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技论文: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寻(6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354634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劳技论文: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寻(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劳技论文: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寻(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劳技论文: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寻(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劳技论文: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寻(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劳技论文: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寻-第 6 页小学劳技论文手随心动 “布”同凡响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寻摘 要 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和家长的过分溺爱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导致多数学生高分低能。要知道,动手能力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正是劳动与技术课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本文将以小学三年级下册布艺板块为例,试着从“独具匠心 播种希望齐动手;意趣天成 动手动脑乐无穷;大显身手 劳动创新兴趣足”三方面来寻译小学劳技课堂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关键词劳技 动手能力 布艺板块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

2、的手指尖上。”可见动手能力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现实问题却是许多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家务由家长全包了;在学校又埋头于书本,忽视动手操作。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少家长和老师感叹孩子动手能力差。鉴此,笔者以小学三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中的布艺板块(包括“纽扣的缝制”和“小布垫的缝制”两个主题)为例,谈谈笔者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些探索,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一、独具匠心 播种希望齐动手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让学生将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承担。”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专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将教学内容创设为一种宝贵的礼物让学生惊喜不断,让课堂趣味十足

3、,巧妙地化被动为主动,让孩子们乐此不疲。(一)跃跃欲试 新鲜资讯共鉴赏新鲜资讯走在时尚的前端,是设计者智慧的结晶。为激发孩子对劳技课的兴趣,教师可搜集网络上相关的新鲜资讯,通过欣赏来激发出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启发孩子创作的灵感,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与时俱进。例如,在教学纽扣的缝制课前,笔者多方面搜集了相关的资讯,有精美的纽扣创意作品展示图(如右图),有手缝技巧的相关介绍。在鉴赏的过程中,孩子们不停地感叹着、惊讶之声不绝于耳。在鉴赏完毕后,笔者不失时机地问:“孩子们,这些作品喜欢吗?想不想动手做一做?”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喜欢!想做!”笔者引导:“谁来说说制作这些作品都要用到哪些工具和材

4、料?”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不久便罗列出了工具和材料。最后笔者动员道:“孩子们,其实我们也能够缝制出这些精美的作品,只要我们肯动手肯动脑。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下节课先来学习纽扣的缝制,请同学们准备好工具和材料。”一幅幅优秀布艺作业品的展示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动手热情,为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鉴赏过后,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学习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每个孩子在心中都会勾勒了出自己的缝纫作品,并且跃跃欲试。(二)寻寻觅觅 留心生活找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劳技课需要材料。孩子们通常都习惯于现成的学具袋,或者是由教师和家长来提供材料。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现成的材料,一个纸杯,一份报

5、纸,一片纸板孩子对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到的材料会更加的珍惜,实际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的投入。例如,在鉴赏了布艺的相关资讯后,笔者要求孩子们课后回到家准备纽扣、线和布片,并强调最好能废物利用。当天晚上,笔者就接到了几个家长的咨询电话,可见孩子的热情。一位家长向我反映:孩子回到家后,表示要找纽扣和布片。妈妈建议去市场上购买,市场上的纽扣款式多,布料花色更丰富。但孩子坚持要废物利用,翻箱倒柜地在旧衣服中找材料。一个星期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劳技课。一进教室,我吓了一跳。眼前的一幕让我记忆犹新:孩子们整整齐齐地端坐着,教室里静悄悄的,桌子上摆放着他们精心准备的材料,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正看着我。我了解到

6、全班没有一个孩子的材料是去市场上购买的,他们的纽扣和布片都是从旧衣服上取下来的。尽管如此,一颗颗纽扣还是那么可爱漂亮,一块块布片色彩依旧鲜艳,可见孩子们是多么用心地在寻找材料。孩子在选材的过程中会自然地对材料进行筛选,有着自己一定的想法和要求。在学生寻找材料前,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着眼于身边的成本低、废旧物品等经济又美观的材料。平时,还应注意积攒任何可以成为劳技材料的物品以备不时之需。在选材的过程中所散发出的热忱,在课堂中应小心地呵护下去,让它越燃越旺。 二、意趣天成 动手动脑乐无穷劳技源于生活,入门较为简单,容易给人以触手可及的感觉,孩子们学着自然会比较有信心,愉快地动手。但是入门以后,劳技又

7、会给人以学无止境的感觉,孩子们越学越痴迷,不断地手脑并用来解决技术性问题,渐渐地享受于这种动手动脑带来的无限乐趣。(一) 兴趣盎然 一针一线学本领浙江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建议中指出:“凡是要求学生动手制作的作品,教师必须亲历实践,先做一遍,估算制作的时间,检验工具、材料的实际使用情况,熟悉制作的全过程,找出制作中的技术要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示范,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技法。”示范演示是劳技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孩子技法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讲解示范。对关键技法,教师要重复示范,一边示范一边解说,使孩子一目了然,尽快地准确地掌握技巧。例如,在教学缝纽扣这一活动时,笔者先让孩子们观察自己准备

8、的纽扣,说一说它们的不同。孩子们马上发现有的纽扣只有一个孔,有的有两个小孔,还有的有四个小孔。笔者告诉他们这三种纽扣因小孔的个数不同,缝制的手法也有所不同。笔者顺势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孔扣、两孔纽扣和四孔纽扣,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缝,并在纸上画一画。孩子们对一孔扣和两孔扣的缝法都一样,但是四孔扣的缝法就各不相同了:除了最常见的十字形缝法,孩子们还想出了平行形和四方形的缝法。接着,笔者就以一字形缝法为例,开始示范演示,并且提醒孩子们边看便想缝纽扣需要几个步骤。孩子们都看得极其认真,一会儿便罗列出了缝纽扣的步骤。此时此刻,孩子们已经按耐不住,跃跃欲试了。为了加深孩子们的印象,笔者让孩子们看到书本上的步骤

9、图,自己在心中试试看。终于,轮到孩子们实战演习了,他们拿着针一针一线认真地缝了起来。第一轮实战演习后,笔者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在缝制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有的孩子说线缠绕在一起总解不开,有的孩子说由于结没打结实,针一拉便出来了经验总结过后,孩子们开始了第二轮的实战演习,这一次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成功地缝好纽扣,教室里一片成功的喜悦。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师做完示范演示后,教师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尝试,尝试的过程是孩子获取知识的重要过程,动手技巧是不能直接通过讲述所能直接给予的。在操作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出现错误、遇到困难,教师应该适时地点拨,耐心指导,让学进行有意义的创造。学

10、生尝到甜头后,自然更愿意动手。 (二)如醉如痴 修修改改求完美 “劳技教育蕴含着美,劳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学生寻求美的过程。” 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都有一定的要求,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作品和同学的作品做比较,在比较中萌生出对作品进行改进的冲动,进而全身心地投入。例如,在教学小布垫的缝制主题中的活动三多彩小布垫时,孩子们在单调的小布垫上缝制上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和小饰物。但孩子们对自己第一次的作品多少有些不满意:有的认为色彩搭配不够合理,有的认为缝上的图案不够生动,有的认为作品太粗糙。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在色彩,样式上更加完美,孩子精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重新设计。从色调的搭配到图案的选择无不煞费苦心

11、。孩子们经过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不停地摆放调整,最后确定图案。在缝制的过程中,孩子们更是小心翼翼,力求保持好相同的针距,使自己的作品无可挑剔零瑕疵。有些孩子在课堂上没能完成,下课了,也不愿意放下手中的作品。孩子们在教学实践中掌握了缝制技法,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动手同时又动脑,举一反三,大胆创新,真正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在对其作品修改的同时,孩子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三、大显身手 劳动创新兴趣足劳技教育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劳技源于生活,又根植于生活。教师应重视引导孩子将课堂所学技能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孩子在生活中在劳动中体验到劳技的价值和实用性。当生活成为孩子一显

12、身手的展示台,孩子从中体验学以致用的满足,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进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一)得心应手 学以致用惹人爱 孩子们在教学实践中掌握了技巧,在修改作品的过程中,技巧更加得娴熟。当孩子认为已经掌握了一种技能的时候,往往会对其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运用,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学完布艺板块后,笔者见孩子们基本掌握了手缝的技法后,便动员孩子们将课堂上学到的手艺尽可能地运用到生活中:“孩子们,这几节课中我们学到的手艺在生活中有没有用武之地?”孩子们纷纷点点,表示会学习课本中的玲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笔者也表示如果有孩子用学到的手艺解决生活中的

13、一些问题,便可以得到一颗精美的纽扣作为奖励。果然,之后时不时会有孩子来领纽扣。笔者了解到:有的孩子在家里帮老花眼的奶奶穿了针;有的孩子为爸爸缝了破袜子;有的孩子为家里缝了小布垫笔者观察到孩子在诉说时的表情,有兴奋,有骄傲,有幸福,都表示受到了家里人的夸奖。渐渐地,高峰期过后,来领纽扣的孩子越来越少了,相信他们也觉得做这些事是一种理所当然,无需奖励了吧!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并不一定在课后依旧兴致盎然。把课堂上的所学,在生活中运用,直至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需要一个过渡。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家长的喜悦、对孩子的夸奖,都会坚定孩子的信心。(二)手随心动 出手不凡人人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课堂、

14、书本上的知识不能再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孩子们会通过自学,挑战更高难度的制作。这种“跳起来摘果子”的挑战,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孩子自学的过程中,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会碰到一些障碍,教师应给点拨和帮助。例如,在学习布艺板块后,不少女生对布艺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她们不满足于缝纽扣、缝小布垫这些简单的制作。她们迷上上手工论坛,去迎接更大的挑战。小蕾就是其中的一个发烧友。小蕾的家中新添了一个小弟弟,小蕾便萌生了想为小弟弟亲手制作小衣服和小裤子的想法,便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笔者。小蕾还告诉笔者她已经做足了准备,在手工论坛上找到了纸样,并且很有信心。笔者考虑到小蕾搜集的

15、纸样并非1:1的比例,对小蕾来说难度太大,刚好笔者手头上有本03岁婴幼儿的日常手作服&小物,就推荐了她,并邀小蕾到笔者家中一同完成。小蕾负责来画图,剪裁,由笔者用缝纫机来车,经过一天的努力,一条猴裤(如右图)便完成了。虽然由于布太厚,缝纫机车得吃力,有些瑕疵,但小蕾拿着自己亲手做的裤子依然高兴地手舞足蹈,开心将裤子展示给了家人、邻居和同学,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小蕾表示要继续给小弟弟制作衣服。能制作一件衣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享受到制作的乐趣,满意的作品给孩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相信久而久之,他们的双手会更加灵活,思维会更加敏捷,创造欲望会更加强烈,作品会越来越精彩,最终成为父母的“好帮手”。结语:指尖的艺术,或成功或失败,都是孩子们心中的那份执着。在劳技课堂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让我们一起期待孩子的一双巧手激发出无限智慧,创造出无限可能,展现出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1 金慈芳. 以劳育美以美育人_聋校缝纫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开掘略谈J.小学教学参考,2008(36)2 张凤芝. 在劳技课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人民教育,1999(04) 3 孙小燕. 中师手工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 D.山东师范大学,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