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记录(11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182419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反思记录(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学反思记录(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反思记录(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反思记录(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学反思记录-第 11 页教学反思记录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一文已教了N次了,每次教时,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体验,新有感悟: 1、应该是一条曲折的小溪。教第一段时,课文对于发现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较多,也比较细致,掺合着溪流,有小船,有两岸,有桃花林,最后发现洞口.这个过程要如何再现,才更有说服力? 于是,我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把发现桃花源这个过程中的景物,画出来!一听说语文课可以画画,久违了的学生,兴致被调得老高。你一言我一语:这是两岸,这是桃花林。这是小船,船不要画出来,只要画船荡漾开去的水圈,就能证明说是有小船,上次老师教我们深山藏古寺就是这样画的最后,由

2、美术功底较好的燕南同学上台一展画技:平整的两岸,整齐的桃花林,小船在溪的中间,一位渔人在划桨 当包含我在内的所有人沉浸在这幅图画的构思中时超劲同学代表另一部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小河不应是平行的整齐划一的,而应是曲线的,由小到大,弯曲而来,从美术的角度讲,更富有直观感,更富有曲线美 是啊,我恍然大悟,弯曲的小河才更有说服力。 2、结合语境理解翻译。文本第四段中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对于这句话,很多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按照朝代更替的顺序,先有汉朝,才有魏晋,桃花源的人不知道有汉朝和魏晋,很正常,但他们之间构不成递进关系啊!课堂一度停留。这句翻译

3、是不是错了啊! 其实,学生的这个发现,作为老师,如果没有认真思考,也会走入这样的死胡同的。我让学生思考之后,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桃花源的人,来想这个问题,这不会错了!学生三五个讨论起来,才理解到:按我们现在的角度,是错的。但是按桃花源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不知道汉朝,不知道魏晋。这当中汉朝离他们近,魏晋离他们远。而我们学生,我们的理解刚好相反。魏晋离我们近,而汉朝离我们远。理解了这一点,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3、应该是时间顺序。桃花源记进行课堂小结时,关于这篇课文的顺序,稍有波澜,讨论有致,分析有理,可谓恰到好处:我提问学生,本文的顺序,苏璇香同学立即反映:时间、空间、逻辑等三种顺序。但是本文是什么顺序

4、呢?璇香同学认为是“空间顺序”?旁边的刘钊同学站起来说:“时间顺序”!“理由呢”我顺势追问,刘钊同学理由充分:本文是按“发现桃花林”(第1段)-“进入桃花林”(第2段)“做客桃花源”(第3段)“离开桃花源”(第4段),“再寻桃花林”(5段)的顺序来写,所以是时间顺序。 那什么样的写法顺序才是空间顺序呢?空间顺序一般有这些特征: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物及人等较为明显的空间概念. 完全正确,我心里只有折服。三峡教学反思一、教学过程中力求利用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

5、,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可是,光讲授,学生无法理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展示三峡图片,让学生一下子明白其文的内容。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读是基础,于是利用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的图片和朗读带,让学生听看,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听看的基础,学生说,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二、

6、利用资源,理解句子,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比如: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中的有关的诗句,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中“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

7、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平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资源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中,有这样的画面,学生一看,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利用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总之,本节课,气氛和悦,学生既参与了课堂,

8、又学到了知识;既懂得利用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又提高了学习兴趣。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运时,便会把精神寄托于纷争喧闹以外的青山绿水家园,在山与水的调和中觅到一份安宁,以此再来寻求更高远的超脱,张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梦忆的,里面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书中的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的淋

9、漓尽致,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白文断句整体感知”和“赏读文章体会情感”两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师生所花时间都逐渐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这种方法对文言文初学者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但随着文言词汇积累的

10、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通过给白文断句这一训练,我们希望能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有所进步。这一教学方法也得到市区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肯定。 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

11、,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 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也力求简单有效。课前的有关西湖的诗词欣赏营造了良好氛围。应该注意的是:重点字词解释的那张幻灯片应该给重点字词加点,否则就会造成歧义。 下次注意的问题:1、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而且课前的预设要充分。 2、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这样教学重点才会突出 3、课堂上要把

12、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的讲评一定要到位。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用了两个课时上完了苏州园林,走出教室,心里感到特别轻松和愉快。一直以来自己所思索的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教说明文,在教学中得以实践。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打破传统的“串讲”,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

13、。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缤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

14、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我觉得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

15、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我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课堂上引起了争论,但出现我意想不到的好答案。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是一篇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即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

16、子成龙的追求,有些处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它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教学本文我从宏观上确立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还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2) 第一课时的教学,能让学生对文本有较好的感知,我也觉得学生在听读中渐入文本.在思考题的问答中,能感受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

17、) 遗憾的是对这节课的时间处理都没有到位,不能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作为平常课可谓无所谓,但如果拿此文来开课,恐怕就很难驾驭了.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

18、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

19、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

20、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4、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我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更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

21、神,我一定会让自己所带班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五柳先生传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入情入境读书法,立体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猜读法)、背的方法(重点词语背诵法,线索背诵法)、积累的方法(卡片读书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

22、思 学习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辞官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再者,让学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学家。让学生通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给学生学会课前先预习课文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根据课下注释通晓文中大意。把不懂的问题找出来,模糊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点字的注音、意思。课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提问。要知道问题来自学生。对于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

23、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学生的提问,我知道了同学们的问题在哪儿,讲课时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先讲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序?接下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对文中的重点句的翻译、重点文言词进一步掌握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体会文章的中心。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谈一谈学习宋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精神。另外在教学环节的把握上、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细一些。作为文言文的教学,学生容易厌学。因此,可以多考虑一下教学的设计更新颖一些,课前

24、可安排一些活动,便于营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结构。首先讲到作者求学的艰难抄书难、求师难、旅途难和生活难。再次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有师教、有书读。文章的最后点明写序的原因和意图。 每讲一节课要不断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但始终围绕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有些问题须讨论解决,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一味分组讨论,使学生的活动太留于形式。同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思考问题的空间,一个是问题空间,重要的一个是思考空间、时间的掌握要合理。在课堂小结中,要多样化,不能让老师唱独角戏,

25、实际上让学生总结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一节课,我觉得这课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字、词疏通把握文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另外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有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了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还记得两年前教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上课时的尴尬

26、,当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并且我认为是很简单的问题“我的第一本书”的内涵。由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学生也没有真正的走进课本,因此回答此问题时很是不着边际,我就在气愤和无奈的情况下强行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勉强地记下了笔记,但是否真的弄懂,我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他们的眼神和表情深深刺伤了我,我自然也就知道答案了。 两年后,我再次讲授这篇课文时,我还记忆犹新那份“伤痛”,所以之前备课时,我就冥思苦想,怎样让这篇自读课文既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又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受益。突然灵机一动,先激发他们的兴趣,于是就从我小时侯的第一本书说起吧。 70年代的时候,盛行一种“画书”,虽然书很

27、便宜,一毛多钱一本,就这样便宜的情况下,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的我仍然买不起,也就只能花一分钱去租这些书来看。我看的第一本小画书叫铁道游击队,为了对得起那一分钱,我足足看了三遍。虽说是当时盛行,可是也没有特别精彩的内容可选,不是红日,就是地道战,要么就是红岩。看同学们的眼神,似乎很茫然,但同时也表现出同情的目光,课堂上的我就暗自庆幸,因为学生的反应说明这个导入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情节,我想,如果采取传统的复述方式可能就会比较单调,而且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去掌握,我就想试试限时学习和竞赛的形式吧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给学

28、生2分30秒的时间快速阅读全篇和课下注解,然后合上书本,我开始提问。比如:文中的“我”是谁?学生回答牛汉,这就了解了文章作者,我顺便谈及我们之前学的一篇文章华南虎,也就勾起了学生的回忆。再如“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那是一本经过“修修补补”后“完完整整”的书,通过“修修补补”就引出了父亲,而这半截书的由来就引出了乔元贞。另外,“我”的期中排名如何?这就引出了我的另外两个同学,于是顺势就导出这三个人物的命运。等等类似的问题,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故事情节。同时我的巧妙过度,又为下文的讲解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了解了最简单的情节之后,就需要开始对文章做深层次的探讨,而这既是文章

29、重点,更是文章的难点。如果我再像两年前那样强行“填鸭”,可能仍然会重演两年前的尴尬,所以我就想,还是借学生的口来说答案,这样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些,于是我就设计了小组讨论这一环节。在讨论之前,为了不使学生偏离讨论的方向,我就先给学生一个讨论前的指导。比如:在“我”上学的过程中,其中书本中有“狗”“小狗”“大狗”这样的词语,然而“我”和狗之间达到空前的默契,给我上学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所以“我”的第一本书中就包含着上学的乐趣在这样的分析指导之下,学生开始讨论。于是,他们谈到了关心“我”学业且慈爱的父亲,说到了上学时的好友乔元贞,还有当年生活的艰难和辛酸。不经意间,“我的第一本书”的内涵生活的艰辛、人

30、间的温情、同学的友爱和上学的乐趣就全都概括了,而这一切都是在学生的讨论中产生的。所以我立刻想到两年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今天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最后我觉得文中还有一处矛盾的地方,那就是当初父亲说乔元贞比“我”有出息,可是多年后“我”成为了一个大学者,而乔元贞却一辈子挎着小篮子卖一些小东西。是父亲的眼光出现了问题,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于是学生开始产生辩论,在各抒己见中自然就导出了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知识改变命运”。到此,我就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也让学生们明白,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价值和决定性的作用。 说完这些,再回过头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竟然全在轻松的课堂中解

31、决了。两年前的课堂和今天的课堂的对比,似乎是殊途同归,但学生的感受和课堂效果却完全不同。这也让我思索,必须不断地反省自己,并实施改变,才能真正让自己提高。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转眼之间,新课改以实施好几年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对教育和课程的意见越来越多,对改革的内容和方式也显现出众声喧哗的态势,整个教育界,不论是通过理论,还是实践,大家都在行动,我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迫切需要加强学习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不断更新知识,追逐教育教学最前沿的意识,树现代化的育人观和人才观,不断把握教育的真谛,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并努力成为新课改浪潮中

32、合格教师,特拟定个人发展规划。 一、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它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作为教师应自学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师给老师的建议等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将成为我亲密的伙伴,做到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及时做好笔记,同时写好心得体会。尤其是小学新课程教学法更是指导教学实践的纲领性读本,应加强阅读的深度,这本书理论性较强,只靠粗枝大叶的读上一遍是不会有深广的印象。我打算反

33、复阅读,领悟其中的精华,使理论在头脑中形成影象,并将其实践于课堂,促进新课程的发展,使其发挥最大效力。二、 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从自我做起,这是由道德的特点决定的,教师不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就无法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1) 认真学习道德理论。 (2) 积极进行道德实践。 (3) 努力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 (4) 努力参加课改实践。三、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更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思考问题,要利用好这种教学手段,就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我打算在一年的时间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知

34、识,能制作一些教学课件,在网上搜集有关的教育教学信息,帮助自己提高教学能力。四、 结合新课程,制定教研课题。 教学方式的变革要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的原则,要有利于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我制定的教研课题是“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充分了解学情;要确定恰当的探究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离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而架空地去探究。要研究这一课题,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1. 要引导学生善于发展问题,学会提出有

35、价值的问题。2.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问题选择具有个性特点的问题解决策略,最终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 要引导学生写探究日记。4. 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空间,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五、勤练基本功,提高育人技能。1、坚持说好普通话,达到二甲水平。2、书法争取达到中级。3、通过职称计算机,职称英语考试。4、积极撰写教育论文,争取在市里,区里获奖。以上是我个人的发展规划,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我要不断努力进取,开拓创新,争取做到更优秀。巢宗祺讲座笔记语文教育传统与课程改革 一、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什么?1推行课程改革,还要不要坚持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2离开具体的内涵来谈要不要继承“

36、传统”毫无意义。3先要弄清楚:中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什么?4然后才能进一步考虑:应当怎样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5前些年盛行的一套做法:默写词语解释,以“语、修、逻、文”知识点为中心构建语文课程体系,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阅读教学,反复操练读题答题的技法。6这是不是“优良传统”?_肯定不是。7我们所惦念的“优良传统”首先是“读书”,是在诵读、阅读中积累和感悟是将人文修养的熏陶融入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的实践。8古人描绘学习情景与感受,会说“琅琅书声”,“声声入耳”,充满了美感和享受感。从前“读书”已经由一个动宾短语凝固成一个词,表示“学习”“上学”,它所指的行为不只是局限于捧着书本朗读或者默读

37、。尽管“学习”一词,早就存在于我们的语言里,可不少人还是习惯于用“读书”来表达“学习”的意思。“读书”是从前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语文学习中。9当“读书”成为一个社会的某种传统之后,它不仅可以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途径,而且还会成为这个社会里每一个人生活习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特性。10我国语文教育的这一优良传统一度被轻视、忽视,甚至遭抛弃。11读书,这一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在以工业生产流程为参照系的语文教育科学化进程中,被边缘化了,被认为是没有科学理论支撑的“笨办法”。力图构建以各类学科知识拼合起来的课程系统背离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12传统的文选式教材背后隐藏了

38、深刻的道理:13其一是,学语文的根本道路就是好好读书;14其二是,读书的力气要花在千百年间最优秀的作品上。15那些 “文选式”经典读本编者的水平体现在哪里?是选择作品的眼光,能从浩如烟海的诗文中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这绝不是一般读书人所能做到的。16由此又牵涉到传统的语文教材 “文选式”读本,屡屡遭到今人的批评:缺乏科学的设计,缺乏系统的指导和练习。17传统的教材是应该改进,然而我们可不能看偏了它的编写指导思想有人以为传统语文教材没有什么编写理念可言,无非是将选出的一篇篇文章编辑成册而已。18一套好的语文教材,首先必须提供最优秀的文本,强调读书。教材要简洁明了,提供语文的“绿色食品”,不能叠床架屋

39、,构筑迷宫,让学生耗费了精力却耽误了读书;更不能以二三流的文字降低营养价值或搅乱他人的口味和脾胃。19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改进,需要发展。然而我们在对传统教材编法加以改进的时候,千万别丢了它的精髓;在使用各种超越传统的教材进行教学时也千万别在花枝招展的布局中迷了路。二、中国语文教育传统的发展1我们的语文教育,除了在读书中积累、感悟之外,还有些什么做法2古代的语文教学中有“小学”文字、音韵、训诂。这是根据汉语汉字的特点而形成的一套做法。3近一百多年来,中国语文教育吸收西方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思想与方法,吸收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原理,其中一个突出的做法就是语法教学。引进西方语法学,开创中国的语法教学,

40、是一个积极的尝试,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在语文教学方面没有能取得切实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套用西方语法学知识体系,解释汉语语法现象所用的概念、方法,从根本上看,不切合汉语语法实际情况。二是孤立的理性的语法脱离感性素材和情境,以传授学科理论的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教学。4汉语语法与西方语法的重大差异5西方语音学和汉语音韵特征的差异6过于学理化7 把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学术研究割裂开来,忽视了人们学习语言与情境相连的真实状况三、如何在新的条件下推进语文教育?1继续坚持以“读书”为核心的语文教育优良传统;2转变“知识观”和教学方式,改进语文知识教学;3积极尝试、采用新工具、新方法。4重视经验,认

41、真总结、分析语文教育中成功的经验。5在真正弄清语文教育的规律之前,经验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功的经验可能暂时还不能得到理论的解释,但是毕竟比不真实的理论有价值。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操练”取代“读书”的尝试,搬用概念化、客观化、标准化的理念和措施)6转变观念和视角,改换工具,重新认识汉语和汉语教学的模型。7过去热衷于构建单一的理性知识系统9应该看到经验、准知识、知识是一个连续带,10重视经验、利用经验、适时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11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语言结构及其成分以更好地理解其意义,便于在分析语言现象和语病的过程中称说,使学生逐步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12从帮助学生

42、建立语法学知识系统的目标调整为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的目标,不在概念名称上下功夫,如“什么是动宾短语”“什么是比喻”之类。13从语言现象入手,特别是学生所熟悉的现象入手,观察、体会、归纳直接在现象与名称之间建立联系,就像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反复使用有关概念,让学生知道“偏旁、部首”等名称,但并不要求学生去追究它们的定义;在语音教学中,反复提到“声母、韵母、声调”,学生也明白哪些是“声母、韵母、声调”,但不从定义上作考查。14语法修辞之类的内容,有用之处,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一些语言结构,用到“动宾、偏正”、“比喻、拟人、夸张”等术语,但不在概念名称上做文章。15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

43、要时有针对性地运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做一些讲解,这是恰当的。但不是为专门学语法、让学生系统掌握语言学知识而讲解。要让学生掌握所谓“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这是非常困难的。让他知道10个修辞格,算不算完整?汉语语法学问题复杂,门派众多,大学中文系本科学生都难以掌握系统的语法学知识,如何能让中小学生做到系统地掌握?16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注重平时的日积月累,首先是在阅读、诵读和运用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自己能用“通不通”“顺口不顺口”来辨识一般的语病,在这基础上,通过梳理温习学到一点语法学知识,能做到知其所以然。17科技进步给语文学科建设带来新的视角和工具18信息技术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9在信息化发展

44、不断加速的时代,学习和教学的核心工具与形态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现在电脑和网络开始进入各科课程,虽然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但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领先者将赢得先发展的机会。20有些领域里的工具千百年来几乎一成不变,例如,中、日、韩等国用餐的基本工具是筷子,欧美国家多用刀叉。而在有些领域里,基本工具则屡经变易,一些关键性工具的变化更是会给相关领域甚至整个社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都随着工具的演变而发生重大改变。我们应该积极尝试采用新工具、新手段。 21语文学科是一个尚未成熟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教学核心内容汉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规律,还远远没有被认识清楚。符合汉语真实面貌的理论模型尚未建立起

45、来。22凭现在的数学工具,还不具备为汉语和语文教学建立数学模型的条件。23语文学科建设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科学规范的学科,还有许多光荣的工作要做。24传统总是不断被颠覆,也是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我们所看到的传统并不是亘古不变的东西,它有最古老、最原始的文化底层,也陆续堆积、溶入了后世历朝历代的新事物。今天我们就是要在这林林总总被颠覆、被创造的“传统”中,梳理和发现真正适合于中华民族今天的优良传统,调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元素,使它们相济相融,将来也就成为后人眼中的传统。25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传统是这样形成和发展的,语文教育的传统也是。26我们今天所做的努力就是为后人创造“语文教育的新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