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度(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科举制度-第 4 页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
2、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相比之下,宋代
3、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 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明清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和科举更紧密地结合,科举必由学校,进学校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清正式的科举考试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又称大比,因考试期间定在秋季,故又称“秋闱”.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放榜后
4、,由巡抚主持鹿鸣宴.会试在乡试后一年举行,考中的称贡生,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同年举行,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完善,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文化以及学校教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根本上说,科举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满足了封建社会“大一统”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第一,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与此同时,科举考试使得选官有统一的标准,全国要想做官的人都须全力去适应这些标准,又有助于思想的一统。如
5、,唐太宗曾“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第二,科举考试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一定程度上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第三,科举制度从形式上表现出公开和平等,似乎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不仅有效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使得全社会的知识分子埋首儒家经典,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而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这些就是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13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更直接地影响和左右着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学校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科举无疑是一柄“双刃剑”。
6、从积极方面来看:第一,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只要用科举考试确定了全国统一的选才标准,那么全国的教育设施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将有比较一致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这样政府即便无需花多大力气,也能有效地对全国教育事业实施宏观调控。 第二,由于科举制度本身在形式上具有公开性和平等性,任何人只要进学读书,都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取得名位,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强烈的求学愿望。科举制度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社会风气。同时由于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统一的科举考试必然促使学校教
7、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而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第三,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是一种直接调控学校管理的约束力量,科举考什么,学校就学什么;科举怎样考,学校便怎样教。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促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日趋严密和完善。从消极方面来看:一,科举制度使学校成为其附庸。隋唐行科举之后,学校教育的独立性逐渐丧失,明代“科举自学校出”的推行,更使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社会也逐渐产生偏重科举、轻视学校的风气。第二,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机械、呆板,偏重
8、于死记硬背,这就使得学校的教学内容空疏无用,缺乏时代精神,教学工作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第三,科举制度毒害了读书人的思想,败坏了士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富贵荣华,锦衣玉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生哲学支配着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在科举制度下,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这种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教育观,长期支配着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学校教育。同时,由于科举取士的名额较少,竞争相当激烈,不少士子为跃过龙门而坐成白首,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通关节、走后门,出卖自己的人格、良知,败坏了学校和社会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