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基本知识考试重要归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基本知识考试重要归纳.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化 1 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 城市的形成: 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 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来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3 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不同,还可以把市进 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 4 城市的发展(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西的区别)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制,各朝代都城 规模都很大、布局严整,这些都城都是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超经济的手段,役使人民在短期内 建成的。除了
2、都城外,府、州、县就是不同行政管辖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 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至 17 世纪建立君权专制国家,都城才有较大的发展。中国 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 教堂。 5 城镇化(一节)结合课本看 1)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 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 的过程;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结果。 3) 世
3、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 4)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农业发展(原始动力) 、工业化(根本动力)和 第三产业崛起(后续动力)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吸引。 5) 中国已经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6)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正 确思想:大城市有一个适度规模问题,积极发展小城镇应尽快使其达到适度规模,而不是遍地 开花。这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城市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逐 步形成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的基本方针。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关于周代王
4、城建设的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 2 开封城的扩建(宋代城市规划的新发展和变化):关于改扩建东京(汴梁)所颁布的诏书,提出了改 扩建的规划措施,如扩建外城、将城市用地扩大 4 倍、规定道路宽度、设立消防设施,还提出了规 划的实施步骤等。从宋代开始,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叶的开封城中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 度,这种街巷制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 2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重要的新发展。 3 希波丹姆城市规划: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 城市以
5、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 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例:米列都城 4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人名、理论、主要内容) : 1)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源自于托马斯莫尔在 16 世纪提出的。有 50 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 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到控制以免与乡村脱离,每户有一半人在乡村工作,住满两年 轮换,街道宽度 200 英尺,城市通风良好,住户门不上锁。生产的东西放在公共仓库中,每 户按需要领取,设有公共食堂、公共医院。 2) “太阳城”方案: 康帕内拉, 意大利人, 在 1602 年提出。 居民财产为公有制, 居民从事畜牧、 航海、
6、农业、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由 7 个同心圆组成。 3) “新协和村”方案: 罗伯特欧文在 1817 年提出。 居住 500-1500 人, 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 住房附近有机器生产的作坊, ,村外有耕地及牧场。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共仓库,统 一分配。 4) “法郎吉” 1829 年由傅里叶提出。 名为 “法郎吉”的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 戈定 (J.P.Godin) 18591870 年间,在法国一家工厂相邻处按照傅里叶的设想进行了实践。 5 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 E. Howard)田园城市 霍华德的规划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的,因此在其论 述的过程中
7、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霍华德于 1898 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田园城市的概念: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 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 管理 。 正确认识霍华德的理论贡献: (1)以社会改革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对传统城市规划的
8、挑战 (2)摆脱城乡对立的城市规划观念-“城乡磁铁” (3)城市规划-丰富的想象与务实的精神 6 卫星城理论:1922 年昂温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 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7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区别和对比: A、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 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 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
9、的应该是城市 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 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 和动态性。 3 8 邻里单位的特征、提出者(结合第十八章邻里单位的相关内容) :美国克拉伦斯佩里提出。它以邻 里单位作为组织住区的基本形式,以避免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居住环境带来的严重干扰。住区内 配置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丰富居民的公共生活,促进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邻里单位有明 确的边界,通过步行网络系统将住宅与小学、休闲设施和少量的社区商业等相互联系,并形成一个 开放空间体系,而所有这些都在步行范围内。 这种思想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
10、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 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9 有机疏散思想 (人名、 大概内容) : 有机疏散论是伊利尔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 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基本目标: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把上 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 值。 10 城市设计研究(人名和对应的书,连线) :吉伯德市镇设计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布罗西 等编著的论新技术对城市形态的未来的影响 ;格里斯美国景观的桂冠 ;埃伦雅各布
11、斯与阿普 亚德的走向城市设计的宣言 11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人名和书,连线)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 市的死与生 ;达维多夫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 ;达维多夫与雷纳合著的规划选择理论 ;罗 尔斯 公正理论 ; 大卫哈维 社会公正与城市 ; 卡斯泰尔斯 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 城市、 阶级与权力 ;约翰弗里德曼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认识论的联系 12 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 第三章 城乡规划体制 1 第一部城乡规划法的诞生: 1909 年, 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乡规划法 住房和城市规划诸法 2 开发控制制度
12、: 对于城市规划区“一书两证 “: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于乡、村庄规划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1 永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主 要包含两个重要的概念:1“需要”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 来考虑; 2“限制”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永续发展的 核心依旧是发展。 2 和谐城市(概念) :三个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和谐城 市就是在规划未来发展中应当探寻更为美好的城市生
13、活的理想目标。 永续发展的提出是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生存;而和谐发展则是在永续发展的基础 上,创造更美好、更有意义的人类生存方式。或者说,和谐城市是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于 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模式。二者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4 第五章 生态与环境 1 城市环境的概念: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狭义的城市环境主要指 物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气候、植被、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环境及房屋、道路、管 线、基础设施、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废气、废水、废渣、噪声等人工环境。广义的城市环境除了物 理环境外还包括人口分布及动态、服务
14、设施、娱乐设施、社会生活等社会环境,资源、市场条件、就 业、收入水平、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经济环境,以及风景、风貌、建筑特色、文物古迹等美学环 境。 2 城市环境效应的概念:指城市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合效 果,包括污染效应、生物效应、地学校应、资源效应、美学效应等。 3 城市环境容量的概念: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即城市所在地 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 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 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 经济条件、 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共同作用, 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
15、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 4 城市环境质量的概念: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 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它包括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和各 种环境要素的质量,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生产环境质量、 文化环境质量等。 第六章 经济与产业 1 产业的分类: 1)统计上的分类:1 第一产业,指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 工业原料的部门;2 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 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3
16、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 即服务业。在在国标中第三产业包括 15 个门类即自 F 类到 T 类,48 个大类,为分类最多的产业。 2) 从要素角度的分类: 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知识密集型产业) 3)城市产业功能分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与服务产业 2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会导 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演进。一个国家和其城市的 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演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整个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 2) 工业的内部结构逐渐由
17、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演进。 3)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 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再进一步向以高、精、尖工业为中心演进。 4) 在向区域外输入产业的过程中,逐渐由低附加值产业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演进。 5) 在产业结构的要素密集程度上,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技 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 5 第七章 人口与社会 1 城市人口的动态统计:一个城市的城市人口无时不在增减变化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增长与 机械增长。 (1)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通常以一年 内城
18、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之比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 出生率的高低与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初育年龄和胎数、人民生活水平、 文化水平、传统观念和习俗、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有密切联系。死亡率则受年龄构 成、卫生保健条件、人民生活水平等因素影响。 (2) 机械增长: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 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 机械增长的多少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条件以及国 家对城市的发展方针政策密切相关。 2 城市人口预测的方
19、法:综合增长率法、时间序列法、增长曲线法、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 第八章 历史与文化 1 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和城市发展: 古希腊人主张,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是永远静止不动的, 太阳、 月亮、各种行星和恒星在天球上都是围绕着地球在运转。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就是支持这样的地 心说,他把这种不变和永恒视为最高的价值体现,这样的哲学思想也最终反映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中。同时,通过对自然万象的观察,古希腊人把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抽象为一种空间形象,即无论是 什么样的质量、重量或者材料,古希腊人只关注它的“空间形象”,或者说是几何特征,从而形成 了“几何空间”和“几何图形”的概念。 在城市建设方面,古希
20、腊人提倡合理主义,即遵从自然规律和理性(阳光、和平、健康) ,强调 人本主义思想;城市的形态不一定公式化,但一定要体现出和谐与美感,要给市民带来精神上的抚 慰和幸福感。 古希腊城市可以用一个直观的公式来表达: 哲学思想+几何与数学+城市的公共空间 (文 化核心) 罗马人在希腊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作出了更加卓越的贡献。到了希腊化时代,帝国的概念打 破了小城邦的封建意识,形成规模更大、集权力量更强大的城市,并且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古代的地 中海世界及东方各国。 第十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重点,全看) 1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 规划
21、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2 城市规划的调查工作的三个方面: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 3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城市 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 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当然在一个民主法治社会,这一战略必须建立在市民参与和法 6 律法规的基础之上。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于这一层面。建设控制引导层 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的未来发展利用作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 在的空
22、间的安排。由于涉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所以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必须通过立法机 关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但这一层面的规划也可以依法对上一层面的规划进行调整。我国的详细 规划属于这一层面的内容。 4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 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 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 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 的建筑类型; 2) 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 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形、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 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
23、围和站点位置、 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 坐标和标高; 5) 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 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作为强制性内容。 5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 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 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 对住宅、医院、学校、幼托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4) 根据
24、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5) 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6) 竖向规划设计 7) 估算工作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6 城市规划的审批(内容,由谁审批) :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 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省、 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 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
25、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 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 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 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7 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 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或者镇总体规划,
26、应当将本级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 情况一并报送。 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 织编制,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乡、 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 村庄规划, 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 应当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十一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1 水文地质条件: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
27、度、水温以及动态等条件。 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后两者是城市水源。承压水是城市主要水源。地下水开 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会形成“漏斗”造成水质污染,严重会形成地面塌陷。 对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的项目不应该建设在地下水的上游方向。地下水的流向应该与地面建筑 用地的分布以及其他自然条件一起考虑。防止地下水受到工业排放物的污染。 地下水的水质、水温由于地质情况和矿化程度不一样,对城市用地和建筑工程的适用性应该引 起注意。城市规划布局中,地下水的流向与地面建设用地的分布以及其他自然条件都要考虑。 2 盛行风向与工业居住用地的布置方式: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相对风向频率最小,工业区放在 最小风
28、频上风向,居住区在下风方向;全年拥有两个盛行风时,避免工业区在上风向,一般将工业 和居住区布置在盛行风两侧 盛行风向按照城市不同风向的最大频率来确定。 工业区应该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即最小风频的上风位。 当城市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向时,工业区要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规划楔状绿地插入城市,引导风向;道路系统与冬季盛行风向成一定角度,减轻寒风对城市的 侵袭。 3 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 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4 用地评价的三类: 一类用地: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 需要或只
29、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 分布有一定限制。 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乎难以修建的用地。 5 城市用地的分类和构成: 城市用地的分类: 1933 年的 “城市规划大纲” 中, 明确居住、 工作、 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用地; 我国 1990 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划分为 10 大类、46 中类和 73 小类(居 8 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2007 年根据城乡规划法 ,将
30、城市建设用地分为 8 大类、35 中类和 44 小类(居住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 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 城市用地的构成: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 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 城市用地构成,按照行政隶属等次,宏观上如分为市区、地区、郊区;按照功能用途组合,如分 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等等。 6 各字母的含义(新规范) : R 居住用地 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 A 公共管理和公 共服务用地 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 的服务设施用地
31、B 商业服务业设 施用地 各类商业、商务、娱乐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及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内的事业单位用地 M 工业用地 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 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 W 物流仓储用地 物资储备、中转、配送、批发、交易等的用地,包括大型批发市场及货运 公司车队站场等用地 S 交通设施用地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用地 U 公用设施用地 供应、环境、安全等设施用地 G 绿地 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开放空间用地,不包括住区、单位内部配建的绿地 人均用地指标的比例关系: 参考新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附下: 4.4.1 居住
32、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和绿地五大类主要用地 规划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 4.4.1 的规定。 表 4.4.1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类别名称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 居住用地居住用地 25.0 40.0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 施用地施用地 5.0 8.0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 15.0 30.0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0.0 25.0 绿地与广场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 10.0 15.0 9 第十二章 城乡区域规划 1 区域规划的提出者:惠特尔西 2 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确
33、定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职 能组合结构和地域分布结构以及城镇体系网络系统(三结构一网络) ;提出重点发展城镇及其近期建 设的建议。 第十三章 总体规划 1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 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着共同的规划对象,都是针对一定时期、一定行政区范围内的 土地使用或利用进行的规划,但在内容和作用上是不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土地开发、利用 和保护制定的土地用途的规划和部署,其中保护耕
34、地是一项重要任务。而总体规划则是从城市功能 与结构完善的角度对土地使用做出的安排。因此在规划目标规划内容、规划方法以及土地使用类型 的划分等方面存在差异。 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供 宏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对土地用途的控制保证城市的发展空间。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 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总体规划应建立耕地保护的观念,尤其是保 护基本农田。 2 城市职能的概念: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3 城市性质的概念: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
35、地 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详见第七章 2 5 城市用地规模的确定: 建设用地规模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选取。 详见课本 P269 第十四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 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分为规定性控制指标和引导性控制指标 2 大类,13 小项(规定性控制指 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层数;绿地率;公建配套项目;建筑后退 道路红线;建筑后退用地边界;社会停车场库;配建停车场库;地铁出入口方位、数量和允许开口 路段) (引导性控制指标:建筑形体、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内容) 。 2 环境容量控制的内容和作用:控制内容为容积率、建筑密度、人
36、口密度、绿地率等;作用为 1 在 控规中对环境容量的各种指标控制只是约束底线水平,而不是提供最优方案。只有符合相关环境容 量的各种指标控制, 城市才能保证基本的环境品质; 2 设置环境容量指标, 使土地使用效率和环境品 质达到一定的平衡;3 土地的容积率和人口密度等环境容量指标应当与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相 匹配,以免造成基础设施的超负荷运转,加大城市经营运行的成本。 3 容积率的概念:又称楼板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为 10 FAR,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 Ar 与地块面积 Al 的比值(万 m2/hm2) 。 FAR= Ar /Al 可根据需
37、要制定上限和下限。下限:保证开发商的利益,可综合考虑征地价格和建筑租金关系;上 限:防止过度开发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及环境质量下降。 4 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 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建筑密度=(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之和/用地面积)100% 5 绿地率: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是衡量地块环境质量的重要指 标。 绿地率=(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面积)100% 6 建筑间距: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包含:日照间距、侧向间距、消防间距、 通风间距、生活私密性间距、城市防灾
38、疏散间距。 第十五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 城市道路的分类:1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 ,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 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2 次干道(区干道) ,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 路线;3 支路(街坊道路) ,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 2 城市道路断面的几种形式:一块板(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 ;两块板(由中间一 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 ;三块板(有两条 分隔带,把车行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 3 城市规划交通布局的基本原则:1 各类对外交通运输设施之
39、间,应按其联运要求创造方便条件, 以便于组织水、陆、空各种交通运输的综合运输;2 各类对外交通运输的客运部分应与城市市区靠 近, 联系直接方便; 3 对外交通站场与城市交通性干道系统密切联系, 由干道把城市大量货流的集散 点(如工业区、仓库区、货站、码头等)串联起来,充分发挥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运输效率;4 对 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与城市功能布局密切配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第十六章 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1 各绿地指标的概念和算法: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城市绿化的最基本指标,不仅是人均所需自然空间和生物量的指标,也是 体现城市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城市公园绿地面
40、积(G1)城市人口数量 城市绿地率是从城市土地使用控制角度实施和评价城市绿化水平的指标,是编制城市规划重要 指标。 城市绿地率(%)=(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城市绿化覆盖率指城市建设用地内被绿化种植物覆盖的水平投影面积与其用地面积的比例,包 括屋顶花园、垂直墙面绿化等;城市绿化覆盖率对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小气候和创造良 好的城市景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11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第十七章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1 排水体制的优缺点: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对水体污染严重,但灌渠造价低,又不设污水厂,所 以投
41、资省;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比直排式有了较大改进,但在雨天仍有部分混合污水不经处理直 接排入水体,对水体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卫生条件较好,但仍有初期雨水污染 问题,其投资较大;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投资省,主要用于有合适的地形,有比较健全的明渠水 系的地方,以便顺利排泄雨水。 2 消防站布局的要求: 1 消防站应位于责任区的中心; 2 消防站应设于交通便利的地点,如城市干道 一侧或十字路口附近;3 消防站应与医院、小学、幼托以及人流集中的建筑保持 50m 以上的距离, 以防互相干扰;4 消防站应确保自身的安全,与危险品或易燃易爆品的生产储运设施或单位保持 200m 以上间距,且位于
42、这些设施的上风向或侧风向。 3 管线交叉避让原则:1 压力管让自流管;2 可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3 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分支 管线让主干管线。 第十八章 城乡住区规划 1 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 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 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 聚
43、居地。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 人)相对应, 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 邻里单位的六条原则: 1) 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 交通量少的居住氛围; 3)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 一般邻 里单位的规模在 5000 人左右,规模小的 3000-4000 人; 4)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
44、绿地上; 5) 邻里单位占地约 160 英亩(合 64.75hm2) ,每英亩 10 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0.8km) ; 6)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3 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居住区级 800-1000m 居住小区级 400-500m 居住组团级 150- 200m 4 用地平衡表作用: 1 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分析, 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 2 进行方案 12 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3 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平均层数:平均层数 = 住宅总建筑面积 住宅基地总面积(层
45、)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净密度 =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 住宅用地面积 (%)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 住宅总面积 住宅用地面积(m 2/hm2)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 住宅总建筑面积 居住用地面积 (m2/hm2) 人口净密度:人口净密度 = 规划总人口 住宅用地总面积(人/hm 2) 人口毛密度:人口毛密度 = 规划总人口 居住用地总面积(人/hm 2) 容积率:容积率 = 总建筑面积 总用地面积,即总建筑面积(毛)密度 住宅用地指标: 住宅居住面积定额 (m2/人) ; 住宅居住面积密度 (m2/人) ; 住宅建筑密度 (%) ; 平均层数。
46、6 住区道路的分级: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 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四 级: 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红线宽度不宜 小于 20M; 第二级,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路面宽 6-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 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 1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 10M; 第三级,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路面宽 3-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 采暖区不宜小于 10M; 非采暖区不宜小于 8M; 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路面宽不宜小
47、于 2.5M 第十九章 城市设计 1 中心商务区(CBD) :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 的集中地;一般位于城市在历史上成形的城市中心地段,并经过商业贸易与经济高度发展阶段才能 够形成。 2 圣马可广场: (了解一下不会出大题)不规则形广场 P579 第二十章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1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原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2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与记忆; 文化遗产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资源; 文化遗产保护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础;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 历史名城的保护内容与规划重点:历
48、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有两个方面,在物质性要素方面主要 13 包括:历史城区的格局风貌和景观风貌;与名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形成有联系的自然环境景观; 反映名城空间特征和传统风貌的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群;城区外保存完好的历史村镇,各级文物保 护单位;非物质性要素即无形文化遗产,包括地方民俗、民间工艺、节庆活动、传统风俗等内容。 规划重点:1 制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2 合理确定历史城区的保护 范围, 制定保持、 延续古城格局和传统风貌的总体策略与保护措施; 3 合理划定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4 确认需要保护的传统 民居、 近现代建筑等历史建筑; 5 制定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确定对影响名城历史风貌实施整治的 重点地段,包括需要整治、改造的建筑、街巷和地区等。 4 历史文化街区应具有的特征: 1)保留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物,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 2)具有较完整历史风貌,能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在该地区的历史 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 3)历史文化街区应在城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生活社区,这 就决定了历史文化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 展的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