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第 8 页狱中与诸甥侄书(南朝宋范晔) 【题解】 这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姪约、谢纬等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信中虽说“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而事实上这“狂衅”正反映了他无视封建礼法的叛逆精神和虽杀身而无悔的进取态度。范晔以后汉书垂名青史,然而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本文关于文学特点、宫商声律以及文笔之分的论述,虽然比较简略,语焉未详,却开了文学概念由先秦两汉的尚实崇用转变为六朝的缘情绮丽的先声,在文学批评史上,无疑应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是书信,故全文侃侃而谈,平易亲近,读来真切感人。至于文中自诩后汉书为“天下之奇作”,“殆无一字空设”,以至“乃自不
2、知所以称之”,则表明他的自负之高。【原文】覆灭1,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2。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於能不3,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4。自尔以来,转为心化5,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往往有微解6,言乃不能自尽。为性不寻注书7,心气恶8,小苦思便愦闷9,口机又不调利10,以此无谈功11。至於所通解处,皆自得之於胸怀耳12。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於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13。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14,情急于藻15,义牵其旨16,韵移其意17。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18,政可类工巧图缋19,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20,故当以意为主
3、,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21;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22。然后抽其芬芳23,振其金石耳24。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25,屈曲有成理26。自谓颇识其数27,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性别宫商28,识清浊29,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30,手笔差易31,文不拘韵故也32。吾思乃无定方,特能济难适轻重33,所禀之分34,犹当未尽,但多公家之言35,少于事外远致36,以此为恨37,亦由无意于文名故也。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38。既造后汉39,转得统绪40。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41。班氏最有高名
4、42,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43。后赞于理近无所得44,唯志可推耳45。博赡不可及之46,整理未必愧也47。吾杂传论48,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49,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史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50。其中合者51,往往不减过秦篇52。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53。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54,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55,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56,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57。吾
5、於音乐,听功不及自挥58,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59。然至于一绝处60,亦复何异邪61!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62。亦尝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63。此永不传矣!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余竟不成就。每愧此名。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译文】我因为疏狂放肆而终遭杀身之祸,这还有甚么可说的呢,你们也都将被当作罪人而被判处死刑。但我一生的行状自己心里清楚,还是可以追忆回顾的。至于能不能这样,尤其是头脑中所想到的,你们或许不一定全部知晓。我小时候学习并不怎么勤奋,成熟得亦比较晚,一直到了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从那以后,转而中心感化,自己估计就是到
6、老,也不会停止这一行动的。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见解,难以用言语表达完整。我天性不喜欢钻书本,脑子也不灵,稍微费些精力便头昏脑胀,而又缺少能言善辩的口才,所以也难以因此取得功名。至于所获得的一些见解,一般都出于内心对事物的领悟。文章写得好些了,但缺少才气,思维钝涩,所以每每挥毫写作,写成的却几乎没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满意。我常以作一个文士为耻。一般的文章常耽心或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或急于言情而忽略文彩,或辞不达意而影响主题的表达,或过份注重音律而妨碍了文意。虽时有擅长于作文的人,但大多数都不免这些毛病,正好比技艺精妙的工匠在已有五彩花纹的图像上再作画,貌似好看,结果一无所得。我常以为,文章主要是用来表
7、达情志的,因此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若以意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会显现于读者面前;做到了以文传意,那么,就不会出现文不达意的现象。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完美,声调铿锵。这当中各人的情性旨趣,虽然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在这不同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法度。我自己认为很懂得其中的方法奥妙, 也曾经跟人谈起,但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赏识,我以为这或许是各人看法不同的缘故罢。我能够识辨宫商五音,也能分得清清音浊音,这都是本已存在的语音现象。可是看来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却往往不完全明白这一点;即使懂得一些,又未必从根本上理解。我说这些话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并非空谈。比如年少一辈中的谢庄算是最能辨别区分宫商清浊的了,可是写出来
8、的文章却并不如此,这是因为没有注意,文不拘韵的缘故。而我的看法是拘韵与否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能够表达出难以言传的情事,符合语音的顿挫抑扬、高低变化就可以了。但我所具有的天分,却仍未能完全达到这一点,因为我自己写的却又大多是用于公事的不拘韵的实用文,很少有超出这一范围以外的文字,常常以此为一大遗憾,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无意去追求文名。以上所说与史书并不相关,只是常常觉得这事不大可以理解罢了。我既完成了后汉书的编纂,便因此而掌握了其中的端绪。我仔细通观古往今来的有关著作及其评论文字,几乎很少有使人赞同的。班固最负盛名,但他按自己的想法著史,不再遵守史记的先例,他就不可能“通古今之变”。汉书的赞文实际
9、上一无足取,只有十志值得推崇赞扬。我所著的后汉书,内容的广博宏富不一定比得上他;但史料的处理和编纂体例的创新,我不一定比之有愧。我所著的各种传论,都含有精深的意蕴,因为带有评判裁定的性质,所以就写得简明扼要了。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篇序论,更是笔势纵横自如,实在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其中那些切中时弊的文字,往往不逊色于贾谊的过秦论。所以我曾经将后汉书与汉书作过比较,结果不仅是不感到惭愧而已。我曾想把诸志全部作成,凡是汉书中有的都撰写完备。虽然史实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使人看后有十分详尽的印象;又想就某些历史事实发些议论,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设想未能成为现实。后汉书里的赞文,应当说特别体现了我的见
10、解与思想,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文字变幻无穷,同是议论文字却内容各不相同,以至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许它。这书刊行以后,一定会获得知音赞赏的。后汉书的序例仅仅是举其大概,还有一些细小具体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自古以来,规模宏大,思虑精密,没有哪一家能做到这样的。因为怕世人贵古贱今,不一定能了解详细,所以就恣意狂言,自夸自吹了一通。我对于音乐,鉴赏审别能力比不上自家弹奏的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正声为憾事。不过真正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雅与不雅又有甚么区别呢!这当中的意趣,确非言语能表达完尽。那弦外之响,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从何而来。虽说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称许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蕴神韵却并无穷
11、尽。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一般从学的士子和百姓中,竟无一个酷似神肖的。这一技法恐怕将永远失传了!我的信虽然稍有深意,但行文毕竟不畅快。我到底没有成功。我常常感到痛恨羞愧。(聂世美)【注释】1狂釁信):疏狂放浪,不拘小节。釁,通“兴”偏激,冲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釁于勇。”杜预注:“釁,动也。”覆灭:指因参与谋立彭城王义康事泄而遭致杀身之祸。2弃:谓遗弃、嫌弃。这里说范晔自认为疏狂放肆;得罪许多人,现在自己成为罪人,应受遗弃。3不(缶):同“否”。4政:通“正”。向,南史范晔传作“尚”。5心化:谓行道感人。6微解:精微深刻的见解。7寻:探求。注:专注。寻注书,谓行舟书海之意。8心气恶:意谓脑子不
12、灵。按,古人每每将人脑的思维活动视为心的生理功能。如云:“心之官则思。”9愦闷:指头昏脑胀。愦,昏乱、糊涂。10口机:口才。调利:畅达锋利。11谈功:指凭借口舌言语获取功名利禄。12得之於胸怀:意谓通过主客观的交互作用产生对事物的领悟。13全称:完全满意。称,称道、肯定。14事尽于形:谓作文记事显豁,只求外形,缺少内涵。15情急于藻:谓只顾及情感的表达而忽略了文彩藻饰。16义牵其旨:谓以辞害意。义,文意。旨,主旨,犹今之主题。17韵移其意:谓作文因考虑音律情韵而妨碍了文意的准确表达。18大较:大略,大体上。19政:通“正”。工巧:技巧艺精妙的工匠。图缋(会):绘制彩色花纹的图像。图,用作动词。
13、缋,同“绘”。20常,通“尝”。曾经。21见(现):同“现”。22不流:不散失。此谓不会出现文不达意,空泛虚浮的现象。23抽:引出。芬芳:此指完美的思想内容。24金石:钟磬一类乐器,其发声清越优美,后因喻辞韵美妙。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25千条百品:谓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品,品目;名目。26屈曲:比喻参差不一。成理:规律法度。27数:技术,方法。28宫商:古代五音中的二音。周礼春官大师:“皆(通“谐”)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29清浊: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也可谓汉语音韵学中的一对范畴),它体现了汉语语音的特点。发音时
14、声带与发音体一起颤动的辅音叫浊辅音,反之则称之清辅音。30谢庄:宋骈文家。据宋书谢庄传:“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仕至光禄大夫,卒年三十六。”谢庄亦能诗,所作格调清雅绝俗。最有其分:最有识别宫商、清浊的天分。请参阅钟嵘诗品序。31手笔:犹文章。自南北朝始有“文”、“笔”之分,即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分为有韵的“文”,与无韵的“笔”。这里“手笔”当指无韵的实用骈散文字。差易:差别。32文不拘韵:谓“手笔”之文不讲究宫商、清浊之声律。33特:但;只。济难:有利于难以言传之情事的表达。济,有益;方便。轻重:指文字声音上的顿挫抑扬,高低变化,即后来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谓“宫羽相变,低昂舛节。”34禀:
15、领受:承受。此指具有。35公家之言:指所谓“不拘韵”的奏疏、书表、策论等一类骈散实用文字。36事外远致:指除“公家之言”以外的纯文学文字。致,意态;情趣。37恨:遗憾。38恒:常常。39造:此指编纂。40转:这里有进一步的意思。统绪:犹端绪。统,丝绪之总束。绪,丝头。41可意:赞同;合意。42班氏:指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有汉书、两都赋等传世。43既任情二句:这是范晔批评班固断代为书,一改史记通史之先例,未能“通古今之变”,审辨、阐明各个历史现象之发生、发展及其归宿。44赞:文体之一,有杂赞、哀赞及史赞之分。45志:记事的书或文章,此指汉书中的食货志、地理志、五行志、天文志等十志。推
16、:推许;赞许。46博赡:犹宏富。赡,充裕。47整理:指编纂后汉书时对史料的处理,以及在编纂方法和体例上的创新。48传论:即每篇人物传纪后的评语、议论。49裁味:评判裁夺的意味。50“至于”三句:请参阅后汉书的西羌传论、南匈奴传论等篇。其中不乏针砭时事之论。则范晔之自负自夸亦并非无据。51中合:谓切中时弊。52过秦篇:即过秦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辞赋家贾谊的代表作之一。分上、中、下三篇。本编已选入其上篇。53“欲遍作”二句:据宋书范晔传:“(元嘉九年)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此时晔年方二十七岁,至被杀时,历时二十一年,然仅撰成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汉书所有之十志并未
17、依其例而成。54杰思:杰出的思想和见解。按:后汉书既有论,又有赞,体例未免有重复之嫌。55同含异体:谓各篇赞论内容不尽相同。56纪传例:指序例。未见于今本后汉书。梁刘昭后汉志序云:“(范晔)序或未周,志遂全缺。司马续书,总为八志,范晔序例,颇褒其美。”57称情:犹言放胆、无所顾忌。58听功:指对音乐的鉴赏识别。自挥:指亲手弹奏。晋嵇康赠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据宋书范晔传载:“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59雅声:正声。雅,合乎规范。60一绝处:
18、指音乐(非雅声之乐)的最高境界。61亦复何异:这里指“雅声”与范晔自创的新声实质并无区别。62旨态无极:言非“雅”的新声其意蕴与表现形态均优美动人之极。63士庶:读书人和平民百姓。 豪似:极其相似。古文观止全解全译蓝田县丞厅壁记唐韩愈【题解】自唐朝以下,朝廷各官署的办公处所,常常有“壁记”,叙述官署的创置、官秩的确定以及官员的迁授始末等,刻在壁间。后来地方官署也起而效法。写壁记的目的在于使后任了解自己的职责和前任的情况,所以一般都写得比较平实详细。韩愈的这篇壁记却与一般的壁记不同。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当时县丞一职,有职无权,形同虚设,还要受到吏胥的欺凌,只能低首下气,使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居此亦无所作
19、为,并以崔斯立任蓝田县丞的种种境遇为例尽情刻画,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韩愈代崔斯立发出不平之鸣,以期引起朝廷对这类事情的注意。蓝田县,唐代属中道京兆府,今属陕西西安市。崔斯立于元和十年(815)任蓝田县丞,当时韩愈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诰,本文即作于此年。全文短小精悍,生动泼辣,意味深长。自“文书行”至“漫不知何事”一段,尤将县丞的无用描摹得淋漓尽致。丞之职所以贰令1,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薄、尉2,主薄、尉乃有分职3。丞位高而偪4,例以嫌不可否事5。文书行6,吏抱成案诣丞7,卷其前8,钳以左手9,右手摘纸尾10,雁鹜行以进11,平立睨丞曰12:“当署。”丞涉笔占位13,署惟谨14,目吏,问:“可不
20、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15,漫不知何事16。官虽尊,力势反出主薄、尉下。谚数慢17,必曰“丞”。至以相訾謷18。丞之设,岂端使然哉19?博陵崔斯立20,种学绩文21,以蓄其有22,泓涵演迤23,日大以肆24。贞元初25,挟其能战艺于京师26,再进再屈千人27。元和初28,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29,再转而为丞兹邑30。始至,喟曰:“官无卑31,顾材不足塞职32。”既噤不得施用33,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则尽去牙角34,一蹑故迹35,破崖岸而为之36。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37,墁治壁38,悉书前任人名氏39。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40,俨立
21、若相持41,水循除鸣42。斯立痛扫溉43,对树二松,日吟哦其间44。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45。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县丞一职是用以辅佐县令的,对于一县的政事没有什么不应过问。其下是主薄、尉,主薄和尉才各有专职。县丞的地位高于主薄、尉,逼近县令,照例为了避嫌疑而对公事不加可否。在公文发出之前,吏胥怀抱已拟成的案卷,到丞那儿去,卷起前面的内容,用左手夹住,右手摘出纸尾签名处,象鹅和鸭那样摇摇摆摆地进来,直立斜视,对县丞说:“您还要署一下名。”县丞拿笔望着应由自己署名的位置,谨慎地签上名字。抬头望着小吏,问:“可以了吗?”小吏说:“就这样。”然后退下。县丞
22、不敢稍稍了解一下公文的内容,茫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官位虽较高,实权和势力反而在主薄、尉之下。民间谚语列举闲散多余的官职,一定说到县丞,甚至把丞作为相互谩骂的话。设立县丞一职。难道本意就是如此吗?博陵人崔斯立,勤学苦练,以积累学问,他的学问包容宏深,境界广阔,每天都有长进,并且逐步显露出来。贞元初年,他怀藏本领,在京城与人较量文艺,两次得中,两次折服众人。元和初年。他任大理评事,因为上疏论朝政得失而被贬官,经过两次迁谪,来到这里做县丞。刚到时,他叹息说:“官无大小,只怕自己的能力不能称职。”在只能闭口无言无所作为的现实面前,他又感慨地说:“丞啊,丞啊,我没有对不起丞,丞却对不起我!”于是完全去掉
23、棱角,一概按照旧例,平平庸庸地去做这县丞。县丞的办公处原来刻有一篇壁记,但房屋损坏漏水而遭污损,已无法阅读。崔斯立为之换椽易瓦,粉刷墙壁,将前任县丞的名氏全部写上。庭院里有老槐四行,南墙有大竹千株,昂首挺立,好象互不相下,水声汩汩绕庭阶而鸣。斯立把厅屋里外打扫干净,种上两棵相对的松树,每日在庭中吟诗。有人问他,他就回答说:“我正有公事,您暂请离开这里。”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注释】 1丞:县丞。贰:副贰、辅佐。这里作动词用。令:县令。唐代制度,京都旁的各县称为畿县(蓝田即为畿县),置令一人,丞一人。2主薄、尉:均为县令、县丞之下的官职。县署内设录事、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七司,主
24、薄领录事司,负诸司总责。尉主地方治安。3分职:分理诸司,各有专职。4偪():同“逼”,迫近,侵迫。这一句说县丞官位高于主薄、尉,如果真的管起来,很容易侵犯县令的权力。5例以嫌不可否事:按照惯例为了避嫌疑而对公事不表示意见。6文书行:在传布公文的时候。行:传布。7成案:已成的案卷。公文由主管各司拟稿,经县令最后判行,成为定案。指:到。公文经县令签署之后,还要县丞副署。8卷其前:卷起公文的前面部分。意即吏不需要丞知道公文的内容。9钳以左手:用左手夹住(卷起的部分)。钳,用手指夹住。10右手摘纸尾:用右手摘出纸尾。摘,拣出某一块地位的意思。11鹜(务):鸭子。雁鹜行,斜行。12平立:站着。睨():斜
25、视。雁鹜行、平立、睨都是描写吏对丞的轻蔑态度。13涉笔:动笔。占位:看着应当署名的地方。14惟谨:很谨慎。惟,发语助词。15略省:稍稍了解一下。16漫:茫然的样子。17数:数说,列举。慢:散慢,闲散,多余的官。18訾謷(子熬):诋毁。19“丞之设”两句:设立县丞一职,难道本意就是如此吗?端,本。20博陵:地名,在今河北蠡县南。崔斯立:名立之,字斯立。21种学绩文:以耕田织布为比喻,说崔斯立勤学苦练,学有根柢。绩:缉麻。22以蓄其有:以积累学术修养。23泓涵演迤(移):包孕宏深,境界广阔。24日大以肆:每天都有进步,并且渐渐显露出来。25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26战艺:以文艺与人较量
26、。指应试。27再进:崔斯立于贞元四年登进士第,六年中博学宏词科。再屈千人:两次战胜众人。底本原作“再屈于人”,出人头地的意思。两说皆通。此据他本。28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29大理评事:官名,掌刑法,属大理寺,上有卿、少卿、正、丞。言得失:上疏论朝政得失。黜官:被贬官。30再转:经过两次迁谪。丞,用作动词。31官无卑:官职不论大小。32顾:只是。塞职:称职。33噤:闭口不言。34(聂)去牙角:去掉牙和角。,同“蘖”,绝。35一蹑故迹:完全按照过去的样子。蹑,踩。36崖岸:指人的严竣不易亲近。牙角、崖岸均喻人正直不阿,敢说敢做。“牙角”和“破崖岸”都是说磨掉自己的锐气和棱角。37桷(
27、厥):方椽。38墁:涂壁的工具。这里作动词用。39悉书:全部写上。40梃:枚,棵。底本作“挺”,此据他本。41俨立:昂首挺立。42(锅):水声。除:庭阶。43痛扫溉:彻底洒扫。44吟哦:底本无“吟”字,此据他本。45考功郎中:官名,属吏部,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知制诰:官名,负责起草皇帝行下的诏敕策命,一般由中书省舍人担任。韩愈是以考功郎中兼知制诰。原文是: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
28、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1),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2),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3),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29、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4),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 铭曰:“呜呼休哉(5)!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6)?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对吗?那么译文是: 上天一定会
30、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
31、。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
32、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