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9章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9章 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第 9 页第十九章 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一、概述二、基因组结构与功能三、病毒蛋白及其功能四、病毒的感染周期与分子感染机理主要参考文献一、概 述本科病毒具有下述特性: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基本上呈圆形,直径150250nm,有时看到更大的畸形粒子和长达数微米的长丝。病毒粒子有一个比较坚硬的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卷曲在脂质囊膜内。囊膜上有纤突,或称囊膜突起。病毒的基因组是单股RNA,长约1620kb,分子量为57MDa。病毒RNA由聚合酶转录成互补的mRNA。副粘病毒主要在细胞浆内复制,并从细胞膜出芽成熟。国际病毒分类委
2、员会第6次分类报告有关副粘病毒科的分类,有较大调整:将副粘病毒科分为副粘病毒亚科和肺病毒亚科;新增腮腺炎病毒属,代表种为腮腺炎病毒;原属于副粘病毒属的新城疫病毒、禽副粘病毒29型及猴副流感病毒等,包括在腮腺炎病毒属内。本章照顾我国分类习惯,暂不做调整,副粘病毒科仍分为三个属,各属主要特征及主要成员见表19-1。表19-1. 副粘病毒科各属的主要特征及主要成员属 主要特征 主要成员副粘病毒属 所有成员均具有神经氨酸酶 新城疫病毒(Paramyxovirus)腮腺炎病毒 副流感病毒15型 Ontario火鸡副流感病毒鹦鹉副粘病毒燕雀副流感病毒Yucaipa病毒鼠Nariva病毒麻疹病毒属所有成员缺
3、乏神经氨酸酶,可引起麻疹病毒(Morbollivirus)胞浆和核内包涵体,后者含病毒牛瘟病毒RNP。所有抗原交叉。在核衣壳犬瘟热病毒大小和结构上不同于肺病毒属。肺病毒属 缺乏神经氨酸酶,核衣壳大小与人呼吸道合胞体病毒(Pneumovirus)结构不同于其它病毒属。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小鼠肺炎病毒 副粘病毒粒子中RNA占0.5%,蛋白质70%,脂质20%25%,糖6%。RNA不分节段,其碱基组成为G24%25%,A20%26%,C24%27%,U22%31%。副粘病毒RNA不具有感染性,未发现遗传重组。副粘病毒科病毒一般具有11种蛋白质,病毒粒子中含有转录酶、多聚A转移酶、mRNA甲基转移酶、神
4、经氨酸酶等。副粘病毒一般对热不稳定,在无蛋白质的溶液中,4或室温放置24小时,其感染力可降至10%或几乎无感染力。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易破坏,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对乙醚敏感。副粘病毒的复制不受放线菌素D的影响。1形态结构 病毒核衣壳就是病毒粒子的核蛋白核心,由不分节的 RNA以及许多蛋白亚单位组成,呈螺旋样对称的螺卷状结构,与烟草花叶病病毒的结构相似,但两者的长度明显不同,烟草花叶病病毒长300nm,副粘病毒可达1 000nm以上。副粘病毒的螺旋数目为200220个,螺旋直径1418nm,螺旋中孔的直径为512nm,螺距为56.5nm,螺旋方向呈左转。蛋白亚单位(单体)的分子量为60kDa,每个
5、病毒粒子的亚单位数为1 6002 000个,每转螺旋的亚单位数为913个。核衣壳盘绕成团,外被脂蛋白囊膜。副粘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RNA。 副粘病毒RNA的主要特征是它本身不能作为mRNA,不带译制病毒蛋白质的信息。因此必须通过病毒自己的RNA聚合酶转录一股互补链作为mRNA。根据惯例,带有病毒译制信息的RNA称为正股。这样,副粘病毒的互补链称为“正股”,病毒原来的RNA就是负股,故称为负股RNA病毒。图19-1. 副粘病毒(自李成等) A.新城疫病毒;B.牛副粘病毒核衣壳 各种副粘病毒都有一个螺旋对称的单一核衣壳,其中的RNA含一组串连的6个或更多的基因。RNA是单分子单链RNA,1620kb
6、长,主要是负链,有时毒粒中也含有少量正链RNA。副粘病毒科中的鸡新城疫病毒、仙台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已明了,并绘制出基因图谱。在肺病毒属的人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基因组中,除L基因没有完成序列分析外,其它基因序列及图谱已与其它两属的基因图谱进行比较,见图19-2。由图可以看出肺病毒属的基因组成与其它两属不尽相同,推断其分子生物学特性也有很大差别。图19-2 副粘病毒代表种的基因图谱副流感病毒3型的基因组排列次序为3INPP+CMFHNL5。在各基因之间有一3GAA保守序列,每一基因末端含有转录终止序列和mRNA互补的多聚(A)序列,有12个末端核苷酸是半保守的:3UUUAUU/AUUC/
7、UUUUU5。在基因的起始端有10个核苷酸是半保守的:3UCCUA/CA/GUUUC。翻译起始端距5端的距离,在M蛋白为3335nt,F基因为194196nt。猿猴病毒5(SV5)、犬副流感病毒2型,在F和HN之间另有一个基因,编码SH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分子量为5.012kDa,共44个氨基酸,其功能尚不清楚。有些研究也间接证明新城疫病毒另有一个小基因,但无C蛋白。图19-3 仙台病毒基因组的模式图表明在基因间存在(+)RNA前导序列和转录调节序列。E、I和S分别表示mRNA末端、基因间和起始序列。(1)核衣壳蛋白A.核衣壳结构蛋白(NP):副粘病毒属
8、的核衣壳结构蛋白是核衣壳蛋白(N)的主要成分,其结构单位有两个主要区域。一是氨基端区域,约占整个结构单位的三分之二,它与RNA直接结合;另一个是羧基端区域,裸露于装配后的核衣壳表面,胰蛋白酶处理后可以由核衣壳上解离下来,表明在两区域的结合部位存在有对蛋白酶敏感的结合点。 如上所述,在感染负链RNA病毒的细胞中,仅是那些没有被核衣壳蛋白包裹的病毒RNA具有病毒mRNA作用。另外,无核衣壳的RNA,在无细胞系统中是RNA合成的模板。这些结果说明,核衣壳结构单位与负链RNA病毒基因组模板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副粘病毒的核衣壳蛋白中的NP和N蛋白必须与操纵RNA合成的辅助蛋白相互作用,才能完成RNA
9、的合成。特异性抗辅助蛋白结构单位的抗体对RNA合成的抑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B.辅助核衣壳蛋白:是与RNA复制和转录酶促反应过程相关的主要辅助性蛋白质,包括L蛋白和较小的P蛋白,这些辅助蛋白的作用是相互协同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当单一的某蛋白质加入到核衣壳RNA模板时,不具有催化RNA合成的能力。在RNA复制过程中辅助核衣壳蛋白的作用是在每一病毒基因的3末端加上多聚(A)和在5末端的转录后的修饰。研究表明,L蛋白起很重要的作用,致于P蛋白的功能尚不十分明确。(2)囊膜糖蛋白A. 附着蛋白: 所有的副粘病毒都具有一个表面糖蛋白,它介导病毒与细胞的附着。在副粘病毒属和麻疹病毒属,这些糖蛋白与细
10、胞的含唾液酸的受体结合,其亲和性很高,具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活性,因而称为HN(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在没有神经氨酸酶活性的病毒属中,如麻疹病毒属,则称为H。在肺病毒属中同源的附着蛋白无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活性,因而被称为G蛋白。H和HN蛋白其氨基端具有很强的疏水性,这一区域使其固定在病毒囊膜的双层脂质膜内,虽然副粘病毒属的HN蛋白的三维结构还没有确证,但可以肯定其结构和功能是相关的。业已明确,许多副粘病毒RNA编码的附着蛋白的核苷酸序列。由序列分析推断的氨基酸序列可知,HN和H蛋白约含600个氨基酸。就HN蛋白而言,大约在距每一分子的氨基端200个氨基酸处的6
11、个氨基酸是非常保守的,基于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位点的比较,间接说明这一保守区与神经氨酸酶活性有关。另一个距氨基端约400个氨基酸的区域,与流感病毒血凝素的唾液酸结合位点具有部分同源性,表明部分HN附着位点的存在。在研究仙台病毒温度敏感变异株的条件性吸附缺陷时,在羧基端区域也发现有HN结合位点的部分序列,说明活性位点在氨基酸一级结构中分开,在折叠分子中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人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附着蛋白G的编码基因,由298个氨基酸组成。B. 融合蛋白: 也称F蛋白。副粘病毒粒子附着于宿主细胞后,下一步就是核衣壳释放到胞浆内,这一过程是借助于第二种表面糖蛋白的作用,是囊膜与宿主细胞表面脂蛋白膜融合
12、的主要因子。F蛋白的合成先以无活性的F0前体存在,由540580个氨基酸组成,前体F0由蛋白酶水解后才发挥其融合作用。水解位点位于距F0蛋白氨基端大约100个氨基酸处,且有两个特点:位点的氨基端存在一个由赖氨酸和精氨酸组成的短序列;在羧基端存在有约为30个氨基酸的疏水性长序列。不同种属的副粘病毒,甚至同种内的不同毒株,在F0蛋白水解位点的氨基端的精、赖氨酸的数量和距离都各不相同,两氨基酸成对则标志着易于水解,致病性增强。水解后,形成一个较大的疏水亚单位F1,具有嵌入宿主细胞膜的融合机能。水解后较小的约100个氨基酸的产物称为F2。两个亚单位均在N位点糖基化,进一步增加其稳定性。C. 非糖基化囊
13、膜蛋白: 副粘病毒一般都具有一种相对较小的非糖基化蛋白,即膜蛋白或M蛋白,它存在于病毒囊膜的内层,被认为在病毒粒子装配过程中参与囊膜形成,介导核衣壳与囊膜之间的识别,以维持病毒粒子结构的完整性。D. 其它囊膜蛋白:呼吸道合胞体病毒22K基因编码一个小的蛋白质,参与囊膜形成,但其具体功能尚不清楚。犬副流感病毒2型和腮腺炎病毒,在F和HN基因之间有一小基因,编码一小疏水性蛋白质,称为SH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尽管其功能不详,但由于其具有疏水性,表明对双层脂膜有亲和性。(3)非结构蛋白质:有一个或多个功能尚不清楚的小蛋白质,编码于副粘病毒属病毒基因组中,一般以文
14、字数字命名,这些小蛋白质在不同病毒中其编码方式不尽相同。(1) 吸附与进入副粘病毒的HN或H和G蛋白参与病毒与细胞的吸附。如上所述,感染性的核衣壳,在具有转录活性的辅助性蛋白组份参与下,由F蛋白介导的细胞表面与病毒囊膜之间发生融合,而使其进入到细胞质中。(2) 转录和翻译在研究鸡新城疫病毒(NDV)感染细胞后的RNA合成时,发现了病毒复制的负股RNA的复制机制。相继的研究证明,其它副粘病毒也遵循这一机制。在感染过程中,副粘病毒的每一基因均有其相对应的不同的mRNA,这些分开的mRNA是由整个基因组的多考贝转录后加工获得,还是各基因分别转录后的产物,仍未完全清楚。下一个重要步聚就是病毒负股RNA
15、复制成正股RNA,参与转录过程,与此同时,由正股RNA复制大量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参与病毒的装配。换句话说,负链RNA一方面转录成mRNA,合成相应的病毒蛋白成份,另一方面转录成其互补链,再合成病毒RNA链,参与病毒包装。图19-4 副粘病毒基因组复制的主要步骤(3)病毒粒子的包装与释放副粘病毒核衣壳的装配发生在胞浆内,其过程分两步进行:首先是NP和N蛋白结构单位与病毒基因组结合。病毒粒子囊膜的形成是在细胞表面。病毒糖蛋白在运输过程中,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而被糖基化,替代脂质层中许多内源的细胞蛋白质,而存在于宿主细胞膜表面,当核衣壳到达细胞膜表面,以尚不明了的形式,从细胞表面芽生,形成病毒粒子。
16、在病毒粒子芽生的同时,细胞膜表面也具有病毒糖蛋白纤突,如果有类似胰蛋白酶的蛋白酶存在时,在细胞膜表面的F0蛋白将被激活,致使细胞与细胞之间接触融合,这样病毒介导的融合被称之为内融合(fusion from within)。这一过程提供了病毒基因组直接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的机会,最大限度地逃避宿主体液中循环抗体的监视作用。这种细胞内融合涉及到几个或多个的细胞,形成多核体(polykaryon),既可以在培养细胞单层中见到,又可在感染病毒的组织内形成。 二、副粘病毒属(Paramyxovirus)本病毒属的代表种为新城疫病毒,另外包括人的腮腺炎病毒、禽副粘病毒2型等以及人和动物的副流感14型病
17、毒与其它副流感病毒。其中禽副粘病毒(PVM)各血清型代表种见表19- (一)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同义名:新城鸡瘟病毒,禽肺脑炎病毒,亚洲鸡瘟病毒,伪鸡瘟病毒,禽副粘病毒1型。 新城疫(ND)是极易传染的毁灭性疾病,最常侵袭家鸡和珠鸡,也能感染许多其它家禽和野鸟。火鸡和孔雀的易感性较低,但常从雉、鸽和野生鹦鹉体内分离到毒力强大的病毒。水禽和海鸟通常抵抗力甚强,但可作为带毒者。人有易感性,常因接触病禽和病毒乃至活毒疫苗而被感染。本病于1926年首先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塔维亚,同年发现于英国新城,故名。本病的死亡率极高,强毒力毒株引起的感染常达100%,广泛
18、分布于世界许多国家。 成熟病毒粒子的直径约为100250nm,有囊膜的病毒粒子通常呈圆形,但常因囊膜破损而形态不规则,也常见横断面100nm左右的不同长度的细丝,显现出多形性的病毒粒子。囊膜上的纤突约长8nm。病毒粒子的内部为一核心,也就是病毒粒子中卷曲的核衣壳。核衣壳的直径约17nm。新城疫病毒很不稳定,用乙醚处理时病毒粒子彻底破坏,释出形状不规则的凝絮状物,直径3565nm。其外层为脂蛋白,表面有纤突,具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活性。 新城疫病毒(NDV)在55经45分钟或在直射阳光下经30分钟灭活。但在4经几周,-20经几个月,在-70经几年感染力不受影响。总的来看,NDV对
19、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能在自然界中顽强生存。影响其在宿主体外生存的主要因素,包括病毒的数量、毒株的种类、温度、湿度、干燥速度、阳光照射和贮存条件以及是否存在有机物等等。在新城疫暴发后经28周,仍能从鸡舍、产蛋巢、蛋壳、羽毛和其它物质中分离到病毒。在鲜蛋中经几个月,在冻鸡中经2年以上仍有病毒生存。将不拔毛的鸡尸贮藏于4,经46个月仍能在皮肤和骨髓中检出活的病毒。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消毒效果不稳定,大多数去垢剂能迅速将其灭活。普通洗衣皂虽无直接消毒作用,但其去污能力良好,4%浓度可作清洁和一般消毒用。如果病毒未被组织、分泌物、粪便或其它有机物所保护,煤酚皂、酚、甲酚等配成2%3%溶液,在5分钟内可
20、将病毒灭活。福尔马林的效果因温度和浓度的不同,差别甚大,但在37孵卵器内0.1%福尔马林维持6小时能有效地使病毒灭活。新城疫病毒的RNA核苷酸序列长15 156bp。基因组编码6种蛋白质:L、HN、F、NP、P、M蛋白。病毒粒子含有约20%25%(W/W)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和约6%的碳水化合物。 (1)血凝性: NDV能凝集红细胞,是由于其HN蛋白能结合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这一特性以及抗血清的特异性抑制作用已成为本病的有效诊断方法。虽然NDV可凝集所有两栖类、爬行类和禽类的红细胞,但HA试验常用鸡的红细胞。所有NDV毒株都可凝集人、小鼠和豚鼠红细胞。但凝集牛、山羊、绵羊、猪和马红细胞的能力则随
21、毒株或血清型而异。 (2)神经氨酸酶活性: 神经氨酸酶(NA)也是HN分子的一部分,存在于副粘病毒属的所有成员。此酶的明显作用是可将病毒逐渐从红细胞上洗脱下来。然而尚不知道NA对病毒复制的确切功能。NA还作用于受体位点,使F蛋白充分接近而发生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 (3)细胞融合与溶血: NDV和其它副粘病毒可因同一机制引起红细胞溶解或细胞融合。病毒复制时附着于受体位点,继之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也可导致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红细胞膜常因与病毒之间的膜融合而导致红细胞溶解,产生溶血。 (三)禽副粘病毒2型(Avian paramyxovirus type 2) 同义名:尤凯帕病毒(Yucaipa
22、virus)。 196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尤凯帕的一个养禽场暴发了一次严重的传染性喉气管炎。从3周龄的病鸡气管中分离到一株副粘病毒,称为尤凯帕病毒(PMV2)。它在血清学上与NDV有差别。后来的血清学普查表明,此病毒分布广泛。将此病毒以气管内途径接种雏鸡,能产生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乳鼠不易感。本病毒的抗原性不但与正粘病毒的流感病毒不同,而且与副粘病毒的新城疫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也不同。副粘病毒2型能凝集鸡、豚鼠红细胞和人“O”型红细胞,在牛肾和猪肾细胞和HeLa细胞中产生细胞病变。禽的副粘病毒还包括禽副粘病毒39型。(四)副流感病毒亚群(Parainfluenza viruses
23、) 早在1956年,Chanock等从肺炎病孩的咽喉洗液中分离出一株新病毒,当时称为CA病毒(croup associated virus)。次年,该氏从类似流感病孩的咽喉洗液中又分离出38株过去未知的新病毒,由于病毒的存在是用红细胞吸咐现象来判定的,所以,新分离的病毒,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分别称为红细胞吸咐病毒第1型和第2型(HA1、HA2)。1959年Andrewes等鉴于这些新病毒的生物学性质,以及这些新病毒能引起人类类似流感样症状的疾病等特点,将其定名为副流感病毒,与流感病毒同属粘病毒。1962年Waterson鉴于这类新病毒具有与流感病毒不同的理化及生物学性质,将它们列为第二类粘病毒,
24、而原来的流感病毒列为第一类粘病毒。直至1982年第4次国际病毒命名会议上,才将这类病毒定名为副粘病毒属。在副流感病毒中能引起人类疾病的有:HA1病毒(3型)、HA2病毒(1型)、仙台病毒(1型)、CA病毒(2型)和M25病毒(4型)。副流感病毒在我国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法国、前苏联、日本、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巴拿马和意大利等,都有广泛流行。副流感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的上呼吸道感染,在幼年动物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特别重要。这些病毒的形态与其它副粘病毒没有区别。它们对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将其悬浮于无蛋白质基质中,在室温或4经24小时,感染力丧失90%以上。在pH3和37迅速灭活,即使在0以下
25、,活力也易下降。大多数毒株能凝集家禽和某些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并有神经氨酸酶活性。对鸡红细胞的最高血凝滴度发生在4(副流感病毒1型和2型),对豚鼠红细胞发生在25。副流感病毒与新城疫病毒一样,还有一种溶血素,可被型特异的抗血清所抑制。新分离毒株在细胞培养物中引起的细胞病变甚为轻微,但是可用豚鼠红细胞作血细胞吸咐试验。连续传代后可以形成病灶性合胞体和胞浆内包涵体。1型和3型病毒的某些毒株,在多种细胞培养物中产生嗜酸性核内包涵体。荧光抗体试验证明副流感病毒主要在细胞浆内复制。大多数新分离毒株不能在鸡胚中良好增殖,这与新城疫病毒和流感病毒不同,但经连续传代以后,大多数能适应79日龄鸡胚的羊膜腔。孵育4
26、6天,病毒滴度达最高峰。此后能在尿囊腔中增殖,但4型病毒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将副流感病毒滴鼻接种乳豚鼠和乳仓鼠,可以引起感染,在23天内肺部病毒达很高滴度,但看不到病变。每一种副流感病毒具有3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着它们的型特异性。HN、F是表面抗原,NP是核衣壳抗原。中和抗体是针对HN的。在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中至少存在4个抗原决定簇,神经氨酸酶也存在不同的抗原决定簇。这说明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的功能是与HN糖蛋白的独特区相关的。副流感病毒在免疫学上与流感病毒没有关系。副流感病毒的实验诊断,主要是用血凝抑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测定血清抗体的滴度上升情况。也可应用适宜的原代细胞分离病毒,并用血细胞吸咐
27、试验和血细胞吸咐抑制试验加以证实和鉴定。根据血凝抑制试验和血清中和试验,可将副流感病毒区分为1、2、3和4型,但4型之间具有轻微的交叉反应。1.副流感病毒1型(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1)同义名:仙台病毒(Sendai virus);日本血凝病毒(Haemagglutinating virus of Japan);血细胞吸附病毒2型(Haemadsorption virus,type 2)。副流感病毒1型的原始分离毒株称为血红细胞吸附病毒第2型,简称HA2病毒。它是1957年Chanock等从华盛顿1名患有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的婴儿的咽拭子中,用恒河猴肾原代细胞培养分
28、离出来的。我国于1962年在北京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中分离出3株HA2病毒,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中分离出2株HA2病毒。HA2病毒也在世界其它地方分离出来过,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前苏联、英国、丹麦、日本、法国和西印度群岛。(1)理化学特性副流感病毒1型经电镜测得的大小为100180nm。毒粒内含单股RNA,核衣壳体螺旋对称,有包膜,上有糖蛋白纤突。病毒粒子的感染力在502小时或3680小时内全部丧失;在无血清的营养液中252小时,其感染力损失99%。如将病毒保存在-60含蛋白质的营养液中,其感染力可保持数年。病毒在pH5.78.7时,感染力稳定。用超声波处理可以导致血凝素
29、解离,而不增加其感染力。20%乙醚4过夜或氯仿4g/ml的胰酶在37孵育1小时可使其感染力下降99.99%,但血凝素滴度不下降;孵育5小时,则血凝素滴度下降。病毒经乙醚处理后,用血凝或补体结合试验可区分出两种抗原成分:一种是可溶性抗原(S),它在20 000r/min不沉淀,也不凝集血细胞,用经鼻腔感染豚鼠制备的免疫血清可与之发生补体结合反应;第二种是特异性血凝抗原(V),它可与特异性豚鼠免疫血清发生血凝抑制反应。另有一种溶血素,在补体存在时可使鸡红细胞溶解。副流感病毒1型能凝集鸡、豚鼠、人、绵羊、家兔和猴的红细胞。鸡红细胞在4,豚鼠红细胞在25,能获得最高的血凝滴度。在偏酸或偏碱的pH中,血
30、凝素比感染性病毒粒子更为稳定。该病毒用乙醚处理可以提高血凝滴度。在不同动物血清中存在1型病毒血凝反应的非特异性抑制物,在家兔的正常和免疫血清的19S和4S部分含有1和3型病毒血凝反应的抑制物,而特异性抗体是在7S部分,可用凝胶过滤进行纯化。血清中存在的非特异性血凝抑制物质,可以用霍乱孤菌滤液的受体破坏酶(RDE)处理或白陶土处理法去除,如用过碘酸钾处理,非特异性抑制固然可以去除,但特异性抗体也遭到部分破坏。将仙台病毒与HA2病毒归属于副流感病毒1型的主要根据是,其可溶性抗原具有交叉反应。 (2)培养某些副流感病毒1型能在鸡胚中生长,仙台病毒株生长更佳。羊膜腔接种最敏感,但传代后可用尿囊腔和卵黄
31、囊接种。培养适宜温度为,鸡胚不死亡。HA2株能在人、猴、鸡胚和猪的肾细胞培养物中生长,仙台病毒株的适应范围更广。初次分离时,细胞病变不明显,用血细胞吸附试验易于检出病毒,也可将细胞培养物染色后检查胞浆内的包涵体。仙台病毒株可形成蚀斑。将接种物用胰酶处理,常可增加蚀斑数。仙台病毒株能使培养细胞发生融合,即使灭活后也有这种作用,因此在哺乳动物杂交细胞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仙台病毒株作为细胞融合剂。 (3)病原性实验感染时,仙台病毒株可使小鼠发生隐性感染,但在鼠群中几经传递后,毒力可增强而导致致死性肺炎。在过去无此病的鼠群中死亡率很高。偶而可以感染大鼠、豚鼠和猪。过去认为仙台病毒株一般不感染人类,现在已
32、有许多实验证明它也是人类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之一。血细胞吸附病毒2型只分离自人类,引起儿童急性喉气管炎。近来应用细胞融合技术,曾从多发性硬化症病人的脑细胞中分离到本病毒。2.副流感病毒2型(Paraimfluenza virus,type 2) 副流感病毒2型原始分离物称为CA病毒,系1955年11月从美国俄亥俄州一名患有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的婴儿咽拭子,在猴肾细胞培养上分离到的。患者血清的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对分离的病毒均呈4倍以上的增长。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前苏联和美国等不同地区都分离到该病毒。我国没有该病毒分离的报道,但血清学证明有该病毒抗体的存在。本病毒最初认为是人类的
33、病原体,但与之非常接近的一些毒株,如来自猴和人的SV5、SV41、SHV、SA、DA等,都包括在本型内。副流感病毒2型可自然感染家兔、豚鼠和猴。理化学特性用电镜测得的病毒粒子直径为150250nm,具有含血凝素的外膜,核衣壳呈螺旋对称,直径1518nm。粒内含单股负链RNA,特异性脂蛋白外膜含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神经氨酸酶活性发挥的适宜pH为4.55.5。在含0.5%水解乳蛋白、0.5%牛血清的Hanks液中,424小时,病毒的感染性不变,于-705个月内保持稳定;7510分钟神经氨酸酶活性破坏。病毒在中性溶液中稳定,在pH3.0不稳定,其它物理性质和其它副流感病毒相同。病毒用氯仿处理10分
34、钟,或20%乙醚4过夜处理,可导致其感染力完全丧失。病毒的感染力和血凝素对胰酶均有抵抗力。CA病毒具有血凝素、溶血素和神经氨酸酶活性。采用鸡红细胞在4反应,血凝滴度最高。对豚鼠和人“O”型红细胞也有良好的凝集性。某些动物血清中含有本病毒血凝反应的非特异性抑制物,但用RDE处理可以去除。3.副流感病毒3型(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 同义名:血细胞吸附病毒1型(Haemadsorption virus, type 1);运输热病毒(Shipping fever virus)。副流感病毒3型原始分离物称为血红细胞吸附病毒第1型,简称HA1病毒。它是1957年Chano
35、ck等从华盛顿1名患有急性呼吸道疾病的2岁患儿的咽拭子中,用猴肾细胞培养,根据红细胞吸附现象分离出来的。患者血清对新分离病毒有4倍以上抗体增长。我国于1962年从急性呼吸道疾病的患儿咽喉拭子中用猴肾也分离到2株HA1病毒,在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也有地方分离获得本病毒的报道。(1)理化学特性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20180nm,含单链RNA,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外膜,含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病毒的感染力和神经氨酸酶活性,在5030分钟可降低约90%99%。在无血清的营养液中,3724小时,99%以上的病毒被灭活,在5%血清中病毒较稳定。在41天或几天病毒感染力可保持不变,在-70可保
36、持数月。相对湿度20%比80%更为稳定。用20%乙醚在4处理16小时可使病毒完全灭活,与等量氯仿在22处理10分钟也可使其完全灭活。本病毒对热的稳定性较其它副粘病毒为低,感染力在室温中迅速降低,几天后丧失殆尽。5530分钟灭活,在-25能良好活存。血清对其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灭活速度。(2)血凝性所有副流感3型病毒都能凝集人“O”型、豚鼠和鸡的红细胞。新分离的牛株比人株更易产生血凝作用。马株凝集人和豚鼠的红细胞,但对鸡红细胞的活性较差。根据对不同红细胞的凝集作用和对热的敏感性,牛株又可分为23个亚型。牛株尚能溶解鸡或豚鼠的红细胞。欲从细胞培养物中检出新分离的毒株,以红细胞吸附试验最为敏感。4
37、.副流感病毒4型(Parainfluenza virus,type 4)副流感病毒4型原始分离物为M25,系1958年从美国一名无热性上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咽拭子,在猴肾细胞培养物上以红细胞吸附现象为指标分离的。患者双份血清对新分离病毒有4倍以上抗体增长。我国于1962年也分离到该病毒。病毒在4或室温凝集豚鼠红细胞,但不能在37发生凝集。对猴红细胞也能发生明显凝集,但人“O”型红细胞的凝集很差,对鸡或大鼠的红细胞完全不凝集。吐温乙醚处理可以增强血凝滴度。病毒很不稳定。它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交叉反应。研究证明,本病毒尚可分为两个亚型(A和B)。病毒在鸡胚中很难生长,在HeLa和其它传代细胞中也不生长
38、。在猴肾细胞培养物中传代后,虽不引起细胞病变,但病毒滴度很高。在感染的细胞培养物中,几乎不能测出血凝活性,但以豚鼠红细胞作血细胞吸附试验,却易检出病毒。本病毒对实验动物无致病力,接种豚鼠可使其抗体滴度显著升高。三、麻疹病毒属(Morbillivirus)(一) 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一) 牛瘟病毒(Rinderpest virus)主要参考文献丁铲等。1991。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国兽医杂志,17(6):5253高福,刘文军主译。1991。禽病学(第9版)。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侯云德著。1990。分子病毒学。北京:学苑出版社韩志辉等。1994
39、。鸡新城疫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中国动物检疫,11(5):3031王树双等。1994。鸡新城疫病毒分子生物学致病性分析。中国动物检疫,11(5):810Appel M.J.G,et al.,1994. Canine distemper epizootic in lions,tigers and leopards in North America., 6:277288Barrett T, et al.,1985.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entire protein coding region of canine distemper virus polymerasea
40、ssociated (P) protein mRNA.Virus Res.,3:367372Chambers P, et al.,1986.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gene encoding the fusion glycoprotein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J. Gen. Virol.,67:26852694Chambers P, et al. Gen. Virol.,67:475486Fields,B.N.Kmipe,D.M.et al.,1990.Virulogy.Second Edution,Raven Press.L
41、td.Hsu D, et al., 1988. Cloning of the fusion gene of rinderpest virus:comparative sequence analysis with other morbilliviruses. Virology,166:149153McGinnes LW, et al., 1987.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gene encoding the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protein and comparisons of pa
42、ramyxovirus 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protein sequences. Virus Res.,7:187202Mohinderjit SS, et al., 1993. Canine distemper virus terminal and intergenicnonprotein coding nucleotide sequences:completion of the entire CDV genome sequence.Virology,(193):6672Morrison TG,1988. Strusture,function, and in
43、tracellular processing of paramyxovirus membrane proteins. Virus Res.,10:113135Portner A, et al., 1987. Distinct functions of antigenic sites of the HN glycoprotein of Sendai virus.Virology,158:6168Sidhu MS, et al., 1993. Canine distemper virus L gene: sequence and comparis with related viruses. Vir
44、ology,(193):5065Thompson SD, et al., 1987. Localization of functional sites on the 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glycoprotein of Sendai virus by sequence analysis of antigenic and temperaturesensitive mutants. Virology,160:18Thompson SD, et al., 1988. Isolation of a biologicallyactive soluble form of t
45、he 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 protein of Sendai virus. J. Virol.,62:46534660Truyen U, et al.,1995,There is nothing pemanent except change. The emergence of new virus diseases. Vet. Microbiology,43:103122Tsudiyama K, et al., 1988. Fusion glycoprotein (F) of rinderpest virus:entire nucleotide sequence
46、 of the F mRNA, and several features of the F protein.Virology,164:523530Varsanyi TM, et al., 1987. F1 polypeptides of two canine distemper virus strains:variation on the conserved Nterminal hydrophobic region. Virology,157:241244Yusoff K, et al., 1987. Nucleotide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L gene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homologies with Sendai and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es. Nucleic Acids Res.,15:39613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