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广告设计与创意——以互动广告为例(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广告设计与创意——以互动广告为例(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广告设计与创意以互动广告为例-第 9 页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广告设计与创意 以互动广告为例【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动广告的创意已经突破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情景式互动,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本身的情节和环境当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乃至产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创意的特性及其三个基本要素,提出了互动广告创意的一些方法。针对新媒体时代互动广告的思考,为其成功实践做一定理论准备是本文的目的所在。【关键词】新媒体;互动广告;创意;一、 引 言互动广告,即新型的网络广告和建立在计算机视觉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基础上的感应式
2、广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动广告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情景式互动,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本身的情节和环境当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乃至产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的创意则要求广告创作者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一定的场景或情节设计, 使广告中的产品更真切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与不同的受众产生不同的独特互动和联系,从而使受众获得独一无二的参与感。互动广告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广告发布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与关系发生了转变随着互联网、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只要有终端设备,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一个数字终端。在传统媒体时代,广告主发布广告
3、之后,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反馈信息,而在互动广告中,广告发布者可以在广告发布后实时获得反馈信息;广告受众也可以随时发布自己对产品、对广告本身的看法和观点,随时进行信息反馈。广告主和受众都有双重身份:既是广告的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双方互动,相互影响,二者越是能够影响对方,广告的互动性越大。(二)受众对广告的参与性和控制性增强信息互动的核心在参与性和控制性,就是指具备互动这一特征的媒体的使用者不仅可以影响媒体体验的形式和内容,还可以影响媒体信息呈现方式。广告受众对广告内容的控制欲是一贯存在的,只是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形式,无法给与受众这种潜在欲望以实现的条件。在数字新媒体条件下,数字新媒体背景下,
4、受众对广告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众可以决定是否要观看这个广告,可以主动选择和接受广告的内容,包括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样的方式观看广告。二是受众可以在广告活动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新的内容,这些观点和想法本身都可以成为广告的一部分。(三)受众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动广告并不是在数字新媒体时代产生的,在传统媒体时代,互动广告就已经存在。当时是由于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受众对广告反馈的效率受到限制。数字新媒体的出现,给受众提供了一个高效率的信息反馈渠道,受众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反馈,不受时空限制,且使用简便。反馈的内容能够完整、快速、有效的被广告主接受。二、
5、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创意的基本要素新媒体的数字化、互动性和时空自由性的三个特征,为互动广告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使互动广告创意从传统媒体环境下简单的情景互动设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延伸到网络广告这一领域,并在技术上更加依赖计算机系统和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在传播机制上,将互动这一环节由传统媒体中单向输出到受众接收再到反馈,变成网络上双向和多向的交互式沟通,凸显了互动的本质意义,提高了传播效果。这种以“交互式沟通”为本质的互动广告创意必须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互动机制在进行互动广告设计之前,首先应该确立一套完整的互动机制,包括互动目标的确立、互动内容的构想、互动媒介的选择和互动效果的
6、预测四个方面。1. 互动创意的目的性。即互动目标,非互动性的广告创意构思一般以单向传播为主,而互动广告创意则要改变创意视角,从受众的角度进行切入,考虑受众在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到或者体验到什么,以此为目标进行逆向思维的创意。2. 互动内容的构想。这是互动机制中最重要的部分,互动内容的构想直接影响到互动效果的好坏。这就要求在构想互动内容时必须突出受众最感兴趣的信息,加强互动创意的趣味性、情节性和规则性。3. 互动媒介的选择。即选择何种媒介承载创意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例如要想达到及时快捷、受众明确的目的,就可以选择手机媒体;咨询式互动广告则适合在数字电视上投放;而一些文本链接式的或浮动广告则多选
7、择在网络上投放等。4. 互动效果的预测。在创意进行投放之前,结合目标受众对互动可能引起的反响进行简单的预估,可以参考相关类型的互动广告的效果,也可以在投放之前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客户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二)体验式设计体验是受众在互动过程中呈现的一个主观状态,即不管最后受众是否被广告所影响产生购买行为,他都已经参与了这个过程,并获得了一定的感受。而不可否认,受众的体验感越深刻,所获得印象也就越深,广告效果也就越明显。就像斯科特麦克凯恩曾经提出: “创造一种独特的氛围,用一种令人感到赏心悦目的方式来提供服务,你的顾客为了这种舒适的过程而愿意为之付费。” 这就要求体验式设计应该以受众视角为第一视角,通
8、过创建情景、塑造氛围,使受众能够在这个情景中展开活动,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和情感上的体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需要提供给受众足够的信息和逼真的细节,这样顾客才会在获得主观感受的同时,注意到商品的特性和品质。(三)个性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创意的极致就是关注到每一类受众中的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从而展开极具个性化诉求的创意。这种个性化往往体现在互动形式的个性化。例如,三星GALXY S4手机在街头展开了一系列个性化的互动设计,即路人只要在各种干扰下盯住屏幕一定时间即可获得三星手机一部。类似的设计在国外很常见,在人来人往的街心,面对众人的旁观,感应式的互动机器会对你提出各种让你瞠目结舌的个性化要求,跳舞、
9、跪拜等等,无不引发众人好奇和惊叹,在彰显个性化的同时也达到了互动广告创意的目的性。(四)人性化传统媒体环境下衍生出的“传者中心论”,使信息发布者很难照顾到受众的感受,而“新媒体”的普及使得每一位受众都成为了潜在的焦点,由此,当前环境下的广告更多的关注到受众本身的感受和态度。对于互动广告而言,要使受众获得愉悦的体验和难忘的感受, 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人性化元素,无论是界面设计、活动规则还是操作流程、情节设计都要考虑到以受众为中心,以他们的可参与性、可操作性和舒适性等因素为首要前提。(五)震撼力虽然早在2007年就有人用SPT理论(即可搜索性、可参与性和可标签化原则)更新了原有的“ROI”创
10、意评价标准,但在这个充斥着各色广告的今天, 互动创意的震撼力和吸引力依然不可或缺。这种震撼力是以往传统互动广告所不能及的,传统意义上互动广告的新颖性主要依靠视觉就可以完成,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广告不仅仅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持,且需要受众的视觉听觉和肢体的参与,这种互动下的震撼力是触及整个身体和思维的。受众会惊讶于互动过程中技术带来的独特体验,会好奇, 会思考,会有喜悦和紧张感,因此一则优秀的互动广告应该以完备的技术和适度夸张的表现设计为基础,带给受众从未有过的震撼力。三、 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创意方法“ 互动广告创意突出的一点是将创意的空间和主动权下放到受众手中。”而这种创意性直接体现在“互动”这
11、一环节上,广告人员在进行创意构思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营造一个角色互动的环境,要从广告接收者的角度出发,使广告成为连接受传双方的桥梁, 通过广告本身与受众沟通,使受众对广告中场景、元素和情感产生共鸣,有一种置身其中的融入感,从而加强受众对产品的好感和增加印象。(一)从AIDMA到AIDEES 传统的受众接受广告信息的处理模式是AIDMA,即注意兴趣欲望 记忆购买行为。而新媒体环境下广告相对传统媒体下的广告则突出了受众主动参与的过程,由此日本电通广告公司提出了新的AISAS模式,即关注兴趣搜索购买分享。受众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多媒体资源对感兴趣的产品进行主动性的关注和搜索。而此时的互动广告则在此基础上
12、更加突出产品与受众的互动,因此互动广告创意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兴趣和记忆之间加入体验的过程,使顾客更真切地与产品进一步接触。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模式AIDEES:关注兴趣欲望体验 热情分享。该模式明显突出了人们对于体验的需求。这其实给创意设计者提供了一种设计的思维方向,即突出互动环节,强化体验设计。针对突出互动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为受众提供不同的互动模式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其迅速成为广告传播的最佳媒介在双向的交流中, 消费者能够充分融入到广告传播中,信息随着消费者的参与而演绎。人们在好奇心、新鲜感的驱使下,能够主动地寻找、接收信息,这种新鲜而富有趣味的过程会给消费
13、者留下深刻印象,并使传播效果深入人心。广告的互动化之所以引人注目,正在于它的互动性所产生的乐趣和互动接触,能够使消费者在互动交流中感受产品、品牌信息。这种通过互动、娱乐的方式使产品与受众建立起的联系,更能深入人心,引起关注。因此,在设计互动环节时,要尽量避免乏味、枯燥的技术术语,多采用情节性、趣味性的叙事技巧吸引受众,把受众的情感和情绪与商品连接起来。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受众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发挥空间。2. 以实用的免费资源吸引受众参与每个人都期望有意外的,免费的惊喜,这是人的本性。受众在参与广告互动的过程中,如果能得到一定的免费资源会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在互动广告创意过程中,创作者
14、可以通过设置“奖励”,比如免费赠品、折扣等,来吸引消费者主动参与互动,从而获得免费资源。心理学认为,行动源于需要而发于诱因,互动要有驱策力。“奖励”诱因是目标受众对行销活动产生行动的原动力。在互动环节中,免费的资源或者奖励机制是为了吸引受众参与,但也要有一个度的限制。免费的资源应该存在于有趣的互动环节之后,是迎合品牌、产品本身诉求点的一种链接式的,相关的回报。就像做啤酒品牌的互动广告可以考虑提供足球赛、音乐节的门票作为奖励;做生活类杂志的互动广告,可以提供受众与养生专家交流的机会等。甚至还有一些品牌选择公益为切入点,并非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回馈,只凭借互动环节本身就可以给受众和社会带来切身的
15、方便和资源的节约。例如,阿尔山矿泉水在矿泉水瓶本身做文章,在瓶身的包装纸上加上一层可刮涂技术,集体饮用时,每个人不仅可以在自己饮用的瓶子上涂鸦书写,做上自己独一无二的标签,而且这种做法将会解决集体饮用时易混淆,喝错水, 浪费水资源的问题。这样一来,每个人都会在这种互动涂鸦的过程中获得小小的乐趣,获得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还在不知不觉间减小了水资源的浪费率, 于己于社会都有益。这也是一种免费的资源,只不过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但这种互动设计就高明很多,不仅没有增加企业本身的成本,且在参与者拍下自己的“作品”像朋友展示,相互传播的过程中, 就大大提高了品牌本身的知名度和好感度。若这种互动设计能做到线
16、上与线下相结合,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3. 互动内容贴近受众日常生活,淡化商业营销色彩以受众熟悉的场景和情节进行创意设计,从受众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唤起受众的共鸣,从而引起关注和投入。生活这个大舞台永远是设计者攫取设计灵感的最佳来源, 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善于观察受众的生活习惯和规律,找到最适合的切入点。同时,避免在广告中强行贴入过多的营销成分,消除受众对商业营销的反感心理。在多乐士的一则互动广告创意中, 以受众关心的问题“下班沉默症”为切入点进行创意延伸,推出了“一百万个多彩开始”的网络互动广告,诉求点是帮助受众克服“上班侃侃而谈,下班沉默不语”的社会问题。参与者可以通过参加网站
17、上的色彩互动游戏和剧情,真实面对生活中常见的上班力不从心、应酬交际八面玲珑、回家疲惫不堪等5种问题,可以在游戏的同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则互动广告创意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诉求点能够和众多受众的心理需求达成一致,能够使参与者在互动中找到现实生活的共鸣感,从而引发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因此多观察受众,多了解生活是产生创意的最佳途径。(二)追求创意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创意代表一种独特的思维,一种灵感的迸发,它涉及到更多感性层面的需求。而技术在新媒体这一特定环境下则具体关系到复杂、科学的网络,以及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成功的互动广告必须是创意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华扬联众创意总监王雪松认为“在
18、这个时代,好的创意肯定需要好的技术去实现;而创意也必须有对于技术的一个基本理解,才能做出更好的东西来。所以我们不可能单方面地强调其中的某一个。”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二维码广告、镜面广告、触控技术广告、空间感应技术广告等互动广告以其“互动性”“娱乐性”“技术性”越来越得到受众的青睐,这些广告形式依托于一定的新媒体技术,对于具体媒介的要求是灵活多变的,是针对消费者所处的环境与消费需求,为消费者量身定做的广告形式。设计者通过程序的编写来实现脑海中模拟的互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同的设计者,但二者必须相互理解才能完美融合。近期,肯德基为了推广新品“被蛋卷”,在众多城市的地铁站推出了一则
19、互动广告,受众可以利用LED大屏触控技术,现场模仿早餐新品“被蛋卷” 的制作过程。该广告是建立在计算机视觉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基础上的,并采用了红外感应Airscan装置,在不影响LED 显示屏整体外观的情况下,具备抗光干扰,及时捕捉触摸者的一举一动等优良特性。它使得普通视频广告可以根据人体动作而产生相应变化,从而增强了互动体验的现场感和参与过程的游戏感。应该说,肯德基的这则互动广告是创意与技术的完美融合,缺了技术,则流于传统,缺了创意,则过于平庸,无法吸引受众的注意。结论新媒体以其技术的日新月异和高度互动的优势,为互动广告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意来源。在互动广告创意的过程中,创作人员要积极主动地探索互
20、动创意的原则与特征,合理设计互动流程,力求极具个性化和独特性, 加强用户体验感,在最大程度上使得产品或服务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和美好感受。而在未来互动广告的发展之路上,人本化和智能化是互动广告创意设计的两大基本要素,代表了技术与情感的完美融合,是互动广告创意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参考文献】1斯科特 麦克凯恩. 商业秀 M .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4:17 2 金鑫.从ROI到SPT数字化时代“更消费者中心” 的创意评价标准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05):13-14 3 舒咏平,陈少华,鲍立泉等.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播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26 4 互动中国专访:华扬联众全国创意总监王雪松EB/ OL.互动中国5 李江.论创造性思维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5)6 蒋励.网络对广告设计的引力J. 科技资讯. 2007(34)7 吴军.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探析J. 科技风. 2010(19) 8 王小密.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对中国广告设计的现实意义J. 科技资讯. 2009(10)9 刘勇.基于网络平台的广告设计方法及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