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寻“课后练习”的教学价值(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探寻“课后练习”的教学价值(7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探寻“课后练习”的教学价值-第 6 页 探寻“课后练习”的教学价值【摘要】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的后面均编有一定量的练习题。这些“课后练习”不仅提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又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此却熟视无睹,没有将这一隐性的教学资源利用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关键词】课后练习;有效利用;教学价值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后面均编有练习题,它们与课文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些“课后练习”不仅提示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同时又暗示了教师的教学思路,隐性地体现了教学目
2、标。可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课后练习”这一重要资源,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致使“课后练习”形同虚设。如果我们能够透彻领会“课后练习”的编写意图,并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发挥其教学价值,那么将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课后练习,让课前预习更有效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它的最大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预习是否深入将直接影响学习课文的效率。可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只把“预习”当作“过桥”,流于形式,其要求大同小异或千篇一律。久
3、而久之,学生觉得预习的过程单调乏味,兴趣消减,往往疲于应付。作为导学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后练习”,充分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价值、特色与魅力,更是编者对课文内容深入的挖掘和高度的提炼。这些题目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情感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预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练习”,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如麋鹿文后有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已经了解了麋鹿的哪些知识,然后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结合这道练习,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些段落写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2)上网查阅麋
4、鹿的资料,并结合课文的介绍,说说麋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可以说给父母或同学听。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不仅很快能找到描写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的段落,而且弄清了作者的表达顺序;通过上网查阅,学生对麋鹿的了解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文,而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丰富自己的认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预习时,教师紧扣课后的练习题,巧妙设计预习作业,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预习更有实效。二、课后练习,让教学脉络更清晰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表示时间推移、情感变
5、化、地点变换的核心句或核心段落,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行文的思想轨迹,为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蕴创设良好的情境。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练习第3题:“默读课文,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景点。”这一练习不但向学生提出了读书的要求,还暗示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教师在教学时抓住这个练习进行阅读实践,课文的脉络就摸清了。在课堂上,我循着这条线索,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圈画出作者游览过的景点,并想一想哪一个景点让你流连忘返。学生静静地读着课文,时而在书上圈圈画画,时而写下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时,学生不仅准确地找到了作者游览的路线,还站在“游客”的视角,交流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6、,有的学生喜欢路上的风景,阳光明媚,繁花似锦,就像作者美好的心情一样;有的学生喜欢孔隙,也想躺在小船里,感受一回进出其中的滋味;有的学生喜欢洞里的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态各异,让人浮想联翩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后练习”这一资源,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带着想像进入情境,学生便能更好地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也使教学脉络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三、课后练习,让教学过程更优化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教师往往难以取舍、无所适从。而“课后练习”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难点精心设计的。站在“课后练习”的视角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取舍,突出
7、重、难点,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简约、更加扎实。1、以读为本,注重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而“读”则是语文课堂最有效的“对话”方式。在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后面都设置了“朗读”和“默读”的练习。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鞋匠的儿子)、“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钱学森的话,体会这些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钱学森)等。诸如此类的练习还有很
8、多,这些以“读”为主的练习设计,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同时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挤出“读”的时间,应重视“读”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如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我关注到课后的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备课时,教师将此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环节,并在教学中很好地加以落实。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此刻,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学生说,我们的祖国有勤劳智慧的人民;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有56个的民族;有辽阔的土地和壮丽的山河在学生交流时,教师根据课文表达顺序,将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9、,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欣赏。因为有了黑板上的提示,学生很快便能熟练而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了。2、聚焦一点,洞悉全篇一篇课文,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而课时又较少,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学会舍弃,突出重点,寻找一个精当的“切入点”,力求抓住“动全身”的“一发”。“课后练习”就成为了许多新课的切入点。如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课后有一题:“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说说你对这句话名言的理解。”这句话出自鲁滨逊漂流记,也是本文的作者杨红樱读完这本著作后最大的感想。在教学时,教师就紧扣这句话,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了本课的核心问题:(1)鲁滨逊在荒岛上会遇到哪些危
10、险和困难?(2)面对种种生存的困难,鲁滨逊又是如何克服的?学生通过读文想象,以及课外的阅读储备,很快读懂了课文,并且在自己的心中构画出鲁滨逊的“英雄”形象。这样的阅读指导,能够启发学生围绕主题,抓住重点潜心会文,教学的脉络清晰,阅读的整体更为凸显,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3、品味语言,习得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课后练习”有机地融入其中,引领孩子细细品读、感
11、悟,获得方法的启迪。如烟台的海一文后第二题:“联系上下文,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1)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冬天的海)(2)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春天的海)在教学时,教师有意将这一练习引入课堂。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两个“扑”字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一边读着句子,一边想象着海浪扑向堤岸的情景,第一个“扑”,写出了海浪的力量很大,而且是接连不断的;而第二个“扑”,则写出了海浪的轻柔
12、,温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字来替换,如“涌”、“拍”等,学生再将它们代到句子中进行朗读,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扑”突出了冬、春两季海的特点,而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分别把海浪比作成狮子和孩子,很形象、很贴切。通过品味语言,换词比较等方式,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四、课后练习,让语文作业更丰富作业一直以来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那些机械的、单调的、封闭的作业,正逐渐消钝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衰减语文学习的灵性,遏制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已成为一线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细读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我们发现有许多可以成为作业的“
13、素材”,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这样一来,“课后练习”就与平时的作业、日记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而且在这样丰富多彩的作业中,学生的热情高涨,作业的质量也将大大地提高。如记金华地双龙洞一文后第3题:“默读课文,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方位顺序,教师除了让学生画一画作者的游览示意图,还给学生布置一道实践的作业:游览校园的风光,或是跟随父母去某一风景区游玩,回来后画一幅游览的路线图,并且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再如负荆请罪一文后第3题:“联系课
14、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的来源。”在预习时,教师让学生上网阅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部分学生家中没有电脑,教师就将这两个故事打印好发给他们。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在学习课文时,就能很快地进入故事的情节中,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也更加丰富,更加深刻。课后的第4题:“课外自由结合,排演这个小话剧。”在学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工合作,拟写台词,用课余时间进行课本剧表演。一周以后,在班级中开展课本剧表演比赛,评选优胜小组、优秀“导演”、最佳“演员”等。这样的作业,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不同才艺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展示和发挥。总之,“课后练习”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编者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文的内容进行的提炼和概括,不仅对学生的“学”起到了辅助和引导的作用,而且为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参考。教师只有分析并把握它们的特点,充分挖掘其中隐藏的教学价值,才能不断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惠”。【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2、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9、10期;3、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