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2017年度近代史期末归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工大2017年度近代史期末归纳.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专题第一专题 资本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帝国主义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对封建社会的回溯 1、经济:小农经济,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造成土地集中和分散。土地的分散是和土地集中同时存在的另一种趋 向。地主和农民间相互转化。财富占有权的非连续性,无疑提供了一种弹性,使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弛缓地延续下 去。 2、小农经济的两面性:遭受剥削的经济,有它悲惨的一面;独立经济,把生产者的收益同自己的劳动联系起来,可 以寄托追求 3、官僚政治:皇帝之下,依照品级与人数的反比,是上下相承,左右相连的一层一层的官僚。 1) 三个特点:延续性、包容性、贯彻性 2) 开始:秦始皇设职授官,政治
2、权力等级世袭中止 3) 人才选拔:科举制度使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4) 封建社会之所以能漫漫绵延的历史原因: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官僚政治可以在社会对流中化解很大一部分社会 紧张。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毕竟是官僚政治而不是平民政治。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又有突出的世袭观 念。 4、宗族和行会 1) 宗族:以血缘为纽带,自成一种社会集体。虽家与家分炊,但同一血缘合成了巨大的向心力。是封建社会最 基本的组织,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官僚政治的基石。 2) 家法也是与国法相通的,罪人同时也是逆子。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族规有时候比刑律更严酷。 3) 个人是被家族淹没的:家国
3、同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中的孝道推广至国家的忠孝伦理秩序, 个人泯灭而国家凸显,个人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个人服从皇帝绝对权威。 4) 宗族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曾经起了巨大的作用。 5) 行会:在城市里,行会是主要的社会组织。行会以工商业中的行业为纽带,是买卖人和手工业者的互助组 织。行会的互助是以限制为前提的。因此,工商业者在接受互助的同时,也接受了控制。 5、儒学定于一尊:天道观念、大一统思想、纲常伦理 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东西方大错位:一种社会变迁现象,“东西方大错位”启动的历史定点:1500 年前后的三大运动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 2、为什么衰世与
4、盛世接踵而至? 1) 世界视阈:东西方大错位民主政治-封建专制,工业文明-农耕文明,先进文化-落后文化,近代科技-中古科技 2) 英国由专制政治转变为民主政治,由封建政治转变为资本主义政治,是实质性转型。政治文明:社会关系 血 缘和地缘的基础地位发生动摇,门第本位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逐渐弱化,官员任用 亲选体制让位于贤选体 制,统治手段 个人独裁逐渐让位于合法的制度和理性化的权威,政府职能 社会动员和整合的能力不断提高, 行政管理越加具有透明度和高效率,政治文化 大众广泛而深度地参与政治;中国始终封建专制。英国政治现 代化宪政化君主立宪民主化 社会政治革命,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社会 3
5、) 中国没有出现那种将经济推向现代化成长进程的突破性经济变化。 4) 中国古代有杰出的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天朝上国观念与奇技淫巧的误区: 5) 中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对西方器物文明的排斥,归根到底在于中国士大夫身上所固有的自大观念和自 恋情结,及其守旧与抗制变革的历史惰性。在行为方式上,中国人习惯于从自己的历史中而非向其他国家去 寻找榜样,未能对正在改变世界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表现出应有的兴趣。 6) 启蒙运动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冲击封建专制主义,使人们思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中国思想 界:万马齐喑,八股取士、文字狱,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
6、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 能发挥个人见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无论在启动时间上,还是内容和深度上,都远远落后于西方。直到 19 世纪末叶,中国才通过戊戌变法揭开了近代民主启蒙运动的序幕。 3、新航路开通、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西方商人热衷于东方贸易。中国占有南洋贸易的优势,对东西方 贸易本握有主动权和选择权。中国在世界贸易由大陆转向海洋的重要时期,却背道而驰,闭关锁国,采取退缩 政策,坐失良机。闭关锁国体制的建立,虽然有防范反清势力、弱化外商和海盗侵扰、阻碍西方殖民势力等意 义,但也有挥之不去的负面效应,诸如限制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遮蔽中国人的视线,阻滞中外之间的 文化交流,使中国远离
7、世界发展的潮流等。 4、康乾盛世中潜藏的危机:人口与耕地的矛盾、人口从稠密地区向稀少的周边地区迁移、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 会危机 三、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与反侵略的斗争 1、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就近代中国而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他们对中国进行的政治 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而且也使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严 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客观上瓦解了中国封建社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如何认识弱国反抗强国军事侵略的民族战争? 1)战争胜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2)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固然重要,但是战争的性质、人心向背、政治动员、战争谋
8、略等,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 2017年秋 HIT 用。 3)任何时候都不能剥夺被侵略者反抗侵略的正当权力。 4)否则,无法解释近代中国人民无数次反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悲壮史实,无法解释百年来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 地、被压迫的落后国家掀起的反抗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入侵、,争取独立、自由、主权的伟大民族解放运 动;无法解释世界历史的发展。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两个并行不悖的趋势:向下沉沦、向上发展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二专题第二专题 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 一、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19 世纪下半叶的时代变化和特征 1、时代变化:
9、1)19 世纪下半叶,处于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长期以来,中国是封建社会和封建帝国,外国资 本主义入侵造成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资本主义处于转型期:处于世界历史上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19 世纪 70-90 年代。特征 是:第一,出现了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出,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第二,资本主义的商品 输出,又加上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 3)处于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半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逐步形成阶段。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 和中法战争等,一步步加深,到 1895 年甲午战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基本形成。 2
10、、时代变化提出新问题和新任务找寻和探索国家的出路 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如何学习西方?如何求强求富?矛盾?还是辩证统一? 1) 要维护国家独立,必须要使国家富强。 2) 向西方学习,是要找寻富强之路。 3) 而要国家真正富强,必须实现民族的独立,要抵御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3、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 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用武装斗争和农民改革的方案来改造社会。 2) 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进行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富强。 3) 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道路实现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二、太平天国运动 1
11、、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 旧式农民战争: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的、传统的农民战争,几千年来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一个高峰 规模 空前 近代(新时代)反封建、反侵略 纲领 2) 新式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 2、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起因和过程:民族矛盾的激化到阶级矛盾的激化。满清政府对外屈膝妥协,对内强化阶级 统治,不断增加赋税,农民负担沉重,农民拿起武器、探寻国家出路。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剧了阶级矛盾 3、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1) 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14 年/18省 建立起与清廷对峙的农民政权 动摇 了封建土地制度 冲击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地方势
12、力兴起 反清起义风起云涌 2) 有力地打击和教训了外国侵略势力; 在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同时,太平天国革命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 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这是历代农民起义 所没有的新的特点。 3) 提出了中国改革的纲领性法案: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4)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具有世界意义:打击了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势力,推动和支持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5) 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间接促使了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制的自立倾向地方势力的兴起和私家军的崛 起东南互保湖南成为近代中国较早开风气的重要地方 4、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 1)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
13、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借师助剿” 以曾国藩 为代表的地主儒生政治势力的崛起团结整个地主阶级对抗太平天国的中坚 2) 主观原因:农民本身的局限性和弱点,小农的保守安逸的小生产意识生产环境的狭隘眼界的狭隘思想的狭隘 太平天国事业历史性的转折少了取天下之志,北京城成了非常遥远的东西 对满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攻势变成了 守势 促长了太平天国内部富贵安荣意识 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和腐朽化;太平天国政权日益封建化和腐败化 反封建封建化 玉玺天王府三纲五常政治等级森严;领导集团内容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天朝田 亩制度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不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际
14、上也是不可能真正推行的。资政 新篇反映了近代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是现代化的建设方案;并非太平天国的当务之急,它是一个革命 胜利后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纲领,而不是一个指导革命战争的纲领;以宗教发动和组织群众 毕竟不是科学的 理论,而是用迷信和天命的思想来动员群众,如洪秀全和杨秀清经常宣布“天父天兄附体”,上帝耶稣附在 他们身上说话。洪秀全用天命思想统治,在南京被包围的时候,粮食短缺,军队不断减少。洪秀全说“我的 2017年秋 HIT 天兵多于水”,天主、上帝会降甘露给我们。不可能调动将士的积极性 对外国侵略者,开始时,因为看到他 们也信上帝,称他们是自己的“洋兄弟”,缺乏对他们的警惕性。 5、太
15、平天国农民战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里,农民是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的,但他们不能担 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这种旧式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 “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 三、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至 90 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和“求富”的旗号,通过引进或采用西方先进 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和近代新式学堂等,以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自 救运动。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 情
16、。 1、洋务运动的背景 1)自强: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忧国之士都借它来表 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现代化一旦在某一国家和地区出现,其他国家或地区为了生存和自保,必然采用现代化之道:洋务运动作为对 外来挑战与冲击的回应,是中国现代化的肇始。 3)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而针对这一侵略力量能做的最有效的自卫,则是以其矛攻其盾,即尽快实现现 代化:洋务运动中“自强”、“求富”体现的是现代化的器物层面,这种现代化是以鸦片战争为外在诱因 的,所以叫外诱型现代化。 4)为什么中国的洋务运动没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立即启动?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区域主
17、要在东南沿海一带。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并没有入木三分地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此时,量变的积累没有达到质变的 程度。正因为如此,林则徐和魏源等有识之士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相反,海国 图志传到日本后却振聋发聩,引起轩然大波。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区域主要限于东南沿海一带,那么在第二 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却攻入北京,直捣中国权力中心的心脏。直到这时,惊魂未定的王朝统治者才真正意 识到自己国力上的虚弱,认识到中国落后的大刀长矛敌不过西方先进的船坚利炮。两次鸦片战争的合力催生 了中国的现代化,此时的外力才真正达到使中国必须进行回应的临界点。 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
18、学为用 1)思想的缘起: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这一命题中,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的先进事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以其所 包含的时代内容,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方向。 2)“中体西用”作为中国应对外来冲击与挑战的最初文化变革方式与文化融合机制,是几代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 现代化思想的凝结。它的提出和系统阐发,至少经历了下面三步:1861 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3)“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是中体西用的雏形;1895 年,沈毓桂救时策 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98 年,张之洞劝学篇系统阐发“中体西用”思想。强调用洋器维护中国的封建 宗法制度。“中体西用,既表述了中学和西学的结合,
19、又规定了中学和西学的区分。中学居于主导地位,而具 有近代意义的西学则只能处于辅助和补充的地位。“中学”是当时中国人熟识的东西,或指“伦常名教”或指 四书五经、或指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概括来说中学就是泛指中国旧有的文化,统归于形而上的道。“西 学”是陌生的东西,被洋务派狭隘地理解为西方先进技术和器物。 3、洋务派的传统本能和认识局限:作为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传统一旦形成就具有延宕性、顽固性和稳定性。更 何况,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又具有高度的同一性,不是说决裂就决裂得了的。在他们身上 始终交织着开新与保守的矛盾心态;他们都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旧时代产儿,传统的东西内化为他们生 命的
20、一部分。尽管在东西文化两级相逢的矛盾中,他们已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新学,但其骨子里始终服膺 传统的文化情结。 4、洋务派的思想情感和人格特质的共同之处:都呈现出建立在对西方制度文明和西方军事威胁双重恐惧之上的矛 盾心态 一方面,他们确信选择性地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因而欢迎技术的引进与 发展,在技术及器物领域是现代化的热心支持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坚信“中体”优越于“西体”,“中 体”能够肩负起维护、传承中华文化独特性的使命,因而他们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热心捍卫者,在制 度和精神层面是现代化的反对者。 5、洋务派遵循“体用式”的精神和物质二分法:精神的进步依赖中国自身的文化(
21、体),但物质的发展则可仰仗选 择性地引进西方的技术文明(用)。“体”满足的是文化主义的诉求,“用”则体现应对外来入侵的民族主 义的诉求二分理论型构的妥协立场实质是要缓解“民族主义的诉求”和“文化价值的诉求”之间存在的根 本紧张关系,既获得心所向往的技术现代化成果,又成全维护传统道德力量和中国文化价值的根本目标。 从哲学上看,这种两分法可能是荒谬的,但是中体西用论的精神是以西学补中学之不足,承认中学不是完 美无缺而有可补之处,这毕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 6、引进以西方的技术现代化成果补中学在器物上的不足对于过去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下惯于惟我独尊、惯于抱残守 缺的中国统治者来说,的确是
22、难能可贵 7、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开始的标志 1861 年“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的标志 1895 年北洋舰队的覆灭 1)发展教育文化,培养人才:学堂、留学生、翻译;发展军事和经济,自强求富:军事工业、民用企、创办新式 海军 8、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评价 2017年秋 HIT 1)应该客观分析,实事求是的评价,不能全盘肯定,也不定全盘否定 2)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为中国现代化开启了道路,有进步意义 3)但其本质上还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 起来。(洋务运动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地位,没有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 4)抵制外
23、国侵略扩张与外国侵略者妥协和勾结“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 1300 万两(白银), 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比如“借师助剿”,勾结外国军队镇压太平天 国。以后在很多真正和外交活动中妥协避战,在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妥协和消极避战,没有阻止中 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5)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第一批近代企业建立(创了很多个“第一”),给民间 资本提供了机会和刺激,也提供了管理的经验、人才和技术。搞企业垄断,侵吞入股的商人的股份,大小官吏 贪污腐败,企业如同封建衙门,其中有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但基本不懂管理,管理不善,很
24、多企业都垮掉了 6)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观念 没有突破封建文化的束缚:打破了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打开了学习西方 的缺口和渠道;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开创了近代的教育留学翻译学堂,风气新。但没有突破 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拒绝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也就是决绝触及制度和文化,仅仅局限于器物 层面 7)为早期出路探索的路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制度变革理念开始萌芽 9、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1)外国侵略者的压制和破坏:他们不愿中国富强起来,更不愿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如果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 来,就会成为他们强大的竞争对手,所以从资金、技术和原料运输等方面压制洋务企业
25、。他们还有很多特权, 比如轮船招商局、纺织器机局等,都竞争不过西方国家。 2)封建顽固派的反对和阻挠:“极端反现代化者”不乏民族忠诚,但其民族忠诚往往局限于以抱残守缺的姿态坚 守文化“我族主义”,从而形成阻滞现代化的惰性心态和抗变心理。 3)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从哲学上看,这种两分法可能是荒谬的,是“一条动听然而错误的原则”。中体的主 导、支配地位,表明这一思想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和封建统治秩序 现代化本质上与封 建专制制度是相容的,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中体西用论难辞其咎。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存在 着“中央帝国”和“天朝大国”的观念,而且这个观念还根深蒂固。在这
26、种观念的支配下,清朝统治者坚信自 己的制度和文化是最好的。可以说,他们没有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明治政府那种向西方学习的勇气和决心。虽然 此间有人提出了变法和改制的思想,但是始终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洋务运动始终停留在技术、工艺、机 器等物质层面,始终没有跳出“中本西末”和“中道西器”的窠臼,从而陷入了军事主义的误区和经济主义的 误区。 4)洋务运动本身的局限:()工矿企业和军事工业数量少 ()封建性、依附性和腐朽性 ,不按经济规律办 事,而按长官意志办事,洋务派的企业不仅具有封建性和垄断性,而且对外又严重依赖西方国家。洋务运动所 带来的经济发展是“依附型发展”西方列强自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
27、让中国真正掌握新技术;聘请的一 些洋技师,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牟利,使企业难以维继。()没有实现“官办”向“民办”的 转变 5)洋务运动领导不力:一般来说,现代化的成功,需要一个条件: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具有强烈的现代化 导向,且对社会控制力强”,“不幸的是,晚清政府是一个既无现代化导向,对内控制力又弱的政权”。 10、洋洋务运动中的人物评价李鸿章务运动中的人物评价李鸿章 1)刽子手: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反映了他的阶级属性;维护清朝统治,是他行动的出发点。 2)卖国贼:绥靖外国人,以签订退让条约换得一时的和平。李鸿章的判断失误 3)现代化的倡行者:有勇于任事的魄力;有对千古变局的时
28、代感;有现代性的变革意识;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或 拓荒者。 11、李鸿章做出错误判断的原因: 李鸿章没有切入骨髓地掌握战争的规律,往往把战争看作是单独的军事行为,或 把经济技术因素看得过于万能了。经济技术因素在战争中时至关重要的。但是,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 素。战争不是单纯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竞赛,而是包括人力、物力在内的各种实力的较量,并与国家的大小、 自然条件、社会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战争的胜负也并不是机械地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对比,在很大程度 上,还取决于双方实力发挥的水平。实力发挥的水平,又取决于人心的向背、政治领导和军事领导的水平。 12、如何看李鸿章签订的条约:(1)他签订丧权辱
29、国的条约,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2)李 鸿章不过是一个省级官吏。(3)他事实上承担了一国之君的责任,这不能不说是世界政治史上少见的。 四、戊戌维新变法运动 1、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 1)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侵略主体的变化 侵略策略的变化:掠夺方式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掠夺规模 2)社会危机的全面迫近 1 甲午战败及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所引发的民族生存危机 2 清王朝的统治制度与传统社 会结构的衰败导致的国家发展危机。3 已经积聚起来的相当力量的现代化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遏,造成中 国现代化进程的危机。 3)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少数人的觉醒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恰恰是
30、这种觉醒,构成了国人继续探 索国家出路不可或缺的思想条件。中国衰败的原因不仅在于器物,更在于制度。 2017年秋 HIT 4)洋务运动为早期国家出路探索路径由器物向制度层面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2、维新派的主要思想及变法活动 1)变法思想推介载体:学堂、书局、学会和报纸著书:众所周知,儒家古文经典不一定是伪造的。而且,历代 封建统治者把儒家古文经典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康有为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公开宣布古文经典为 “伪经”,是“新学”,其着眼点,不在“古”,而在“今”。假如至尊的儒家古文经典都是可变的,那么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变法大势所趋。因此,“新学伪经”之说的功用,是为后来的
31、戊戌变 法张目。作为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也通过这部著作显示出与传统进行抗争的勇气和智慧 2)康有为的托古改制,主要有两条路径:路径之一:康有为强调,孔子作“六经”,目的是要改当时“乱世之 制”,将孔子虚构为变法的祖师。路径之二:运用最能反映春秋真义的公羊传中的两个思想来推介 变法思想。(1)“通三统”思想:夏商周三代的法制并无沿袭,各时代都因地制宜,造出各代的法制。弦 外之音:戊戌变法时代的中国,也没有必要要沿用旧制,也要因时制宜,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法制。蒋 廷黻(2)三世学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外来的进化论使传统的儒术有了全新的意义,而传统的儒 术又使外来的进化论取得了中国的形式。
32、3、戊戌变法的全过程:思想线:抓住了孔子;政治线:抓住了光绪皇帝:一是他不愿做亡国之君,寄希望于通过 成功的变法来实现国家的救亡图存。二是不愿做“虚位之君”或“傀儡之君”,寄希望通过成功变法摆脱慈禧 太后的操纵和控制。 1)1898 年 6 月 11 日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 求,著为国是,以定方向。” 该诏书的颁布,不仅拉开了变法的序幕,而且业也表明了光绪皇帝的决心。 2) 戊戌政变:明定国是诏颁布的第四天,胁迫光绪皇帝颁布三道上谕(1)免去翁同龢的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 勒令回原籍。(2)凡新任二品以上大臣,都要向慈禧太后谢恩。慈禧掌
33、握了大官的任用权,防止光绪帝破格 重用维新派。(3)令慈禧的亲信、兵部尚书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袁世凯 的新建陆军。1898 年 9月 21 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一是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二是宣布废除 维新诏书和新政措施三是革除、逮捕、屠杀维新人士,包括支持维新派的官员。四是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 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维新失败。纽约时报评论:慈禧太后通过一场政变剥夺了光绪皇帝主宰国 务的权力,从此,慈禧太后实行彻底的独裁专制了。 4、失败原因 1)1 存在维新的抗制力量:这表现为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赞同变革的人所理解的变革仍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与
34、少数维新派主张的上升到制度以至于思想文化层面的变法有巨大的分歧。更何况即使赞同在器物层面变革的 人,在整个社会中也仍为少数派。 2)2 制度变革理念未形成共识 3)1 蔑视惧怕人民群众:蔑视人民群众,表现在变革仅依靠少数有教养的人进行。惧怕人民群众,表现在每次上 书中康有为不忘提醒光绪帝,时刻关注人民反抗的危险。 4)2 不敢彻底否定封建主义:在理论上,运用“托古改制”来推介变法思想。从中应看到维新派身上残留的封建 士大夫的痕迹。在经济上,一方面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不敢触动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的土地所有 制是封建制度的根基,这一根基不铲除,新的社会制度不可能建立起来。在政治上,也不敢否
35、认封建制度。政 治变革措施中没有维新派多次提到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这是制度文明的真谛所在,变法 的实践已经偏离原先预设的轨道。 5)3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幻想存在的原因,是维新派对列强的本质缺乏清醒的认识。 6) 4 没有掌握武装:维新派谈论变法头头是道,但一遇到武力威胁,便一筹莫展。谭嗣同就义前,留给后人的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临终语,其实就是维新派失望与无奈心境的真实写照。 7)5 没有掌握政府实权 8)6 维新派对中国国情与变革的复杂性缺乏审慎考虑:康有为给戊戌维新在改革定位上具有“一揽子”解决的特 点。正是这种操切急躁的变革心态,维新派以“一日千里之势”揭开百日
36、维新,“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 而下”。变法维新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5、戊戌变法的意义和价值 1)诉求制度文明的政治变革运动:从探索的内容上看,是制度文明的肇始,具有首创性。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 拿出的又一个救国方案。 2)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运动:“救亡”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客观需要,“图存”是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的 集中体现。维新派甘愿为救亡图存献身。他们选择的是充满荆棘的改制之路,是舍生取义的不归之路。变法与 救亡内在统一,是戊戌变法的显著特点。 3)由救亡所唤起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戊戌变法是有史以来,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 量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
37、想发出挑战。如果说,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层面,其 主要特点是变法与救亡的关系,那么在“思想启蒙运动”层面,其主要特点是:将制度变革与文化变革相联 系。就救亡与启蒙的关系而言,应是救亡唤起启蒙,启蒙为后来革命型的制度变革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失败说明:“中国不能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造,至少不能很快改造”。维新派出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 的需要,对封建文化、旧思想进行抨击和批判,大力提倡新学,传播新学,以新的思想内容、新的形式风格, 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启蒙继续发展 戊戌政变后,维新思潮并未随变法的失败而消失。 2017年秋 HIT 6、戊戌后启蒙思想的推进 1)第一,提出
38、了近代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概念,廓清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主义”和只知道朝廷不知国家的 旧观念,强调要养成近代“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指出只有建立民族国家,才能抵挡列强的侵略而自立 于优胜劣汰的世界,从理论上论证救亡图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唤起民族的觉醒。 2)第二,倡导民权与自由,引入国民与奴隶、权利与义务、自由与平等等新概念,大力宣传国民的自由权利思 想,强调自由者,天下之公理;民权自由之义,放之四海而皆准。 3)第三,提出开民智、育民德的新民思想。1902年,梁启超的新民说,主张以国家思想、进取思想、义务 思想、自由权利思想改造国民精神,铸造“自由、自治、自尊、合群、进步、尚武”的现代
39、民族国家的新国 民, “人”的现代化促进社会的现代化。新民说是继天演论之后晚清最富有影响力的启蒙学说。 第三专题第三专题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1、促成辛亥革命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关于革命的理论:革命是不能创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列 宁 革命形势成熟的两个条件:上层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下层群众不愿照旧生活下去 2)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替代理论,实现的条件:其一,统治者不仅并非过分冥顽不化,而且能够实行相对开明 的统治。这样,社会要求变革的压力,就会始终保持在革命的临界点以下;其二,当以上层不能和下层不 愿为表征的革命形势出现的
40、时候,统治者能够做出适当的让步和妥协,并借此消解和释放民众日益增长的 不满和怨恨,从而依旧使社会革命处于革命的临界点之下。这时,社会改革就具有了社会革命的替代功 能。催化理论:改革常常会唤起广大民众的革命意识,使他们不再容忍旧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改革不但 不能阻止或避免革命,反而还会催生革命。 3)空前严重民族危机:辛丑条约下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合法在中国驻兵,对列强来说,驻兵中国的 意义并不在数量,而是权利。在这种权利下,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 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公使联合驻京公使团:由外交代表而成为内政中的一种强力。它代表了列强的集 体意志,并因此而左右中
41、国社会的政局起伏;经济制裁:中国每一个人承受庚子赔款之苦;严刑逞凶:惩 治首祸诸臣;心里压服,摧毁民族精神:建克林德碑,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各城市,五年内概不得举行 文武各等考试 4)列强进一步加紧侵略中国 5)20 世纪初中国革命形势的成熟,下层群众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1)起义风起云涌,撼动清廷统治根基, 19021911年间,各地民变达 1300余起。()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正式 兴起。()流亡海外的康、梁等人,继续进行反对慈禧太后专制、揭露清朝黑暗统治的斗争。 6)内外压力下,被称为洋人朝廷的清王朝难以照旧统治下去。决定实行“新政”,摆脱统治危机。资产阶级及
42、 其知识分子队伍成长壮大。 2、如何评价清末预备立宪?立宪性质制度变革;立宪动因扑灭革命以自救,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立 宪内容实为骗局,有其名无其实。立宪政体的基础国会没有成立立宪的虚伪性,暴露假立宪、真专 制的面目立宪派离去,满汉官员之间的裂痕进一步扩大,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加大。清末预备立宪 无法改变清王朝专制、卖国的本质。 3、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三个阶段:1894-1911 年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11-1912年 辛亥革命的发动、胜利与失败;1912-1919 年孙中山为坚持民主共和而奋斗。 1)革命: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用武装斗 争的手段,打碎旧的国家
43、机器,推翻 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2)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如图: 3)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a)革命与改良的同一性的一面:改良派 (立宪派)与革命派是同一阶级的不 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分歧, 对立着的双方都在为沉沦的中国寻求 新的出路,都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会地位建立近代化的制度、国家 和社会。革命派和改良派都以“救亡 图存”为自己出世后的第一声的呐 喊,爱国是两者共同的历史起点,反 帝是他们共同的要求。二者对帝国主义的本质都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坚决的反抗宗旨,同样表现出双方固有 的软弱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同是两者共同的奋斗目标
44、。 b)改良派与革命派之所以对峙,主要是如何对待代表封建统治的清王朝:在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君主高 于一切,不把皇帝拉下马,对封建政治势力就会是极大的保留,历史就不能前进。 4、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推翻清朝政府,二是建立民族独立的国 2017年秋 HIT 家。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排满,不是针对一切满人,革命后建立的是汉族为主体,汉、满、藏、回五族 共和的统一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三 民主义的核心,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全国的地价,通过涨价归公、照征地税、原价购买 等办法,逐步剥夺地
45、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实现土地的国有化,还可以利用全国的地产收入发展经济,社会 革命 5、“三民主义”评价:中国近代第一个明确而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和救国方案。体现了半殖民地半 封建中国所要解决的基本任务。没有鲜明提出反帝主张。 6、孙中山没有参加武昌起义,为什么说他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我的政党中国国民党即是在中国战败后 到条约签订前的这段时间,更准确地说是在 1894 年 11 月 24日,由孙中山先生创立。有感于对日战败,中 山先生矢志把中国从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手中解救出来,并将其建设成独立、民主、繁荣的现代国家。经 过 18 年的奋斗,中山先生率领同志于 1912 年成功地缔造了
46、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7、辛亥革命的功绩,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正式建立。 b)明确辛亥革命的贡献:推翻帝制,结束 260 多年清王朝的统治,结束 2000 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的结束;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明确变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d)新的观念:民主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促进了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e)新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 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47、f)社会习尚的改革,推进社会风气的改良: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废跪拜、改称谓,禁止贩卖人口、猪 仔,通令疍户、堕民等享有公权、私权,倡女权; g)工商实业的发展与城市的成长,民国政府振兴工商事业的政策和提倡国货运动,以及志士仁人“实业救 国”的热忱,民国初年出现了创办工商实业的热潮,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近代城市化进程加快。新闻出 版业、图书馆、博物馆、电影公司等面向大众的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各地报刊多达 500 余种,中华书局 等出版机构创办。学术团体纷纷建立:1915 年中国科学社,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自然 科学团体。 8、辛亥革命的失败:南北议和,1911年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48、临时大总统,1912 年 4 月 1 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仿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为抑制袁世凯的野心,乃将原中华民国临时 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使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 9、孙中山为什么将大总统的职位让与袁世凯?(一)从主观方面分析:孙中山不贪恋权位,品格高尚。孙中山对 袁世凯的巨奸面目没有认清。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要致力于民生建 设。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二)从客观方面分析 1列强的压力:拒绝承认临时政府,拒绝提供贷 款,使临时政府处于外交和财政危机的双重窘境。列强看到满清王朝的覆亡已成定局,选择了袁世凯作为 维护其在华利益的
49、代理人。 10、袁世凯为什么成为众望所归之人?袁世凯具备孙中山所没有的一些优势:(1)列强对其“支持”(2)由强大 的北洋军做后盾(3)因为几十年的宦海沉浮经历而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老练而富有权谋并在清末“新 政”中积累了较开明较有革新意识的政治声望和政治资本(4)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社会造就出的政治人物 (5) 中国需要强人:民众一种长期形成的渴望,依赖权威的集体无意识。清廷的迅速垮台,使旧的权威体系 崩溃,出现了全社会的权威真空状态,这使得长期习惯于生活在权威体系中的中国民众,在总体上期望出 现迅速填补真空,免使社会出现大动乱的强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运作的背景和发展模式,确实需要 在初始阶段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进行社会动员与整合,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11、谁是强人?袁世凯:素有“开明”名望、在封建官场混了几十年、精通权术、又有北洋新军实力为后盾和列强 支持为背景,因缘附会,一时之间成了这种众望所归的人物。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自身实力的虚弱, 及其在中国复杂政治斗争环境中的不成熟,自然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权威形象。“革命与民众无关,民众因 而疏远了民国”这一状况的存在。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没有一支革命军队作后盾。“真诚的革命者 孙中山被视为独裁者,伪善的军阀袁世凯被视为中国的华盛顿是不足为奇的”。 12、促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原因?第一,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