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新基础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新基础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论文:新基础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第 5 页新基础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高质量、轻负担”的教学效果是教师永恒追求的目标。而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是我们达成这一目标的最根本的途径。“有效教学历来是教育界人士的不懈追求。教育实践者们也一直在追求更好的教育方式,并试图在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下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当社会的教师们仔细审视现今的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说到底这是一个课堂教学评价和诊断的问题。他应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也可以说,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
2、为“有效教学”。但问题是我们应该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何优化和组织教学环节,怎样的教学效果才是有效的或是高效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被我们看成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作为衡量标准,以有效的教学理念为此照。而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换句话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应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新世纪初,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许多变化
3、。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就教师要克服旧的教学习惯来说,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就十分艰难。这中间要有一段十分漫长的路要走。本学期,我接触了一个全新的比新课程更实在、更求真的理念“新基础”。新基础的宗旨是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就当今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是新课程还是别的理念,都似乎缺少了对生命的关照。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过“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这句话,但以学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这一工作却很少有人能出色地完成
4、。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天的大多数课堂中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往往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说什么“这是我的课堂,你要是不想听就出去。”“你看看你的作业像什么样?闭着眼睛做的。”“重做”之类的话。有些老师漠视甚至 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殊不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的唯一载体,舍却生命还谈什么教育?首先,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1、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总是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
5、新基础强调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新基础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如此之多的规矩,把天真烂漫的孩子训练成”年纪轻轻的学者”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学生是有生命的主体,是活泼的生命体,他们在认知上必然是有差异的、独一无二的。因此,对于课堂上那些意见相左的现象应予包容引导,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地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所以,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形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
6、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真正让这些鲜活的生命得到“成长”!2、新基础提倡“还学生主动提问权”。我们 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作出不同的决定。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有一次,我在上最先与最后一课讲到田忌赛马时,一学生突然问:“在如此重大的比赛中,对手为什么没有发现孙宾、田忌的策略呢?”这个问题体现出了难得的“创新意识”,也正是”新基础”提倡的把课堂的空间和提问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质疑,在质疑的基础上主动探究。教师报以极大的热情,既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得出了答案,又保护了这种难能可贵的积极性。从教学实践中我
7、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养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这个鲜活的生命腐烂在泥土之中。其次,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和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课堂上要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
8、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比如,我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上台表演故事情节。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我请了两三组学生上来表演,学生基本能够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太过夸张和不太严肃,因此,整个课堂感觉一片混乱,而预先所要达到的目标没有能够达成,也就是学生没有通过表演来感悟到杂草的“蛮不讲理”和小稻秧所处的危险处境。所以,我就让学生评价刚才同学表演得怎样?而其他观看的同学又应该有哪些任务?这样一引导,一“整顿”,再来表演,效果就大不一样,学生从有目的的表演中感受到了杂草的“蛮横”和小稻秧的危险。真正做到了“
9、动中有节,乱中有序”了。三、教师要用智慧驾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1、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着眼点不是简单地完成预设的教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的主体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与众不同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课堂的复杂多变对教师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它的动态生成又可以创造出许多精彩的瞬间。所以,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草草完成预设的教案,而更应关注课堂上的学生。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造与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
10、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而“生成”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还学生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所以教师应该认真备课,向课堂要没有预设的精彩。简洁清晰的教案设计,更有待于学生在积极的智慧体验中得以丰富,让他们在各自个性化的思维碰撞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2、要机智地处理课内问题,顺势而为地诱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在教学上,优秀教师突出地表现出对学生有超乎寻常的敏感性和感受力,善于突破教学常规,用不寻常的手段,便捷高效地机智地处理问题,彰显出较为高超的课堂教学机智,妥帖
11、恰当地处理教学突发事件,顺势而为地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巧妙有效地帮助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理解,自然流畅地启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生动愉悦地诱导学生步入人生智慧的魅力境界。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能够从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奏出和谐的育人旋律。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也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这些智慧的火花,我们教师便可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课堂。钱梦龙老师教故乡时,有这样一个片段: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师:是啊,鱼怎么会
12、有脚?生:有!师:什么鱼?生:娃娃鱼。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生:(齐)没有。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面对学生提出的“跳雨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这一意外的问题,钱老师及时地调整了教学计划,围绕“鱼脚”的问题,宕开一笔。然后又通过“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一问,及时收拢。“新基础”强调三放三收,这一放一收,自然天成,既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又强化突出了教学中心。堪称有的放矢调空教学的范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感悟、去创造。
1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捕捉、整合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热情,这样会收到几许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第四、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叶澜教授早就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冯建军教授也说,要“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