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1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30700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1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1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第 15 页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一、 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

2、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提高阅读能力。二、教学目标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教学重点: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请把你收集的雅安地震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 文字资料:北京时间2013年4

3、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据雅安市政府应急办通报,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卫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电。截至2013年4月24日10时,共发生余震4045次,3级以上余震103次,最大余震5.7级。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据中国地震局网站消息,截至24日14时30分,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4年1月5日晚20时21分44秒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2度,东经102.9度)发生3.9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师:从雅安地震中同学们能看到什么?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

4、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体现了浓浓的兄弟情。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个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地震中的一对父子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精读课文,感受浓浓父子情。1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

5、,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师: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说说你的理由。生:因为他坚持了很久,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生:我觉得这位父亲,他能为儿子付出一切,别人来劝说他,他的回答只是我一定要救出我的儿子。师:不听别人的劝阻。还有吗?生:我还从第3自然段看出这位父亲了不起,因为他想起对儿子的承诺,所以他就去兑现他的承诺。师: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咱们就一个一个地来交流。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

6、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他们分别说什么: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师:路过的人、消防队长、还有警察,他们都劝了父亲,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生:(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师:消防队长怎么劝?生:(读)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师:警察怎么劝?生:(读)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意思。师:而且最后两句话还生:一模一样。

7、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生:第一次他说“谁愿意帮助我?”有点恳求的心情。师:从第一句话里,你读出了恳求。生:第二句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我感觉这句话里有急切的感觉。师:你是怎么体会的?生:我是从他问消防队长的话中体会出再晚一点,儿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险。师:还有谁给他补充补充。生:他很想救出他的儿子,心情非常急切。师:你们知道消防队员在大地震之后是负责什么工作的吗?生:是负责救援工作的。师:所以,见到消防队长生:他见到消防队长,以为是来帮助他救儿子的。师:他以为儿子有希望了,所以,像刚

8、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他的心情是非常的生:急切。师:还有谁愿意说?生:还有就是警察的话:“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可父亲的回答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父亲的回答呀,有一点生气。师:有点生气?快给我们说说。生:父亲听到警察的话,肯定这样想:“我的儿子还在废墟里,你却让我回家?”“你不是来帮我救儿子的吗?”(学生的发言极富情感,引发热烈的掌声。)师: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生:突如其来,伤害巨大的地震。师: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生:能。师:谁来说说?生:父

9、亲的坚持表现了他对自己儿子的爱。师: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师:(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生:(读)谁愿意帮助我?师:(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焦急地问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

10、离开?生:因为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被压在废墟下面,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每个父亲都会这样做。师:你也不会离开?生:不会。师:(走到另一生旁边问)你为什么不离开?生:因为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而且我还曾经答应过儿子,说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他在一起。师: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生:承诺。师:原来是这样。我想问这位父亲(师又问另一学生),你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生:因为我怕他们不理解我救儿子的急切的心情。师: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们能理解。你为什么不去跟大家说清楚?生:儿子还埋在废墟下,假如我去跟他们说清楚,就会耽误几分钟,儿子就会有生命危险。师:因为我没有时间,我要争取分分秒秒的

11、时间去生:救儿子。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生:谁愿意帮助我?师:消防队长劝他时,他焦急地问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生:了不起的父亲。2、一个场景,浓缩坚持的父爱师: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课件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男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有哪些同学都画下了这个句子。全班齐读。师:哪句字

12、让你感受到父亲的爱?生:因为这句话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父亲完全是用手来挖的,而且这“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人感到他挖的时间很长,很漫长。师:你读懂了这个“挖”字,请你读。生读句子。师: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生:父亲当时没有任何工具,而且当时也没有任何人来帮助他,这段描写,一是写出时间很漫长,二是写出父亲的辛苦劳累和坚持不懈。师:体会很深刻,请你读。生读句子。师: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在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生:他可能会掏,会搬。生:他可能还会挖,会刨。生:我认为他可能还会扔。师: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

13、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生:这个“挖”字更能体现出父亲的辛苦劳累。师:一个“挖”字坚持了36个小时,你看出了他的劳累。生:透过“挖”字,我还看出了父亲是多么真心地想救出他自己的孩子。生:透过这个“挖”字,我看到这位父亲是用双手来挖的,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他一直在挖,他一边挖一边想,儿子不会有事,他永远跟儿子在一起。师:透过“挖”字,你看到了父亲的形象,也体会到了他的内心。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师:他挖了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

14、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小时呢?同桌讨论讨论。生:这样写,更能体现他挖了很久。师:体现出时间的漫长。生:这样写更能表现父亲的坚持。生:写出了父亲的艰辛、劳累、疲倦。生:通过这样写,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决心。师: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一生读句子,很急促。)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促?生:我要读出父亲心里的焦急。(另一生读句子,语速缓慢。)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缓慢低沉?)生:因为时间过得那样漫长,父亲那样劳累。师:都读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了不起。还有谁来?(一生读句子,由慢到快,声调逐渐升高。)师:为什么这样读?生:这样

15、才能读出我对父亲的崇敬。(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师:是啊,那是怎样情景下的36个小时呀?生: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师:也许会发生生:大爆炸。师:也许会发生生:塌方、余震。师: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生:36小时。师:让我们读一读他艰难挖掘的时间的进程,他依然坚持挖了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36小时的苦苦挖掘?生:是信念。生: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生:是

16、父亲救出儿子的决心生: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师: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生:了不起的父亲。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出示课文片断)(一个场景,浓缩着厚重的父爱)3、一个形象,定格父爱的伟大全体女生读: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全体男生读上面的语段。师: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全班学生齐读。(一个形象,定格人物,定格情感,定格人性!)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

17、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课件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师: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

18、空白处。三、拓展阅读,指导写法(小练笔,将感受转化为语言文字,将情感诉诸笔端。)师:让我们来听一听已经写完了的同学的话。请你动情地读给大家听。生:亲爱的阿曼达,你渴不渴?饿不饿?你害怕吗?我来了,我要救你出来,一起回家。生:亲爱的阿曼达,你在哪儿?如果你怕了,就想一想,我就在你身边,我向你承诺过,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的。你一定要坚持住,爸爸马上就来。等着我,我亲爱的儿子。(掌声)师:你的心声一定会传到阿曼达的耳边。生:亲爱的宝贝,你在那黑暗的废墟中渴吗?饿吗?害怕吗?如果害怕就闭上眼,想想我和你在一起时那些快乐的回忆。你一定要坚持,你忘了我常对你说的那句话吗?爸爸来救你了,相信爸爸,

19、爸爸永远爱你。(掌声)师:爸爸永远爱你!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生:父亲。师: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生:父爱。师: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总评:(转载)这是一堂主线清晰,内容丰满的课。主干问题下,学生的阅读视线聚焦到三个点:首先是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然后是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最后是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反复读这三句话,我们可以问:你听到

20、了什么?我们可以问:你看到了什么?我们还可以问: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这样问的结果是:事实了解了,情境却没有走入;内容清楚了,情感却没有体会;意义抽象出来了,形象却没有感受;最重要的,语言没有品味。那我们看看周明玉老师是怎么提问的。周老师问:父亲的恳求简单而且有点重复,可是父亲重复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周老师再问: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周老师还问: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小时呢?问题的用意再清楚不过了,问题的指向再明白不过了。学语文,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我们要学会入情入境,我们要学会感同身受,我们要学会通过语言深度进入他人

21、情感和世界观内部,简单一点说,我们要学会体验。更重要的是,学语文,要学会像作家一样思考,如果是我,我怎样来写?主动去体会作者谴词造句、谋篇布局、选材用材的良苦用心。直接一点说,我们要学习表达。父亲的恳求,简单而且重复,但它却是作者有限篇幅内的素材首选,我们细读后也确实从中体验到父亲的焦急、痛苦以及近乎绝望却不愿放弃的疯狂,比痛哭比呐喊更震撼人心。时间的进程,一一罗列,一反常规,也是作者有意为之,联系上下文,联想当时情景,我们仿佛看到了,看到了父亲36小时不休不眠、不吃不喝的精疲力竭,看到了父亲36小时刮擦挤压后的遍体鳞伤,看到了36小时重压在父亲心上的痛苦:对妻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担忧,对他人误

22、解的承受。读进去,我们就从36小时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忍中触摸到了一颗丰富的父亲的心。在周明玉老师的课堂上,体验与表达同步推进,精神与语言同筑共生。太多人说语文教学很复杂,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周明玉老师的这一课化繁为简地思考究竟怎样教学语文?教学语文,应该从抽象意义走向感受形象,从客观分析走向入情入境的体验和感悟,从内容理解走向语言品味。周明玉老师的这一课是对语文价值核心把握的经典示范:语文教学应该指向体验与表达。用王尚文教授的话说:语文实践要突出的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一个是将所感受的语言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语文教学,指向体验与表达。别以为做到这一点很容易,以体验为例,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一种

23、理想化、情感化、意象化、艺术化的立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语言中出生入死”,刚才我们欣赏了周老师的提问艺术,但光会提问是不够的,如果我们“细读”周明玉老师的课堂实录,就可以发现,在周老师的课堂里,继承和发展了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假设入境,教师引读,感情朗读,以写促思,链接生活,音乐渲染运用自如,精彩纷呈,令人惊叹。当然,我们同时也会发现,学生的体验也因此一直都在教师小心翼翼的引领之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在更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周明玉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最后作为一个“

24、旁观者”,我仍想跳出第一课时谈谈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设想。第一课时,周老师是自己提出问题,提的是认同性问题,认同性问题是那些给出答案然后要求为答案寻求解释的问题,例如“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位父亲很了不起?”整堂课是在为“父亲的伟大”寻找依据然后解释说明。但我总在想,如果可以,在第二课时的时候,能不能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提问题。我是个一线的教师,一个一直在课堂上行走的教师,听过很多老师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自己也上过地震中的父与子,在课前课后的调查中,我发现如果允许学生提问的话,学生的疑惑还真是很多: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其他的父亲为什么这么胆小?这个父亲是不是由于焦急和悲痛有些精神失常了?消防

25、队员和警察为什么阻止父亲的拯救行动?一个人(尤其是孩子)埋在废墟中36小时,没事吗?再退一步,即使我们不让学生提问,仍是由我们老师提问,我们能不能提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你是怎么看待这位父亲的做法的?”好像我扯远了,我是在描述一种课的理想状态:坦率、自由、具有探索性。点评:周明玉老师在这个时间段的教学,真的把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发挥到了极致,进入到教学的艺术境界。“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们能理解,父亲为什么不去跟大家说清楚?”,通过老师步步为营的追问,通过老师排比式的导读,通过老师设身处地的模拟对话,学生进入到了这位父

26、亲的生命状态中,学生终于体会到为什么在其他父亲的痛苦呐喊声中,在这么多并没有停止施救的专业人员的劝说下,在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更大灾难的情况下,这位父亲还要冲到废墟中去救自己的儿子,是不是丧失理智,是不是精神失常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一位特殊状态下的父亲。不过,周老师最后为了呼应主干问题,强化告诉学生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我在想是不是一定要以道德的高度界定一位父亲的个体行为,就像我在想其他父亲选择无可奈何,是不是就可以认为“伟大的父爱”与他们无关。点评:一堂课,教学主线最好清晰一点,主要问题最好精简一点,否则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就会在不断的环节转换和问题切换中消耗掉。这堂课的教学主线很清晰:走进父亲。主干问题很明显: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并且在主干问题之下,周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一节课选的点不宜过多,贵在以少胜多,教学点太多,就是“推土机”只有浅表层面的推进,教学点精要,就是“打桩机”抓住一点深入开掘,以点带面。在这节课中,周老师一共选了三个教学点: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形象,并且这三个点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的教育价值。这节课的这些特点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