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0164(6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347308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0164(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0164(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0164(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0164(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0164-第 6 页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在诵读过程中,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 讲授法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5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2、。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总理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的尊严。而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同样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二、 关于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3、,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三、解题: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2、纠正字音。生字:函(hn) 氾(fn) 佚(y) 缒(zhu) 阙(ju)多音字:朝(zh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ng)(人名逢孙)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4、 学生分组讨论按照主要事件分段并概括大意。退师原因1谁来退师2退师过程3 晋军撤离4五、课文赏

4、析(一) 退师原因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补充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

5、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3、重点讲解: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这么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

6、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4、开头段有哪些作用?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二) 谁来退师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2、重点讲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句末语气助词。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是寡人

7、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3、 本段出现几个人物?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可以体现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佚之狐言于师必退。”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

8、活。公曰:“”许之。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八、 课堂小结 在国家即将被围攻,又无力抵抗的情况下,郑伯派烛之武前去见秦君,此去,凶险重重、前途未卜,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学习!九、 课后作业熟读第三段,回答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一、 退师过程1、 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齐读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2、 知识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9、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3、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

10、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何陋之有?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4、“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之武不畏危险。5、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秦晋郑)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

11、条件。(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6

12、)(秦晋郑)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肆其西封 东封郑(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说秦的结果是:秦郑订立盟约;秦国驻兵守郑。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

13、奸巨猾的一面。二、晋军撤离1、知识点。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2、重点讲析词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3、秦国撤退后,晋国有什么反应?晋文公制止了子范要求出击的请求。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

14、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4、 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三、写作特点。1、情节波澜起伏。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

15、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2、伏笔和照应。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四、 板书设计: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退师原因1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谁来退师2替秦着想,以利相诱退师过程3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晋军撤离4推测未来,劝秦谨慎五、 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的课时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