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308943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第 7 页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毫米的认识科目: 数学教学对象: 三年级课时:一课时 提供者: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这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在这一单元中,将要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这样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二、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通过观察、感知、形成并逐步发展空间观念的时期。从

3、知识方面来讲有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他们通过学习,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对比较短的物体长度进行估测,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还会用尺子准确地进行测量。而且,经过两年的学校集体学习,孩子们已经具有初步的独立观察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是:(一)设置障碍,激发兴趣。课堂伊始,设

4、计了一个测量比赛,但在比赛中却遇到了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数时,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是及时引入新课,学生既体验到了学习新知的必要性,又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二)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不仅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在合作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有关毫米的资料,一方面使学生建立一定的生活常识;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感受到它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

5、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悬疑,导入新课。1、说说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2、测量比赛:物品名称估计测量橡皮的长度曲别针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3、组织交流。4、质疑问难:你们能准确的测量出它们的长度吗?你们有什么问题吗?5、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动手测量,引发冲突1、 动手测量、合作完成。2、 汇报交流。3、 提出问题。预设: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呢?4、明确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以竞赛的方式引入课题,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意识的设置障碍,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观察、感知、实践,探索

6、新知。1、引导明确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2、引导感知毫米:实际上,毫米并不难找,它就藏在你们的好伙伴:尺子上,只要细心,你就能找到它。猜测一下,在刻度尺上,哪些是表示毫米的?3、课件演示、建立表象。课件播放小精灵自述:在刻度尺上,每相邻的两条长线之间,也就是1厘米之间,都有许多较短的线,它们把1厘米分成了许多小格,每两条短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毫米。4、 追问、引发思考:你认为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毫米大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5、 课件演示、明确关系。课件演示:刻度尺上数出1厘米之间有10毫米的过程。板书:1厘米=10毫米6、 引导进一步认识1毫米。找

7、一找: 刻度尺上的1毫米 身边的1毫米。(3)用手势表示1毫米。7、 引导认识几毫米。(1)5毫米有多长呢?(2)6毫米呢?8毫米呢?小结:几毫米就是几小格。8、 回顾课前、继续比赛。课前,我们在测量比赛中遇到了一些小麻烦,现在我们就可以解决了。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再测量一次,决定出最后的胜利者。观察实践、探索新知。1、猜一猜:在刻度尺上,哪些是表示毫米的?2、 找一找:在刻度尺上,哪些是表示毫米的?3、 听一听:小精灵自述。4、 想一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毫米大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5、 答一答:1厘米=10毫米6、 找一找: 刻度尺上的1毫米 身边的1毫米。 用手势表示1毫米。7、

8、说一说:5毫米有多长。8、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再测量一次,决定出最后的胜利者。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学生对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猜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猜测、交流、体验、探索、验证。孩子们在一个一个的教学活动中,发现新知识,且获得了新知识。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一个探索发现、交流思想、体验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发现和获得新知识。将认识毫米分两个环节进行:先认识1毫米,再认识几毫米,把重点放在认识1毫米上,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层次:(1)先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1小格的长

9、度就是1毫米。(2)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毫米长的空间观念。回顾总结,加深理解。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2、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硬币、电话IC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回顾总结,加深理解。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2、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千金难买回头看,让学生时不时的回头看一看,感受一下自己经历的学习过程,再次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对学习新知识,理解新知识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联系生活,提高认识。在

10、生活中哪些物品测量时用毫米作单位呢?它在实际生活中作用又有多大呢?请同学们课下通过阅读有关资料或上网等,搜索一些有关毫米的材料。联系生活,拓展延伸。课后作业:查找有关毫米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有关毫米的资料。一方面使学生建立一定的生活常识;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感受到它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七、教学评价设计长治县实验小学学生课堂自我评价表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等第 ABCD 精神状态 1.课前准备充分,物品放置齐整。2.精神饱满、坐立端正、表情自然、脸带微笑。3.发言响亮、清晰。4.富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参与程度 1.主动参与的时间长(70%),投身在自主

11、探究、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之中。 2.通过认真观察,能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 3.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思考,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4.善于思考,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5.积极参加小组学习活动,分工明确,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并且能够确实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认识。参与效果 1.普遍具备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 2.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3.普遍具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见解。4.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发展,从整体上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姓名班级教师评价八、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刻度尺上,一大格是1厘米,一小格是1

12、毫米。1厘米=10毫米课后反思:教学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从而达到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下,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参与教学过程,探索、发现新知识,最终掌握新知识。在课堂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从学生熟悉的橡皮、教科书、曲别针入手,抓住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先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在操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有些茫然时,我抓住时机,引入新知。在随后的教学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到了探索知识学习的乐趣。本节课的每一个教学活动环节,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实践探索来自主的获取新知识。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