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中考考复习要点(答案)(19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307096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中考考复习要点(答案)(1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三语文中考考复习要点(答案)(1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中考考复习要点(答案)(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中考考复习要点(答案)(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三语文中考考复习要点(答案)-第 19 页 2014年初三语文一模考复习要点1为学为学作者是清代的彭端淑,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1.主题:课文讲述了“蜀鄙二僧之南海”的故事,阐明了难易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勉励人们立志为学,努力上进,不仅要有学的愿望,更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2. “议论叙事议论”的结构 3.表现手法:对比 4.重要句子:(1) 吾欲之南海,何如? 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2) 子何恃而往? 你凭借什么去(南海)呢?(3)吾一瓶一钵足矣。我(凭借)一个瓶,一个碗就足够了。(4)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到了第二年,穷

2、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他去南海的情况)告诉富和尚。(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远地区的的那个穷和尚吗? 2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选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孟子及弟子。 1.本文从时令、气候、 人心向背 等方面分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多因素,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 2.论证结构:层进式 3. 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攻城:天时不如地利,守城:地利不如人和) (2)对比论证4修辞: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强

3、调战争的地利优势;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强调人和才是战胜的关键5.重要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包围着它攻打它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地理形势(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而离开,这是说明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又)比不上作战中的得人心,上下团结。(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

4、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3伤仲永伤仲永作者是北宋的王安石,选自临川先生文集。1.“伤”的意思是“为感到哀伤”。题目意思是为“方仲永从一个神童沦为平庸之人”感到哀伤,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2.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天资过人 , 才华衰退 ,成为普通人 3.启示: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4.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详写仲永天资过人”,略写“泯然众人矣”。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即书诗四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属于正面描写天赋极高;“邑人奇之”侧面描写天赋极高。5.重要句子:(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对

5、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书具)给他。(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署上自己的名字。(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乡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就)每天强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 5周处周处作者是南北朝的刘义庆,选自世说新语。1.主题:一个人只要有改恶从善的决心

6、和行动,就一定能有所成就。(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有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浪子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2.写作特点:(1)选材精当。“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2)周处人物形象: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听取贤人规劝,勇于改过,弃恶从善(3)情节波澜起伏。周处击蛟,乡人庆贺,周处改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重要句子翻译:(1)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周处、蛟和虎)一起侵害百姓,义兴人称(他们)是三个祸害,(2)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有人劝说周处去杀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其中一个。 (3)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

7、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4)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周处)才知道自己被乡里人当作了一大祸害,(因此)就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5)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周处就)把情况全部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但是(怕)自己年纪已经太大,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6)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况且人就担心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传扬呢? 6小石潭记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柳宗元,选自柳河东集。1.主题:抒发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2、作者的游踪: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离开小潭 心情变化:发现小潭快乐(心乐

8、之);观潭中游鱼愉悦(似与游者相乐);感受潭中氛围抑郁忧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水清,石奇,景幽淡淡的喜悦;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苦孤寂(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水清水尤清冽;侧面描写水清游鱼,阳光,鱼影。(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动静结合:静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4)比喻。斗折蛇行形容小溪的形状;其岸势犬牙差互形容小溪曲折的岸势4.重要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岸上)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2)潭中鱼可

9、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现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十分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乐。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流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我)于是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就离开了。7卖油翁卖油

10、翁作者是宋代欧阳修,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1.欧阳修,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2.记叙两件事:陈尧咨射箭(略写),卖油翁酌油(详写)。3.主题:业精于勤,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4.艺术特点:(1)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陈尧咨性格:自矜,傲慢,自高自大 。“忿然”神态描写;“尔安敢轻吾射”语言描写;“笑而遣之”: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陈尧咨知错不肯正面认错,十分尴尬。卖油翁:从容、镇定、沉稳、谦虚。“取”“置”“覆”“酌”“沥”动作描写,表现卖油翁娴熟的技能,“我亦无他,唯手熟耳”语言

11、描写,表现卖油翁平静坦然,朴实,沉稳,谦虚。(2)详略得当:详写卖油翁酌油,略写陈尧咨射箭。5.重要句子:(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老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射中八九箭,(对此)只是微微地点头。(3)无他,但手熟尔。(这)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4)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可以知道射箭射箭也是凭手熟这个道理。(5)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卖油翁)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6)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慢慢地用油杓舀油向

12、下灌注入(葫芦)(7)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油)从铜钱孔注入(葫芦),但是铜钱一点也没湿。 8核舟记核舟记作者是明代的魏学洢,选自清朝张潮编的虞初新志。1.(1)文体:说明文;(2)说明对象:核舟;(3)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奇巧;(3)说明顺序:空间顺序;(4)说明内容:核舟形状、构造以及核舟上的人和物;2.主旨:表现雕刻者精巧高超的技艺和巧妙的构思,反映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美术的高超成就。 3.全文结构: 总 分 总 4.表达方式: 描写、说明、议论 (1)描写: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衣着、姿态,船尾两舟子。 (2)说明:“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米”列数字,说明核舟体积小,表现王叔远的精巧高

13、超技艺;“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打比方,突出了核舟雕刻精巧;“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列数字,突出了核舟精巧的特点,表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3) 议论:“嘻,技亦灵怪矣哉!”作者感叹核舟工艺高超精湛。 5.重要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坐船游览赤壁时的情景。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4)其两膝

14、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字的笔画)细小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但是计算一下,核舟的长度还不满一寸。(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这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9口技口技作者是清代的林嗣环,选自清朝张潮编的虞初新志。1.主题:表现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2.(1)记叙的线索:口技表演;(2)记叙的顺序:时间顺序(演出前的准备、演出时口技艺人精彩

15、逼真的表演、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少顷,未几,既而,当是时,俄尔,一时)3.口技表演的三个场景:(1)一家四口梦中惊醒 ;(2)一家四口由醒复睡,渐入梦乡;(3)大火突至,宾客惊慌欲逃。 4.艺术特点:(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表现技艺高超。正面描写:a.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侧面描写:(1)道具简单(首尾“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宾客反应:a.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

16、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2)首尾呼应:首尾段都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两次强调道具的简单,衬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3)结构巧妙:a.“善”字统领全篇;b.全文描写动静相间,叙述波澜起伏。“静动静动静”,。5.重要句子:(1)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各种声音)同一时间一齐发了出来,各种声音的妙处都模仿得极像。 (2)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也渐渐地把身子坐端正了一些。(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4)虽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根手指,也不能指

17、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宾客没有一个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哆嗦发抖,差点儿想要抢先逃跑了。 (6)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忽然(屏障里头)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了。10愚公移山愚公移山作者是战国时道家学派列子,选自列子。1.体裁: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神惧人,神为人用,不是迷信,是为了表现人民群众意愿。2.主题: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坚毅乐观的精神,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3.艺术手法:(1)对比:愚公智叟,愚公远见卓识和智叟鼠目寸光;孀妻弱子

18、智叟,孀妻弱子通情达理,智叟顽固不化;出入之迂无陇断,突出愚公及其子孙的胜利和成就。(2)衬托:二山的高大和愚公的年老,衬托愚公的坚毅和执著。(反衬)(3)侧面描写:操蛇之神“惧”,天帝“感”,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衬托愚公精神的伟大。4人物形象:(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坚毅乐观、有远见卓识);(智叟:目光短浅,思想顽固不化)5重要句子:(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2)且焉置土石?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3)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是(愚公)率领

19、(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搬运到渤海的边上。(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6)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就)凭(你)残余的年月,剩下的力气,(甚至)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11陋室铭陋室铭作者是唐代刘禹锡,选自全唐文。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2.内容和主旨: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雅”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深节操。3

20、.艺术特色:(1)托物言志。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2)比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比喻“陋室主人”。(3)用典。“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旧居来类比自己的陋室,说明陋室不陋,含蓄表达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和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4)多用四字句和五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讲究押韵。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6)结构巧妙:“惟吾德馨

21、”点明主旨,统领全篇。4.重要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也能使它名声远扬)。(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爬上了台阶,使台阶也显露出绿意;草色映入了门帘,室内也染成了青色。(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一个是没有学问的人(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5)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12爱莲说爱莲说作者是宋代的周敦颐,选自周元公集。1.“说”是一种文体,“爱莲说

22、”即说一说喜爱莲花的道理。2.主要内容和主旨:课文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3.课文结构第一段: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枝叶特征,体态香气和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度,赞美莲花的品格,表明自己独爱莲花的原因。第二段: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4.艺术特色:(1)托物言志。(2)比喻:以花喻人,菊花比喻隐士,牡丹比喻富贵者,莲花比喻君子。(3)衬托:菊花正面衬脱莲花,牡丹反面衬托莲花,隐逸

23、者和富贵者衬托正人君子,爱菊爱莲的人少衬托爱宝贵之花牡丹的人多。(4)对比手法,将君子和富贵者,隐逸者进行对比,突出不同的人格和价值观。5.重要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幽,笔直地洁净地竖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3王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选自孟子,

24、作者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孟子及弟子。1.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2.孟子的三个问题:(1)提问的三个角度 :对待朋友的委托 、士师管理下属 、 国君治理国家 (2)孟子提问的目的:使齐宣王认识到把国家治理好是自己对百姓应负的责任。3.主旨:赞颂孟子机智、敢于批评时政,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4.启示: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候间接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5.艺术特点:(1)类比说理,层层推进:孟子从生活中替朋友照料妻子的事情,推论到中层官吏的行为,再推论到国君,从小到大,由远及近,层层类推,让齐宣王明白自己的观点:以人为

25、本,尽职尽责。(2)语言精练简约,深入浅出。提问精练:“如之何?”;回答精练:“弃之”“已之”。(3)情节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齐宣王:胸无城府,有问必答;孟子:机智勇敢,胸有成竹,能言善辩,有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6.重要句子:(1)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有(一位大臣)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游历。(2)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等到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那么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3)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假如)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治理者应该怎么办?(4)王顾左右而言他 齐宣王环顾左右;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14

26、公输公输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墨子,选自墨子。1.墨子,墨家创始人,思想核心:兼爱,非攻。2.主要内容和主旨:公输记载了墨子同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从而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故事,表现了墨子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3.艺术特点:(1)用对话的方式来讲故事。(2)类比推理。准确类比,层层类推,逻辑性强。(3)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五个“不可谓”,运用排比,从“智,仁,忠,强,知类”五个角度批判公输盘所标榜的“义”实际是“不义”,让公输盘无法辩解,增强语言的气势。4.与鲁班有关的成语:班门弄斧 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规5重要句子:(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教导吗?(2)北方有

27、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依靠您(的力量)杀了他。(3)吾义固不杀人。我崇尚仁义从不杀人。(4)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将要用它去攻打宋国。(5)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呢?(6)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杀伤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7)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你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甘心(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类推的道理。 23记承天夜游1.记承天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宋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2.主要内容和主旨:描写承天寺

28、夜游时的月色美景,抒发了压抑,无奈,苦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被贬后赏月的的欣喜、漫步的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与洒脱旷达等既忘情自然又寻求解脱的复杂情感。3.“闲人”的含义: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包含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与洒脱旷达、赏月的的欣喜、漫步的的悠闲等复杂情感。4.艺术特点:(1)记叙、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相结合。记叙: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寻张怀民,步于中庭;描写:庭院中的月光,竹子和松柏的影子;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运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积水空明”比喻“月色”,以“藻荇”比喻“竹柏之影”,生动

29、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清澈空明,赏景者的似醒欲睡的情态;“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作用:强调月光、松柏的无时无处不在,突显下文“闲人”之说;加强语气,强烈地抒发洒脱与旷达之情;(3)借景抒情。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与洒脱旷达”等复杂的情感寄托在清澈空明的景色中。5.苏轼“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 苏轼到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1)念无与乐者,出游无人相伴而想找个游伴;(2)张怀民也是遭贬的失意之人,彼此有共鸣。6.重要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射进来,(于是我)高兴地起身出门散步。(2)怀

30、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3)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交横纵横,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24岳阳楼记1.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2.主要内容和主旨:课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和迁客骚人因览阴雨之景和晴和之景而产生的或悲或喜的心情,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友人的劝勉之情。3.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

3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第二部分(2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登楼观看景物而产生或悲或喜的不同感受。 第一层(第2段):总写远眺洞庭湖的景色。 第二层(3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或喜或悲。 第3段:写迁客骚人因晴和之景而喜。第4段:写迁客骚人因阴雨之景而悲。第三部分(5):正面写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4.内容理解:(1)“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两种心情:(1)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2)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2)揭示古仁人之心内

32、涵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斯人”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友人的劝勉之情。(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5.艺术特色:(1)构思立意出奇制胜。没有停留在对岳阳楼“胜景”“大观”的描写上,而是透过写景抒情转入议论,阐发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2)情景交融。结合阴雨之景写悲,结合晴和之景写喜。(3)记叙、描写

33、、议论 的表达方式有机结合。(4)用对比手法写景。(5)用对偶手法写景,押韵。音调和谐,有音乐美。(6)详略得当。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6.重要句子:(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建筑规模,把唐代和当代名人的诗赋镌刻在岳阳楼上。(3)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我看那巴陵郡最优美的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上。(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就是岳阳楼的

34、雄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6)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被贬谪流迁的人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常常用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的情怀感受,大概会有不同吧?(7)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鳞光闪闪的鱼儿或浮或沉。(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候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心情不同。为什么呢?(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10)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5醉翁亭记1.课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宋代文学家欧阳修。2.主旨:课文以“乐

35、”字贯穿全文,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和滁人、太守、宾客宴游时欢乐喧闹场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3.结构: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点出全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二段:具体描写山中朝暮和四季景物的变幻,写自然山水之乐。 朝:日出而林霏开 暮:云归而岩穴暝; 春:野芳发而幽香 夏:佳木秀而繁阴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者第三段:写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从四个方面描写游琅琊山的情形:(1)滁人游 (2)太守宴 (3)众宾欢 (4)太守醉第四段: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在议论中含蓄点明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

36、情。4.艺术特色:(1)写景写人能抓住特征,图画感强,精练又形象。(2)多用判断句,层次分明。“也”“而”反复运用,有回环往复的旋律美。5.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6.太守醉的原因:(1)滁州的山水美景 (2)滁州百姓生活的安定富足。7.重要句子:(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奔泻而下的,是酿泉。(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紧靠在泉边的,是醉翁亭。(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野花开放,散发清

37、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形成浓郁的绿阴。(5)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老人小孩来来往往不间断的场景,是滁州人出游(6)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用醇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酒色清澄。(7)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山中野味野菜,错杂地摆放在大家面前的场面,是太守宴请宾客。(8)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处在宾客中间的,那是太守喝醉了。(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宾客们懂得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却不懂得太守是把以众人的快乐作为

38、快乐。(1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28桃花源记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有“田园诗人”之称。2.线索:渔人的行踪;3.故事情节: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告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4.主旨: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5.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23):写桃花源宁静幸福的生活环境,和热情好客的淳朴社会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幸福的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

39、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环境美好;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宁静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精神状态悠闲自在,自得其乐。第3段:写热情好客的淳朴社会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第三部分:(45)故事的结局。表明桃花源的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6.成语: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世外桃源。7.重要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地上)芳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2)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完那片桃林)。(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40、美池桑竹之属。(这里根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再从这里出去,于是便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10)问今是

41、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了(村中人),(村中人)都感叹惋惜起来。(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做客),都拿出酒与饭菜来招待他。(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中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1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从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1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42、路。太守就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原先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16)闻之,欣然规往。(刘子骥)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 29捕蛇者说1.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2.主要内容和主旨: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3.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捕蛇的缘由,暗示赋敛比蛇更毒。第二部分(第24段):蒋氏坦陈心曲:赋敛是灾难,十室九空。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文章主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艺术

43、特色:(1)层层铺垫,步步蓄势。首先渲染异蛇的毒性和疗效,点明了官府以蛇代赋的原因,并为后文写捕蛇的危险之大作铺垫。(2)对比。乡邻蒋氏 :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和危害,突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主旨。(3)衬托手法。用异蛇之毒衬托赋敛之毒,为下文写赋敛之毒作铺垫,(4)语言上,骈散结合,错落有致。5.重要句子:(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2)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办法。(3)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当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

44、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4)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太医)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抵充他的税收。(5)吾祖死于是 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6)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差点儿被毒蛇咬死的情况(也有)好几次了。(7)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姓蒋的(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8)君将哀而生之乎?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9)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假如)从前我不做这个差事,那么(我的生活)早就已经困苦不堪了。 (1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家里收入的(都)尽数拿出来(交租税)(仍然不够)。(11)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乡邻)(只好)大声哭喊着辗转迁徙,又饿又渴,劳累疲惫得跌倒在地上。 (12)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