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无线电波的传播与天线(3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324171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无线电波的传播与天线(3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三章 无线电波的传播与天线(3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无线电波的传播与天线(3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无线电波的传播与天线(35页).doc(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第三章 无线电波的传播与天线-第 34 页第六章 无线电波的传播与天线无线电波的传播与天线的理论基础是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场边界条件和媒质的特性方程。在不同的激励条件和传播环境下,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与天线的辐射特性不同。激励条件由天线的形状、安装地点和位置等确定,无线电波的传播环境由电磁场边界条件和传播媒质的特性确定。本章主要讨论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和天线原理。无线电波的基本概念1.无线电波的理论基础无线电波的理论基础是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场边界条件和媒质的特性方程。下面简要复习这些方程,并着重说明其物理意义。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如下:上述方程的物理意义分别是:变化的磁

2、场产生电场;电流和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电场的源是电荷;磁场是无源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包含的物理意义可简要表述为:变化的电流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又产生变化的磁场从而形成电磁波。这是1873年Maxwell总结的规律,并为1887年Hertz的试验所证实,最后导致Marconi和Popov于1895年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波传送实验,从而开创了人类应用无线电波的新纪元。两种不同媒质分界面上电磁场的边界条件如下: 为边界上由媒质至的法矢量图3.1 电磁场边界条件上述方程的物理意义分别是:切向电场连续;切向磁场与分界面上的面电流密度有关;法向电位移矢量与分界面上的面电荷密度有

3、关;法向磁感应强度连续。若两种媒质均为理想介质,则,即两种介质分界面上的切向场分量和法向场分量均连续。若媒质为理想导体,媒质为理想介质,则,即电力线垂直于理想导体表面,磁场力平行于理想导体表面。电磁场的媒质特性方程相当复杂,对场匀、线性介质,介质的特性方程如下:上式中,和分别称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相对磁导率;和分别称为真空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且,。2.无线电波在无限均匀线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若无线电波在无限均匀线性介质中传播,且无线电波的电场沿x轴方向,则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可导出如下波动方程:此方程的正向行波解为 (1)上式中,是处的电场强度;称为时间相位;称为空间相位。将公式(1)代入麦克斯

4、韦方程组可得:进一步分析计算表明,无线电波在无限均匀线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为:(1)、电场和磁场相互垂直,且均与传播方向(z轴)垂直,场无纵向分量,称此无线电波为横电磁波。(2) 、处处同相,(波阻抗),电磁场与x、y无关,又称为均匀平面电磁波。真空中,。(3) 、电磁波沿z轴传播,传播的平均功率密度为,群速等于相速。(4) 、激励均匀平面电磁波的条件为沿xoy平面安装一块无限大的导体平板,此导体平板上任意点的电流分布为。(5) 、均匀平面电磁波的电场和磁场在某一时刻的分布见图所示。传播方向图3.2 均匀平面波的场分布若在无限均匀线性介质中。激励条件改为图3.3所示的正弦变化点电流源,点电流源(

5、波源)的辐射功率为P,则此点电流源将激发球面波。在球面上任一点r处,球面波的平均功率密度、电场和磁场分别为 (2)上式中, ,与均匀平面波比较,球面波的主要特点为:电场、磁场和传播方向相互垂直,波沿半径r方向向外传播;传播的平均功率密度与离开波源的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能量扩散);激励条件为点电流源。xzy点电流源位于坐标原点,变化规律为i(t)=I0cos0txzyx、y为无限大导体板,电流分布为i(t)= I0cos0t图 无限大导体板激励的波图3.3b 点电流激励的波综上所述,在相同的传播环境下,激励条件不同,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不同。实际工作中,很难满足产生均匀平面波或球面波的条件。因此,

6、在无线电波传播与天线工程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比上述理论模型复杂得多。(1)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空间相位相同的场点所构成的曲面称为等相面(或波前或波阵面),等相面传播的速度称为相速,真空中。无线电波能量传播的速度称为群速。对均匀平面波或球面波,。(2)无线电波的波长和频率无线电波的空间相位kz变化2所经过的距离称为波长,称为波数。时间相位t变化2所经过的时间称为周期T,周期的倒数为频率。(3)无线电波的极化无线电波传播过程中,电场方向变化的轨迹称为极化。若电场方向平行于地面,称此无线电波为水平极化;若电场方向垂直于地面,称此无线电波为垂直极化;若电场方向变化的轨迹为圆或椭圆,称为圆极化或椭圆极化。沿

7、波的传播方向看,电场顺时针旋转的称右旋极化,反之称左旋极化。在研究无线电波传播时,极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例如,利用正交极化可实现频率复用。(4)无线电波的波段划分无线电波的波长不同,传播特征亦不完全相列出了无线电波(3kHz3000GHz)的波段划分。在微波波段300MHz3000GHz,又可细分为L(12 GHz)、S(24 GHz)、C(48 GHz)、X(812 GHz)、Ku(1218 GHz)、K(1826 GHz)、Ka(2640 GHz)和v(4075GHz)。丝米波波段以后依次是红外、可见光、紫外、X射线和射线。它们不属于无线电波。表3.1 无线电波的波段划分带号频带名称频

8、率范围波段名称波长范围-1至低频(ELF)至长波或千兆米波100001000Mm(兆米)0至低频(ELF)0.33Hz至长波或百兆米波1000100Mm(兆米)1极低频(ELF)330Hz极长波10010Mm(兆米)2超低频(ELF)30300Hz超长波101Mm(兆米)3特低频(ULF)3003000Hz特长波1000100km(千米)4甚低频(VLF)330kHz甚长波10010km(千米)5低频(LF)30300kHz长波101km(千米)6中频(MF)3003000kHz中波1000100m(米)7高频(HF)330MHz短波10010m(米)8甚高频(VHF)30300MHz米波10

9、1m(米)9特高频(UHF)3003000MHz分米波微波101dm(分米)10超高频(SHF)330GHz厘米波101cm(厘米)11极高频(EHF)30300GHz毫米波101mm(毫米)12至高频(THF)3003000GHz丝米波100.1dmm(丝米)注:频率范围和波长范围均含上限,不含下限。相应名词非正式标准,仅作简化称呼参考用。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规律1. 无线电波的直线传播无线电波在无限均匀线性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卫星通信、地面微波中继通信、无线电测距和测向原理,就是以这一规律为基础的。2. 无线电波的反射无线电波经过不同媒质分界面时,将会发生反射现象。若媒质分界面是平面,且其

10、尺寸远大于无线电波的波长,则无线电波的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雷达就是利用无线电波的反射现象来探测目标的。3. 无线电波的折射无线电波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除了在分界面上发生的反射现象外,还会产生折射现象。产生折射的原因是由于波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波经过分界面后波阵面发生偏转,从而改变了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向。短波就是利用电离层的连续折射和反射现象,实现远距离通信的。4. 无线电波的绕射无线电波遇到某些障碍物时,能够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称为绕射。无线电波的绕射能力与波长有关,波长越长,绕射能力越强。移动通信中,有时我们看不见基站,但确能收到基站信号,这就是利用了无线电波的绕射现

11、象。5. 无线电波的散射若大气中存在着雨点、雾、电小尺寸物体或大气本身密度不均匀,在无线电波的辐射作用下,会激励起时变电流,成为新波源。散射就是新波源向各个方向辐射的结果。对流层或电离层散射通信就是利用无线电波的散射现象实现远距离传播的。6. 无线电波的衰落在无线通信中,当移动台在一个波长范围内移动时,可能引起瞬时接收场强发生3或4个数量级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小尺度衰减(或快衰落)。快衰落是由无线电波传播的多径效应、多普勒效应或接收天线空间选择性引起。与快衰落相反,慢衰落是由于无线电波传播路径上受到障碍物阻塞或气候条件变化而引起的接收场强发生1或2个数量级的慢变化。无线通信中,采用不同技术手段

12、克服不同衰落类型。7. 无线电波的衰减无线电波在理想介质中传播时,场强的减弱只是由于传播距离增大,使能量扩散而引起。但在有耗媒质中,除了能量扩散以外,由于媒质对无线电波的吸收也会使场强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无线电波的衰减。无线电波的场强衰减公式为: (3)上式中,称为衰减常数,称为相位常数。8. 无线电波的导行无线电波除了能在空间传播外,亦能在同轴线或波导等传输线中传输。通过天线可实现无线与有线传输的转换。由于利用有线传输很容易改变无线电波的方向,引导无线电波向特定地点传播,故可称无线电波在有线中的传输为导行。现代移动通信工程中,常常综合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的优点,通过室内覆盖(有线)系统将无线电波

13、引入地铁、地下室或电梯内,实现无线电波的无缝覆盖。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1. 无线电波的传播环境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时,其传播特性受边界条件和媒质特性的影响。若无线电波在室外传播,地表面特性、地面物体和地球以外空间区域的特性将决定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所以,必须了解地球以外空间区域的介质特性。介质特性随离地高所示。 介质性质随离地面高度的变化2.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受传播环境的影响。无线电波(电磁波)的几种传播方式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表面波;电离层反射引起的天波;对流层或电离层中的不均匀体散射引起的散射波;电磁波以直线传播方式传播到接收点的空间波传播;地球和低电离层之间构成的球形波导

14、模传播或对流层出现温度梯度的逆变现象引起超折射形成的对流层波导模传播;雷电击发的甚低频信号沿地球磁力线从一个半球传到另一个半球的哨声传播。下面主要讨论前四类传播方式的规律。图3.5示意了表面波、天波、散射波和空间波的传播。图中A点为发射点,B点为接收点。图 表面波、天波、散射波和空间波的传播短波主要利用天波传播,其传播特性主要受电离层影响。中波主要利用表面波传播,其传播特性主要受地表面特性的影响。超短波通常利用空间波传播,其传播特性主要受地面上建筑、树木、小山等影响。本节主要分析地面、电离层和对流层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首先进行理论分析,然后讨论工程计算,最后总结他们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地面

15、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1. 地面上表面波的场表面波主要是由绕射形成的绕地球表面传播的无线电波。只有当波长与障碍物的高度可以比较时,电磁波才有绕射作用。所以实际上只有长波、中波和短波中波长较长的部分才能够绕过地面传到较远的地方去。地面电特性对表面波传播的影响很大,决定地面电参数的量是复相对介电常数。若r60,地面近似为理想介质。若r60 几种典型地面的电参数(平均值) 电参数地面种类相对介电系数电导系数(欧姆/米)海水804淡水80510-3潮湿地1010-2干燥地410-3高原、沙土10210-3工业城市310-4若,。则由麦克斯韦方程变换后可得上式中,。在图3.6所示的模型下,假设地面在z=0

16、的平面上,地表面内的电场为E2,地表面上空气内z=0平面附近的电场为E1,进行复杂的数学推导后得:上式中,。这表明在地面上E1x和E2z大小不等,且电场的垂直分量远大于水平分量。因此,在地面上空的接收宜采用垂直天线。同时,地面内电场的水平分量远大于垂直分量。因此,在地面下通信中宜采用水平天线接收。xyzx、y平面为地面z0为空气z0为地图3.6 平地面模型2. 地面上表面波场强的计算若地面是理想导体平面,天线辐射功率为Pt,则由镜像原理可得离发射天线r处的场强为上式中,D为天线的方向性系数。若电波的电场强度、辐射功率和距离的单位分别为mv/m、kw和km,则辐射场强的有效值为若地面是半导电的,

17、则电波在半导电地表面传播时,部分电磁能量要从大气进入地里,表面波在传播过程中将有损耗。此时,半导电地面上的场强为 (4)上式中,w称为衰减因子,它表明无线电波沿实际地表面传播时,半导电地面上的场强比它沿理想导电地面上传播是衰减了多少倍。计算公式为:当距离超过公式(4)的应用范围时,就必须考虑地球曲率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实际上,由于电波的绕射作用,表明波的实际传播距离更远,但计算较复杂。图3.7、3.8分别给出了表面波沿陆地和海洋传播时,场强与距离的关系。图3.7 表面波沿陆地传播时,场强同距离的关系图3.8 表面波沿海洋传播时,场强同距离的关系若电波传播区段内地表面介质特性不均匀,可分段近似计算

18、。对图3.9所示的模型,位置3的场强为r1r2图3.9 分段均匀地面上表面波的场强的计算r1 1r2 2PtD上式中,W1r1、W2r1和W2(r1+r2)分别为第一类地面上距离为r1、第二类地面上距离为r1和第二类地面上距离为r1+r2时的衰减因子。进一步研究分段均匀的地表面介质特性对表面波的影响知道:邻近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地区,对表面波的吸收起决定作用,而中央部分的影响甚微。3. 地面对表面波传播的影响综上所述,地面对表面波传播的影响为:(1)表面波沿地表面传播时,应采用垂直天线接收地表面上的垂直电场分量,或采用水平天线接收地表面下的水平电场分量。(2)表面波在同样性质的地面上传播时,波

19、长越短,场强衰减越快。(3)同样波长的表面波,沿导电性好的介质(如海水)传播时,场强衰减得慢。沿导电性差的介质(如陆地)传播时,场强衰减得快。(4)电波在分段均匀(假设为3段)地面上传播时,若靠近收发天线地表面导电性好,则电波的衰减小,中间段的影响不大。反之,电波的衰减大。电离层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1. 电离层中的平面波电离层是由正负离子组成的,宏观上呈现电中性的气体(称为等离子体)。电离层的变化规律分为正常变化和非正常变化两类。电离层的正常变化是指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随地理纬度、昼夜、季节和年份变化。简述如下:(1) 、纬度高的地方电子密度小。(2) 、白天的电子密度比晚上大。D层和F1层入夜后

20、很快消失;E层的电子密度中午最大,晚上较弱,但几乎保持不变;F2层的电子密度在下午最大,入夜后逐渐减少,至黎明前最小。(3) 、E层的电子密度夏季最大,冬季最小;F2层的电子密度在冬季日夜变化大,而在夏季日夜变化较缓慢;F2层夏季白天电子密度的最大值比冬季小。(4) 、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随年份变化规律与太阳黑子数目变化周期有关,周期约为11年。电离层的非正常变化是指分散E层、电离层骚扰和D层的突然吸收现象。简述如下:(1) 、分散E层是E层上下,有时会出现一大片不正常的电离层,其电子密度大大超过E层。分散E层出现的机会夏季多于冬季;赤道和中纬度地区,白天多于晚上;高纬度地区则相反;太阳黑子最少的

21、年份里,分散E层出现机会增多。分散E层出现的时间不超过几小时,范围几百米至几十公里。分散E层成因不明,有人认为是流行引起的。(2) 、电离层骚扰是F2层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并出现一些变化很快的分层现象。电离层骚扰时,F2层渐渐扩张,电子密度减少,高度增加;太阳黑子数最多的年份里,骚扰次数和强度都增加;骚扰时间持续几十分钟至几小时;电离层骚扰时,地球磁场会发生急剧变化,这种现象称磁暴。电离层骚扰成因是由于太阳表面发出强闪光,高速喷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引起。(3) 、D层的突然吸收现象是D层的电子密度突然增加,对短波的吸收增大,导致短波通信停顿。D层的突然吸收现象只发生在白天;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其影

22、响在低纬度地区比高纬度地区大。D层的突然吸收现象是由于太阳表面除发生强闪光,喷射出大量的带电粒子外,还辐射出大量紫外线。D层的突然吸收现象的成因正是紫外线。由于紫外线比带电粒子先到达地球上空,所以D层的突然吸收现象比电离层的骚扰现象早发生30小时左右。若电波通过电离层,假设电离层内正离子不动,仅电子运动,则电子运动产生的运流电流为设,忽略高频磁场作用力(),且不计电子运动时的碰撞,则电离层中的全电流为上式中,称为等离子体频率,N为电子密度,分析计算主要结果如下:(1)ffp时,k为实数,电波将无衰减传播(已忽略损耗)。(2)f=fp时,k=0,电波不能在电离层中传播。(3)ffp时,k=-j,

23、,电波沿z方向电场将指数衰减,电离层的性质类似于金属,即电波不能进入电离层,将发生反射现象。这就是短波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实际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是随高度变化的。假设电离层是平面电离层,其中各个等电子密度的面是彼此平行的平面,见图3.10所示。若在电离层的最下层,经过空气向电离层投射的电波频率为f,入射角为。则由折射定律知0nn1nn-1 n2nn1n1n1nine1ne2nen图3.10 电波在平面电离层中的折射sin0=n1sin1=nnsinn当n=90时,电波将在该层发生反射,形成继续向下弯曲的传播轨迹。在仰角为的条件下,电离层能反射的最大频率为上式中,称临界频率;R是地球半径;h是电离

24、层高度。2. 天波传播电路计算天波传播电路的工程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大圆距离和方向短波通信电路两站点间的距离为上式中,Dkm是大圆距离(地球表面距离),以km为单位;D是大圆角,以度为单位;A是A台的纬度;B是B台的纬度;L是A台和B台之间的经度差,对于北半球的电台,其纬度为正号,对于南半球的电台,其纬度为负号。由A台指向B台的发射方向为由B台指向A台的发射方向为上式中,辐射方向C是按国际罗盘刻度(0360)给出的,即0和360为正北方向,90是正东,180是正南,270是正西。(2)最佳辐射仰角的确定如果要求短波通信电路的路径衰减尽可能小,则无线电波必须以最少的跳越次数跨过电离层。D层穿

25、透和地面反射等影响路径衰减的决定性因素要减到最小。辐射仰角、跳距(大圆距离)和跳越次数的关系见图3.11所示。(3)可用频率的确定图3.11 辐射仰角和跳距及跳越次数的关系(hF2=320km,hE=110km)为了保证短波通信电路的长时间可靠工作,短波通信电路需要几个频率,这些频率应按有利于传播来选取。白天能很好传输的频率多数不适用于夜间,夏季有良好工作状态的频率在冬季常常不能提供良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传播条件还随太阳黑子数而变化。查阅E层和F2层的最高可用频率MUF(刚好反射的频率)随时间的变化,即可确定最佳工作频率OWF,取OWF=0.85MUF。最小可用频率LUF主要受电离层(D层)的

26、过量吸收和接收点的噪声水平限制。(4)天波传播损耗天波传播损耗计算公式为上式中,Lf是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自由空间衰减形成的损耗(dB);LI是电离层损耗(主要是穿透D层的损耗dB);LB是地面反射损耗(对于多次跳越路径来说)dB;YF是衰落余量(dB)。根据有关资料计算出上面这些损耗和接收端要求的信噪比,即可由下列方程求出构成某一性能的天波通信电路所要求的发生功率Pt和收发天线的增益。3. 电离层对天波传播的影响综上所述,电离层对天波传播的影响为:(1)受电离层本身变化规律的影响,包括正常变化和非正常变化。(2)受地球磁场的影响。(3)受各种衰落效应的影响(选择性衰落、极化衰落、D层吸收衰

27、落和电离层反射衰落等)。(4)受多径传播、电离层高度变化引起的多普勒效应和大气噪声等影响。yxPIeqa3.2.3对流层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z1. 对流层散射传播对流层内集中了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2所示的球形小雨滴,雨滴半径a远小于电波波长。则雨滴将被外电场辐射而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将成为新辐射源,并产生散射场。在远场区,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和边界条件,计算得散射场为 2 球形雨滴的散射模型由上式可见,散射场有方向性,来波的前向和背向散射最强。雨滴的总散射功率和散射面积分别为:若考虑到对流层中存在大量的散射体,则散射面积与散射角有关。假设散射点离发射天线的距离为r1,离接收天线的距离为

28、r2,则即对流层传输损耗与散射面积有关,理论上的核心问题是计算。2. 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工程计算对流层散射传播损耗理论计算复杂,NBS(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得到的半经验半理论工程计算公式为上式中,f是频率,单位用MHz;D是通信距离,单位用km;F(,D)是衰减函数,它与通信距离D、散射角与对流层折射指数N有关;F0是散射效率,用来计及大气层高处散射效率降低的影响;H0是考虑从地面反射能量效应的频率增益函数;Ad是大气吸收系数,它随频率升高而增大。(1)对流层散射通信可靠性高(99.9%99.99%),不受原子爆炸、太阳黑子、磁暴和雷电等骚动的影响。(2)通

29、信距离远,一般为300500km,最远可超过1000km。允许传输带宽几百KHz至MHz。传播信号虽有衰落,但可用分集和自适应技术有效防范。各波段无线电波传播的特点本节简要介绍超长波、长波、中波、短波和超短波传播的特点。由于超短波应用广泛,本节除介绍超短波的特点外,还重点介绍电波传播的主要空间区域和阻挡损耗的计算。下一节还要详细介绍城市环境下超短波的传播。超长波和长波传播的特点1. 表面波传播模式超长波和长波能以表面波模式进行传播,它们的绕射能力强,地面对它们的吸收很小,传播距离远。长波的低频部分和超长波,能渗入到地下或水下较深的地方,因此可采用来同潜入一定深度处的潜水艇进行单方向的联络,或将

30、天线埋入地下,来收发表面波地下场分量实现通信。超长波和长波传播的优点是信号稳定,多用在要求信号稳定可靠的国际越洋电报、远程导航、气象预报和报时等方面。超长波和长波的主要缺点是波段范围很窄,容纳不下大量电台。同时,雷电能量在这两个波段最强,干扰最大。2. 天波传播模式稳定的D层(在白天)或E层(在夜间)能反射超长波和长波,而且穿入电离层的深度很浅,被电离层吸收的能量很小。利用电波在电离层下缘和地面之间的多次反射可实现超远距离传播。天波传播模式同时具有表面波传播模式的优缺点。3中波传播的特点1. 表面波传播模式中波传播的模式以表面波为主。由于地面对中波的吸收比对长波的大,中波的表面波模式传播的距离

31、近。对中等功率的电台来说,中波的表面波模式能传播几百公里。中波传播具有稳定可靠的优点。中波广播广泛地应用在中程导航和广播方面。2. 天波传播模式在白天,中波能穿透D层,并深入到E层后才被反射,天波受到电离层的强烈吸收,不能用来有效地传播信号。在夜间,D层消失了,天波被电离层吸收的能量少,可传播到比表面波传播模式更远的地区。中波收音机,晚上能听到很多白天听不到的电台,就是由于夜间形成了天波的传播模式。3短波传播的特点1. 天波传播模式短波传播模式以天波为主,短波的天波主要靠F2层反射。低仰角辐射的天波,经电离层一次反射后可传输4000km。只要发射功率足够大,利用天波的多次跳跃,甚至可以环球传播

32、。中距离传播时,利用高仰角辐射的天波可保证300km范围的地区都能收到信号。近距离传播时,也可利用表面波传播模式,此时信号稳定可靠,但传播距离很难超出50km。天波传播模式的主要缺点是:(1)、受电离层的影响特别大。要想使天波传播得好,必须根据电离层随昼夜、季节、年份等的变化规律,正确选择工作频率。(2) 、衰落现象比较严重。天波传播受多径传播和频率选择性的影响,会出现严重的多径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使收到的信号时有时无或严重失真。采用自动增益控制和分集接收等技术可减轻衰落的影响。(3) 、短波传播有时会形成静区,静区是表面波传播模式达不到而天波又越过了的通信盲区。增大发射功率或高仰角辐射天波

33、,可减小或消除静区。短波传播的主要优点是传播距离远。在军事上可用于飞机与地面或地面与地面间的通信。在民用上可用于无线传真、电报、电话和广播。3超短波传播的特点3.1电波传播的主要空间区域超短波传播的模式为空间波。空间波传播模式受到地形和地物影响大,因此我们首先研究电波传播的主要空间区域。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如果封闭面S内无场源,则封闭面S内任意点P的场可表式为即观测点P的场强可根据闭合面S上的场强和外法线方向的偏微分求得,与封闭面S外的场源无关。为了便于计算,选封闭面S由与场源连线垂直的无限大平面S0和以S0为底的无限大半圆球S(S3所示。则上式变为图3.13 S面由S0面和S面组成时,上式

34、第二项为零,于是将上式简化,并令P点位于接收点R,则由上式可见:(1)当(+r)有较小变化时,相位因子k(+r)就显著改变,而r和cos变化不大。故可推知积分面S0内各部分对积分值的贡献不一样。(2)当=0,r=r0时,cos/r有极大值。r和越大,cos/r就越小。这表明平面S0内在=0,r=r0附近的部分对积分值的贡献大,r越大的部分贡献越小。因此,收发区间的直视区域就是空间波传播的主要区域。这是无线传播电路设计中应特别关注的部分。zr1x1xy320r3xr2xr0xR图3.14 菲涅尔带的确定现将S0按规定方式划分成许多圆带,这些小圆带的面积一次为S1、S2SiSn,小圆带到T、R的距

35、离分别为i、ri4所示。若T则上面划分这些圆带称为菲涅尔带。显然,在相邻带边界处的二次源在接收点R建立反相波场,故上式变换为 且因此,第一菲涅尔区实质上是参与电波传播过程中最主要的空间区域。计算知,第n个菲涅尔带半径为若,n=1,则第一菲涅尔带半径为由上式可见,越大,F1越大,电波传播占用的空间区域越大。0时,F10,这可用于解释光的直线传播。3.2阻挡损耗的计算从理论上计算阻挡损耗较复杂。下面给出工程计算公式:1. 刃形阻挡损耗的计算 v-1 -1v0 0v1 1v v5给出了不同情况下,v和h的意义。 和v是正值,而h也是正值 和v等于0,h等于0 和v是负值,而h也是负值图3.15 菲涅

36、尔区对不同刃形绕射情况的影响2. 球形地面的影响假设地面上A、B两点间凸起的高度为Hb,见图3.15所示。由几何关系得AB2a若地面上的山高为hs,见图3.16。AB=r0,AC=r1 TA=h1,RB=h2,AA=h1AO=a,CB=r2 BB=h1,AC=r1,CB=r2图a 视区、半阴影区和阴影区的划分 图3.16b 视区范围内的场由几何关系得上式中,hs是最高障碍点高度;hb是地面凸起高度;hc为传播余隙;h1、h2分别是收发天线高度。应用菲涅尔区的概念,我们可将视距电路分为三类:hcF1称为开路,最高障碍点对A、B两点间的电波传播无影响;0hcF1称为半开电路;hc0称为闭电路。对微

37、波中继电路,hc1。3.2空间波传播电路的计算1. 平面地面上的场如图3.17所示,若收发天线都架设得较高,不考虑它们与地面的电磁耦合。这时接收点的场强为从发射点发出的直射波场强和从地面反射波场强的叠加,这种电波传播模式称为空间波。此时,接收点的场强为a 7 平面地面上的场 b上式中,E0时直射波场强;是地面反射系数。假设h1d,h2d,则上式变换为上式中,是的相角。由上式可见,在天线高度h1、h2保持不变时,接收场强E随距离d的变化而变化;若两天线间的距离不变,而分别或同时改变两天线离地的高度,则接收场强E随天线高度而变化。若入射角,直射波和反射波的射线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平行的。此时=-1,上

38、式简化为又W=1(理想导电地面上)若距离d的单位为km; h1、h2和的单位为m;Pt单位为kw,则 (mv/m)称上式为维建斯基反射公式。公式表明合成电场E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与自由空间直射波场强随距离变化的关系是不同的。公式表表明,合成场强E与波长成反比,而与收发天线高度的乘积成正比。若收发天线的增益为1,则空间波传播损耗为上式计算的空间波传播损耗与频率f无关。实际上,在微波中继和地面移动通信中,将遇到各种复杂的地形和地物,其损耗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实测表明,空间波传播损耗是与频率f有关的,下一节详细分析。2. 球形地面上的场前面讨论了平面地面上的场强, 计算公式只能在地球曲率可以

39、忽略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情况只有在收发天线相距几公里的情况下才可能。在微波中继通信中,中继站之间的距离约为50km,这时必须考虑地球的曲率。如图3.18所示,假设收发天线的架设高度h1和h2一定,改变两天线 CE=hb、AE=d1 d=d1+d2BE=d2、AB=d=d1+d2 Hb=d1d2/2a图8a 实际球形地面上地球凸起高度Hb 图3.18b 实际球形地面上传播余隙Hc的计算之间的距离,使收发连线恰好与地球相切,这时收发两点间的距离称为视距r0。在h1和h2不变时,如果收发两天线之间的距离rr0,则两天线不能直接照射,通常以r0的区域称为阴影区。当r0时,直射波几乎不受地面的影响,称为视

40、区。取0.7 r00的区域称为半阴影区。由几何关系容易证明上式中,a为地球平均半径,a=6370km。若我们用通过几何反射点c的切面来代替球面,并对天线架设高度h1和h2进行修正,见图3.19所示。同时考虑平面和球面对电波反射的不同因素,则可用前面讨论的平面地面上场的计算公式。由几何关系容易证明 平面反射 图3.20 球面反射上式中,、是等效天线高度,r1、r2确定了反射点的位置。平面反射和球面反射的差异见图3.20所示,在相同的入射张角dv条件下,球面反射的张角dv大于平面反射的张角dv,导致球面反射后电波扩散增大,能量密度减小,使球面上的反射波场强比在平面上的反射波场强要弱。球面反射系数为

41、上式中,和分别为球面反射系数和平面反射系数的模。Df称为扩散因子。由几何关系容易证明故球形地面上的场为上式中,3. 大气不均匀性的影响空间波传播模式是在大气对流层内进行的,对流层是大气的低层。由于对流层的折射指数N随离地面高度h而变化,故可将对流层分成无限薄的层,层间距离为h。每层的介电常数r不同,折射率也不同。电波在其中传播时,可等效为从一层(折射率为n)进入另一层(折射率为n+n),此时射线发生连续弯曲,射线的曲率半径为对流层的折射率随高度变化的梯度dn/dh,通常是常数,即折射率和高度的关系是线性的。因此,由上述公式知,射线曲率半径为常数,即射线是一段圆弧。对流层的不均匀性,使射线发生弯

42、曲。为了能直接应用前面导出的平面地面上场的计算公式,引入等效地球半径ae这一概念。认为在等效地球上,电波仍沿直线传播。分析计算知上式中,称为等效地球半径因子。图3.21 大气不均匀性引起折射的分类由于对流层的介电常数通常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使dn/dh0,k1。这说明aea,无线电波射线是向地球弯曲的。但是,也可能出现不正常情况,这时dn/dh0,k1,无线电波射线是远离地球弯曲。在混合得相当均匀的标准大气中,k=4/3,称标准大气折射。在dn/dh=-1/a时,k=,无线电波射线围绕地球弯曲,始终平行于地球表面。K=1时,电波在对流层中直线传播,射线曲率半径R=,dn/dh=0。当dn/dh

43、-1/a时,电波射线的曲率半径小于地球半径,即Ra。因此,以很小仰角发射出去的电波射线将在对流层中完全被反射回地面。其中, 有些电波射线可能以多次跳跃形式在此空间范围内来回反射,就如同在波导中传播一样。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波导。标准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剧减,而产生大气波导的气象条件是温度随高度剧增,即出现逆温现象。大气不均匀性引起的折射分类见图3.4超短波传播的特点(1)超短波主要传播模式为空间波。(2)超短波受对流层的影响大。(3)超短波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4)详细计算较复杂,下一节讨论有关内容。今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城市大楼顶上安装了大量天线。有时为解决无线电波的室内覆盖问题,室内天花板

44、上安装了天线。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环境下无线电波的室内传播和室外传播。室内无线电波传播1. 衰减因子模型室内无线电波传播由于覆盖距离小和环境变动大,建筑物内无线电波传播特性受到建筑物的布置、材料结构和建筑物类型等因素的强烈影响,并随着环境杂乱程度而变化。根据多年的工程经验,人们发现室内路径损耗等于自由空间损耗加上附加损耗因子,且随距离成指数增长,对于多层建筑,计算公式为上式中,1是同楼层分隔损耗;2是楼层间分隔损耗;为无线信道的衰减常数,单位是dB/m;L(d0)是参考距离d0=1m处的路径损耗,单位是m;L(d)是预测点的路径损耗。、1和2的测量值分别见表和表3.6。表3.4 的测量值单元频率衰减(dB/m)建筑物1:4层850MHzzz建筑物2:2层850MHzzz表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