纪音乐世俗化的特点:诙谐有趣的新艺术,挑战传统审美意识,呼应“启蒙运动”,预示百年后欧洲各国音乐强调的民族性内涵和人类关怀)正歌剧改革(格鲁克的歌剧改革)(18世纪20-30年代):诞生于意大利,带有轻松戏剧风格的新型歌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内容以日常生活场景和普通人的小故事为主;唱词使用各国的民族语言;人物不多,短小精炼;音乐以人们熟悉的民间曲调为主。 意大利喜歌剧:原是正歌剧中幕间剧,后独立出来成为的一种新体裁。代表人物:意大利 佩尔格莱西 代表

26、作:女仆作夫人标志着喜歌剧的兴起 法国喜歌剧:集说、演、唱于一体的小型音乐喜剧集市剧发展而成,受到意大利喜歌剧影响。著名的事件:喜歌剧之争(资产阶级美学观点与封建阶级美学观点间的争斗) 德国 克里斯托弗维利巴尔德冯格鲁克(1714-1787)代表作:阿尔米德 格鲁克力图使音乐为诗歌服务,帮助加强诗歌的表情并促使剧情发展,他的音乐追求一种质朴的美,努力避免因为炫技而牺牲音乐的清晰,做如下改革: 剧本:仍以神话传说和历史英雄为题材,但体现出对艺术和人的新理解即个人不可以脱离社会存在,人需要具有道德和责任感,艺术需要表现崇高的理性和高度的价值。 序曲:使观众预先知晓歌剧的剧情性质,调性的布局也预示了

27、古典乐派的调性逻辑思维。 咏叹调:去除了作品中过多的咏叹调唱段,注重以质朴的音乐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节奏整齐均衡,体现一种简洁自然的古典风格特征。 宣叙调:使用“带伴奏的宣叙调”,并加强了宣叙调的歌唱性和戏剧性。 乐队:以乐队各声部明确的记谱代替“通奏低音”记法,乐队加强序曲表现,增添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人物内心情感的烘托。 合唱:恢复了古希腊悲剧中合唱的优良传统,即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加强情感表现等作用。 舞蹈与舞台:芭蕾舞及舞台布景要符合戏剧的整体效果,反对一味追求复杂和豪华。(二) 前古典主义时期的器乐体裁(奏鸣曲、交响曲) 进入18世纪,钢琴彰显优越。 :名词原意“鸣响的乐曲”。1

28、6世纪起源于意大利,一种器乐的室内乐。典型的奏鸣曲是一种三个乐章(快-慢-快)的器乐套曲体裁(代表人物:D斯卡拉蒂、C.P.E.巴赫)由于受到启蒙时代的理性思考的影响,导致奏鸣曲曲式的结构在古典主义时期有了固定的创作形式。典型的古典奏鸣曲(18世纪后半叶成熟奏鸣曲标准范式)大多是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快板(奏鸣曲式)-慢板(与第一乐章形成对照)-中速/快速(小步舞曲/谐谑曲-三段式)-快速的终曲(收束气势,与第一乐章相呼应) :源于希腊文,原意“声音鸣响”,主要来源于“快-慢-快”三个段落构成的意大利歌剧序曲。前古典主义时期,德国音乐家对交响曲体裁做出巨大贡献。40年代之后,出现两个重要的中心“

29、柏林乐派”和“曼海姆乐派”。 柏林乐派(北德乐派):情感主义;运用意大利交响曲确立三乐章结构;采用奏鸣曲式乐章引入对比主题,使呈示部两个主题得以真正分开;用动力性的方式发展主题,扩大展开部;探索新和声,增加织体间的对位因素和动机的连贯处理。 曼海姆乐派: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由约翰斯塔米茨(1717-1757)创立。曼海姆乐派的作品轻松明快,对古典交响曲形成的主要贡献在形式结构和演奏风格等方面: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终曲,形成四乐章的交响曲套曲雏形;废除通奏低音的简略记谱方式,写作包括所有管弦乐声部的宗谱;主调音乐风格完全确立;首席小提琴担任指挥;乐队编制趋于完整

30、;挖掘管弦乐的丰富表现形式,仔细安排音响的渐强渐弱。从音响风格而言,其更接近于法国的华丽风格,也体现出意大利的清新与活力。维也纳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而形成了一个群体,即“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三位作曲家既存在共同的艺术理想和艺术风格,同时又保持着传承关系。奥地利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交响曲之父”,他通过自己的创作逐渐完善了交响曲的基本模式。从第三交响曲开始,海顿采用四乐章的格式,并最终确立交响曲的四乐章

31、格局;开创了主调音乐风格;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性发展原则;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队的基础。(代表作: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之父”古典时期典型的弦乐四重奏通常由三到五个乐章组成,18世纪60年代左右,海顿作品中常用的四乐章模式成为了标准形式。(代表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云雀”) 海顿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包括大量的弥撒曲、康塔塔和清唱剧。重要的清唱剧作品创世纪和四季。海顿的音乐明快、乐观、幽默,充满了生气,体现了启蒙主义的信念,他常采用民间舞曲性的旋律。他在把交响曲从贵族客厅中解放出来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2、他是18世纪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奥地利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1756-1791):音乐天才,其主要创作领域在交响曲(代表作:第39降E大调交响曲)、协奏曲(代表作:小提琴协奏曲第三G大调)、歌剧(代表作: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最完美的风格和对纯真音乐的理想。莫扎特对音乐的最大贡献是在歌剧领域,他吸取了许多德国传统的民歌、新教圣咏,同时也创造性地借鉴了过去正歌剧以及意大利喜歌剧的因素来丰富歌唱剧,为德国民族歌剧体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器乐创作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交响曲、协奏曲和四重奏方面。确立了18世

33、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完善了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交响乐中强调奏鸣曲式中主、副部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展开部的不稳定因素。整体音乐风格乐观明朗、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具有强烈的古典主义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其内容充满了灿烂活泼的情绪,在晚年创作中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因素。德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乐圣”“交响乐之王”,创作分为维也纳时期(创作早期)创作成熟时期(英雄风格)创作晚期。 维也纳时期(1792-1802):这一时期的贝多芬把莫扎特与海顿的作品当作创作的典范。但某些早期作品,如“悲怆”钢琴奏鸣曲和第二交响曲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能听到贝多芬式的原创声音。创作成熟时期(

34、1802-1815 英雄风格):这时期的作品无论是钢琴、室内乐、大型声乐作品都带有全新的表现力和幅度,以第三交响曲“英雄”为开端,为个人风格成熟标志,表现了挣扎与胜利的过程。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新约圣经”。 创作晚期(1815-1827):贝多芬生命的最后12年,生活上远离社会,音乐上逐渐抛弃“英雄风格”,转向更为内省、神秘的风格。晚期作品中形式、比例、结构、和声等方面都在探究一种极端形式,进入浪漫主义的境界。(代表作: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贝多芬九大交响曲对19世纪的影响:绝对音乐;标题音乐(No. 6 “田园”交响曲);循环性主题(No.5、No.9);动机性发展(No.5)

35、;加入人声(No.9);死亡素材葬礼进行曲(No.5,2乐章,No.7,2乐章);主题与变奏(No.3,4乐章)。浪漫主义时期:“浪漫”源于拉丁语中的一种地方语罗曼语。浪漫主义发端于文学领域,意指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其主旨是强调人的主观性,推崇个人主义和自由。这个时期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不安、恐惧等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表现的敬畏。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德国文学家歌德1774年发表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初期(1830年以前) 代表人

36、物:舒伯特、韦伯中期(1830-1850) 代表人物: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柏辽兹、罗西尼等中后期(1850-1890) 代表人物: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民族乐派、威尔第等晚期(1890-20世纪初)代表人物马勒、布鲁克纳、理查施特劳斯、普契尼、德彪西等。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征:1.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成为音乐的主要特征;2.作品创作注重民族性,在民间艺术中寻取素材;3.作品中塑造了想象中的人物形象;4.创作中追求综合艺术手法的表现;5.作品结构趋于自由化,器乐作品注重标题性;6.创作中追求色彩性表现手法(调性、和声、配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新的声乐体裁艺术歌曲:是浪漫时期盛

37、行的音乐形式;为德文语系的声乐短曲;多为钢琴伴奏;歌词采用当代诗人、小说家、文学家;曲子在短时间产生该曲的歌词意境;旋律富有美感;每一首都是一个独立的感情世界(代表人物:舒伯特“歌曲之王”)标题音乐:说明主题思想的文字,即标题。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音乐形式,这是一种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在器乐音乐中,“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非标题音乐)相对应。(“纯音乐”意指没有标题说明的器乐形式)标题音乐的主要形式:标题交响曲(多乐章结构,每个乐章具有描绘性标题)、音乐会序曲(单乐章结构,常用奏鸣曲式,脱胎于歌剧序曲)、交

38、响诗(单乐章结构,形式结构上自由,不需遵循古典模式)、戏剧配乐(在戏剧作品演出之前或中间演奏的音乐,常制造某个场景需要的气氛)民族乐派: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民族乐派的音乐家经常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统治的情绪。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代表性:捷克民族乐派、俄罗斯民族乐派)浪漫主义初期(1830年以前)奥地利 弗朗茨舒伯特(179

39、7-1828):浪漫乐派前期的代表人物,音乐旋律优美、流畅,是其作品最突出的地方;创作数量多,其中以艺术歌曲为代表创作;根据诗歌的形式、内涵来创作旋律,使旋律和诗歌达到一种均衡关系;和声方面,爱用大小调交替;自然体系和声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半音和声。舒伯特对诗歌非常敏感,他的歌曲选词有歌德、希勒、海涅、莎士比亚的名诗,也有他的友人创作的一些无名小诗。舒伯特的歌曲形式通常可分为三类:分节歌(野玫瑰)、通谱歌(魔王)、变化分节歌(鳟鱼),创作的两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舒伯特以一些圆舞曲、连德勒舞曲和进行曲等形式为基础创作出钢琴小品。他的六首音乐的瞬间和八首即兴曲是特性钢琴小品的起点,舒伯

40、特的这些小品强调突然的、转瞬即逝的灵感,旋律清新流畅、抒情迷人,间或显现的激情颇具感染力,结构简明清晰,和声有强烈的色彩感。而将“音乐瞬间”“即兴曲”作名称是出版商的主义,但符合浪漫主义风格。德 韦伯(1786-1826):韦伯于1820年完成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魔弹射手,其创作的邀舞、f小调钢琴小协奏曲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最早的范例。歌剧魔弹射手标志着德国民族歌剧、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欧丽安特、奥伯龙也是韦伯的两部歌剧代表作,都以中世纪和神仙的世界为题,其作品融入了德国人民的生活、风俗、性格及信仰。浪漫主义中期(1830-1850)德 门德尔松(1809-1847):首创“无词歌”这一

41、钢琴小品新体裁。“无词歌”是一种由歌曲般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的曲子,旋律可以在固定音型的伴奏上充分表现,形式比较精炼但又不缺乏完美性,手法简单朴素。其创作的音乐会序曲仲夏夜之梦序曲。他在创作时尊重传统,力求严谨协调、清新典雅的古典风格,具备古典艺术的深厚修养。门德尔松的创作同时兼备浪漫主义时代风格,他用音乐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文学、诗歌、历史的内心体验,擅长借用文学、美术等音乐之外的灵感。器乐协奏曲是门德尔松创作的重要领域,其巅峰之作是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最典型地体现了门德尔松的创作特征如歌的抒情诗,对大自然的浪漫主义态度,幻想的形象,以及光彩焕发的戏谑气氛等;其中所有细节的表达具有非凡的

42、美和表现力,乐队色彩精细多姿。德罗伯特舒曼(1810-1856):舒曼喜爱将音乐与文学结合,且钢琴作品技巧复杂;音乐富有幻想力;旋律甜美动人;风格热情、深刻;会将人名、地名的字母放在音乐当中;以创作特性小品为主;喜爱套曲形式。舒曼的钢琴小品擅长于内心情感的刻画;常常使用意外的节奏、反常的调性改变、突然插入的乐思、充满表情标记等,都显示出他反复无常的性格和基于将所有细微的感受都显露出来的意向。(重要代表作品童年情景)波兰费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肖邦将他一生的创作活动几乎都倾注在钢琴音乐领域。他的音乐既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又有一种高贵的浪漫诗人气质,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生活环境

43、使他成为有着强烈民族情感的波兰爱国主义作曲家。他的钢琴作品旋律真挚热情、气息宽广、抒情如歌;与民间音乐、民歌、歌剧有着联系;节奏带有民族特征,具有高度的伸缩性。(代表作:c小调夜曲)肖邦创作的波罗涅兹舞曲作品有着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成为一种节奏稳健的三拍子舞曲,有着浑厚、坚实的织体,密集的和声,强大的力度设置,具有宏伟、辉煌的气质,充满了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代表作:A大调“军队”波洛涅兹)(注解:波罗涅兹舞曲最初来自历史上波兰贵族沙龙中用于伴舞的音乐,伴随着19世纪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人们开始赋予这种体裁以一种新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 肖邦创作的与乐队合奏的钢琴音乐中最重要的是他的

44、两部钢琴协奏曲e小调作品11和f小调作品21.,其共同特点是它们的浓厚的浪漫气质,既明朗、热烈,又具淡淡的多愁善感情调;精细、华丽、富于色彩感的钢琴音乐织体;悠长的旋律主题,具有浓厚的波兰民间音乐色彩。这两部协奏曲的成为19世纪30年代以前欧洲同类音乐体裁中极为少见的独具风格的新颖之作。法路易埃克多柏辽兹(1803-1869):偏好“综合艺术”的倾向;将协奏曲、清唱剧、歌剧的因素揉进交响乐中;配器率先打破古典传统“双管编制”的配器原则,实行“多管自由结合的”大型管弦乐队编制;他的作品中首次给人们展示了木管乐器的丰富音色、铜管乐器的宏大效应以及打击乐器的特殊表现力。交响乐史上极具革新价值的交响乐

45、作品幻想交响曲(冥想与热情、舞会、田园景色、赴刑进行曲、妖魔夜宴)意大利罗西尼(1792-1868):罗西尼创作的歌剧的风格特征是:旋律容易记忆,乐队伴奏的织体很简洁;节奏很有活力,乐句的划分很清晰;和声布局常有创新,常用与主调并置的三度调性;咏叹调中的花腔段落在乐谱上完整地写出。威廉退尔(英雄刚毅的精神)是罗西尼创作的最优秀的正歌剧,这部歌剧以合唱为主,音乐采用了瑞士和奥地利的民间曲调,配器精美(较著名的歌剧作品有正歌剧坦克雷迪、奥赛罗、湖泊女郎;喜歌剧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灰姑娘、试金石、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浪漫主义中后期(1850-1890)德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在浪

46、漫主义风潮盛行的年代,勃拉姆斯是一个反潮流的人物。他的作品丰富的音乐织体,紧密交错的旋律,深刻的情感,秋日般的意境为特点的音乐,终被世人认可。勃拉姆斯的4首交响曲,前2首富有英雄奋进和田园情绪,后2首充满了沉重的心情,采用了古典交响套曲的结构,运用了对位和动机展开的手法,都没有标题。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特别注重首、尾乐章,希望第一乐章要有分量,末乐章应是不朽的终曲。他把第二乐章定为慢板乐章,较特别的是第三乐章他从未标为“谐谑曲”,他的第三乐章一般是把谐谑曲、小步舞曲、奥地利的连德勒舞曲混合,或写成类似间奏曲的乐曲。他的第三交响曲被称为“英雄”交响曲,展现了悲壮和英雄性的形象。其十年之作第一交响曲被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匈牙利 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钢琴之王”,李斯特的钢琴作品既具有宏伟的气魄,又饱含了热情和深刻的诗意,技巧难度高。钢琴音响丰富多彩,几乎达到了管弦乐队的效果,“管弦乐”与“钢琴性”在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他的炫技式的钢琴演奏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整个欧洲钢琴界的演奏风格,并且他将钢琴音色具有无穷变化的可能性应用到大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