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教学常规培训讲稿(3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师教学常规培训讲稿(32页).doc(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教师教学常规培训讲稿-第 31 页新教师教学常规培训讲稿普定县实验学校:杨从霞话题引入:驴拉车不前,鞭之,仍不前;再鞭之而卧。一智者伏驴耳语曰:再不起来,派你去学校当老师,累死你。驴闻言,既起,狂奔。新教师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新老师工作尽心尽力,却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以下几点问题与困惑值得深思: 盲目不知道该做什么 茫然不知道该怎样做 盲点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教学工作的进程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基本环节所构成。教学常规的环节主要有:备课、上课、听评课、说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质量检测等。教学常规一:备课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
2、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一说起“备课”,有些老师往往与“写教案”相混淆,其实二者不是一回事。备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道理等的深入理解,以及针对所教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的思考与选择、确定。而写教案,只是对上述理解、思考、选择这一备课过程的书面记录。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听课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
3、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我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另外,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多次聆听新老师的课,感到初上讲台的老师会出现一些雷同的问题。第一种问题是满堂灌。新老师总想在课堂上多讲点,总觉得自己讲得越多,学生也学得越多,结果一堂课下来,自己讲得很累,但学生还是不知道这堂课究竟讲了些什么。讲的内容过多,学生根本来不及归纳思考,昏昏沉沉的,一点要领都没有,这叫“贪多嚼不烂,消化不良”。第二种问题是照本宣科。有些老师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一堂课几乎把书本中的
4、内容,一字不漏地在课堂上背了一遍,这样的课失去了上课的意义,老师功夫没少下,效果就不必说了,这叫“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第三种问题更为普遍,那就是不会掌握一堂课的时间。有时候20分钟不到就没内容讲了,有时候到下课铃响了,问题还没讲完,只好压堂。一压堂学生精力就不集中,根本听不进去你在上面讲些什么,效果很差等等。总之,初上讲台的老师,一定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当场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面对这些常见的问题,新教师该如何尽量避免呢?唯一的做法就是,当你准备登上讲台时,就应该想到如何尽快让学生领会新知识、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如何教会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方法,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在于你有一个怎
5、么样的备课。备课的要求:(一)备教材:广义的教材泛指教学所用的一切材料,包括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科书(亦称课本)、练习册、课外习题集、课外读物以及教学挂图、卡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狭义的教材即指教科书。我们所指的“教材”都是狭义而言的。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明确教材地位、作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练习和作业(包括随堂和课后)。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该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而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把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要点用准确生动的文字加以系统的阐述,是课程标
6、准的具体化。教材一般包括目录、课文、习题、插图。实验、注释等部分,课文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教材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检查学生学业成绩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师要上好课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悉,或对教材中实质性的内容没有吃透,上起课来必然穷于应付,教学效果不可能好。所以说,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主体部分。2研究教材的步骤(1)浏览全套教材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全套教材进行粗读,浏览一遍教材的主要内容,了解全套教材共有几册、几单元,分布在哪些年级学习,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从整体上了解全
7、套教材的概貌,把握整个教材的结构体系。这样就可以增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序性和整体意识,备课与上课时就能瞻前顾后,不至于重复讲解,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自己对教材的整体认识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教材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2)通读某一册教材在浏览教材的基础上,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就要通读所要教的某一册教材。通过通读全册教材,全面了解全册教材有哪些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各个单元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是什么,从而正确地把握教材的深广度,领会编排或修改的意图。这样就可以为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钻研某一单元教材、某一章节教材作好准备。(3)细读某一单元的教材一个单元的教材
8、是相对独立的一块知识,教师在单元备课时,不仅要对本单元教材细细读懂,清除障碍,而且要分析其内部结构,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个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以至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就可以在教学时不仅要求明确,重点突出,而且可以前后联系,上下连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4)精读即将施教的具体教材对即将施教的教材要认真阅读,细心分析,深钻细研,逐字逐句推敲、研究,做到“字字落实”,从而明确以下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什么?要使学生学会哪些基础知识?熟练哪些基本技能?培养什么能力?进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本节课教材有什么内在联系?教材的重点是什么?学生最难理解与掌握的问题是什么?突破难点的
9、关键是什么?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各个例题、习题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搭配使用?(5)精心组织教材、处理教材教材内容是按照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来编排的,教学时教师不能把教材结构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要着重考虑以下问题:怎样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组织好旧知识的复习,创设好学生接受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课题如何引入,新旧知识怎样衔接,新知识怎样展开,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怎样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程序,先讲什么
10、,后讲什么,详讲什么,略讲什么,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关键如何抓住,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怎样根据反馈原理选择和安排好层次练习,使听、说、读、写、算等技能训练落实到实处。怎样根据学生实际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得到渗透。(6)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教师在认真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并注意经常积累资料,以帮助更好地吃透教材和补充教材。参阅有关教学资料和积累资料贵在经常、持之以恒。教师平时要像蜜蜂采集百花花蜜一样,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收集点滴教学资料,为上课做准备。要不断
11、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汲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经验。教师钻研教材、积累资料,决不是限于某一时期备课的要求,而是要精益求精地不断进行。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每节课的备课笔记后面留有空页,以便上课以后及时记录课堂中所发现的、而在备课时未曾料到的情况,包括教材阐释的精当、学生思想上的火花,或者思路上的障碍等等。注意积累资料,有助于改进教学,使教学更为丰富、精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可说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以上钻研教材的六个步骤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备课时也不是一定要按部就班,不同教龄、不同水平的教师应重点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二)备学生(学情分析)1备学生,明确教学难
12、点、深广度和容量。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后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谓备学生,即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的实际,主要指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计算和实验能力等。有些问题,教师主观认为学生是应该懂的,备课和讲课时不大重视,但学生实际知识基础恰好在这方面有缺陷,造成教学效果不好。有些问题,学生容易误解,因而引起混乱,是教学上的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并估计到,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突破。了解学生实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历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批改作业,与学生交谈辅导,测验考试,课堂提问等,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同一年级不同的班相同的
13、教法,学习相同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会有不同。所以在一个班可能受欢迎,另一个班可能反映内容太浅,信息量太少,吃不饱。因此,应了解和根据所教的班的学生实际,针对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依靠已有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我们还会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教师由于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课,写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懂
14、装不懂”。【案例】小学一年级学习“a 、 o 、 e”的课堂片段,教师在课堂上刚出示教材上的图画时,许多学生口中就发出“ a a ”的声音,教师很严肃地立即把图片藏在身后,组织教学,等大家安静后又拿出图片,下面仍有“ a a ”的声音。师:图上画的是什么?生:“a”。师:老师问的是图上画的是什么。生:医生在给小孩看病。师:医生在给我们看嗓子时,让我们发什么音?生无序地回答:a a 师:图下的这个字母就读(还没等老师说完,学生又读开了)师:看看谁的嘴巴最严。听老师读。(范读 a 后,学生齐读)以下学习“ o 、 e ”的情况类似。上述案例中,尽管教师精心创设了导入情境,但整个设计还是把学生当成一
15、张“白纸”,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状态熟视无睹,甚至学生都说出了“a”,教师却急于回避,让学生“懂装不懂”,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真是应了“心中有书、目中无人”这句话。这样的课堂乍看,是学生不听话,教师没有灵活控制好课堂,可仔细分析,根本原因是教师备课出了问题: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已有知识基础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只是教材的逻辑起点而非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后经调查发现,此班学生在幼儿园时,大部分都已经学过拼音,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假如教师备课时能了解这一情况,因势利导,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加以改进,如变教师领着齐读为会的学生领读,既承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利用了一年级小学生愿意
16、表现的心理特点,教学效果定会比上述案例好很多。【案例】课一开始,教师就出示:把 8 个苹果分成 2 份,怎么分?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圆纸片当作苹果进行操作。生 1 :一份是 1 个,另一份是 7 个。生 2 :一份 2 个,另一份 6 个。生 3 :两份都是 4 个。师:还有吗?生 4 :一份是半个。另一份是 7 个半。(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此时有些学生已经在笑了。)生 4 欲作解释时,却被教师抢先问了学生:这样分对吗?很多学生笑着答道:不对!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生 4 的答案是否正确,看到学生整齐的回答,也没有作出评价,继续开始教学课后出于好奇,与生 4 作了交谈,发现这个学生平时在家里,妈妈怕他
17、一个苹果吃不了,都是他和他的妹妹每人平分半个吃的。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把 8 个苹果分成 2 份,一份是半个,而另一份是 7 个半,确实是个“意外”。在多年的教学中,也不曾遇到过这样的事。这与众不同的分法,显然教师对此并不赞同。反问其他同学是否赞同,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诱引下,已形成了思维定势,自然反对,于是很顺利地成为教师的帮手。现在看来,虽然生 4 有点“钻牛角尖”,但说他分得不对是肯定不恰当的。假如现在否定了他,那么将来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又如何解释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呢?先不谈这位老师没有信任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没有给学生充分解释的机会,这个案
18、例也反映了教师在备学情分析时的漏洞,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别经验和个体差异性,连这样的分法都没有考虑到,怪不得在课堂上会急急地否定。由此可见,根据学习者的起点状态进行教学,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开始之前将你所面对的学习者看作一无所知,是十分荒谬的。每一个学习者都是把他原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到新的学习过程中。若忽视对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学习内容的确定就会脱离学习者的实际。如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高,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就会降低教学效果,使学习者在高难度的学习内容面前望而却步;如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低,也脱离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使学习者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劳
19、动,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比较准确地确定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备教法、学法何谓“教法”,它是指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采用的工作方法。学法则是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教法是解决教师教的问题,学法解决的是学生学的问题。教法和学法统称为教学法。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老师的教法通过学生的学法来发挥作用,而学生的学法是在老师教法的指导下,通过教学过程来形成的。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它们有机统一,并生并存。它们的区别因为它们的紧密联系而并不明显,并且同一种方法,有时既可以做为教法,又可以做为学法,比如:发现
20、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因此,不少教师常常无法明确区分教法和学法。笔者认为:主要体现老师思想行为的方法即为教法,而侧重于表现学生思想行为的方法则为学法。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虽然也有“教法”和“学法”之分,但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教法”方面,单纯的关于学法的理论探索或经验总结并不多见。所以在通常的认识中,我们大多将“教学方法”理解为“教法”。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还有一些特级教师所创造的独特的教法,如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等。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有:观
21、察法、学思结合法、读写结合法、学练结合法、合作探究法、发现法、质疑法等。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又如何备好教法、学法呢?首先,要在头脑中建立教法及学法体系,做到运用时心中有数。教师应该明确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特点和最佳运用范围,在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时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一节课中,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情况是少有的,往往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有备教法和学法时,则可以只写主要的,而不必面面俱到。其次,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均要以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这前提。不深入挖掘教材,便找不到文本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情愿培养点,教学的目的任务便不明确,教学法的选择也是盲目的。而对于学
22、生来说,教师要知道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了解他们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只有根据多方面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法和学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第三,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要具有艺术性和可操作性。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要自然巧妙,恰到好处,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完美效果。教师要善于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将学法融于教法之中,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所谓可操作性,是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切实可用的,便于完成教学任务,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第四,努力探索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法。由于许多老师平时不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又不善于反思总结。“一种经验,一种方法,教一辈子。”虽然有
23、些夸大其词,却也是不少老师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探索,教育是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追求。作为一名教师,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必须学会通过学习,转变自己的观念;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认识;通过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通过总结,创造自己的特色。唯如此,方能使自己的教育人生熠熠生辉。二、备课的形式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备课活动中,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备课参与的人数、备课的先后时间,我们把备课形式分为
24、以下几种:(一)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来分,一本教材要划分出合理的小单元,就必须了解整册教材的大框架;要制定出每个具体的单元,又必须深入到每个具体的例题中,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教材的宏观、中观、微观这“三观”备课。1学期备课学期备课,是指对一个教学阶段所授内容的宏观把握,属于宏观备课。开学伊始,在通读教材、课标的基础上,明确教材的指导思想,掌握全书的知识结构以及前后单元的内在联系,确定总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时间安排上做好阶段性授课、平时测试、复习等的书面计划,制定出切实可行、较为全面的教学计划,为阶段性授课拟定一个初步框架。学期教学计划(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所教
25、班级学生情况分析、实施计划的措施等,)2单元备课单元备课其实是处在对教材的中观,它是三“观”的核心与纽带。它是以整册教材的全局性为规划背景,以具体例题为规划线索,配合教学时、学生实际等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形成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小单元,成为全局局部细节三部分的联结,最终实现教学任务的达成。比如一、二年级的教材中,老师们看到教参上为个别重要的新授课只安排了一节课,相配的练习册上的作业与本课时的教学要求不是很吻合等问题,就可以利用单元备课进行调整、规划,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从全局上统筹,合理划分单元,合理配置单元内的每课时,让学生的有效学习贯穿在每节课中,每个单元中,最终达到本册的教学目标。单元备课
26、(一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等。)3课时备课课时备课,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设计的具体细节的备课。课时备课根据教材总的指导思想,深入到教材和教法的具体细节中去,挖掘教材,研究教法,理清思路,从知识到方法逐一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内容的自然引出、核心问题悬念的设置、突破重难点方法的选择、抓住主题归纳小节以及课后练习题的点拨等等。设计的主题就是如何紧紧抓住学生的思路,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贯穿在45分钟的课时教学活动中,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前编写的教学案例,课时备课属于微观备课。宏观备课、中观备课、微观备课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先“宏”再“中”
27、后“微”有利于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是对整体教学阶段具有方向性、计划性、超前性的备课,是具体教学细节备课的指南。合理运用,做到胸有成竹,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才能在富有感染力的气氛中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二)根据参与备课的人数来分,可以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1个人备课教师的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基础,我认为个人备课要遵循以下四条:第一,要根据学科教学计划的要求,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这是备课的基础。第二,要在确定双基目标的基础上,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教育及每节课目标要求,这是备课的关键。第三,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学习方法和意志,有针对性地激发
28、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备课中不可忽视的。第四,要在全面掌握全局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程序。对讲授的内容、基本训练、教学方法、教具使用、复习提问的内容、板书设计、作业选择等,怎么设计、怎样安排、都要周密计划好,使教学成为有目的的系统活动。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写出课时计划,这是备课的重点。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措施。集体备课是在教师个人独立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集体交流的,在教学、教研中应该发挥备课组或教研组的集体作用。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确定每次备课组或教研组活动的主讲人。主讲教师应事先准备,拟定近阶段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再在集
29、体备课的过程中,各教师拿出个案,进行一人主讲,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对课堂中学生主题性的凸显、能力的培养、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然后再对个案进行修改,变成一个比较优秀的教案。这样的交流修正,使每位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识风格的教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学常规二:上课“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一、上课常规要求1.任课教师必须提前候课,预备铃响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用目光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发现学生缺课要及时弄清情况,正式上课铃响后准时上课
30、,下课铃响准时下课,既要确保一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又不得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2.课前要做好上课的相关准备,包括复备教案,准备好教材、资料、教案、教具、课件,调试好班班通设备等。不允许出现不带教科书和教案进入课堂或中途离开课堂取教具等行为。3.传授知识要准确无误,课堂环节要设计合理,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有效地利用好课堂40分钟。板书要工整、规范、美观、大方。4.要充分发挥电教、实验、演示等多媒体教具的直观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课堂练习密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5.教学态度要和蔼,语音要适中,语速要合理,姿势要文明。课堂上要努力避免声
31、音太小、一个音调、有口头禅、吐字不清、语速太快、方言土语。肢体语言要丰富,善于激情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课堂教学按计划(教学设计)进行,当堂内容当堂完成,不得提前或超后完成教学任务。每节课的要求可以用27个字概括: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7.教师不得坐着讲课,不许在课堂吸烟、喝水、接听或拨打电话,严禁酒后进入课堂。8.要尊重、爱护学生,不对学生出言不逊、讽刺挖苦,不准把学生赶出课堂,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二、上课“六忌”一忌“盲”。新教师上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盲”,即教学无目标。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明
32、确的教学计划,教学比较随便,课堂教学时间把握不准,教学方法缺乏,课堂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教学无重点、难点等。新教师上课,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安排教学过程。其次是要认真设计教学细节,让细节凸现你的教学精彩。二忌“慌”。新教师上课没有什么经验,课堂上往往比较“慌”,不能静下心来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堂上丢三落四,如忘记写课题,忘记评价学生,忘记教学内容,忘记教学环节,过度生硬,有时脱节,板书出错,遇到突发事件不知所措等。面对这种情况,首先不要慌,要冷静,要沉着。在冷静中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忌“快”。新教师上课常常不顾学情,一“快”到底。表现为上课只重视教学
33、设计的执行,却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按照设计好的教案上课,一上课就按照教案写的一讲到底,并且速度较快,有时连学生听都还没有听明白,教学就进入了下一环节。掌握教学节奏,做到张弛有度,是需要不断修炼的基本功。四忌“灌”。“灌”即“灌输”,教学时,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尽管新教师在师范学校时,学习了不少新课程理论,懂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面对具体教学实际,往往还是采取了简单的灌输。这种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效果差。新教师要多研究教法,变“灌”为“引”,多让学生自己学习。要知道,学生的能力只靠教师讲是讲不出来的,要靠学生自己学,自己练。要以学定教
34、,顺学而导,切忌强行“灌输”。五忌“乱”。新教师上课,一会儿多媒体展示,一会儿小组学习,一会儿比赛辩论,一会儿作业练习,使得课堂“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虽说不是线性的,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还是有一定规律的。新教师上课,不要只关注课堂的“热闹”,形式的新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有序组织。课堂上不能不要纪律,不能不要秩序,不能不要方法,更不能想当然。每门课程有其教学规律,我们不能违背。所以,新教师要按照学科学习规律,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一步一步地实施,做到过程清楚,循序渐进。六忌“多”。新教师上课,往往按照教案贪多求全,
35、面面俱到。如教学结构上的样样齐全,哪个环节都不能少;知识传授上,每个知识点都讲到;教学手段上,多媒体、小黑板、自制教具等样样用到。仿佛课堂就成了堆积这些内容的“战场”。讲得多,并不说明知识就丰富;教具用得多,也不证明教师能力强。新教师上课要学会取舍。课堂上,教师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等,都要有所取舍,要使教学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课堂教学艺术1.语言艺术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1)精确性(2)启发性(3)趣味性(4)灵活性(5)鼓励性(6)公正性(7)宽容性教学语
36、言问题:(1)教学语言太过随意案例: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段中,学生在让学生自由读之后,引导学生汇报:看看课文给我介绍了哪些知识?解析:其中的“我”指谁,不清楚,如果指教师个人显然不妥,根本没把学生放在眼里,若指学生,一个班级也绝不单单就是一个人。案例:一年级学习拼音j q x,学生掌握了jia、qia、xia几个音节后,教师让学生当即组词说话,一生说到“qia”音节时,组词“qia人”,教师不假思索地追问了一句:“在学校里能不能掐人?”生齐答:不能(一本正经)此环节便带过去了。解析:我们来想一想这一环节,教师是否有误导的嫌疑,“在学校里不能掐人”,那“在家,在校外”,是否就可以了呢?依照这位教师
37、的话推理下去,那就是行,聪明的孩子是不会想不到吧?(2)教学语言不够严谨案例:一位教师执教赵州桥一课,理解第二段中的赵州桥的长、宽时,“长50多米,有9米多宽,”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随即作了比较,说“50多米,比这间教室还长,9米多宽比这间教室还宽”,事实上一间教室的长约9米,宽约6米,比较二者宽倒还实际,也贴近,可比较二者之长,相去就太大太远了,教师的形象化引导比较,在此看来还不如不说为妙,说后反给学生误导。(3)教学语言缺少美A.语言是叫卖声:唉!同学们抓紧认!抓紧认啊B.让人无法接受的表扬 2.板书艺术板书就是教师随着教学的进程通过文字、符号、表格、图画等形式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形
38、象地展示出来的“微型教案”。(1)板书位置的规划(2)板书形式的设计3.课堂导入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如同一台戏剧的序幕,一篇新闻的导语,也好比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歌唱奠定了基础。(1)故事导入法案例: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就根据小学生天性喜欢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编这样一则故事引入新课,有一天,唐僧师徒走了很长的路,天气又非常炎热,他们觉得又饥又渴。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西瓜来解渴,不久,猪八戒全身汗淋淋地抱着个大西瓜回来了,唐僧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四分之一。”猪八戒听了满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该多分一点给我,我要吃五分之一”。悟空听了
39、直笑,马上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这时,唐僧边拍着八戒的脑袋笑着说:“傻瓜、傻瓜。”故事讲完后,我就问:“同学们,唐僧为什么说八戒是傻瓜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就使学生徘徊在知与不知的矛盾圈内,产生了很强的求知欲,很快就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2)谜语导入法(低年级)案例: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让学生听录音,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在学生猜出谜底后再导入新课。(3)以旧探新导入法任何一种新知识,都 是从旧知识中发展出来的。根据心理学的迁移规律,当新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识作铺垫,形成正迁移。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我先出
40、了一道一位数的乘法算式:“57 214”让学生解答,学生完成后,我再用彩色笔在上面的算式里添多一位数,使算式变成:“1527 2134”然后问:现在算式变成了几位数呀?在学生答两位数乘两位数后,马上问:那怎样计算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位数的乘法。(4)设疑导入法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导入设计为:(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数“321”)教师:请大家算一算,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计算)教师:请大家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迅
41、速地判断出哪些数字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学生有些不相信,自己出数,并计算)教师:谁先来?学生:2907866教师: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一定是你们家的电话号码!(学生点头)教师:你们家的电话号码不能被3整除。(学生惊讶,鼓掌)教师:你们能不用计算,一下子就准确地说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一个个摇摇头,都补被难住了)教师: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了。这个别开生面的导入,表面上看朴实无华,仔细品味一下,顿觉精妙无比。整个导入过程一环扣一环,当学生看到教师对自己所报的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感到十分惊讶,这时,学习的欲望就被激发了。再随着教师的
42、一句:“你们能不用计算,一下子就像老师一样准确地说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摇摇头。此时,掌握学习新知识便 成了学生们最大的厚望,真正实现 了-时至花开,水到渠也成。(5)操作导入法摩擦起电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参与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组织学生用小刀切土豆,切下第一刀时,引导学生感知“面”,竖着切下第二刀时,引导学生发现两面相交的“棱”,再切第三刀后,出现三条棱相交的“顶点”。这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三要素“面、棱、顶点”的概念,在引导学生操作中建立起来,并自然而然进入新课。(6)悬念导入悬
43、念导入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利用悬念激发人的好奇心,引发思考,启迪思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总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使人困惑,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状态。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时,就是先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布满疑团的故事:教师:“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可是他上过一次当,受过一次骗。” 悬念已成。 学生:“上的什么当?他还会受骗吗?” 教师:“这个骗他上当的就是汪伦。” 同学们面面相觑,悬念更悬。 教师:“汪伦是安
44、徽泾县的一位隐者,他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崇拜李白的为人,知道李白爱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还了解李白三山五岳寻芳遍,一生爱把名山游,于是写信给李白,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千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教师将“桃花”和“万”字写在黑板上。教师:“李白和汪伦素不相识,接信后,连忙赶到汪伦那里,汪伦解释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没有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一万家酒店。”教师在黑板上“桃花”后加一“潭”字,在“万”前加一“姓”字,这里就反转突变了。 教师:“后来,李白与汪伦谈论得很投机,李白离开时,汪伦送了马和布,还同村里人一同送行,李白很受感动,就写了这首诗。诗末说:桃花潭水深千尺,
45、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要是不上当,就没有这首好诗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故事听懂了,诗也记得了。创设悬念要恰当适度,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设置,不悬则无念可思,太悬则望而不思。只有巧妙而适度的创设悬念,才能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去思、去探、去说,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4.课堂应变与控场艺术大概没有一位老师不希望每一堂课都顺顺当当地完成,也不会有哪位老师希望讲课成功而又不做充分准备的。然而,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学生热情、默契的配合,单是一厢情愿,往往不能把教学搞好。客观事物千变万化,课堂教学也总处于变化之中。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对象,上课时的情境等
46、诸因素的不同,教学活动便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要是不顺利时,比如遇上了突发事件,遇上了意想不到的学生提问,遇上了学生的恶作剧,遇上了课堂纪律特别差的班级,教师应该怎样应付?能否应付得了?能不能扭转局面,使自己摆脱窘境,保证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这是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以及个性修养的全面考验,也是对教师的应变与控场能力的挑战。应变与控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应变能力与控场能力,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强,又善于运用,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教师都能应付自如;如若缺少这种能力,对付不了意外情况,那一堂课的教学便完了。应变、控场的能力,来自教师的思想、知识修养,来自教
47、师的清醒、冷静,来自教师敏捷的思维、过人的口才,还来自教师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有关如何培养应变、控场能力的问题,我们不打算涉及,这里只就如何应变与控制场面,谈点方法,介绍一些同行的经验和自身的体会。1.控制感情,万勿发火 凡在纪律松散而又不听管教的班级上过课的老师,一般都会觉得“头痛”,这不仅因为教学过程艰难,而且还因为教学进度常常受到影响,教学目的难以达到。为此,有的教师不愿到差班上课,或者一上课就常常“发火”。我们不赞成老师的这种态度,而希望老师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时,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千万不要对学生发火。某中学一位老师的处理方法很好,对我们很有启发。这位老师教高一语文,对象是一个差班的学生。一次,他上公开课,讲课时间恰在体育课之后,又是上午的第四节。预备铃响过,课室里还是热闹非常,说笑逗打,混乱不堪。班主任在门口大喊安静,来听课的老师也帮忙维持秩序,可学生依然如故。上课铃响了,许多学生根本没听到,甚至连老师走上讲台他们也没看见。看来这堂公开课大有上不成之势。然而,结果课还是顺利地进行下去,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位教师是怎样运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