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命题双向细目表(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数学命题双向细目表(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二年级数学命题双向细目表题号题目分值题型试题来源(参考、创作)本册或本学段对应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点、情感点等)识记理解分析运用评价考查意图说明一、口算直通车8 7 = 67 + 7 = 5 1 = 38434 =6340 = 1 1 = 9 6 = 5 7 + 6 =2 9 = 9 + 41= 7 4 = 4 5 + 5 =8 + 48 = 4 6 = 52 7 = 9 960 =20计算 创 作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表内乘法考查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的计算能力和计算习惯二、用心思考,认真填空1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床长2( ) 树高12( ) 铅笔长13( )3填
2、空 参 考长度单位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2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写出两道乘法算式。三( )二十一 五八( ) 6填空 参 考表内乘法考查学生乘法表的识记34个5相加的和是( ),4和5相加的和是( ),4和5相乘的积是( )。3填空创作表内乘法考查学生对乘法的理解44、( )里最大能填几? 3( ) 20 345( ) ( ) 883填空参考表内乘法考查学生会运用乘法表解决计算问题5 左图中有( )个角。 1填空 创 作 角的初步认识考查学生对角的理解。6用1、0、7三张卡片能组成( )个两位数,其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3填空 参 考数学广角考查学生排列组合的理解和运用。三、明辨
3、是非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 )1判断 参 考 观察物体考查学生对对称轴的理解2 小明的身高是128米。 ( )1判断 参 考长度单位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与运用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 )1判断 参 考角的初步认识考查学生对角的理解4计算38和64用同一句口诀。 ( )1判断 参 考表内乘法 考察学生对口诀表的理解5 被减数比差大。 ( )1判断 参 考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考察学生对加减之间各数的关系理解。四、慎重选择1下列各数中,( )不是对称的。A、0 B、2 C、81选择 参 考观察物体考查学生对物体的观察能力2三角尺有( )个角,其中有( )个直角。A、1 B、2 C、31
4、选择参 考角的初步认识 考查学生对角的认识3下面算式中,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是( )。A、2+34 B、4+4+4+4+5 C、6+6+6+6+6+6+61选择参 考 表内乘法考察学生对乘法的理解与运用4鸡、鸭、鹅进行赛跑比赛,比赛结果是:鸡不是第一名,鸭跑在中间,第一名是( ),最后一名是( )。A、鸡 B、鸭 C、鹅1选择 创作数学广角 考察学生通过分析对可能性德理解5右图中,( )是号照相机拍摄的图案。 1选择 参 考观察物体 考察学生对物体的观察五、列式计算57 + 24 = 8043 = 4228 + 69 = 8 + 5235 = 12计算 创作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考查学生对10
5、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和计算习惯六、看图列式计算1 =3看图列式创作 表内乘法考查学生乘法的认识与理解2 8枝 ?枝 =3看图列式创作表内乘法 考察学生对被的认识与理解。七、动手操作1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2操作参考长度单位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从给定的点画起,画一个直角 .2操作 参考角的初步认识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2操作 参考观察物体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八、解决问题1我做了45顶帽子 小 小我比你少边18顶 丽 红小红编了几顶帽子?4解决问题 创作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考查学生运用100以内的家家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我从第一棵树跑到第6棵树。 5米长颈
6、鹿跑了几米?4解决问题 创作表内乘法 考查学生运用表内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请选择下面其中的一个问题并解答,在( )里打“”,再解答。学校有篮球9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8倍,排球比篮球多53个,(1)足球有多少个?( )(2)排球有多少个?( )5解决问题 参考 表内乘法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考查学生运用表内乘法和10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下面是二(1)班同学参加运动会的人数统计,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每人只参加一项比赛)跳绳蚂蚁运粮上下传接球投圈 跳绳 蚂蚁运粮 上下传接球 投圈(1)参加( )比赛的人最多,参加( )比赛的人最少。(2)二(1)班一共派出了( )名运动员。(3)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嘛? 11解决问题 创作统计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第 9 页数学命题双向细目表命题者 庄玉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题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