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干预策略)(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419630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干预策略)(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干预策略)(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干预策略)(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干预策略)(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干预策略)-第 7 页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干预策略作者:张兴理|发布时间:2011-07-14|浏览量:5624次当今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53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1.6%,并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研究预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伴随21世纪始终。我国的老龄事业还面临着未富先老、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空巢家庭增多以及农村养老困难等现实问题。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固然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基本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老年群体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他们不仅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及他人在身体上的照顾,更需要在精神方面得到满足。他们渴

2、望与他人特别是子女有更多的交流,希望充分融入家庭与社会,还希望老有所为,进一步获得他人尊重和自我提升。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老年人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常常被亲属乃至社会所忽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他们面对职业生涯的结束、体力和精力的日渐衰退、经济收入减少、人际交往圈变窄以及亲友亡故等,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其中的一些人就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并导致自杀等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积极防治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及时解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张兴理2001年对北京市2000多名老年人的调查和2008年的全国调查发现约有8%的老年人有较明显的抑郁症状(许多

3、轻微的抑郁者并未包含在内)。抑郁症已成为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症状。抑郁的产生有遗传的因素,更来自影响心理健康的多种环境因素,是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的结果,也是诸如健康、依存、和睦、安静、支配、尊敬等某些心理期待得不到满足所导致。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就是经常情绪低落,焦虑不安,伴有健忘、失眠、吃不下,同时不想与人交谈,不愿参与活动;他们往往自我贬低、自我谴责。比如我接触到的一个老人,在照顾刚会走路的外孙时,外孙不小心跌倒,而她却未来得及扶住,结果跌伤。从此以后,她经常闷闷不乐,自言自语:“要是扶住了多好啊,老了。”这就是把一些偶然事件夸大成不可饶恕的错误,内心不断责备自己,造成焦虑烦躁、悲观失

4、望的抑郁心理。调查还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还存在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改善的趋势,高学历者好于低学历者,从事脑力职业者好于体力职业者的特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高龄性,即心理疾病易发生于高龄人之中,且随着年龄的增高,发生率也随之增高。二是广泛性,即心理疾病在老年人中广泛存在,比例较高,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三是时代性,在诱发心理疾病的要素中有些与时代紧密相连,以前考虑孩子就业顶班、分房等,而今主要考虑各项待遇等。四是多样性,即心理疾病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性。主要有社会失落感、生活孤独感和精神抑郁感等等,而空巢老年人又有其固有的特点。人到老年,肌体各部分包括大脑在内,逐渐老化,功能减退,

5、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些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的同时,也发生着心理方面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居各方面:1、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人到老年后,感知觉是衰退最早的心理机能。具体表现为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减退。2、记忆力下降: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如放一件东西,过后就想不起放在哪里了;见到以前的同事、朋友,却想不起在哪见过面或叫什么名字了等等。据有关资料记载,经常用脑的老年人记忆力下降缓慢。但下降的进度却随个体的差异而不同。3、思维的年老变化:往往人到老年期后,随着社会生活阅历的丰

6、富,各方面能力的不断积累,逐渐完善,表现出更稳重和智慧,但思维能力却存在普遍下降的趋势,如思维比以前迟缓,反应速度不如以前等等。4、社会生活的改变:年老退休,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下来,转而进入家庭生活,这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生活事件,面对角色变迁,要改变并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模式,可能很难调整和适应。5、人格的变化:老年人的人格特征变化,有的表现为不安全感,对自己身体功能变化敏感,担心自己得病;有的表现在孤独感,退休在家离开群体的失落感和信息缺乏感,空巢阶段的老人孤独感尤甚;有的适应性差,不接受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对新事物接受程度差,对事件的应变能力有所下降;有的行为拘泥、刻板,在解决问题时为了

7、追求谨慎,而决断速度减慢;有的趋于保守,注重经验性,观念保守,对子女不接受自己的经验方式,不理解,发牢骚;有的心理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总爱回忆起往事,遇事也易联想到往事;有的产生对死亡来临的恐惧等。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否,除生理因素外,与环境有着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其次是生活因素,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再就是文化因素,较高的文化素养,可以使人能深刻而正确的领悟人生,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

8、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下面就目前老年人常出现的一些心理及精神问题和常见原因分析如下:失落感:步入离退休生活以后,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的生活节奏由原来的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社交圈骤然缩小,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对这一切变化老年人若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心理上会出现较重的失落感从而干扰情绪,影响心理平衡。孤独感: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随着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减少,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若子女远走高飞或另立门户,老年人独居“空巢”,极易产生孤独、被遗弃的心理。有些老人即使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顺,不关心,不注重与老人交往,也会

9、使老人感到孤独。此外,若老伴病逝,时间一长则容易产生“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心境。会出现悲观失望,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怀旧心理:有些老人很容易留恋过去,他们往往沉缅于对往事的回忆,常常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继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日久便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产生衰老感,又不愿接受老年人的衰老感的产生:一方面来自自身身体状态的变化,主要是生理机能的衰退,一方面思维能力和智力变化,还有社会环境的变化,如退休,与子女分居等。但有些老年人主观上不接受“自己已成为老人了”的心理状态,也不愿在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人处处将自己奉为老人。情绪改变:如果一般心理问题得不到疏泄,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症。有些

10、老年人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疑病症状:老年人面对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对一些生物性衰老与健康状况的自然下降认识不够,老是担心自己年老多病,担心得癌症,顾虑中风瘫痪无人侍候等等,以致经常胡思乱想,惴惴不安,常常感叹自己已到“风烛残年”,是半截身子已进黄土”的人。有的老年人看到昔日的好友患重病或去逝,更是紧张、恐惧、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如若身体稍有不适,便会更加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症状:有些老人变得多疑敏感,担心钱财被偷等。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纷纷离去,只剩下父母留守家庭的

11、中的老年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小家庭生活模式的倾向是导致空巢家庭的主要原因。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的较早,现在已十分普遍,而我国最近20年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1987年空巢家庭占老年家庭的比例为16.7%,目前比例已达25%,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年人家庭将占90.0%。而空巢老年人同一般老年人相比年龄偏高,健康状况偏差,患病率高行动不便者较多,丧偶率偏高,生活水平低,居住条件差,故而空巢老年人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社区老年人心理服务是有效解决空巢家庭老年人问题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我国社区老年心理服务与干预的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空巢家庭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有效

12、预防和治疗,同时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经济原因以及其文化心理的影响使得老年人寻求心理咨询服务存在一定的障碍也影响了空巢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与治疗。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只有解决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才能更好地干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和挑战,老年问题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同时也存在心理问题。寻找适当的应对措施,是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具体表现在:一、养老、医疗保障面临巨大压力;二、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甚大、老年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三、养老方式面临

13、巨大挑战。养老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一、老龄问题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局;二、重视老龄问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三、做好老龄工作有利于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下面就如何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老龄化社会问题的现状要求我们从宏观与微观上加以重视并尽快提出相应的对策。宏观上,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负担起老年人的赡养义务,真正实现我国事业的五个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认真贯彻落实老年法我国1996年8月29日通

14、过的老年法对促进我国良好的适应老龄化的社会大环境,促进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原则上应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有的地方还没有把老年法切实贯彻希下去。我们必须紧紧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把宣传贯彻老年法的工作落到实处,把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工作具体化。与此同时,我们应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及有关部门加大敬老养老的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大力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强化全社会的老龄意识。此外,要加强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老年法规,如老年人福利法、老年人保障法、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法规等政策性法规的步伐,以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第二、充分发挥家庭养老

15、的功能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社会化的要求越来越多,但是社会养老主要是指养老资金全部或部分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并不是指让老年人都住在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场所。即时是发达国家,在其社会保障事业比较发达的条件下,绝大多数的老年人仍是在家养老的。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不仅仅是物质赡养问题,更重要的是具有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的功能。就是在我国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因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也还将在家中度过晚年,因此家庭养老仍是赡养老年人的一种主要方式。第三、逐步建立并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在1986年就开始实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若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从而使职工的养老保险在减轻企业的风险和压力的同时,通过社会集资达到总体平衡,保证了每个老年职工都能公平的享受社会养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的分化?合并?破产等频频发生,企业亏损使得传统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实施的范围过窄,只限于一部分城市老年人,至于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基本不包括在内。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切实解决好城乡老年人的“养”和“医

17、”的问题。第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迁,家庭养老必将产生(其实已经产生)很大的困难。所以,政府在提倡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不应忘记“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充分利用社区(包括城市与农村的社区)内的各种资源来推动社区的各种养老服务,使更多小辈无力赡养的老年人在社区里得到有效的帮助,进而解决城乡出现的“小辈不养老”问题。具体的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在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兴建服务设施;2.对行动不方便或日常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有偿的家庭服务(如保姆?小时工等),包括代购生活用品?代做饭食?清理卫生?生病护理?陪同聊天等;3.辅助老年人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

18、老年文化组织,针对性地疏导老年人和关心老年人,开展有益于身心的娱乐活动,解决老年人的“老有所乐”问题;4.发动青年人提供志愿者服务,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考虑成立“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成立“青年志愿者”队伍,在两代人之间构筑良好的代际关系。第五、转变我国的老年人价值观从操作的可能性来看,对退休年龄进行调整,针对的对象只能是尚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那么,已退休的老年人以及其他的老年人如何实现“老有所为”呢?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存量?流量和增量中,老年人力资源日趋可观,若能开发出来,利国利民;倘若不加利用,实为可惜。目前,我国的健康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希望继续工作,发挥尚存的创造力和社会价值。他们需要实现

19、“二次就业”。对于国家来说,将身体健康?具有丰富的知识?技能?经验乃至多年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的老年人合理地组织起来,让他们发挥“余热”,将会是一笔重大的财富?而不是包袱。当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1)树立正确的老年人价值观,即老年人的财富观,而不是老年人的包袱观,将老年人才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生产性的老龄化是成功的老龄化,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老龄化;(2)要高度重视老年人再就业权利,为老年人力资源的“二度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当前的工作就是继续完善我国的老年人才市场。总之,对于老龄化社会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较强的老龄意识,树立正确的老年人价值观,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国情来切实解决此

20、问题。我们应系统而有序地建设“银发工程”,充分调动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积极性,将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小,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老年人才资源,将包袱化为财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可以自身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角色转变与重新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据对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对比调查,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

21、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机关和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所以高学历的老年人在退行前就需要思考退休后的安排问题,只是适应脑力劳动的需要培养一些有益健康的嗜好。适应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活动很多,如练习书法、钓鱼、养花、打太极拳等。退休后坚持参加老人的社会活动,重新建立人际关系。在新的人际关系中,互相帮助。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理解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第二, 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并不愉快,部分老人不得不默默地承受

22、着孤独、苦闷、压抑的折磨。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外,也有老人自身的原因。譬如随着年龄增大,适应外界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老年人心理通常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遇上不良的环境和各种刺激,比如家庭关系的紧张或淡漠,亲情的减少或缺乏,老人很容易出现如孤独感、恐惧感以及不安、抑郁、暴躁等,严重的甚至出现绝望的念头。便很容易诱发各种心理疾病。所以“正视现实,接受挑战;乐观豁达,安享晚年;适应今天,迎接明天”。对老年期的自然心理变化和环境变化,采取正视和接受的态度,因为现实已经存在,也不能随我们的意愿而改变,我们不会因为不喜欢这样的心理和事情,就不出现这样的心理和事情,也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老,时间

23、就会倒退。因此积极的接受,比如空巢老人,会因为依赖子女但子女不能在身边满足依赖感而伤心和难过,可以接受这种依赖想法,同时接受和面对这种依赖想法无法实现的事实,转而“依赖自己和老伴,或其他可以依赖的人。”并且需要坚信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决心理的痛苦。当然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就会有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第三,勤于学习,科学用脑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网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网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惊喜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