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浅谈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实践与探索(9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387988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浅谈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实践与探索(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浅谈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实践与探索(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浅谈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实践与探索(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浅谈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实践与探索(9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浅谈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实践与探索-第 8 页探索有效途径,架起“统一”之桥 浅谈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实践与探索长期以来,我们对小学语文学科基本性质的认识和把握失之偏颇,只强调工具性,把语言文字看作是交流、传承、积累文化的工具,很少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因此,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严重脱节的,课堂呈现出的是单向灌输、机械记忆,重复抄写,教师大都进行着乏味空洞的说教,于“微言”中求“大义”,学生往往言不由衷,淹没在繁琐、枯燥的“训练”之中。新课程标准高屋建瓴地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看似简单的“统一

2、”二字,着实唤醒了我们禁锢多年的心扉,有了新的认识和尝试。于是,教师开始重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很大程度上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观“人文”课堂教学观。“人文”课堂教学观把课堂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和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这是值得大家所倡导的。但我们也发现,很多浓墨重彩的“人文”课堂教学成了学生的自由王国,教师大撒手,一刀切地肯定学生的体悟,对学生的理解只褒不贬,盲目跟从,这似乎又把课堂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如何有效地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架起统一之桥呢? 一、教学理念

3、正确化教师的思想观念对语文教学的优劣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新课改,实践新理念。然而,自建国初期全盘接受凯洛夫的教育理论至今,旧的教学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了,它凝固为一种束缚我们观念体系的锁链,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惯性,严重地阻碍了我们的教学向前发展。另一方面,新理念深入实践是需要有一个反复推进的过程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需要树立牢固、正确的现代教学观念。1.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处于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之中。我们要站在人文的高度上来理解工具,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本身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

4、学即人学”,这是著名文学评论家钱谷溶很早就提出的观点,但直到今天,许多语文教师还没有完全领会到这句名言的真正含义,不少教师忽略课文的人文内涵,教学课文时目中无“人”,不敢从实际出发,无视生命的存在,这样脱离了生命基础的工具性是无根之木,无本之源。同样,人类的文化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做人的道理以及真善美、假恶丑,必然要通过读说等工具来体现,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说,而不是微言大义地贴标签说空话。因此,离开了工具性,人文性也是无从谈起的。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

5、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备课时我们要全面地解读文本,找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点,教学中不可厚此薄彼,更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它们是有机的统一体,没有谁让位于谁的概念,更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2.大语文教学环境的理念大语文教学环境的提出是基于学生学习母语的特点。语文是母语教育过程,母语的学习并不是从一无所知开始的,而且母语的学习也不只发生在语文课上,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在广阔的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完成。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认为: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

6、内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当然,具体的比例是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这足以说明,事实上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语言学习就发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课外的途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以外的教与学的广阔空间,作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大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封闭局面,创建一个开放的多维的大语文教学环境,实现四个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与学校的其他教育相结合,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破视教材为“圣经”专制,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更好的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材料综合,除教材之外,还包括媒

7、体以及来自教师、学生、课内外的各种信息。作为教师,要坚持整体优化和综合训练的原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使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二、认知过程情感化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承这条主线外,更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在知识和情感这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教学时,我们应重视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学生的认知充满激情、灵气和信心,认知感受在老师的指引下挖掘、领味、感悟课文中的人文精神,逐渐形成鲜明的思想、独立的个性、浓郁的诗意、初步的文化厚重感、

8、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经验,从而凸现真正的大写的“人”。1.重熏陶感染,淡讲解分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是因为传统定位如幽灵般主导着教师的行为,旧的语文教学把目标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把握上,教师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把最复杂、生动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甚至被窒息的人。这忽视了语文教学应当把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作为终极关注和追求;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忽视了汉语是一种缺乏外在的形式标记(如形态)重“意会”的语言特点,妨碍了我们对母语教学真实面目极其规律的认识。新的课程标

9、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熏陶感染,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学,情要在自己的读中悟出,理要在自己的读中辩说,法儿要在自己的读中得到,而不是靠教师“一言堂”来解决。 熏陶感染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追求、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在认知的开始,我们可以通过以疑激欲、故事引入,演示操作、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认知的发展过程,要让学生从探求新知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中

10、,教师可采取画一画(如学石榴画石榴由青到红、由生到熟的变化图)、做一做(如学航天飞机做航天飞机的模型)、演一演(如学负荆请罪演课本剧)、算一算(如学蓝鲸算蓝鲸的长度、大小)、写一写(如学未来的太阳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写未来的学校)、唱一唱(如学长江之歌让学生学唱这首歌曲)、听一听(如学了二泉映月让学生听一听二胡曲)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和整体发展进行多方位的关怀,促使学生在生动形象地获得各种知识的同时,经历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认知的的延伸要转移情感,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情感转移到课外,进行新的认知活动,真正做到余音绕梁,张扬生命的活力。2.多自主探

11、究,少统一训练曾几何时,耳边响着这么一句话:“要把语文课理直气壮地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这是当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主题,这是一种“唯理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重视将一切语文知识加以解构和量化,却忽略从文本和人本的整体角度高瞻远瞩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却忽略其他人文和艺术学科乃至自然学科与语文学科的互补性;这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语文教学向“标准化”、“机械化”转向,从而导致语文课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缺乏,同时催发语文教学的匠化和应试训练的泛滥,使最具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育变

12、成了一种纯技术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整齐划一的训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个性,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了下来,成为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帮助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

13、机,提供丰富而又畅通的信息渠道,帮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方法、安排并实施学习计划,鼓励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们要竭尽所能创设合作、交流、对话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置于一个有社会意义的团体中,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与对话中进行学习互补,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我们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中成长的人的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进行自我完善。如:课堂上鼓励学生能够质疑问难,并教给他们一些具体的方法。产生问题后,再把问题“还给学生”,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品味、圈划批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商议等),通过眼、耳、手、足、脑的各种活动展开释疑,或讨论,或思辩,大家各抒己见,使问题在层层探究

14、中逐渐豁然开朗,迎刃而解。当然,自主探究,有时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着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惑,承担着挫折和失败,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回报”。这样自主探究地学习,就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摄入的过程,更是一个包含着态度和情感的综合体验过程,它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意志领域、触及到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内在地产生了对于世界和知识的态度与情感,这种态度、情感与知识一起,成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生成的过程。三、学习评

15、价多元化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倡导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1. 面向全体,实现有差异发展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也都是有差异的,尊重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必须认识、承认这种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的花朵得以绽放。首先,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知识与认知水平去要求学生,把

16、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或死搬教参答案,硬生生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去揣摩学生的认知过程,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和前概念的不完善,体谅学生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不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求全求统一。只要学生有独特的见解,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应给予首肯。如教学中的分段,往往是各不相同,学生们有的按时间分,有的按场景分,有的按地点变化分,有的按总分的结构分,但他们都能说出根据来,只要不是很原则地很明显地不妥,我们都可以予以承认。其次,我们要设立多层次的目标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教材的语言文字特点,制定适度而有层次的目标,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快乐。为了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教

17、师要对好中差学生采用分层要求,个别辅导的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迈进。如:考试时的试卷分类自主择卷试卷不再是全年级几百人一张,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安排不同试卷有针对性地测试,一般把试卷分为A、B、C三类。通常B卷是标准卷,也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试卷,A卷则简单浅显些,C卷则增加一定的难度,分别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富于挑战自我的学生。当然,学生觉得考分不够理想,还可以选择重考,把自己满意的成绩让老师记录下来。这给不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不同的平台,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评价,使考试成为了学生自觉的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学习需要,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良性激活因

18、子。2.多方参与,关注综合性发展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参与的推进剂,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跃跃欲试的学生充满自信地站起,即使答错,也要让他们兴高采烈或若有所思地坐下,精神抖擞地参与下一个教学内容。原来的评价,是教师单方面的、权威性的、定性的评价,学生永远处于被迫接受的状态,是一种静态的评价方式,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忽视激励性和互动性。这样的评价只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轻视

19、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与教师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冷落了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新课程下的评价,不是一个单独、孤立的过程,是师生等多方参与的共建过程。评价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的一条纽带,也是生生之间的共建过程。例如,我们在考卷中设计了:祝贺你顺利闯关,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吗?那就写下来吧!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考试,作出合理的自我评价,也可对试卷或老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也是评价中不可少的一部份,少了这一部分对学生的评价也就不完整,不够科学。如,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发言作评价时,我们让学生自评,互评,多角度地发现他人的闪光之处,友善地提出不足或发表不同见解

20、。教师也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发表意见,扮演平等中的首席,在学生评价欠缺时补充,有争议时点拨,有偏差时引领另外,我们还要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评价中来,如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彼此相互评价;或让学生将相关课文朗读、背诵给家长听,让家长点评,明确今后努力方向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是多方评价的综合,他们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的评价,既是工具性的体现,也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生又怎会不乐意聆听接受?又怎会不在评价中发展提升呢?追求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不仅仅满足了学生认知的培养,还使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展,也使教师不再是只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教书匠”,而是一个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必需条件,能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反馈,能保证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教育艺术家。在这样语文学习的大课堂里,师生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着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彰显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最高境界!这将成为语文教学永恒的目标,在学习与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我们定会痛并快乐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