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竖式计算教学(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一年级竖式计算教学(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一年级竖式计算教学-第 6 页浅谈一年级竖式计算教学【摘要】竖式计算教学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技能知识之一。但由于计算教学的枯燥性、繁琐性给计算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性。本文结合一年级竖式计算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原因分析及采取的相应对策对计算教学进行一些探讨。【关键词】 计算教学 竖式计算 计算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冷门课题,很少有人去研究它。但这又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一年级的计算教学。它是孩子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石。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
2、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让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有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 ,充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正因为如此,一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十分重要。一、抓好一年级学生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学习数学所必备的一项最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
3、,每一节都离不开计算。这也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们所听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大多是新课程新增的内容,如找规律,统计,观察图形等,很少有老师来研究这枯燥的计算课。当大家都把研究的慧眼放在新增的教材内容时,我发现孩子的计算能力真的有所下降。通过平时检测和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情况也能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失分点都在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上,这无疑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要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并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况且一年级学生正如一张白纸,如
4、何描美好的未来全在我们老师的手上。我们的一言一行全都会无形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因此,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二、竖式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及原因分析刚从幼儿班上来的一年级孩子活泼、可爱富有一定的想象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而且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差距较明显。对于简单的计算大部分孩子不学也会,而有少部分孩子听了也不会。因此,老师对课堂的调控非常的困难。孩子出现的错误也就五花八门,从总体上来说,计算错误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算法、算理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方法所导致的错误。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
5、所导致的错误。(一)知识性错误对计算法则的正确掌握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有些错误是由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而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几类1数位没对齐所导致的错误从上面两个错例来看,他们没搞清楚到底是谁和谁对齐。或者是由于书写的马虎导致两个数没有对齐使得计算出错。这说明这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理解竖式计算的法则,甚至没有记住这一法则。而在数学学习中记住法则、公式是学习数学最必要的基本要求。从错例中我们也可以进行反思,对前面百以内数的学习中对数位的理解以及对平时学生的书写所下的功夫是不是还有所欠缺。2竖式概念理解的错误这是我班坐在最后一位女同学排的
6、竖式,从她的作业中我们可以分析到她这样写的原因,竖式那一定是“竖着”写,所以会出现上面这种错误的现象。这是孩子对竖式计算这概念的误解,对于这种错误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正确的引导的话,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节省很多的功夫给予纠正。 3对竖式计算法则理解不清计算时我们强调从个位算起,满十进一。而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往往忽视了运算的法则,从高位加起,导致没有进位或是进位不当。 4竖式完整性的缺失书写竖式时遗漏了其中一部分,特别是第一种运算符号忘了出现的错误比较多。可能是我们为了让数位对齐先写加数再写运算符号有关,如果先写“+”再写后面的加数的话,又很容易把“+”和后面的加数挤在一起,数位对不齐
7、。(二)非知识性错误非知识性错误,不言而喻也就是由于学生的不认真、马虎所造成的错误。小学生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上发展很不完善。他们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够具体,往往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1抄错题目中数字 在计算练习中,学生的计算错误经常发生: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他们抄写数字、符号、不看清楚就下笔,如“3”写成“8”,“56”写成“65”等现象时有发生。当要用竖式计算时,学生就更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得数明明一看就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用竖式计算呢?这样他们觉得极其简单,不认真审题,不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从而导致错误出现。2检查
8、中的疏忽其实有很多错误是可以检查出来的,老师也交给学生很多检查的方法,但是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几乎没有太大的作用。特别是考试过程中学生做玩试卷就觉的万事大吉了,不知检查,在那玩或者是看课外书。记得在一次单元检测时,一个孩子做完试卷就在那玩了,我拿起试卷刚要批时,他就发现忘了用竖式计算。三、正确提高竖式计算的对策(一)从课堂着手,抓基础明算理课堂是师生交流最佳的场所,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从课堂着手,真正利用好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首先在上课之前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乐于做。让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使学生乐于计算,学会用口算、笔算,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然后达到算(估)准确、迅
9、速的目的。1.加强口算训练。口算不仅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更可以培养学生机智敏捷和记忆的能力,要使学生口算能力提高,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方法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千万不要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进行口算。例如:口算48+35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是这样想的:8+5=13,个位上是3,十位上是4+3+1=8,十位写8,这完全是笔算的思路。其实口算应当这样想:48+30=78,78583才对。不用在脑里出现竖式。在口算训练中还要讲究形式多样化,采取合作与竞争的原则。如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开火车,小组答,集体答,竞赛答还可以利用口算小软件进行出题
10、等等,通过不同的训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明确算理。在笔算教学中,我首先抓好计算法则(性质、定律、顺序)的教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掌握,为学生正确进行四则计算打好基础。其次,注意培养学生按步骤进行笔算的好习惯,使学生自觉地把好抄题关、审题关和运算关。再次加强笔算练习的反馈和指导。对一些典型计算错误,我就积极组织学生认真进行分析讨论,以便引起学生重视,加深对造成错误原因的记忆。同时,还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题安排弥补练习,给学生提供纠正错误的机会,让学生充当小医生认真分析做错的地方以及错误的原因。计算题的训练,对于学生不能光喊“要细心!”更要教会学生计算方法,严格要求,形成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
11、率。(二)注重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技能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加强计算过程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练习时,我先让学生说说竖式计算的步骤和易出错的地方,然后再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计算过程。这样也会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时更好地避免前面出现的错误。(三)利用错例资源,加强练习一直以来,我校一直都在开展人手一本的错题登记工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错题集,它记录了大部分学生初次练习时所产生的典型错误。如果我们能真正发挥错题集的真正功效,那么有许多问题也就由韧而解了。如果不及时纠正让这种错误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时,那今后纠正起来也就会非常困难了。当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学生在校时间也就那么点,况且又不是你想找
12、他们订正就能找到他们。因而我的做法是在每堂新授课开始时对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和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这样既达到“治病”的效果又起到“预防”的目的。(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低,正确率不高的原因很多,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重任,知识的积累要在平时。因而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写出完整的计算过程,以及书写字迹的公整、端正。加强学生作业清晰度的等级评定,并及时给与反馈和鼓励。本学期我结合学校开展的“美德少年”评比活动,对学生每天的课堂作业评比打分。只要作业认真,字迹清楚整洁,就可以获得10分积分;作业正确率达百
13、分之九十八以上也能得到10分积分;与自己比作业有进步者也能得5分积分。如果累计积满100分,就可获得一张“学习之星卡”。这活动开展之后大部分学生都有了进步,作业上交及时了,书写和作业的正确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把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坚持不懈地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预防和纠正,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数学学习惯。参考文献:1曹培英 关于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小学数学教育出版社,2002.2吴丽云.中小学数学I.2006,(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