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吸入技术.doc(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335026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氧气吸入技术.doc(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氧气吸入技术.doc(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氧气吸入技术.doc(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气吸入技术.doc(7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氧气吸入技术.doc-第 6 页氧气吸入技术一、目的:提高患者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二、中心供氧鼻塞吸氧操作方法(一)、操作准备1、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2、用物准备:一次性吸氧管2根,供氧系统氧气吸入器1套,治疗盘内置碗盘1个、棉签、用氧记录单、治疗碗1个、灭菌注射用水(二)评估患者(1)询问、了解患者的神态状况,向患者解释,取得配合(2)评估患者鼻腔情况(三)、操作流程1、携用物至床旁 ,核对患者,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2、先取下墙壁氧气活塞,用湿棉签擦拭气源接头内尘土。3、接湿化瓶:向湿化瓶注入蒸馏水12到23,并将湿化瓶拧紧。(贝舒清)4、氧气吸入器插入气源接头

2、前必须关闭流量调节阀。5、将氧气接入器插入插头,插入与其配套的医用气源接头内,当听到咔嚓响,说明接头已锁住。6、用湿棉签清洁鼻腔,观察鼻腔情况。7、检查一次性吸氧管密闭效果及有效日期,将带鼻塞的塑料管连接在氧气表出口接头。8、逆时针缓慢转动流量调节阀手轮,根据病情调节流量,成人轻度缺氧或小儿1-2Lmin,严重缺氧者4-6Lmin。调节至所需流量后,将吸氧连接管鼻塞置入治疗碗中,检查其是否通畅。9、将鼻塞置入病人鼻腔内。10、记录用氧开始时间及流量。11、密切观察缺氧改善情况。12、停吸氧时,先将吸氧鼻塞取下,擦净鼻部。13、关闭流量开关。14、记录停氧时间。15、卸下吸氧装置时,用右手夹住氧

3、气表及湿化瓶,左手拇指及食指摁住气源接头锁套,并向后推动,使气源接头解锁,将吸入器向后退出,此时气源接头自动关闭。16、盖好墙壁氧气活塞,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分类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 三、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防火、防震、防油、防热。2、 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再用,停氧时应先拔出鼻导管,再关闭流量表。(筒氧)再关闭氧气总开关,以免一旦旋错开关大量氧气冲进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3、 吸氧过程中,应观察缺氧状态有无改善,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等。氧气筒内氧气不可全部用完,压力降至5kg/cm时,不应再用,以防灰尘进入桶内,再次打开时发生爆炸的危

4、险。4、 对用空的氧气筒应及时更换,以备不时之需。不能及时更换的,应挂“空”或“满”的标识。5、 患者饮水或进食时,应暂停吸氧。6、 湿化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连续吸氧患者每日更换湿化瓶、湿化液及鼻导管。7、 贝舒清为一次性吸氧设备,如需连续使用可更换湿化液为灭菌注射用水。8、 成人轻度缺氧或小儿1-2Lmin,严重者可调至3-5L/分;面罩吸氧6-8L/分,喉罩吸氧6-8L/分。根据患者病情而定。 四、常见吸氧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 (一)无效吸氧1、发生原因(1供氧氧装置连接不紧密,漏气。(2)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 (3)吸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4)气道内分泌物过多,而未及时吸出,导致氧气

5、不能进入呼吸道。2、临床表现病人缺氧症状无好转,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3、预防及处理(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妥善固定吸氧管,避免脱落、移位。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扭曲,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4)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5)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并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6)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二)气道黏膜干燥1、发生原因(1)

6、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尤其是病人发热、呼吸急促或张口呼吸,导致体内水分蒸发过多,加重气道黏膜干燥。(2)吸氧流量过大。2、临床表现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部分病人有鼻衄或痰中带血。3、预防及处理(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对发热病人,及时做好对症处理。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对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2)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避免氧流量过大。(3)有条件者可采用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4)对于气道

7、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三)氧中毒1、发生原因: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氧浓度高于60%,高浓度氧进入人体后产生的过氧化氢、过氧化物基、羟基和单一态激发氧,能导致细胞酶失活和核酸损害,从而使细胞死亡。这种损伤最常作用于肺血管细胞,早期毛细血管内膜受损,血浆渗入间质和肺泡中引起肺水肿,最后导致肺实质的改变。2、临床表现: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氧中毒的特点是肺实质改变,如肺泡壁增厚、出血。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病人即可有胸骨后灼热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胸痛;吸氧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有时可出现视

8、力或精神障碍。3、预防与处理(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式。(2) 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60。根据氧疗情况,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3)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告诫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4)吸氧过程中,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一旦发现病人出现氧中毒,立即降低吸氧流量,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四)感染1、发生原因(1)吸氧终端装置污染:吸氧管道、氧气湿化瓶、湿化瓶内湿化液等容易发生细菌生长。(2)插管动作粗暴导致鼻腔黏膜破损,而病人机体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易发生感染。2、临床表现病人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状,

9、如畏寒、发热、咳嗽、咳痰、败血症等。3、预防及处理(1)每日更换吸氧管、氧气湿化瓶及湿化瓶内湿化液,湿化瓶每日消毒。(2)湿化瓶内液体为冷开水、灭菌注射用水。 (3)每日口腔护理二次。 (4)插管动作宜轻柔,以保护鼻腔黏膜的完整性,避免发生破损。 (5)如有感染者,去除引起感染的原因,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五)肺组织损伤1、发生原因 给病人进行氧疗时,在没有调节氧流速的情况下,直接与鼻导管连接进行吸氧,导致大量高压、高流量氧气在短时间内冲入肺组织所致。2、临床表现 呛咳、咳嗽、严重者产生气胸。3、预防及处理(1)在调节氧流量后,供氧管方可与鼻导管连接。 (2)原面罩吸氧病人在改用鼻导管吸氧时

10、,要及时将氧流速减低。(六)呼吸抑制1、发生原因 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的病人高浓度给氧易发生呼吸抑制。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型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人,由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长期处于高水平,呼吸中枢失去了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呼吸的调节主要依靠缺氧对周围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吸入高浓度氧,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抑制病人的自主呼吸,甚至出现呼吸停止。2、临床表现:神志模糊,嗜睡,脸色潮红,呼吸浅、慢、弱,皮肤湿润,情绪不稳。3、预防及处理(1)对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的病人,应低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氧流量控制在12L/min。(2)注意监测

11、血气分析结果,以纠正低氧血症。维持PaO2在60mmHg,以不升高PaC02为原则。(3)加强病情观察,将该类病人用氧情况、效果列为床边交班内容。(4)加强健康宣教,对病人及家属说明低流量吸氧的特点和重要性,避免病人或家属擅自调大吸氧流量。(5)一旦发生高浓度给氧引起的呼吸抑制,不能立即停止吸氧,应调整氧流量为12Lmin后继续给氧,同时应用呼吸兴奋剂。并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二氧化碳排出。(6)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应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七)吸收性肺不张1、发生原因 病人吸人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氮气(不能被吸收)被大量置换,一旦病人支气管有阻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流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不张。2、临床表现有烦躁不安,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甚至发生昏迷。3、预防及处理(1)预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张的关键。鼓励病人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常改变卧位、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2)降低给氧浓度,控制在60以下。(3)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可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来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