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散步》教学实录(13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30603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散步》教学实录(1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散步》教学实录(1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散步》教学实录(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散步》教学实录(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中语文散步教学实录-第 13 页散步教学实录:两节课连上,所以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上的感觉也很畅快。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步,我想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题目“散步”是从什么角度拟题的?如果换成其他题目,你会怎样给它重新取题目?师读课文师:我们先来说说文章为什么取名散步?邵思妤:文章是以所写的事情来命名的,他的主题就是“散步”。师: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主要内容吗?邹政杰:我和家人一起散步。师:在哪里?邵思妤:在田野。师:重新概括一下主要内容。生:我和家人一起在田野散步。师:其实在散步的背后,透露着更深层次的内容,你们能按照你的理解给文章重新命名,并简单说说理由

2、吗?王婷:背上的世界。我从文章最后一句“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得出的。师:这句话说明了?王婷:说明母亲和儿子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很重要。张亦博:我取名“亲情”,因为文中写到冲突的时候,母亲就顺从孙子,还有我和我妻子背上母亲和儿子的语言描写都流露出了浓厚的亲情。师: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李品池:我取名“母子”,因为“我”和母亲是母子,妻子和儿子也是母子。师:讲的是这四人之间的故事,两代人的故事。张棋涵:我把它扩展一下就是“妈妈和儿子”,因为文中写道:“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两个妈妈和儿子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师:嗯,“妈妈和儿子”这朴素的取名蕴藏着亲情的流泉。周小

3、迪:我取“选择与解答”,因为一是母亲,二是儿子,都是听从于他的,所以他这个选择权是非同寻常的的,作者很难选择,后来他选择了顺从母亲,这体现出作者的孝心。而母亲又选择了顺从孙子,这就体现出奶奶和孙子之间的亲情。师:你的“选择与解答”不仅包含着我的选择,也包括母亲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体现了相同的情感爱。王靖皓:我取“孝与爱”。孝就是我与母亲,爱就是妻子和儿子,林丹丹:我选择的第一个题目是“爱护”,在走小路的时候,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而且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这体现了他们对背上两个人的爱护。第二个题目是责任,母亲选择大路,大路平顺,儿子选择小路,小路有意思,在这个时候,我是一家之主,担当着抉

4、择权,所以此时他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林慧:一开始我和他们的想法差不多,后来我想怎么选一个词把这些想法综合起来,所以我选择了“家人”。像亲情、责任、爱护等都从“家人”开始出发的,我、母亲、妻子和儿子是一家人,王婷说“背上的世界”,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对我们这么重要呢?因为他们都是我的家人,是我们一生的挚爱,所以说有了他们就有了整个世界。丹丹说“责任”,“我”在家里是一个顶梁柱,肯定要背负起家里所有的责任,所以“责任”也是“家人”的一种体现。师:一个“家人”涵盖面很广。金晖:我想到的是“生命.路程.孝与爱”。师:好漂亮的题目,等会好好聊。朱俊豪:我选择“背起”,因为妻子背起儿子,我背起母亲,在这种背的过

5、程中透露出“我”对母亲还有妻子对儿子的爱。王博:我选择“大路与小路”。大路是“我”对母亲的爱,小路是“我”对儿子的爱,当“我”选择大路表达对母亲的爱时,母亲又将这个爱传递给了儿子。师:一个诗意的题目,大与小之间,有着爱的传承。朱德炜:我选择“一亲情可浓,两背意更深”。前者指亲情之浓,后者指责任之大。师:好有才气和创意的题目,令人眼睛一亮。(掌声响起)金晖:老师我来解释我的题目“生命.路程.孝与爱”。整篇文章一直都在讲关于生命的事情,因为母亲已经十分年迈了,从“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熬”字可以看出母亲在这个冬天过得十分的艰难师:孩子们,请把刚才关于熬的句子画出来。继续。金晖:“田里的冬水

6、也咕咕地冒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到一样东西生命!”此外,“我”的儿子十分幼小,母亲又十分的年迈,他们的生命历程很遥远,所以我第二个词我用了“路程”,因为他们走过的路各不相同,人生的坎坷也各不一样,他们在生命长河当中的经历更是不同,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母亲可能快到终点了,“我”应该更向着母亲,让他把生命最后的一小部分精彩地走完,所以最后“我”让母亲的路程变得更加美好,所以这里能看出最后的爱,这体现出“我”的孝,而母亲的抉择更体现出对孙儿的爱。(掌声)师:一个富有哲理的题目,一个意味深长的解答!我们就顺着金晖的“生命”走进散步的生命吧!让我们将刚才划起来的句子读一下吧。(生读:天气很好,今年的

7、春天我的母亲又熬过了)师:我听出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关注到了句子的重音,有些词你们进行了特别的强调,现在请你们按照句子朗读的节奏,语气,重音等要求来读一读这个句子,你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需要说明理由。周小迪:读“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我的重音为“又”,“熬过”。因为母亲已经是暮年,她的身体也不是特别的好,所以天气一凉就很容易生病,好不容易春天终于到了师:你能抓住你的重点词“又”“熬”来说说吗?周小迪:我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没有痛苦的生命的期盼。张棋涵:“熬”字写出了母亲整个冬天都在煎熬,表明她生活的艰辛,说不定哪一天

8、她就突然离世了。师:这么难熬的冬天,母亲最终熬过来了,这表明了母亲生命的张棋涵:坚强!顽强!师:一个“熬”字写出了母亲生命的顽强!林丹丹:“又”字写出母亲生命快枯竭,但一次次都读度过来了,这个“又”字体现了作者看到母亲好不容易熬过冬天的情形,强调了母亲的艰辛以及作者看到母亲痛苦地煎熬时的不忍。师:这个“不忍”后面隐藏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林丹丹:对母亲的爱。(师示读此句从感情上启发)王荣镭: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度过严冬安然无恙的欣喜、庆幸。师:是啊,一个“又”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生命的顽强,比其他老人更加长寿的欣喜。金晖:这个“又”字还包含着作者内心的一丝感动。因为母亲“熬”的动力来源是因为家里还有儿子

9、,还有孙子,她渴望能够活下来再和他们相聚一段时间,不能就这么抛下他们走了。师:母亲顽强的生命背后是亲情的支撑啊!她不忍舍弃天伦之乐,能忍多久就忍多久。带着这个理解,我们再来重读这个句子。(生读)林丹丹:我选择“太迟太迟了”,也许这个春天还是和往常一样来的不迟,但这个重复的词语显示了作者觉得母亲“熬”这个严冬时,时间过得无比漫长,体现了作者心理的难过,背后流出的是对母亲深深的爱意。他希望母亲能挺过,希望母亲能陪她再度过另一个冬天。师:让我们按强调“太迟太迟”这个词语来读一下这个句子吧。(生读)李品池:我强调“总算”,这个词可以看出冬天在作者眼中无比漫长,也流露出他对春天到来的期盼,以及对春天已经

10、到来的欣喜。师:这个“总算”里,有着抱怨,有着期盼,有着欣喜。这是一言难尽啊。让我们以“总算”为强调词读一下这个句子。(生读)张亦博:我选择“太迟太迟”,好像作者很担心他母亲生命的消失,作者说很多老人都挺不住,所以他会很担心,“我”的母亲会不会挺不住呢?师:作者希望母亲的生命能更长一点。张亦博:然后春天总算来了,作者就高兴死了,然后就疯了般要带他母亲出去散步(生大笑)。师:是啊,作者没用“活过”,“度过”,没用“挨过”,却用“熬过”,那一种欣喜若狂,对母亲生命顽强的感叹。金晖:我觉得“严冬”的“严”字也体现出母亲的艰难,和对冬天的抱怨和隐隐的憎恨,严冬如同死神,还好母亲和它做斗争,然后挺下来了

11、。师:不是“冬天”而是“严冬”,一字之差,拥有的却是情感啊。王婷:从“许多老人挺不住”也可以看出母亲生命的顽强。师:对比,显示了对生命消失的惋惜与对母亲生命顽强的喜悦。王荣镭:我选择“很好”。师:有意思,说说看。王荣镭:这个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熬过严冬迎来春天的很欣喜的情感。师:真是字字总关情啊。王博:我选择“但是”,之前有些老人都挺不住了,他担心自己的母亲,生怕母亲哪一天离去,“但是”来了转折,透出生机,春天快要来了,内心流露出了高兴:母亲终于可以幸免于难了。师:刚才我们把这个句子炸了一下,炸出了句中的香味,现在我们再用饱满的句子很深沉地来读一下这个句子。(生读:“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

12、”师:我们读出了生命的短暂,生命的顽强,以及生命能坚持下来的欣喜金晖:我关注到了“挺不住”,这个词说明那些老人都不在了,但作者不用“死”,因为他内心深处深怕母亲走了,心中有点发慌,写出了他心中十分的师:作者不用“死”而用“挺不住”,是否也写出了他对年老生命的一种?金晖:敬重!和对母亲生命的珍爱。张亦博:“挺不住”说明每一个生命都在坚强的挣扎着,但最后都“挺不住”,说明了生命的艰难。师:刚才这个段落,我们品出了生命的艰难,生命的脆弱,生命的顽强。其实文中很多地方也写了生命,张亦博:“挺不住”说明每一个生命都在坚强的挣扎着,但最后都“挺不住”,说明了生命的艰难。师:刚才这个段落,我们品出了生命的艰

13、难,生命的脆弱,生命的顽强。其实文中很多地方也写了生命,你能在找一找吗?张亦博:第四自然段的景物没描写让人觉得新绿,嫩芽,水泡这些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的生命有一种轮回,而我们人却没有。所以我读出了生命的短暂。师:我们品一品第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吧。朱俊豪:这是一种和谐的生命,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铺着是一种生命,书上的嫩芽也是一种生命,田野咕咕冒泡的水也是一种生命,这些生命构成南方初春田野上很优美的画面。师:这幅画面里有何颜色?生:绿色。师:有何声音?生:咕咕的声音。师:还有生:茂密的嫩芽。师:他们构成了生:一种色彩斑斓的,动力十足的生命。张棋涵:浅层说是“绿色的春天”,深层说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因

14、为绿色代表生命,代表生机勃勃。朱德炜:我读出了生命的短暂,这些新绿就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般,春天嫩绿,秋天枯竭,所以作者在其间还隐约地表达出我们要珍惜生命。师:让我们带着珍惜生命的情感读一下这南方初春田野的美景吧!(生读)王靖皓:我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前面“太迟太迟了”表达了对春天的抱怨,第四自然段写出了生命的生机勃勃。春天到了,他母亲也挺过来了,又可以享受这个春天了。林丹丹:新绿就如母亲的心情,新绿随意的铺着,它是知道的,它过了这个春天,即将枯萎死去。虽然生命很短暂,但是它不悲伤,反而很欣喜在春天这一刻展现它的美丽,而下一个春天将由它的子孙后代去享受。这就如同母亲,虽然生命接近尾

15、声,但是她已经享受了那么多年的光阴,她的后代将延续她的生命。师:真好,你看到了生命的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周小迪:下文“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我觉得你在朗读时犯了一个错误,但这个错误犯的很好,你在“很仔细”后面加了一个“很仔细”。一个“慢慢地”可以体现对儿子和母亲的保护,但再加一个“稳稳地”,叠了一下,使得这种感情更加递进一步,但作者后面却只用了一个“很仔细”,我觉得作者该如你读得一样,再加一个“很仔细”,这样句子前后就比较对称,有一种对称美,而且更能体现作者对他母亲和儿子的关爱。师:很感谢小迪同学的细心,他在听读中发现文章的疏忽之处,注意到文章的句式之美。现在我在“很仔细”后再加一个

16、“很仔细”,然后读两遍,体会一下这种句式的对称之美以及情感的深沉。(生读)周小迪:我还发现文章的一针见血之处,作者说母亲虽然高达但很瘦,所以不算重,儿子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如此小心地走呢师:这很矛盾是吗?母亲和儿子如此轻,我和妻子随便一背都能很轻松地把他们背好(师扮演随便背轻松的状,众生笑),可我们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周小迪:通过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两个人的重量轻,但是他们在我们心里的重量就如同整个世界(生鼓掌)。师:为何是两个世界?不就是两个人而已吗?周小迪:对作者来说,母亲从小培育了作者,是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情重如天。儿子嘛,是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所以这两个人

17、加起来可以堪比世界。师:小而言之,这是一个家庭的世界,大而言之,不同的家庭都是有小,中,老三代人组成的,这些众多的家庭就组成了整个社会和世界,所以,这是一个世界的缩影和象征。从刚才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老一辈和小一辈的生:关爱,责任。师:这里我们体会到了生命所担负的责任和生命的依托。金晖:这也使得我们想到了老子的经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师:这个和睦的家庭让我们看到了中华的敬老爱幼的文化传统,我们一起背一下这个句子吧。生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师: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林丹丹:我觉得开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排列的顺序很有意思。师:能把它们

18、的顺序交换吗?林丹丹:我觉得不能,“我”是家庭的顶梁柱,应该排在第一位。母亲在我心中是第二位的,因为是我动员母亲出去散步,又说母亲熬过了冬天,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讲母亲,在尊老和爱幼之间,作者首先选择尊老,因为儿子陪伴他的时间很长,而与母亲相伴的时间则不多了,所以把母亲放在中间好好保护。妻子是他一生的伴侣,儿子长大了翅膀硬了是要放飞的。所以妻子放在第三,儿子排在第四。师:儿子是希望,希望是要放飞的。短短的句子,不同的位置,展现的是作者那颗爱的心。邵思妤:这个排序与下文的句子写法是呼应的。下文有“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这与“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的顺序是一致的。师:前后勾连,互相呼应。你能在找一找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