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第 6 页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及其意义:(课题提出的依据)1、是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区域实验当中,不久将全面推开。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是建构
2、主义理论指导现行教育行为的需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有差异性。要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建构出世界的多种意义,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建构主义者非常强调“合作学习”,把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视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
3、的传递过程。反思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人们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必须一改以往在教育教学中“主宰”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
4、,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密切合作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的社会建构的目的。 3、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所谓科学探究学习既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表现在科学课中:教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科学、体会科学
5、、领悟科学、动手做科学,提升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获得对科学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具体到教学行为中就需要: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失误或错误。二、课题的界定:1、 概念的界定。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行动之所为。墨经说:“行,为也。”“行及行动,为系所为;行与为可以互训
6、,亦即凭借行动有所为或有所不为,就叫行为。2000多年后的今天,心理学仍沿用这一观点。行动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简而言之即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2教学行为: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受思想支配表现出的组织、言行等方面的行为方式。三、研究主要内容:1、教学模式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在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与师生关系不同,将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各种规范。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干预程度和指导方法不同;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的自主性不同。如在有些模式中,教师是活动的中心,是
7、教学信息的提供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有些模式中,学生处于活动中心的地位,从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到获取信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些模式中,师生有平等参与的机会,体现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特点。教师的指导方式和学生的学习类型旱教师角色与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它与教学目标有关,如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则教师可采用讲授式教学法;若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为主,则教师应采用发现式教学法。与此相对应,学生的学习类型为接受学习或发现学习。2、新教材与教师行为的关系: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备大纲和教材,教师不敢也不能超越教材,教教材上的知识就变成了目的。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但没有规定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8、;规定了学习领域,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是多样的,体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会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那么教师根据什么来进行选择呢?无论选择的依据有多少,不可忽视的一个依据就是学生的需要。而以往的教学总是给予书本知识以举足轻重的地位,个人知识和经验则是无足轻重的。应该使人们认识到,书本知识之外,还有另一类知识,那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实践中的人来讲,才是更为根本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之间不断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提供了师生发展平台,教教材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
9、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这就为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多可以研究的内容。3、新课程标准与教师行为的关系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沿用了几十年的学科教学大纲。它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大多数学科的教学大纲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课时数的变化,及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为此,教学过程的主动权既不在教师,也不在学生。不仅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教师本身对教学内
10、容也没有选择权,只有被动、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科教育的本位不在学科而在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而且,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
11、,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就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更体现了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新理念。四、运用研究手段、方法:本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诸多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解决、完善的,那么采用“教育革新”行动研究法就成为必然。行动研究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如图:策 实 评 方划 践 价 案 修正 从系统论角度看,在实验中,我们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界定的理念,架构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提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的操
12、作思路。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该课题研究是对原有“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思路的挑战和革新;是将“学生主体”“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内化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意识的尝试,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本课题研究的程序由四部分组成。即理论探讨,实践研究,评价调整理论与方法的构建。其流程图如下:理论 实践 评价 理论与 方法 探讨 研究 调整 构建 理论探讨着重于围绕本课题所能触及的理论进行探讨。为设计具体实践行为提供理论指南。它不但包括课题实验方案的设计,还包括实践中的每一个行为的理论根据和理论总结。实践研究是具体的研究过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本课题从
13、何如手,干什么、怎样干的问题。评价调整是对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的效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反思评价,找出成绩和存在问题,然后进行理论与方法的再构建,从而对下一步的实践活动给予具体地指导。五、主要研究成果分析经过自己两年的研究,本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观察来看,学生的学习科学的热情、兴趣非常浓厚,学生动机强烈,懂得用事实来说话,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大胆的想象。乐于与同学交流合作,在交流中乐于改进原来并不成熟的看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仔细观察、勇于提问、质疑。会利用一定的工具帮助自己达成某一项目标。2、自身提升了
14、素养(1)转变了角色。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传递给学生,其特征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角色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角色,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科学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什么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该“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
15、小学科学教学是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教师给予帮助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科学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老师面对一个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除了轻松地说“我不知道”外,还应该再加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老师对未知领域不必惶惶不安,而是需要引导被好奇心所激发的学生一起进行研究,不要让他们盲目地摸索,然后与他们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新科学课
16、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转变呢?因为在将来的科学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不仅来自于封闭的课本。学生除了需要学习由科学教材直接提供、呈现的知识之外,还可以吸收来自科学教师个人领域的知识,更需要吸收来自学习伙伴和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而碰撞出来的新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是被教科书统治着,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所有学习者的知识背景也都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
17、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成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咸“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基于以上认识,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更多的做到: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2)学会了反思,提高了教学监控能力。反思型教师培
18、养是当前国际教师教育的共同趋向。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以使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观念的核心因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促进自己进行有效教学。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开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后继的行为产生影响。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以保证自己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与安排;二是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
19、和反馈;三是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这种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我教学认识水平的提高及教学行为的改善。所教学生的科学素养比以前有显著的提高。(3)学会了自我调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行为的转变不是在他人监督下进行的,而是一种由内驱力推动的自觉过程。最近二十多年来,国外众多学者对教师的职业枯竭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不断倾注情感的工作要求、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高期望、社会支持和理解的缺乏、付出和得到之间的不成比例等等都是造成教师枯竭的根本原因,研究还发现,年轻的教师比年长的教师更易体会到枯竭;未婚教师比已婚教师、教育程度
20、高的教师相对教育程度低的教师更倾向于发生职业枯竭的现象。所以教师要避免自己发生职业枯竭现象学会自我调控是最重要的。通过两年来的课题研究,我掌握了一定的自我调控方法,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评、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身行为的动态过程来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逐步趋向自身的完善,使自己的行为适合于不同儿童的个体发展并围绕儿童的发展对自身行为进行调节。(4)学会了开发课程资源。此次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中,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学科的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改动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上的扩展,从以自然现象、事物为主拓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1、等等,而且还包含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扩大了课程资源的选择范围,跳出了原先大纲在课程资源上设定的框框。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人手选择内容,科学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为例,金色的秋天关心天气冷和热常见材料等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观察、实验、提问、搜集、表达、交流等多种探究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在做、
22、看、谈、玩、辩、说、演中感受科学魅力。比如,谁最关心天气一课,过去只要教会学生认识天气的主要现象,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今,还要求教师要创设不同的环境与情景,使学生体会在风和日丽、阴云密布、急风暴雨、碧空如洗时的不同感受。同是了解天气,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大一样的。这就是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同是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将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在这种教材的引领下,我们必须确立一种新的课程资源
23、观,重视对身边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将其引入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来。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我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a、模仿经典。让学生和我共同经历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交流汇报的过程,品味一下开发课程中的乐趣;B、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取舍和重组;c、开发案例。六、存在的问题。 1、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特别是探究能力的培养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要求与先前的教材相比少了许多。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该如何把握科学知识量与度的问题,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吃饱,有没有标准? 2、本人在课题研究中实行最多的是行动研究法,强调的教学过程中的反思,那么对反思本身的质量(如反思的内容、反思的形式、自我的反思如何评价等等)如何,有没有一些既定的评价体系? 3、两年课题的研究让我觉得理论功底的浅薄,使自己的研究总好象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进行。所以迫切需要专家来进行指导,传经。相信由专家及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加上自己的努力,我相信一定会让自己的课题跨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