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各章重点(清晰版)(6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各章重点(清晰版)(65页).doc(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病理学各章重点(清晰版)-第 64 页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1 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2 萎缩: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3 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4 增生:实质细胞的数量的增多。5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功能相近的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6 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改变,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每伴有功能下降。7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时,常累积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
2、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8 Mallory小体:一种细胞内玻璃样变性,在酒精中毒时,肝细胞胞浆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红染玻璃样物质,电镜下为密集的细丝构成,可能是细胞骨架所含角蛋白成分改变所致。9 脂褐素:蓄积于胞浆内的黄褐色微细颗粒,电镜下显示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其中50%为脂质。这种色素颗粒也属残存小体,由于老年人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肝,心肌等细胞胞浆内常出现脂褐素,故又有消耗色素之称。10 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外的软组织内有固体性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11 坏死:necrosis 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
3、胞的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12 凋亡:主要指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应,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节有关,所以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13 干酪样坏死: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结核病的特征性变,其特点是坏死组织分解彻底,组织结构残影消失,变成红染颗粒状物质,肉眼呈淡黄色,质松软,似奶酪样物质。14 坏疽:身体内直接或间接与外界大气相通的部位较大范围坏死,并有腐败菌生长而继发腐败,一般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15 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成液态,最常发生于含可凝固的蛋白少和脂质多的脑和脊髓,又称为软化。16 机化:坏
4、死组织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17 窦道:有坏死形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18 瘘管:两端开口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大题:1 坏死的结局和后果?答:坏死的结局有:a 细胞坏死后发生自溶,并在坏死部位局部引发急性炎症反应。b 坏死组织溶解吸收,小范围坏死可完全吸收清除,较大范围的坏死液化后可形成囊腔。c 坏死组织分离,排出,形成缺损。皮肤,粘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糜烂,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由于坏死形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道称为窦道,两端开口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称为瘘管。在有天然管道与外界相通器官内,较大块坏死组织经溶解
5、后由管道排出后残留的空腔称为空洞。 d 机化,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最终形成癍痕组织。e 包裹,坏死灶较大或坏死物难以溶解吸收,或不完全机化,最初有肉芽组织包裹,以后则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 f 坏死组织可继发营养不良性钙化。后果与下列因素有关:a 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b 坏死细胞的数量;c 坏死细胞所在的器官的再生能力;d 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代偿能力。2坏死有那几种类型?各型的形态特征?答:坏死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三种基本类型,凝固性坏死又分为干酪样坏死和坏疽两种特殊类型,液化性坏死又有溶解坏死和脂肪坏死,其形态特征分别为:
6、(1) 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蛋白质凝固,组织细胞核消失,组织的轮廓依稀可见,如脾,肾的缺血性梗死。依病因,组织特性的差异又有干酪样坏死和坏疽两种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彻底的凝固性坏死;坏疽因有腐败菌感染而继发腐败,肉眼观呈黑色。(2) 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发生酶性水解而液化成液状。最常见于含可凝固的蛋白少和脂质多的组织,如胰,脑的坏死.(3) 纤维素性坏死: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是变态反应性组织病和急进型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的红染的纤维素样,往往聚集成片块状。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1 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
7、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2 胶质瘢痕:脑和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有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其纤维修补,形成胶质瘢痕3 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命。4 肌成纤维细胞:肉芽组织中一些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含有肌细丝,此种细胞除有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外,尚有平滑肌的收缩功能,因此称为肌成纤维细胞。5 纤维性骨痂:骨折后的23天,血肿开始又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又称为暂时性骨痂。6 骨性骨痂:纤维性骨痂逐渐分化出骨母细胞,并形成类骨组织,以后出现钙盐沉积,类骨组织转变为编织骨,
8、纤维性骨痂中的软骨组织也经软骨化骨过程演变为骨组织,形成骨性骨痂。7 稳定细胞:再生能力比较强的一类细胞,但平时增殖现象不明显,当受到损伤刺激后,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如各种腺体的上皮细胞,原始间叶细胞及其分化出来的各种细胞。8 永久性细胞:缺乏再生能力的一类细胞,又称为固定细胞,出生后就不能分裂增生,一旦受到破坏则永久性缺损,如神经细胞,横纹肌以及心肌细胞。9 瘢痕组织: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常发生玻璃样变,呈灰白,质硬,缺乏弹性的组织。10 瘢痕疙瘩:如果瘢痕组织增生过度,成为肥大性瘢痕,隆起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扩展,称瘢痕疙瘩,可见于烧伤或反复收异物等刺激的伤口,
9、一般认为与体质有关。11 创伤愈合:创伤引起的组织缺损,有周围组织再生进行修复的过程,称为创伤愈合,常见的创伤愈合有皮肤组织的创伤愈合和骨折的愈合。12 一期愈合:指组织损伤小,创缘整齐,对合好,无感染的伤口,愈合后仅留少量瘢痕,如无菌手术切口的愈合。13 二期愈合:指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齐,对合不好或伴有感染的伤口,愈合后形成的瘢痕较大。14 痂下愈合:伤口表面的渗出液,血液及坏死物质干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伤口在痂下愈合的过程称为痂下愈合。15 接触抑制:皮肤创伤,缺损部周围上皮的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细胞停止分裂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接触抑制。大题1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答
10、:以皮肤切口为例:a 伤口的早期变化,伤口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破裂出血,数小时内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以及白细胞游出,早期白细胞浸润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三天后以巨嗜细胞为主;b 伤口收缩,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引起创面减小;c 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毛细血管网形成;d 表皮和其他组织的再生。2 肉芽组织的作用及其结局?答:肉芽组织的主要作用是: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肉芽组织的结局:肉芽组织在组织损伤后23天内即可出现,自下向上或从周围向中心生长推进,填补伤口或机化异物。随着时间推
11、移,肉芽组织按其生长的先后顺序,逐渐成熟,其主要形态学标志为:间质的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性细胞逐渐减少消失;部分毛细血管官腔闭塞,数量减少,少量毛细血管管壁增厚,改建为小动脉和小静脉;成纤维细胞产生越来越多的胶原纤维,并变成纤维细胞。至此,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逐渐转化为老化阶段的瘢痕组织。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2 栓塞:血管内出现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3 透明血栓:见于DIC,血栓发生于全身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镜下看到,故又称微血栓,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4 梗死:由血管阻
12、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5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从邻近侧支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血量很少,故称为贫血性梗死。6 出血性梗死:主要见于肺和肠等有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和组织结构疏松的器官,并往往在淤血的基础上发生,梗死灶处有明显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7 淤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8 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时,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充血,肺泡腔可出现水肿液,漏出的红细胞及巨嗜细胞,巨嗜细胞吞噬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出现含铁血黄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9 肺褐色硬化:长期左心衰竭
13、及肺淤血时,肺内出现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同时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肺呈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10 槟榔肝:肝淤血时,肝细胞出现脂肪变,这种淤血和脂肪变,使肝切面上构成红黄相间的图案,形似槟榔切面,故称为槟榔肝。11 层状血栓:单一的混合血栓见于二尖瓣狭窄时扩大的左心房内和动脉瘤内,血栓呈灰白色和红褐色交替的层状结构,故又称层状血栓。12 再通:在血栓机化的过程中,因血栓干燥收缩,其内部或与血管壁间出现裂痕,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覆盖表面,形成迷路状通道,血栓上下游得以部分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再通。13 静脉石:发生在静脉内大量钙盐沉积的血栓称为静脉石。14 减压病:当
14、气压骤减时,溶于血液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迅速游离,形成气泡,氧气和二氧化碳能够再溶解,而氮气溶解缓慢,在血管内形成气体血栓,当影响心,脑,肺和肠等器官时,可造成缺血和梗死,引起相应症状,称为减压病。大题:1 慢性肺淤血的镜下病变特点?答:镜下见,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出现水肿液,漏出的红细胞及吞噬了含铁血黄素的巨嗜细胞,长期肺淤血,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含铁血黄素广泛沉积,使肺质地变硬并呈棕褐色,形成肺褐色硬化。2 血栓形成的条件?答:涉及心血管内皮,血流状态和凝血反应三方面的改变。血栓形成必备的条件是:a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b 血流状态的改变,如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
15、;c 血液凝固性增高。3血栓类型?答:可分为四种类型:a 白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主要由血小板组成;b 红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尾部,主要是凝固的血液构成;c 混合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由白色血栓和红色血栓相间构成,d 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DIC。3 血栓的结局?答:包括溶解和吸收,机化与再通及钙化。若纤维蛋白溶酶系统活性较强,刚形成不久的新鲜血栓能很快被溶解,吸收。血栓被肉芽组织取代则发生机化。如静脉内的血栓有大量的钙盐沉积,则形成静脉石。4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答:血栓形成除能对破裂的血管起堵塞裂口和阻止出血的作用外,在多数情况下,会对机体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16、,a 阻塞血管,血栓阻塞动脉,可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的缺血坏死。血栓阻塞静脉,可引起局部组织的淤血,水肿;b 栓塞。血栓脱落可栓塞于相应大小的血管;c 心瓣膜变形,心瓣膜上白色血栓发生机化后是瓣膜纤维化和变形,形成心瓣膜病;d 出血,见于DIC,微循环内广泛血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从而造成血液的低凝状态,导致广泛出血。5 慢性肝淤血的病理改变?答:镜下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因缺痒和受压发生萎缩,甚至消失;严重肝淤血可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肉眼观:这种淤血与脂肪变,使肝切面上构成红黄相间形似槟榔的图纹,又称槟榔肝,长期肝淤血,肝内纤维组织增
17、生,可导致淤血性肝硬化。第四章 炎症1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2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坏死称为变质。3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渗出。4 趋化作用:chemotaxis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移动速度为每秒520um。5 调理素:opsonin一类能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的蛋白质,包括免疫球蛋白Fc段,补体C3b等。6 吞噬体:吞噬细胞的细胞膜包围吞噬物的泡状小体。7 炎症介质:inflammatory除了某些致炎因子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外,这些炎症反应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因
18、子介导而实现的,这些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可来自血浆和细胞。8 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其特征,浆液性渗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含有3%5%的蛋白质。9 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素。10 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者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为假膜性炎。11 绒毛心:当心包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时,形成的纤维素由于心脏的搏动而牵拉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12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时,渗出物中少量的纤维素可被白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溶解后吸收,若纤维素渗出过多,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则肺泡腔内的纤维素被肉芽组织予于机化,肉眼观病变部位肺
19、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为肺肉质变。13 化脓性炎: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14 炎症假瘤:组织炎性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常见于眼眶和肺。15 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16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17 肉芽肿:由巨嗜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18 肉芽肿性炎:一种特殊增生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多为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19 炎性息肉: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局部粘膜上皮和腺体及肉芽组
20、织增生而形成的突于粘膜表面的肉芽肿块,常见于鼻粘膜和宫颈。大题1 症的临床局部表现与病理学基础。答:炎症的临床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红肿是由于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所致。肿是由于局部炎症性充血,血液成分渗出引起。由于渗出物压迫和某些炎症介质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基于炎症的部位,性质和严重程度引起组织损伤或压迫阻塞导致不同的功能障碍。2 渗出液的作用?答:渗出液可在组织间质聚集,造成水肿,或在浆膜腔造成积液,但也有有利的作用,a 局部炎症水肿有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作用;b 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带走代谢产物;c 渗出物所含的补体和抗体有利于杀灭病原体;d
21、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所形成的纤维素交织成网,不仅可以限制病原体的扩散,还有利于白细胞的吞噬以消灭病原体,在炎症后期纤维网架可成为修复的支架,并有利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e 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带到局部淋巴结,有利于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3 为什么不同的炎症及炎症的不同阶段渗出种类不同?答:在急性炎症的早期624小时嗜中性粒细胞首先游出48小时后所见则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原因在于a 嗜中性粒细胞寿命短,经过2448小时后嗜中性粒细胞崩解消失,而单核细胞在组织中寿命长;b 嗜中性粒细胞停止游出后,单核细胞可继续游出;c 炎症的不同阶段所激活的黏附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不同,嗜中性粒细
22、胞能释放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因此嗜中性粒细胞游出后必然引起单核细胞游出。此外致炎因子的不同,渗出的白细胞不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一些过敏反应中则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因为各种炎症局部存在的趋花因子不同,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4 炎症的结局?答:1)痊愈。完全愈复,即彻底清楚病因,溶解吸收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完全恢复原来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不完全愈复,即以肉芽组织修复大面积的组织损伤。2)迁延为慢性炎症。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内清除,在机体内持续作用,不断损伤组织,造成炎症迁延不愈,使急性炎症转为慢性炎症。3)蔓延扩散。蔓延扩散包括a 局部蔓延,即
23、病原微生物通过组织间隙或自然管道向周围组织蔓延扩散;b 淋巴道蔓延,病原微生物沿淋巴液扩散,引起淋巴管炎和所属淋巴结炎,病原微生物可进一步通过淋巴入血,引起血行蔓延;c 血行蔓延,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菌血症是指细菌由局部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毒血症是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病人可产生中毒症状,同时伴有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败血症是指细菌由局部入血,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脓毒败血症,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败血症,除有败血挣的表现外,可在全身一些脏器中出现多发性细菌栓塞性脓肿。6 化脓性炎症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何病变特点?答:1)表面化
24、脓和积脓,表面化脓是指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此时嗜中性粒细胞向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不明显。积脓的特征是发生在浆膜,胆囊和输卵管的化脓性炎,脓液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内积存。2)蜂窝织炎,蜂窝织炎是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链球菌可分泌透明质酸酶,能降解疏松结缔组织中透明质酸,还可分泌链激素,溶解纤维素,因此细菌易于通过组织间隙和淋巴管扩散,表现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或脓细胞弥漫性浸润。3)脓肿,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脓肿可发生在皮下和内脏,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金黄色葡萄
25、球菌可产生血浆凝固酶,使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素,因而病变比较局限,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粘连蛋白受体,使其容易附着并通过血管壁而进入血中,在其他处产生迁移性脓肿。另外,发生在毛囊,皮脂腺及周围组织的脓肿称疖,多个疖融合则为痈。7 试述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成分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答: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成分主要有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作用为:a 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功能的吞噬细胞,它们通过吞噬作用,即吞入病原体及组织碎片,然后利用其产生的活性氧代谢产物及其胞浆内多种溶酶体成分对吞入物进行杀伤和降解而发挥重要的防御功能;b 嗜酸性粒细胞也具有吞噬作用,但较弱,它
26、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另外,其胞浆内嗜酸性颗粒中含有对寄生虫有毒性的蛋白,也可造成上皮细胞崩解;c 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发挥免疫功能,巨嗜细胞吞噬并处理进入机体的抗原,再把抗原递呈给T和B淋巴细胞,活化的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这些淋巴细胞的产物都具有杀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8 纤维素性炎的好发部位和病理特点?答:纤维素性炎好发于粘膜,浆膜及大叶性肺炎时的肺组织,病理特点为:a 发生粘膜时,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于粘膜表面,称假膜,故此类炎症又称为假膜性炎,常见于痢疾白喉等。咽部白喉与深层结合紧密,不易脱落,而气管
27、白喉假膜易脱落,堵塞气管可引起窒息;b 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常见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发生于心包膜者,由于心外膜大量渗出纤维素在心脏搏动的影响下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脏表面,故有绒毛心之称,若纤维素不能吸收,则被机化,引起心包纤维性粘连而发生心包闭锁;c 肺的纤维素性炎见于大叶性肺炎的肝样变期,此时肺泡腔内充满大量的纤维素,红细胞和白细胞,若纤维素不能被溶解吸收,则由肉芽组织取代发生机化,形成肺肉质变。9 肉芽肿性炎的常见原因及其形成原因和条件。答:常见病因有:a 细菌感染,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分别引起结核病和麻风,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引起猫抓病;b 螺旋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引起梅毒;c 真菌和寄
28、生虫感染,包括组织胞浆菌病和血吸虫病;d 异物,如手术缝线,滑石粉和石棉等;e 原因不明,如结节病。肉芽肿可分为异物性肉芽肿和感染性肉芽肿,异物性肉芽肿是由于异物不易被消化,刺激长期存在形成慢性炎症;感染性肉芽肿除了有某些病原微生物不易被消化外,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特别是细胞免疫反应。第五章 肿瘤1 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2 异型性:肿瘤细胞无论在细胞形态或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3 间变性肿瘤:有的恶性肿瘤主要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称为间变性肿
29、瘤,几乎都是高度恶性肿瘤。4 异质化:由一个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5 转移:癌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和体腔,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6 癌脐:位于器官表面的转移癌,由于瘤结节中央出血,坏死而下陷成脐样形状,故称为癌脐。7 Krukenberg瘤:胃癌的卵巢转移癌,特点为双侧卵巢受累长大,镜下见富于粘液的印戒细胞癌弥漫浸润和间质反应性增生。8 恶病质:指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9 异位内分泌肿瘤:一些非内分泌肿瘤能产生和分泌激素类物
30、质,引起内分泌紊乱的临床症状,此种肿瘤称为异位内分泌肿瘤。10 副肿瘤综合征:由于肿瘤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或其他不明原因,可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肾脏及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引起,而是通过上述途径间接引起,故称为副肿瘤综合征。11 交界性肿瘤:组织形态上介乎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称为交界性肿瘤。12 癌珠: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可见层状的角化物,称癌珠,也叫角化珠。13 实性癌:又称单纯癌,属低分化腺癌。癌巢为实体无腺腔样结构。14 硬癌:为实性癌,癌巢小而少,间质结缔组织多,质地硬,称为硬癌。15 印戒细胞
31、癌:粘液癌的癌细胞产生粘液聚集在胞浆内,将核挤向一侧,使细胞呈印戒状。16 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即可能转变为癌。17 非典型性增生:指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18 原位癌:指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非典型性增生几乎雷击或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19 混合瘤:肿瘤实质细胞由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组织构成,称为混合瘤。20 癌: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21 肉瘤:间叶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22 畸胎瘤:是来源于性腺或胚胎剩件中全能细胞的肿瘤,往往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多样组织成分,排列结构紊乱。2
32、3 原癌基因: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的细胞癌基因,可由多种因素作用而被激活成为癌基因。24 癌基因: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能力的基因。25 肿瘤抑制基因: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一类基因,其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若功能丧失则可能促进细胞肿瘤性转化。大题:1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有和区别?答: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下,是局部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正常生长的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肿瘤性增生与病理性增生有本质上的区别:肿瘤性增生 非肿瘤性增生1不同程度失去分化成熟能 1增生的细胞,组织力癌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 能分化成熟,并恢复代谢和能力。 原来正
33、常组织的结构 和功能2生长旺盛,具有相对的自主 2增生有一定限度,一性,即使致瘤因素不存在,仍 旦增生的原因消除后,能持续生长。 就不再继续。3增生与机体不协调,有害无益 3是正常新陈代谢所需要或是对刺激和损伤的防御和修复反应,为机体生存所必需。2 试述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的异型性。答: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表现如下:a 肿瘤细胞的多形性,恶性肿瘤细胞一般比正常细胞大,瘤细胞间大小,形态不一,有时出现瘤巨细胞,分化很差的肿瘤,瘤细胞也可较正常细胞小,且大小较一致;b 细胞核的多形性,瘤细胞核体积增大,核浆比例增大,核大小形态和染色不一,可出现巨核,双核,多核或奇异型核;核多深染,染色质粗颗粒状,
34、分布不均,常堆积在核膜下,使核膜明显增厚;核仁肥大,数目常增多;核分裂像增多,可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等病理性核分裂像。c 瘤细胞胞浆因其内核蛋白体增多而呈碱性。肿瘤组织结构异型性表现为肿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包括极向,器官样结构及其与间质的关系等方面)与其起源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恶性肿瘤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瘤细胞紊乱,失去正常排列结构,层次和极向。3 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其临床意义?答:肿瘤的生长方式有: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和外生性生长。膨胀性生长的肿瘤不侵袭周围正常组织,肿瘤体积逐渐增大,有如膨胀的气球将四周组织推开或挤压;特点是肿瘤常呈结节状,周围往往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肿
35、瘤往往是良性肿瘤;临床意义:位于皮下者触诊时往往可推动,容易手术切除,不易复发。浸润性生长的肿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内,象树根长入泥土一样,侵润,破坏周围组织;特点是没有包膜,与临近正常组织紧密连接,无明显界限;肿瘤大多是恶性肿瘤;临床意义:触诊时固定不活动,肿瘤切除时范围要大,应包括部分周围正常组织,但仍可能复发。外生性生长的肿瘤常位于体表,体腔或管道器官表面,形成乳头状,息肉状或菜花状肿物;特点为:恶性肿瘤外生性生长同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良,恶性肿瘤均可有此生长方式,临床意义同浸润性生长。4 何谓转移,举例说明肿瘤转移的途径?答:转移是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
36、或体腔,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成与原发肿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的过程,常见的转移途径有:a 淋巴道转移,如乳腺癌时,癌细胞侵入淋巴管首先到达同侧腋窝淋巴结,先聚集于边缘窦,然后生长繁殖累及整个淋巴结,使淋巴结肿大变硬,有时瘤细胞侵破淋巴结膜,进入相临淋巴结并彼此融合成团块,还可继续转移至下一站淋巴结,最后经胸导管入血;b 血道转移,瘤细胞侵入静脉或经淋巴管入血,随血流到达远隔器官继续生长,形成继发瘤。血道转移途径与栓子运行途径相似,包括1)侵入体循环静脉的瘤细胞经右心到肺,在肺内形成转移瘤,如骨肉瘤的肺转移;2)侵入门静脉的瘤细胞,例如胃肠癌首先发生肝转移;3)侵入肺静脉的肺原发性肿瘤及肺内转移瘤通过
37、肺毛细血管进入肺静脉,瘤细胞可经左心随主动脉血流到达全身各个器官,如脑,骨,肾等;4)侵入胸,腰,骨盆静脉的瘤细胞经吻合支进入脊椎静脉丛,如前列腺癌转移到脊髓,进而转移到脑。5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答:可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区别:a 组织分化程度:良性肿瘤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形态相似,恶性肿瘤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由组织的形态差别大;b 核分裂像:良性肿瘤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恶性肿瘤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c 生长速度: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较快;d 生长方式:良性肿瘤多为膨胀性生长和外生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以推动,恶性肿瘤多
38、为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通常不能推动,后者多伴有浸润性生长;e 继发改变:良性肿瘤很少发生坏死出血,恶性肿瘤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f 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恶性肿瘤常有转移;g 复发:良性肿瘤手术后很少复发,恶性肿瘤手术等治疗后经常复发;h 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比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用,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恶性肿瘤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6 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答:恶性肿瘤分化不成熟,生长迅速,浸润破坏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并发生转移,故对机体产生严重的影响,表
39、现为:a 局部压迫和阻塞的症状,如食管癌引起吞咽困难;b 破坏器官和组织的正常结构,导致功能障碍,如骨肉瘤致病理性骨折;c 出血,侵破血管或引起血管壁坏死,均可导致出血,如肺癌时喀血,胃癌时呕血,便血,肾和泌尿道肿瘤所致的血尿;d 合并感染,引起发热,溃烂等;e 疼痛,压迫或侵犯神经引起剧烈而顽固的疼痛,如晚期肝癌患者右上腹持续剧烈的疼痛等;f 恶病质,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加上进食的减少及肿瘤生长速度快,消耗体内大量的营养物质最终导致恶病质;g 内分泌紊乱,内分泌腺及非内分泌腺发生恶性肿瘤可产生过量激素引起内分泌紊乱的临床症状。7 癌与肉瘤的区别?答:癌与肉瘤可从以下方面区别:a 组织来源:癌
40、来自上皮组织,肉瘤来自间叶组织;b 发病率:癌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肉瘤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年;c 大体特点:癌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肉瘤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d 组织学特点:癌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纤维组织每有增生,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e 网状纤维:癌细胞之间多无网状纤维,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f 转移:癌多经淋巴道转移,肉瘤多经血道转移。8 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可分为哪几种?试述各类型的镜下病理变化?答: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根据形态和分化程度可分为以下类型:a 腺癌,癌细胞形成大小不一,形态不一,排
41、列不规则的腺样结构,细胞常不规则的排列成多层,核大小不一,核分裂像多见,有乳头状结构者称为乳头状腺癌,腺腔高度扩张呈囊状者称为囊腺瘤,二者同时出现则称为乳头状囊腺瘤;b 实样癌:又称单纯癌,恶性程度高,镜下癌巢为实体,无腺腔样结构,细胞异型性高,核分裂像多见,其中癌巢小而少,间质结缔组织多,质地硬者称硬癌,癌巢大,数量较多,间质结缔组织较少,质软,称髓样癌;c 粘液癌,又称胶样癌,早期,癌细胞分泌的粘液聚集于胞浆内,将细胞核挤向一侧,使细胞呈印戒状,称为印戒细胞。胞浆内粘液聚集增多,可进入腺腔,最终导致腺体崩解,形成粘液池。癌组织肉眼观近乎白色半透明胶冻样,故称胶样癌,癌组织以印戒细胞为主要成
42、分时,称印戒细胞癌,能引起广泛浸润,恶性程度高。9 何谓癌前病变?常见有那些?答: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癌前病变,对肿瘤的预防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常见的癌前病变有:a 粘膜白斑:常发生在口腔,外阴和阴茎等处粘膜,主要病理改变是粘膜的磷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出现一定的异型性,肉眼观呈白色斑块状。长期不愈就有可能转变为磷状细胞癌;b 慢性子宫颈炎伴子宫颈糜烂,在慢性子宫颈炎的基础上子宫颈阴道部的磷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内膜的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形成子宫颈糜烂,病变反复发生,少数病例可变为子宫颈磷状细胞癌;c 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
43、由内分泌失调引起,常见于40岁左右的妇女,当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较易发生癌变;d 结肠,直肠的息肉状腺瘤,较为常见,可以单发或多发,均可发生癌变,多发者常有家族史,更易发生癌变;e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腺体可有肠上皮化生,如久治不愈可发生癌变,慢性胃溃疡时溃疡边缘的粘膜因受刺激而不断增生,可能转变为癌;f 肝硬化,由慢性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病人,相当的一部分进展为肝细胞性肝癌。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大,中型动脉,在其动脉内膜发生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造成动脉硬化的疾病。2 粥样斑块:又称粥瘤,为明显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切
44、面,表层的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由多量脂质和坏死崩解物质混合而成的黄色粥样物质。3 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供血区持续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4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凡成人收缩压等于或高于140mmHg,舒张压等于或高于90mmHg,二者有一项既可定为高血压。5 向心性肥大:高血压时,心脏处于代偿阶段,心脏肥大,左心室壁增厚而心腔不扩张,甚至略缩小,称为向心性肥大。6 离心性肥大:高血压时,左心室代偿失调,心肌收缩力降低,逐渐出现心腔扩张,称为离心性肥大。7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高血压晚期病变累及肾脏,双侧肾对称性萎缩变小,变硬,表面
45、呈弥漫性颗粒状,切面,肾皮质变薄,皮髓质境界模糊。8 恶性高血压:又称急进性高血压,常见于青年,起病急,进展快,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常超过130mmHg,病变以细动脉纤维素样坏死为主,常因尿毒症,脑出血或心力衰竭致死。9 风湿小体:是风湿病变中的一种肉芽性病变,病灶呈圆形或梭形,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小体内常有纤维素样坏死,小体主由Aschof细胞,Aschof巨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等组成,此小体对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10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肌耗氧量骤增致使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11 动脉瘤:指动脉壁局部薄弱或结构破坏后所形成的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12 风湿病:是一种与咽喉部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结缔组织,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13 风湿细胞:吞噬了纤维样坏死物质后的心脏组织细胞。14 疣状心内膜炎:风湿性心内膜炎急性期,病变累及心瓣膜表面,尤以闭锁缘向血流面的内皮细胞,受瓣膜开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