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复习教案(9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406064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复习教案(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复习教案(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复习教案(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复习教案(9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复习教案-第 8 页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复习教案17.1 能量量子化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及热辐射的特性,了解黑体与黑体辐射。 (2)了解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了解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教学重点:能量子的概念教学难点: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教学过程:1、黑体与黑体辐射(1)热辐射现象 固体或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在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这种由于物体中的分子、原子受到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所辐射电磁波的特征与温度有关。(2)黑体 概念:能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2、黑体辐射的实验规

2、律 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提出1:怎样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呢?0 1 2 3 4 5 6(m)1700K1500K1300K1100K实验结果 在新的理论诞生之前,人们很自然地要依据热力学和电磁学规律来解释。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和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分别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结果导致理论与实验规律不符,甚至得出了非常荒谬的结论,当时被称为“紫外灾难”。(瑞利-金斯线,)3、能量子: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辐射黑体分子、原子的振动可看作谐振子,这些谐振子

3、可以发射和吸收辐射能。但是这些谐振子只能处于某些分立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中,谐振子的能量并不象经典物理学所允许的可具有任意值。相应的能量是某一最小能量(称为能量子)的整数倍,即:, 1,2,3,. n,n为正整数,称为量子数。对于频率为的谐振子最小能量为: 这个最小能量值,就叫做能量子。课件展示: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和黑体辐射公式17.2 光的粒子性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3)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教学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教学过程:1、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

4、从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1)光电效应实验 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便有电子逸出-光电子。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遏止电压:将换向开关反接,电场反向,则光电子离开阴极后将受反向电场阻碍作用。当 K、A 间加反向电压,光电子克服电场力作功,当电压达到某一值 Uc 时,光电流恰为0。 Uc称遏止电压。 根据动能定理,有:(2)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光电流与光强的关系:饱和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截止频率c -极限频率,对于每种金属材料,都相应的有一确定的截止频率c ,当入射光频率c 时,电子才能逸出金属表面;当入射光频率 c时,无论光强多大也

5、无电子逸出金属表面。 光电效应是瞬时的。从光开始照射到光电子逸出所需时间10-9s。3、光电效应解释中的疑难 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经典理论认为,按照经典电磁理论,入射光的光强越大,光波的电场强度的振幅也越大,作用在金属中电子上的力也就越大,光电子逸出的能量也应该越大。也就是说,光电子的能量应该随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应该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更不应该有什么截止频率。 光电效应实验表明:饱和电流不仅与光强有关而且与频率有关,光电子初动能也与频率有关。只要频率高于极限频率,即使光强很弱也有光电流;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时,无论光强再大也没有光电流。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而经典认为光能量分布

6、在波面上,吸收能量要时间,即需能量的积累过程。4、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1)内容 光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以能量为h的微粒形式出现,而且在空间传播时也是如此。也就是说,频率为 的光是由大量能量为 E =h的光子组成的粒子流,这些光子沿光的传播方向以光速 c 运动。(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一部分消耗在电子逸出功W0,另一部分变为光电子逸出后的动能 Ek 。由能量守恒可得出: W0为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做的功,称为逸出功。W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3)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光强大,光子数多,释放的光电子也多,所以光电流也大。 电子只要吸收一个光子就可

7、以从金属表面逸出,所以不需时间的累积。 从方程可以看出光电子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从光电效应方程中,当初动能为零时,可得极限频率:5、康普顿效应(1)光的散射: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散射。(2)康普顿效应 1923年康普顿在做 X 射线通过物质散射的实验时,发现散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相同的射线外,还有比入射线波长更长的射线,其波长的改变量与散射角有关,而与入射线波长和散射物质都无关。(3)康普顿散射的实验装置与规律: 按经典电磁理论:如果入射X光是某种波长的电磁波,散射光的波长是不会改变的!散射中出现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康普顿散射曲

8、线的特点: 除原波长外出现了移向长波方向的新的散射波长 新波长随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波长的偏移为波长的偏移只与散射角有关,而与散射物质种类及入射的X射线的波长无关, = 0.0241=2.4110-3nm(实验值)称为电子的Compton波长只有当入射波长与可比拟时,康普顿效应才显著,因此要用X射线才能观察到康普顿散射,用可见光观察不到康普顿散射。(4)经典电磁理论在解释康普顿效应时遇到的困难 根据经典电磁波理论,当电磁波通过物质时,物质中带电粒子将作受迫振动,其频率等于入射光频率,所以它所发射的散射光频率应等于入射光频率。 无法解释波长改变和散射角的关系。(5)光子理论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 若

9、光子和外层电子相碰撞,光子有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散射光子的能量减少,于是散射光的波长大于入射光的波长。 若光子和束缚很紧的内层电子相碰撞,光子将与整个原子交换能量,由于光子质量远小于原子质量,根据碰撞理论, 碰撞前后光子能量几乎不变,波长不变。 因为碰撞中交换的能量和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波长改变和散射角有关。(6)康普顿散射实验的意义 有力地支持了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 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光子具有动量”的假设;证实了在微观世界的单个碰撞事件中,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是成立的。(7)光子的能量和动量说明:动量能量是描述粒子的,频率和波长则是用来描述波的展示演示文稿资料:康普顿康普顿的成功也不

10、是一帆风顺的,在他早期的几篇论文中,一直认为散射光频率的改变是由于“混进来了某种荧光辐射”;在计算中起先只考虑能量守恒,后来才认识到还要用动量守恒。康普顿于192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展示演示文稿资料:吴有训对研究康普顿效应的贡献1923年,吴有训参加了发现康普顿效应的研究工作.19251926年,吴有训用银的X射线(=5.62nm) 为入射线,以15种轻重不同的元素为散射物质,在同一散射角( )测量各种波长的散射光强度,作了大量X射线散射实验。对证实康普顿效应作出了重要贡献。点评:应用物理学家的历史资料,不仅有真实感,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发放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1、,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17.3粒子的波动性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2)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3)知道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和粒子动量关系。教学重点: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波长和粒子动量关系。教学难点: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的理解。教学过程:1、光的波粒二象性 讲述光的波粒二象性,进行归纳整理。(1)我们所学的大量事实说明: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分立性和连续性是相对的,是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光子的行为服从统计规律。(2)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遵从波动规律,物理学中把光波叫做概率波。2、光子的能量与频率以及动量与波

12、长的关系。3、粒子的波动性(1)德布罗意波: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称之为物质波,也叫德布罗意波。(2)物质波波长: 各物理量的意:为德布罗意波长,h为普朗克常量,p为粒子动量4、物质波的实验验证电子波动性的发现者戴维森和小汤姆逊 电子波动性的发现,使得德布罗意由于提出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这一假设得以证实,并因此而获得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戴维森和小汤姆逊由于发现了电子的波动性也同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电子衍射实验:1927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使电子束投射到镍的晶体上,得到了电子束的衍射图案,从而证实了德布罗意的假设。除了电子以外,后来还陆续证实了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分子的波动

13、性。17.4 概 率 波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粒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2)了解波动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3)了解事物的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了解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4)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教学重点: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教学难点:对量子化、波粒二象性、概率波等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1、光波是概率波(1)光强 光的强度指单位时间内到达单位面积的光的能量,也就是明条纹处到达的光子多,暗条纹处到达的光子数少。(2)概率波 伽尔顿板实验实验一:用很弱的光做双缝干涉,暴光时间短,可看到胶片上出现一些无规则分布的点子。实验二:暴光时间

14、足够长,有大量光子通过狭缝,底片上出现了规则的干涉条纹。实验一说明:光表现出粒子性,也看到光子的运动与宏观现象中质点的运动不同,没有一定的轨道。单个光子通过双缝后的落点无法预测。实验二说明:光的波动性是大量光子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干涉条纹中,那些光波强的地方是光子到达机会多的地方或是到达几率大的地方,光波弱的地方是光子到达机会少的地方。光的波动性可看做是大量光子运动的规律。思考:是否可以认为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表现出波动性?实验说明:如果狭缝只能让一个光子通过,得到的照片和上面相同,把一个缝挡住,光屏上不再出现干涉条纹,说明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2、光的波

15、动性与粒子性是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大量光子行为显示波动性;个别光子行为显示粒子性;光的波长越长,波动性越强;光的波长越短,粒子性越强。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17.5 不确定关系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确定关系的概念和相关计算;(2)了解物理模型与物理现象。教学重点:不确定关系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不确定关系的定量应用。教学过程:1、不确定度关系(uncertainty relatoin) 经典力学:运动物体有完全确定的位置、动量、能量等。微观粒子:位置、动量等具有不确定量(概率)。(1)电子衍射中的不确定度 如图所示,一束电子以速度 v 沿 oy 轴射向狭缝。

16、电子在中央主极大区域出现的几率最大。在经典力学中,粒子(质点)的运动状态用位置坐标和动量来描述,而且这两个量都可以同时准确地予以测定。然而,对于具有二象性的微观粒子来说,是否也能用确定的坐标和确定的动量来描述呢? 下面我们以电子通过单缝衍射为例来进行讨论。 设有一束电子沿oy轴射向屏AB上缝宽为a的狭缝,于是,在照相底片CD上,可以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衍射图样。如果我们仍用坐标x和动量p来描述这一电子的运动状态,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电子通过狭缝的瞬时,它是从缝上哪一点通过的呢?也就是说,电子通过狭缝的瞬时,其坐标x为多少?显然,这一问题,我们无法准确地回答,因为此时该电子究竟在缝上哪一点通过

17、是无法确定的,即我们不能准确地确定该电子通过狭缝时的坐标。研究表明:对于第一衍射极小, 式中为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电子的位置和动量分别用x和p来表示。电子通过狭缝的瞬间,其位置在 x 方向上的不确定量为,同一时刻,由于衍射效应,粒子的速度方向有了改变,缝越小,动量的分量 px变化越大。分析计算可得: 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这就是著名的不确定性关系,简称不确定关系。上式表明:许多相同粒子在相同条件下实验,粒子在同一时刻并不处在同一位置。用单个粒子重复,粒子也不在同一位置出现。例题解析:例1:一颗质量为10g 的子弹,具有200ms-1的速率,若其动量的不确定范围为动量的0. 01%(这在宏观范围是

18、十分精确的了),则该子弹位置的不确定量范围为多大?解:子弹的动量动量的不确定范围 由不确定关系式 ,得子弹位置的不确定范围我们知道,原子核的数量级为10-15m,所以,子弹位置的不确定范围是微不足道的。可见子弹的动量和位置都能精确地确定,不确定关系对宏观物体来说没有实际意义。 例2:一电子具有200 m/s的速率,动量的不确定范围为动量的0.01%(这已经足够精确了),则该电子的位置不确定范围有多大?解: 电子的动量为:动量的不确定范围由不确定关系式,得电子位置的不确定范围我们知道原子大小的数量级为10-10m,电子则更小。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位置的不确定范围比原子的大小还要大几亿倍,可见企图精

19、确地确定电子的位置和动量已是没有实际意义。 4、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的特性对比宏观物体微观粒子具有确定的坐标和动量,可用牛顿力学描述。没有确定的坐标和动量,需用量子力学描述。有连续可测的运动轨道,可追踪各个物体的运动轨迹。有概率分布特性,不可能分辨出各个粒子的轨迹。体系能量可以为任意的、连续变化的数值。能量量子化 。不确定度关系无实际意义遵循不确定度关系5、不确定关系的物理意义和微观本质(1)物理意义: 微观粒子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越小,动量的不确定量就越大,反之亦然。(2) 微观本质:是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及粒子空间分布遵从统计规律的必然结果。不确定关系式表明:

20、微观粒子的坐标测得愈准确() ,动量就愈不准确() ;微观粒子的动量测得愈准确() ,坐标就愈不准确() 。但这里要注意,不确定关系不是说微观粒子的坐标测不准;也不是说微观粒子的动量测不准;更不是说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都测不准;而是说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不能同时测准。 为什么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不能同时测准?这是因为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本来就不同时具有确定量。这本质上是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必然反映。由以上讨论可知,不确定关系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不是测量技术和主观能力的问题。 不确定关系提供了一个判据:当不确定关系施加的限制可以忽略时,则可以用经典理论来研究粒子的运动。当不确定关系施加的限制不可以忽略时,那只能用量子力学理论来处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