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浅谈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之自由组建合作小组(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浅谈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之自由组建合作小组(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科学:浅谈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之自由组建合作小组-第 5 页自由组建合作小组,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浅谈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之自由组建合作小组【摘录】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明确要求学生“乐于合作和交流”。 就21世纪的学生而言,合作和交流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只有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才能逐步形成。而作为科学教师,我们有义务为他们营造一个发展用口头或者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适当地让步、说服他人等技巧的平台。【关键词】自由组建 合作小组 有效性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科学教材内容涵盖了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与原来的常识教
2、材相比,新的科学教材涵盖面更广了,内容更深了,同时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增加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科学课离不开合作小组。因为将会有很多的科学探究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是无法完成或无法全面完成,这时,就需要合作小组这样一个团体来发挥个人无法发挥的作用。科学课上,当一个探究主题明确后,此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科学学习的有效性。我所教的是四年级科学,由于我们学校的特殊性质九年一贯制,而且有一半左右的寄宿生,因此走读生和寄宿生的课后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是不一样的。在他们两年的科学学习中,我也采用过合作小组,只不过这个合作小组的组合方式是:按照教室里的位置把学生“强迫”组合在了一起。这样实施一年多来,问题渐渐
3、出现了:当小组合作讨论时,只有23人在讨论,其他同学当了回“陪客”,心不在焉的陪着;做实验的时候也是个别学生在积极动手,其他性格孤僻或不善言辞的同学在合作中的动手机会大大减少了。我想:这样下去,合作小组所起的作用是“11114”。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合作小组能够起到“11114”的作用呢?学期初的一堂科学课当合作小组一起研究“给电路找故障”时,学生认真得研究、商讨,我在各个小组之间指导巡视,发现有一个小组有五位同学在一起实验,我就问其中一位同学:“你为什么不回自己组去做实验呢?”这位学生看着我轻轻地说:“我不喜欢和他们几个一起做实验。”我恍然大悟:对啊,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来组建合作小组呢?与喜欢
4、合作的伙伴一起探究科学,这样参与面是不是会更广、效率是不是会更高呢?这样自由组建合作小组之后课堂有效性会不会有进一步地提高呢?一、为何不让他们自己来组建合作小组?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可见,给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是多么的重要。现在很多教师提出组建合作小组应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可能他们这样组建合作小组也是为了各小组均衡一点,但是仔细想一想:他们真的均衡了吗?学生是一个个活的个体,他们的情绪是在变化着的,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我觉
5、得应该考虑到他们是不是愿意一起合作?他们这个合作小组内的成员在一起心情会舒畅吗?他们这个合作小组对他们每个个体都会有帮助吗?综上所述,我个人意见是:为何不让他们自己来组建合作小组,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是不是会更合理一点?在我所教的四年级四个班里,我是这样做的:我让四(1)班和四(3)班的学生自己组建合作小组,每个小组人数规定45人,剩下的学生再由教师进行组建;让四(2)班和四(4)班的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建,每个小组人数4人。都让他们自我进行分工,包涵组长、记录员、材料员、实验员,组长还兼任监督员、协调员等职,也要求他们各职务之间两个星期换一次
6、。在这半个学期的实践中,我发现了几个现象:四(2)班和四(4)班的学生教师布置了探究任务后,他们是在讨论、在做实验了,但是我发现:他们在一个小组里,并不是人人都发言,而是只有一两个人在说,其他同学都当了听客,心不在焉地听着;实验时,也是个别能力强的同学在动手,其他同学都当了陪客,甚至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究其原因:学生不明确自己在组内的职责,这与教师指导不到位和组长分配不明确有关;个别学生性格比较孤僻或不善言辞,这样的学生在合作中动手的机会也大大减少甚至几乎没有了。这样下去,时间一长,确实有一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他们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呢?提高了吗?而且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顾及的应该
7、是每个孩子,这些孤僻、落后的孩子正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岂能放弃?四(1)班和四(3)班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上述这几种现象,反而是各个小组关系融洽,再孤僻的学生因为是跟自己的好伙伴一起探究,所以也会显得兴趣十足,参与度明显要高于其他班级的这些性格孤僻的学生。所以我觉得就在科学探究中,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合作小组的课堂有效性要高一点。而且以这种方式组合的合作小组完成课后探究任务的质量也比较高,比如我在学完四下科学第一单元“电”的时候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探究:设计并安装我们房间的照明电路。一个星期后交上来的作品中,大部分的作品是四(1)班和四(3)班中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制作的,有少部分是由四个班级中
8、以个人为单位制作的,四(2)班和四(4)班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的作品一件没有。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了另一种现象:因为是几个好朋友组合在一起,上课过程中,有些时候他们的注意力会转移到其他与课堂无关的话题上。我目前采用的消除这种现象的方法是:用奖励优秀小组的方法,每堂课我会随时对表现好的小组分发“优秀合作小组”奖章,而且让这些奖章直接跟科技争章和科学成绩挂钩。二、自由组建合作小组后学生“乐于合作与交流”了吗?自由组建合作小组后1个半月我做了如下一个调查:小组合作评价表评价项目好一般还需努力1、我喜欢和我们这个小组一起学习2、我们互相尊重、分工合作3、我们互相发表和听取意见想法4、我们共同解决难题我在
9、我们小组里担任过:( )组长( )记录员( )材料员( )实验员 班级: 第 小组 姓名 经过调查,四个班级学生在以上4条中选择“好”的比例分别是:四(1)班:84、92、84、88四(2)班:64、72、56、72四(3)班:92、88、80、88四(4)班:68、60、52、76我想,从以上这些数据中已经不难发现,就新课标中“乐于合作和交流”这一点,自由组建的合作小组确实在课堂有效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自由组建合作小组不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继续研究。三、在自由组建合作小组的学习中,教师该做些什么?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提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教师都从原来常
10、识课堂的“满堂灌”到现在科学课堂的“壁上观”。在新课标的科学课中,当合作小组探究学习时,教师肯定不能做“看客”,那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1、因为是自由组建的四人小组,在探究过程中组与组之间肯定有差异。那么这时候教师就要发挥作用了,比如:当个别小组探究活动快于其他小组时,可以准备一些与本堂课有关的更深层次的探究内容和探究材料,以起到“促上”的作用。再如:碰到探究活动特别慢的或者其中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温馨提示卡”之类的,将提示内容写在上面,悄悄地交给这些组别,以起到“拉下”的作用。当然,要做到这些,教师课前需花更多时间来备学生,诸如关注哪几个问题学生可能会遇到麻烦等等。这些也是
11、我们学校的“促上、提中、拉下”策略给我启示,要争取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2、我们尽量不打断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也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要把探究内容分得太细、太多,不然学生的合作能力很难有提高,既然这样,教师就要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适时地提供探究材料给学生。这一点启示来自于美国自然教学法专家兰本达教授执教的蜗牛一课。在这课中,兰本达教授课前在每张实验桌上放一只盛有34只蜗牛的盘子,三个放大镜,等孩子们进教室他们就自动探究起来。此时教授一言不发,只是轻手轻脚地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时不时地单腿跪在某个小组的桌旁,观察他们的活动,倾听他们议论,用表情对个别孩子作鼓励的
12、表示。有的孩子向教授问问题,教授就反问他们:“你说呢?”或说:“你再仔细看看”,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过了15分钟,教授不声不响地发给每组一盘东西,其中有鸡蛋、黄瓜、葱头、苹果、面包,孩子们很有兴趣地把蜗牛放在这些食物面前,研究蜗牛对各种食物的反应,持续达15分钟,然后教授把材料收了,孩子们意犹未尽。而剩下的10分钟,教授让孩子们把椅子搬出来围坐在圈子里,教授一起坐在圈子里,进入“研讨”阶段我想从兰本达教授的这堂课中,我们应该不难看出教师在学生探究时做了些什么,教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通过以上两点不难发现教师在合作小组探究时充当的是组织者、合作者和适当的引领者,不再是旁观者。只有当教师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才能让这样的合作小组在课堂上发挥着更有效的作用,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探究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让学生自己来组建合作小组,让学生和自己喜欢合作的伙伴一起来探究科学,让教师的适当指导更有效地提高科学课堂的质量,让这样的合作小组更多地为提高课堂有效性服务。 有效的合作呈现着生命的课堂,探究的内涵沉淀着科学的精神,深刻的感悟洋溢着生命的价值,灵动的生成激荡着生命的智慧。充满合作和交流的科学焕发出学生生命的光彩,为学生的未来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