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第 5 页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找出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诗歌的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懂得诗人由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学习重点: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 预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结合书本P6注释)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
2、、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
3、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熟读诗歌,结合诗后注释理解全诗大意,说得出全诗表达的情感。二、 课堂学习探讨(一) 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关于层次划分有很多观点,请选用自己心仪的,答案仅作参考)( 1-8 )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9-16 )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17-36)抒写思妇游子
4、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四)品读诗歌 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齐读开头八句思考1:诗人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意境:幽美邈远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手法:寓情于景2、思考: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初升。3、再读开头八句,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明确画面: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
5、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理:哲理思考 1、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2、齐读9-16思考: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用原文回答)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讲解: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3、诗人的这种思想
6、,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明确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 讲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7、。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所以作者刚才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们可以称之为“哀而不伤”,因此语调要趋于平缓。4、思考: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高悬。5、再读9-16思考: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个答)明确: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找出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诗歌的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
8、明情” 3、懂得诗人由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学习重点: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学习过程: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本堂课学习: 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1、 齐读17-36思考: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明确: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想家。2、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刻画的这两个形象的诗句?明确:思妇怀人:这
9、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游子想家: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自己却还不能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去?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
10、的树。 3、自读思考:“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明确: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3、 思考:此时月的状态如何? 明确: 西斜,落下。(五) 鉴赏诗歌1、齐读全诗思考: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月。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2、本诗除了运用借景抒情
1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外,在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时,也运用了多种手法,试举例说明分析。 明确: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
12、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 双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此外,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
13、;“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后,烘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3、 说说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明确: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三、 课堂检测及小结四、课后作业1、 写出你所知道的含有江水或落花意象的诗句江水:落花:2、 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和知识积累谈谈这首诗中“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