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37357629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9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92页第七章第七章 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92页儿童道德的发展1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2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3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4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92页第一节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皮亚杰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柯尔伯格的理论柯尔伯格的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92页第一节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知”的道德,对是非善恶事理的判断“行”的道德,对道德理念的具体实践道

2、德发展: 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去表现道德行为的历程。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92页一、皮亚杰的理论一、皮亚杰的理论里程碑:里程碑:19321932年,年,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主要内容(一)主要内容“临床法临床法”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儿童规则意识儿童道德判断6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92页第一节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一、皮亚杰的理论一、皮亚杰的理论道德对偶故事道德对偶故事A.约翰,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约翰,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子,椅子上放

3、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打碎了15只杯子。只杯子。B.亨利,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亨利,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92页第一节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v皮亚杰发现:v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认为约翰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碎的杯子较多;v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约翰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无意中发生的。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92页第一节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 皮亚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前道德阶段

4、:4、5岁以前,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岁以前,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定的判断。他律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4、58、9岁,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岁,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道德现实主义),而不考虑行为意向。(道德现实主义)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此阶段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岁以后,此阶段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除看行为结果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之外,也要

5、考虑当事人的动机动机。(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92页第一节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上的问题方法上的问题1. 两难方法中的两个故事,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两难方法中的两个故事,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15和和1)的)的后果,这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后果,这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2. 故事的设计上存在问题。思考:故事中亨利去拿果酱,他可能并不是故事的设计上存在问题。思考:故事中亨利去拿果酱,他可能并不是有意打破杯子的,而是不小心打碎的;有意打破杯子的,而是不小心打碎的;3.

6、这些故事对儿童被试的记忆要求也较高。这些故事对儿童被试的记忆要求也较高。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92页第一节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 未对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进行区分,而是认为儿未对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进行区分,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范畴的规则。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范畴的规则。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92页第一节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柯尔伯格 (L.Kohlberg)(L.Kohlberg)的道德发展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7、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和完善。他改进了皮展论的修正和完善。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在究,在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提出了他的年代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论。 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92页第一节第一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 柯尔伯格采用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开放式”手段来揭示儿童道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编制性特征。编制“道德两难故事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德判断的工具。现

8、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92页柯尔伯格的理论柯尔伯格的理论道德两难故事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索价元制造,索价2000元。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一共才借了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一共才借了1000元。他不得已元。他不得已,只好求药剂师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

9、拒,只好求药剂师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拒绝,说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绝,说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92页 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为什么应该?应该?为什么为什么不应该?不应该? 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为什么?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92页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大约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该水平的道德推理的特征是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

10、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受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这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惩罚与服从取向和 相对功利取向。16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92页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后果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后果)1、惩罚和服从惩罚和服从的取向。根据行动的有形的结果判定行动的好坏,凡不的取向。根据行动的有形的结果判定行动的好坏,凡不受到惩罚和顺从权威的行动都被看作是对的。受到惩罚和顺从权威的行动都被看作是对的。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正确的行动就是能够满足本人需要的取向。正确的行动就是能够满足本人需要的

11、行为。虽然发生了互惠关系,但主要表现为实用主义方式。行为。虽然发生了互惠关系,但主要表现为实用主义方式。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92页 习俗水平习俗水平 ( (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 随着儿童道德的发展,逐渐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随着儿童道德的发展,逐渐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道德,而是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果来看待道德,而是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包括他人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德问题的决定,包括他人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以满足社会期望、遵循社会准则和习俗律和社会秩序。以满足社会期望、遵循社会准则和习俗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12、。处于习俗水平的个体内化了社会规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处于习俗水平的个体内化了社会规则或习俗。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包括则或习俗。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包括2 2个阶段:好男孩个阶段:好男孩- -好好女孩取向和法律和秩序取向。女孩取向和法律和秩序取向。18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92页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习俗水平(主要满足社会期望)习俗水平(主要满足社会期望) 3、好男孩好男孩好女孩好女孩的取向。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被人赞扬的行的取向。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被人赞扬的行为。十分重视顺从和做为。十分重视顺从和做“好好”孩子。孩子。4、法律和秩序法律和秩序取向。注意中心是权威或规则。

13、所谓正确即指完成取向。注意中心是权威或规则。所谓正确即指完成个人职责、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的秩序。个人职责、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的秩序。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92页 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 (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时开始) ) 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人,已经超越现实道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人

14、,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社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社会契约取向与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会契约取向与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20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92页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后习俗水平(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后习俗水平(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5、社会契约社会契约取向。有一种功利主义的、墨守法规的情调。正确的行取向。有一种功利主义的、墨守法规的情调。正确的行为是按社会所同意的标准来规定的。重要的是意识到个人主义的为是按社会所同意的标准来规定的。重要的是意识到个人主义的

15、相对性以及需要与舆论一致。相对性以及需要与舆论一致。6、普遍的道德原则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道德被解释为一种良心的决断。道德原则的取向。道德被解释为一种良心的决断。道德原则是自己选定的,根据抽象概念而不根据具体规则。是自己选定的,根据抽象概念而不根据具体规则。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92页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1.方法上的问题方法上的问题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童对于道德判断的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部相关性不高。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童对于道德判断的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部相关性不高。方法上存在的主观性太强,以致影响到儿童真实的判断结果;方法上存在的主观性太强,以致影响

16、到儿童真实的判断结果;量表的效度值得怀疑;量表的效度值得怀疑;对道德两难问题的现实性的质疑。对道德两难问题的现实性的质疑。2.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的区分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的区分没有很好地区分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没有很好地区分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并不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并不适合于儿童的习俗判断。适合于儿童的习俗判断。3.被试性别问题被试性别问题性别的单一化性别的单一化男性。男性。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92页理论提出 艾森伯格认为,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包括许多不尽相同的具体方面,儿童对这些具体方面的判断会有所不同。 她设计了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

17、prosocial moral dilemmas)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23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92页理论提出 亲社会两难情境的特点: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之间做出选择,助人者的个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24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92页研究方法与柯尔伯格理论相比,共同点在于: 都采用两难故事作为研究工具; 都采用个别交谈法来考察道德判断过程。25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92页与柯尔伯格理论相比,区别在于: 内容特点不同:在亲社会两难情境中并不强调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任。26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

18、共92页与柯尔伯格理论相比,区别在于: 理论基础不同: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此,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不能用儿童认知结构的变化来说明。而艾森伯格没有预先假设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结构,也没有设想要根据这一结构来确定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阶段。她只是设想柯尔伯格的阶段理论可能没有概括出儿童道德判断的全貌。 27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92页对实验材料的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的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1、对权威和/或惩罚的畏惧与迷信、避免惩罚和无条件的服从权威本身就是价值。2、享乐主义的推理 (1)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自我得益观。 (2

19、)直接的互惠。 (3)情感关系。28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92页对实验材料的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的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3、对他人需要的关注 (1)对他人身体或物质需要的关注。 (2)对他人心理需要的关注。4、定型作用 (1)好人或坏人的定型形象。 (2)大多数行为的定型形象。29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92页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阶段1: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阶段4:A 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 B 过渡阶段。阶段5:深度化推理。30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92页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阶段对比 1、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

20、道德判断所经历的第1阶段是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即儿童把避免惩罚和遵从权威作为其判断的理由。 艾森伯格认为,儿童并不或极少把避免惩罚和权威的强力作为其社会道德判断的理由。31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92页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阶段对比 2、柯尔伯格的第2阶段是以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他把儿童对个人和对他人需要的满足都归纳为在同一发展阶段里。 艾森伯格认为儿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自私享乐的思想,而满足他人需要是利他的思想,前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后者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前者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最低阶段享乐主义的推理,后者为第2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32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92页3、柯尔

21、伯格提出的第3阶段与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第3阶段一致,即儿童都是以外在的他们的“好人”和“坏人”的定型形象、他人的赞许等作为其判断的理由。4、柯尔伯格的后3个阶段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后2个阶段不同。33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92页5、柯尔伯格认为他所提出的儿童道德判断的3种水平6个阶段不受道德判断内容的影响,其理由是他在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时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形式与内容区分开了。艾森伯格认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并没有完全概括出儿童整个道德判断的全貌,他的理论只揭示儿童对某些道德问题的判断的发展情况。34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92页 吉利根最早对道德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出质疑:

22、1、吉利根基于自身的研究,提出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伦理道德观,即公正和关怀的伦理道德观。35现在学习的是第35页,共92页2、吉利根在另一种声音中强烈的批评柯尔伯格的理论,并指出男女两性在道德判断上,观点本不相同。在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证、权利,女性更注重关怀、同情;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个人的利益,女性更关注对他人所负的责任, 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 。3、在提出“关怀道德”之后,吉利根及其同事开始考察关怀道德的普遍性,即进行名为“权利和义务”的代表性研究。36现在学习的是第36页,共92页权利和义务研究: 让被试描述一个与自己有关的、真实生活中经历的道德冲突,然后向被试提出

23、一系列标准问题,包括问题的建构(问题是什么)、解决方法(怎么办)和评价(这样做对吗)。37现在学习的是第37页,共92页权利和义务研究: 结果:75 女性 关怀取向 25女性 公正取向 79男性 公正取向 7男性 关怀和公正并重 36女性 无任何公正取向 36男性 无任何关怀取向结论:在真实生活的道德两难故事中,个体考察问题主要用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个体的性别有关,但并非局限于个体的性别。38现在学习的是第38页,共92页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理论内容1、在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中存在两种道德取向公正和关怀,不同个体采用的思考方式可能不同。2、男女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表现在道德观上

24、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39现在学习的是第39页,共92页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理论内容3、不能把女性注重关怀归于她们缺乏教育训练,相反,女性道德推理中的关怀使我们看到公正道德理论的不足。4、假设故事由于具有抽象的特性,易引起被试的公正思想,而真实两难故事,由于受故事发生的背景的影响,易激发个体的关怀思想。40现在学习的是第40页,共92页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的3个水平和2个时期水平1 自我生存定向。自我的需要产生冲突时,道德思考才会产生,道德是对自己强加的约束力。第1个过渡时期:从自私向责任感转变。个体的愿望和个体对他人的责任感是相互矛盾的,即将要和应该之间存在冲突。41现在

25、学习的是第41页,共92页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的3个水平和2个时期水平2 善良即自我牺牲。女性作为照顾者和保护者在习俗水平上的观点。道德判断起源于社会规范和多数人的意见。第2个过渡时期:从善良转向真实。女性开始意识到道德意味着既要关心自己,又要关心他人。对他人负责而使自己“善良”,对自己负责而使自己“真实”和“诚实”。42现在学习的是第42页,共92页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的3个水平和2个时期水平3 非暴力道德。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解决自私和对他人负责之间的冲突。43现在学习的是第43页,共92页第二节第二节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现在学习的是第44页,共92页第二节第二节 儿童亲社

26、会行为的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亲社会行为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45页,共92页一、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一、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一)分享与助人(一)分享与助人3岁以下的儿童能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岁以下的儿童能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尤其是20个月以个月以上的孩子,已经能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上的孩子,已经能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是有区别的。是有区别的。关心他人、包括对他人痛苦的情感反应(移情)和试图帮助别

27、人的利关心他人、包括对他人痛苦的情感反应(移情)和试图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在儿童出生的第二年开始就出现了,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感他行为,在儿童出生的第二年开始就出现了,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对他人是有责任的。觉到自己对他人是有责任的。儿童的助人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儿童的助人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58岁期间儿童岁期间儿童的助人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助人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912岁期间的助人行为则是呈岁期间的助人行为则是呈下降趋势的。下降趋势的。现在学习的是第46页,共92页一、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一、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一)分享与助人(一)分享与助人总之,从已有研

28、究看,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利他行为,但这种行为是总之,从已有研究看,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利他行为,但这种行为是随着儿童社会化和认知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随着儿童社会化和认知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儿童的利他规范是一个逐渐确立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与儿童的儿童的利他规范是一个逐渐确立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父母与儿童的关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关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利他价值观的教育并做出榜样示范利他价值观的教育并做出榜样示范 父母对儿童的爱父母对儿童的爱 情感安全情感安全 利他倾向利他倾向同成人良好的情感联系以及成人的榜样行为会增加儿童的助人行为;同成人良好的情感联系以及成人的榜样行为会增加儿童的助人行为

29、;他人在场,儿童会由于恐惧减少而增加助人行为。他人在场,儿童会由于恐惧减少而增加助人行为。现在学习的是第47页,共92页一、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一、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二)合作(二)合作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 合作行为合作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为。 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合作行为开始发生并迅速发展。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合作行为开始发生并迅速发展。儿童合作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

30、长而不断增加的。合作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的。现在学习的是第48页,共92页一、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一、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二)合作(二)合作 12个月的儿童:很少表现合作性游戏(个月的儿童:很少表现合作性游戏(1/8) 绝大多数绝大多数1824个月的儿童:产生了合作性游戏(个月的儿童:产生了合作性游戏(7/8),且频率在迅速增加。),且频率在迅速增加。 2岁以后的儿童:能更有效地进行社会性交往,更经常的岁以后的儿童:能更有效地进行社会性交往,更经常的进行合作游戏。进行合作游戏。现在学习的是第49页,共92页一、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一、亲社会行为的早期发展(三)安慰与保护(三)安慰与

31、保护 儿童早期对他人悲伤情感所做出的反应形式主要包括儿童早期对他人悲伤情感所做出的反应形式主要包括注视注视悲伤者、悲伤者、哭泣哭泣、呜咽呜咽、大笑大笑和和微笑微笑。 这些反应随年龄增加,并逐渐被其他一些反应所代替,如这些反应随年龄增加,并逐渐被其他一些反应所代替,如寻找看护人、模仿寻找看护人、模仿和明显的具有利他性或亲社会性的和明显的具有利他性或亲社会性的干干预的意图预的意图。这些亲社会性干预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这些亲社会性干预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复杂。长而变得越来越复杂。现在学习的是第50页,共92页二、利他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二、利他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32、连续性跨时间的一致性亲社会行为是否不断发生?是否存在着总是助人、慷慨和提供支持的利他个体?小时候乐于助人的儿童长大些是否仍会这样?大多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亲社会行为与以后的亲社会行为之间呈中等程度的相关现在学习的是第51页,共92页二、利他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二、利他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个体利他与亲社会行为连续性的研究个体利他与亲社会行为连续性的研究 邓恩和肯德勒克研究发现,婴儿期对新生儿表示友好的兴邓恩和肯德勒克研究发现,婴儿期对新生儿表示友好的兴趣和关心的儿童,趣和关心的儿童,6年以后,对受伤或悲伤的小同胞仍年以后,对受伤或悲伤的小同胞仍表现出关心的倾向。表现出关

33、心的倾向。 邓恩等人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学前期同胞之间的关系质量邓恩等人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学前期同胞之间的关系质量与儿童长大以后的行为之间相关联。与儿童长大以后的行为之间相关联。现在学习的是第52页,共92页二、利他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二、利他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一致性跨空间、情景和类型的统一性或一致性儿童在某些方面具有亲社会性,在其他方面是否也会如此?尽管该方面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但总的来说,儿童的各种亲社会行为之间只存在弱到中等程度的相关,缺少较强一致性。现在学习的是第53页,共92页 个体利他与亲社会行为一致性的研究个体利他与亲社会行为一致性的研究 不相关不相关:

34、艾森伯格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分享和助人:艾森伯格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分享和助人两类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两类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微弱相关微弱相关:儿童对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之间相关为:儿童对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之间相关为0.21。 中等相关中等相关:分享糖果和帮助同伴之间相关为:分享糖果和帮助同伴之间相关为0.40。现在学习的是第54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亲社会行为模型亲社会行为模型即即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把影响亲社会行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把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因素有机的整合为一个整体的具体因素有机的整合为一个整体。 影响较大的模

35、型影响较大的模型 班杜拉(班杜拉(BanduraBandura)的社会学习论的观察学习模型)的社会学习论的观察学习模型 舒瓦茨(舒瓦茨(SchwartzSchwartz)的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型)的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型 拉但尼和达利(拉但尼和达利(Latane&DarleyLatane&Darley)的社会作用力干预模型)的社会作用力干预模型 模型各有优缺点模型各有优缺点55现在学习的是第55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模型按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模型按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程分为3个部分。个部

36、分。对他人需要的注意确定助人意图阶段意图和行为相联系阶段现在学习的是第56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一、初始阶段一、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对他人需要的注意现在学习的是第57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模型二、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二、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 艾森伯格认为,这个过程至少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艾森伯格认为,这个过程至少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一)(一)在紧急情况下在紧急情况下情感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因素起主要作用 (二)(二)在非紧急情况下在非紧急情况下个体认知个体认知因素和因素和

37、人格特质人格特质起主起主要作用要作用58现在学习的是第58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二、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二、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非紧急情况下紧急情况下现在学习的是第59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一)紧急情况下助人意图的确定(一)紧急情况下助人意图的确定原因:原因: 1.时间紧迫时间紧迫,不容许潜在助人者全面地分析个人得失,认,不容许潜在助人者全面地分析个人得失,认知变量和人格变量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而情感因素则起主知变量和人格变量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而情感因素则起主

38、导作用。导作用。 2.潜在助人者可能通过移情产生个人痛苦,为潜在助人者可能通过移情产生个人痛苦,为减轻个人减轻个人痛苦痛苦而产生助人的动机,但也有可能而产生助人的动机,但也有可能逃避现场逃避现场。现在学习的是第60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二)非紧急情况下助人意图的确定(二)非紧急情况下助人意图的确定 认知因素对助人意图的影响:认知因素对助人意图的影响: 1.对亲社会行为的对亲社会行为的主观效用主观效用分析,即对亲社会行为的分析,即对亲社会行为的代代价和收益价和收益的主观评估(包括身体伤害、物质损失等)。的主观评估(包括身体伤害、物质

39、损失等)。 2.对他人需要原因的归因对他人需要原因的归因。如果潜在的助人者把潜在。如果潜在的助人者把潜在受助者需要的原因归于可控制的内部因素(不好好工作)受助者需要的原因归于可控制的内部因素(不好好工作),就可能有不助人的动机。,就可能有不助人的动机。现在学习的是第61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二)非紧急情况下助人意图的确定(二)非紧急情况下助人意图的确定人格因素对助人意图的影响:人格因素对助人意图的影响: 1.关于关于“助人助人”和和“仁慈仁慈”特质的自我认同特质的自我认同。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具有仁。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具有仁慈、慷慨

40、等特质,会表现更多的助人行为。慈、慷慨等特质,会表现更多的助人行为。 2.自尊和自我聚焦自尊和自我聚焦。中度和低度自尊的人更可能为赢得社会赞。中度和低度自尊的人更可能为赢得社会赞许、避免受拒绝而产生亲社会行为动机。在他人需要不太明显时许、避免受拒绝而产生亲社会行为动机。在他人需要不太明显时,自我聚焦会影响助人动机的产生。,自我聚焦会影响助人动机的产生。 3.一个人一个人的价值观、需要和偏好的价值观、需要和偏好也会影响助人意图的确定。也会影响助人意图的确定。现在学习的是第62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二)非紧急情况下助人意图的确定(二)

41、非紧急情况下助人意图的确定 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人格因素和认知因素并不是孤立的,两者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人格因素和认知因素并不是孤立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 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目标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目标或价值取向,有些目标是道德的,有些是不道德的,他或价值取向,有些目标是道德的,有些是不道德的,他们之间会产生们之间会产生冲突冲突,冲突的最后,冲突的最后解决方式解决方式决定着决定着个人是否要个人是否要助人助人。现在学习的是第63页,共92页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模型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

42、系的阶段(一)个体具有助人意图,并不意味着实际上会作出(一)个体具有助人意图,并不意味着实际上会作出助人行为。意图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受其他因素的影助人行为。意图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响。 1. 1. 个人的有关能力个人的有关能力 2. 2. 人与情景的变化人与情景的变化64现在学习的是第64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现在学习的是第65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1

43、. 1. 个人有关的能力个人有关的能力 有关的个人能力包括有关的个人能力包括助人的特定技能、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助人的特定技能、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技能、有效策略的知识技能、有效策略的知识等。等。能力的高低能力的高低影响到助人意图与行为的加强或减弱。影响到助人意图与行为的加强或减弱。如适当的训练,如适当的训练,在某种情况下能增加助人行为。在某种情况下能增加助人行为。个人能力的相对水平个人能力的相对水平也影响助人意图与行为的联系。也影响助人意图与行为的联系。若有能力更强若有能力更强者,个体的助人行为将部分地受抑制。者,个体的助人行为将部分地受抑制。66现在学习的是第66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4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2. 2. 人与情景的变化人与情景的变化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的助人决定与助人时机之间往往有一段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的助人决定与助人时机之间往往有一段时间时间间隔间隔,在这段时间间隔内,个体特征与情景因素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在这段时间间隔内,个体特征与情景因素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也可能要影响到已有助人动机的个体是否会做出助人行为。也可能要影响到已有助人动机的个体是否会做出助人行为。如如A A看到看到B B骑车摔倒了,想去扶起骑车摔倒了,想去扶起B B,但是离,但是离B B更近的一个人扶起

45、了更近的一个人扶起了B B,这样,这样A A的助人动机与行为就没有联系起来。的助人动机与行为就没有联系起来。67现在学习的是第67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二)亲社会行为的实施本身也会强化以后的亲社会行为原因:(二)亲社会行为的实施本身也会强化以后的亲社会行为原因: 1. 1. 个体为保持个体为保持良好的助人形象良好的助人形象,更有可能做出与之一致的亲社会行为。,更有可能做出与之一致的亲社会行为。 2. 2. 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可能改变了有关的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可能改变了有关的道德价值

46、观道德价值观,这一变化有利于亲社会,这一变化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行为的产生。 3. 3. 助人者在行为中得到了物质的、社会的或情感的助人者在行为中得到了物质的、社会的或情感的报偿报偿,为继续得到报偿而做更多的,为继续得到报偿而做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 4. 4. 一个人做出亲社会行为,就一个人做出亲社会行为,就增加增加了一次了一次角色采择角色采择的机会,增加了一次的机会,增加了一次领会他人领会他人感情、观点感情、观点的机会,这种学习可能会提高个体亲社会行为方面的能力。的机会,这种学习可能会提高个体亲社会行为方面的能力。68现在学习的是第68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

47、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对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的简评对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的简评优点:优点:1. 1. 理论意义理论意义 该模型把可能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各种因素有机地统一在亲社会该模型把可能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各种因素有机地统一在亲社会行为产生的整个过程中,并对其作用机制做了较深刻的剖析。行为产生的整个过程中,并对其作用机制做了较深刻的剖析。2.2.实践意义实践意义 事实证明,通过对影响亲社会行为因素的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事实证明,通过对影响亲社会行为因素的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如通过对儿童移情训练可以提高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的频率。如通过对儿童移情训

48、练可以提高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的频率。69现在学习的是第69页,共92页第三节第三节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对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的简评对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的简评 缺点:缺点: 1. 1. 该模型主要侧重于解释、说明亲社会情感、认知和人格因素的作用,该模型主要侧重于解释、说明亲社会情感、认知和人格因素的作用,它并它并没有没有把把所有所有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因素一一详述。一一详述。 2. 2.该模型也该模型也不可能不可能捕捉到捕捉到所有情景所有情景下亲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它仅适用于解下亲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它仅适用于解释满足他人需要的亲社会行为,限制了模

49、型适用的普遍性。释满足他人需要的亲社会行为,限制了模型适用的普遍性。 3. 3.该模型中对各因素作用的描述也仅限于概略的、粗线条的。因素与行为的该模型中对各因素作用的描述也仅限于概略的、粗线条的。因素与行为的关系多为相关的,关系多为相关的,缺少因果关系缺少因果关系的探讨。的探讨。70现在学习的是第70页,共92页第四节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社会观点采择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应得性规范社会认知社会规范认知移情社会学习现在学习的是第71页,共92页一、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1.社会观点采择社会观点采择 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

50、个体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尤其是尤其是社会认知社会认知能力能力的发展(如社会观点采择和社会规范认知等)有的发展(如社会观点采择和社会规范认知等)有着直接的关系。着直接的关系。 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儿童的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儿童的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呈为呈高高相关,观点采择训练可以相关,观点采择训练可以提高提高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和利他性。和利他性。 现在学习的是第72页,共92页一、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1.社会观点采择社会观点采择 值得注意的是,值得注意的是,观点采择观点采择只能为儿童更好地理解情只能为儿童更好地理解情境和他人的需要及情感提供境和他人的需要及情感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