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城市环境与生态的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论文(22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172828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海市城市环境与生态的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论文(2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威海市城市环境与生态的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论文(2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威海市城市环境与生态的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论文(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海市城市环境与生态的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论文(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威海市城市环境与生态的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论文-第 18 页青 岛 农 业 大 学城市环境与生态学论文 题 目: 威海市城市环境与生态的研究 院、 系: XXX学院 XXXX系 姓 名: 程祥婷 指导教师: XXXX 系 主 任: XXXX 2013 年 6 月 23日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摘要阐述了城市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综述了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及进展 ;提出了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兴起与分化、发展与实践阶段 ;指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田园城市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理想模式 ;城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环境学与人口的关系关键词 城市环境问题

2、;田园城市设想;理想城市规划;城市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目录第1章 城市生态学与环境的概念11.1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11.2 城市环境(urban environment)11.3 城市人口与环境的关系2第2章 威海市环境的执行情况及未来规划32.1 环境形势32.2 总体思路42.3 存在问题6第3章 威海市田园城市的设想及规划83.1 田园城市的概念及来源83.2 田园城市对城市的影响83.3 田园城市的实验83.4 对威海实施田园城市的设想8第4章 威海市人口与环境的关系124.1 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124.2 人口数量给环境带来的影响124.3 人口数量与经济的发展

3、134.4 加强威海市人口与环境和谐发展协调共进的策略14结论17参考文献18致谢19第1章 城市生态学与环境的概念1.1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因此,城市生态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城市物流、能流及经济特征),城市自然系统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生态的管理方法和有关交通、供水、废物处理等,城市自然生态的

4、指标及其合理容量等。可见,城市生态学不仅仅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而是为将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寻求良策。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信息、高效率利用且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城市建设成为一个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经济活动流、交通运输流等畅通有序,文化、体育、学校、医疗等服务行为齐全文明公正,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洁净的生态体系。所以城市生态学是根据生态学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1.2 城市环境(urban environment)城市环境(urban environment)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

5、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城市有现代化的工业, 建筑, 交通, 运输, 通讯联系, 文化娱乐设施及其他服务行业, 为居民的物质和文明生活创造了优越条件. 但是城市人口密集, 工厂林立, 交通阻塞等, 而使环境遭受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是与城市整体互相关联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社会坏境和自然环境。前者由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人口、民族、行为等基本要素构成;后者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诸要素。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一方面得利于城市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也受所在地域环境的制约。城市的不合理发展和过度膨胀会导致地域环境和城市内部坏境的恶化。城市环境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居民

6、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它也是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1.3 城市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就会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及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即所谓“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地区,当地居民为了满足住房、事物、烧柴等需要,出现无节制的对森林滥伐,对草原滥垦以扩大耕地。这种行为的结果,造成了地面大片森林被毁,大面积草原遭破坏,导致地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扩大的严重后果。据史料分析,我们炎黄子孙的发源地黄土高原由原来树木繁茂的绿州变成现在的树木少见的黄土高原,也是由于我们的祖先滥砍滥伐所造成的。地球是一个有限体,地球上的各种物质以其有限的数量,参与各种循环和

7、反应。而矿物的循环需要亿万年时间。人口的增多,使得各种循环产生了不平衡性。第2章 威海市环境的执行情况及未来规划2.1 环境形势(一) 威海市环境保护“十一五” 规划终期执行情况评估1.总量减排工作2.流域(主要河流、水库)环境质量3.近岸海域环境质量4.环境空气质量5.辐射环境质量6.土壤环境质量及固废污染防治7.声环境质量8.生态市建设情况9.环境监管能力和队伍建设10.农村环境保护工作11.环保投入和重点项目12.环保产业发展状况13.环保法规及政策体系建设14.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社会参与15.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和重点行业环境问题16.能源消耗结构调整情况(二) “十二五“面临的环境压力及

8、趋势预测分析1.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1) GDP增长趋势预测分析2)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分析3) 城镇化进程预测分析2. 环境变化态势预测分析1) 低碳经济发展格局2) 区域经济一体化导致污染复杂化3)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4) 农药、化肥、养殖等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5) 社会消费转型产生的新型污染呈上升趋势6) 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危害加重2.2 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全市环保工作需确立大环保的理念,坚持环保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相联动,以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为主线,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根本抓手,以科技引

9、领、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环保工作大格局,全面深化和拓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质量问题,着力加强环境风险高发区域和敏感行业的管理,着力实施重点行业和区域环境瓶颈因素突破战略,着力发展环保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为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障。(一) 改善环境质量以水、气、固废、辐射、土壤、生态、海洋等为重点,全面改善环境质量。1. 水环境通过完善“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体系,使全市地表水

10、功能区全部达标。2. 大气环境全面推进城市区域联防联控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重点解决可吸入颗粒物为首要因子的大气污染,减少阴霾天数,进一步优化环境空气质量。3. 固废污染防治进一步壮大静脉产业规模,提高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建立从产生、转运到处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危废处置率达到100%4. 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建立健全辐射安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和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实现全过程、无缝隙监管。5. 土壤污染防治按照“抓好试点、由点及面”的思路,开展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耕地、工业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示范。6. 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深化生态市建设,完善“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农

11、村地区环境监管体系,促进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7. 海洋环境保护以近岸海域污染治理为重点,实施陆海统筹,综合治理河流入海口生态环境,确保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二) 确保环境安全以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遏制环境风险高发态势,确保环境安全,维护来之不易的环境质量改善成果。通过建立新建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制度,落实环境隐患定期排查制度,建立全过程的应急监测与预警系统,开展警示宣传教育,加强环境安全监管队伍和能力建设等措施,建立健全由应急队伍、应急处置技术、应急装备、应急预案、应急演习、应急专家、污染事故后评估、警示教育等要素构成的环境安全体系。(三) 服务科学发展通过实施重点行

12、业、区域环境瓶颈问题突破战略,提升环境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服务科学发展。实施机械装备、化工、纺织、轮胎等重点行业环境瓶颈因素突破战略,解析并突破关键技术、管理、政策瓶颈,促进行业技术、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区域环境瓶颈因素突破战略,以主体功能区和环境承载力为重要依据,科学调整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放,为全市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2.3 存在问题(一)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各地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区域产业布局受行政区划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诸侯经济”特点,

13、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注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储备和利用的关系、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依然存在重开发、重利用、重眼前,轻保护、轻储备、轻长远的思想问题。近几年大小工程竞相占用岸线,加之填海形式大部分是单一的顺岸式填海,造成岸线资源粗放利用,县域海岸工程重复建设,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现象十分突出,造成资源浪费和产业板块形不成核心竞争力,临港工业后发优势受到制约。大型的石油储备项目等工程落户人口密集的岸线,给生命安全、生态安全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在面向东北亚、日韩、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实现山东经济新突破中,招商引资项目的论证、筛选缺少战略眼光,需要重新审视招商引资项目的可行性,增强海

14、洋环境资源的战略危机意识。(二)海洋管理体制分散,制约了海洋综合管理工作的开展。当前,国际、国内海洋管理形势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十分严峻的挑战。从体制上看,目前海洋多头管理、事权交叉,涉及海洋、渔业、环境保护、交通海事、海关、边防等,这一体制的存在弱化了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导致信息不畅、效能低下。如海上发生陆源污染,海洋部门不能上岸取证、执法;商船发海上碰撞,出现漏油、有毒化学品等污染,海洋部门掌握不了第一信息,现场取证难度大,造成工作被动。统一、高效、科学的协调管理机制难以形成,还没有真正形成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机制。(三)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由于工业源、农

15、业源、生活源排污和海上溢油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全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比较突出。因过度无序开发、生态环境超载,造成自然岸线受损,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因河口及邻近海域污染呈加重趋势,局部海域海洋生物濒于灭绝,渔业资源衰退形势仍然严峻。(四)海洋环境保护基础支撑体系相对薄弱。近几年,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在逐步建立,但是从总体看,发展的速度相对迟缓。由于受编制限制,机构、人员配备不到位。在已建设的市级监测预报机构中,中高级以上人才缺乏,后备力量不足,尤其是关键岗位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县级监测机构处在起步阶段,机构、人员、设施设备十分缺乏,难以

16、满足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五)海洋监察执法手段落后,执行力不足。海洋监察执法队伍组建时间相对较短,执法力量和执法监察装备不足。在监测的空间和时间上,不能覆盖辖区海域范围。威海市近千公里的海岸线只有五艘法船,法装备简单,而违法采砂船的马力大,对违法行为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执行力显得不足。第3章 威海市田园城市的设想及规划3.1 田园城市的概念及来源田园城市(garden city)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

17、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3.2 田园城市对城市的影响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结构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後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後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3.3 田园城市的实验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後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霍华德於1899年

18、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3.4 对威海实施田园城市的设想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

19、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他提出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因此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於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根据霍华德的思想,下面对威海进行田园城市的规划

20、,示意如下威海田园城市设想示意图建议田园城市占环翠区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大学用地城市绿化用地永远不得改作他用。在这6000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500米。中央是一个面积约 145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 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著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於农业。田园城市示意图田园城市之间关系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模式:由

21、六个单体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称之为“小康社会无烟尘的城市群”。其地理分布呈现行星体系特征。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5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以快速交通和即时迅捷的通讯相连。各城市经济上独立,政治上联盟,文化上密切联系。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把城市和乡村统一成一个相互渗透的区域综合思想,形成一个多中心,整体化运作的城市系统。第4章 威海市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过去国土常被理解为一个国家管辖的地域空间,国土的开发利用被理解为资源的利用。而我们今天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国土同时又是环境,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国土资源与环境,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即可持续发展。

22、因此,要利用好环境、保护好环境,必须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环保意识,大力倡导节约型生活,构建节约型社会,形成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那么以下就分别从几个方面论述。4.1 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一) 人口素质的概念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和相互制约,各自反映了人口素质的某个侧面,共同构成了人口素质的整体。(二) 人口素质的高低对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与人口中,人口是主动的,既可以自身的行

23、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可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人口素质的高低对环境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往往不是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增长的快慢,而更多地取决于人口素质的高低,特别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可以这样说,一个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与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有密切的关系。人口素质偏低的负面影响: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程度很低,还会破坏它们;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会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限制,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4.2 人口数量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人口数量增多总的消耗的资源也随

24、之增加,由于素质不高而进一步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加剧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一) 人口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1. 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的以“人多力量大”为主导的人口政策,使我国人口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出现极高的出生率,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5上下不等。另外,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长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人民的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大大提高,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这两方面的原因,使我国人口出现了大爆炸。三十年不到的时期内我国人口增长了一倍。2. 人口机械增长,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迁移虽然在人口总数上没有变化,但人口迁移往往

25、是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从贫穷地区到富裕地区,从农村向城市迁移。这使人口的分布更加不均,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由此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使得城市人口数量超过城市环境的承受能力。(二) 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人口数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1) 在原始社会,人口数量很少,社会生产力也非常低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人类对环境是适应性的,多表现为对环境的被动适应。2) 农业社会人口数量有所增加,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提高了,于是人类开始以主动的进攻性方式对环境进行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出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3) 现代人口数

26、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人口对环境进行破坏性毁灭性开发。(三) 人口数量增多对环境的作用1. 人口数量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增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2. 人口数量增多,人口分布集中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量剧增。若不妥善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3. 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生产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4.3 人口数量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经济发展决定人口的自然变

27、动,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育水平越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越低。二、 经济发展决定人口迁移。在现代社会中,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及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使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导致人们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以谋求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三、 经济发展决定人口结构。包括人口阶层结构、教育结构和职业结构等。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影响了人口的变动。一、 经济发展使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使得对劳动力由数量的需求转向质量的需求。二、 经济发展促进了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强化了人们对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求,生儿育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逐渐

28、弱化。三、 经济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城市化体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全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现代生育观念的建立等等。四、 经济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提高了避孕节育技术,改善了人类生殖条件,从而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五、 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能力,促进其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转变。六、 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日益完善,弱化家庭所承担的传统功能如养老、保障、安全等,有利于生育率的下降。4.4 加强威海市人口与环境和谐发展协调共进的策略一、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积极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从节约

29、资源中求生存,从循环经济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长远。目前,要以冶金、化工、轻工、建材、林业等行业为主,以资源消耗型企业为重点,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设备和产品,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推动“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逐步促进节约型产业结构的形成,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同时,要努力减少工业、农业等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影响,追求最好的经济效益。二、 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建立“三同时”制度,发展绿色经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广大市民应充分认识我市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基本市情,坚持建立“三同时”制度,即新建、

30、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好监督“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使环保设施与生产扩大同时运行。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无污染产业,追求人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三、 改善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深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实施污染源限期治理,重点抓好污染源的废气治理,实现全面达标排放;督促抓好城市建筑工地、市区道路运输等二次扬尘问题,改善市区空气环境质量。开展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新建工业园区、工业小区环境保护的规模和建设,重点抓好经济开发区及入驻企业环保设施的配套建设、运行。建立资

31、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四、 推行绿色建筑,倡导节能、环保、健康的新型家园理念。随着人们生活日渐富庶,房地产业成为热门行业,应运而生的室内装修热,因建材污染超标对室内空气质量构成威胁。现在,大量散发有害物质的建材充斥市场,很多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低下,造成各种呼吸道传染病扰民。为此,开发商应积极创建绿色建筑,把节能、环保作为规划设计与建筑的主题;全行业要制定室内环境标准,对现行项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予以科学细化,以期正确引导和规范室内空气净化产品的研制、生产和市场销售。市民更要从我做起,时刻注意室内空气质量和污染物控制,保障身心健康。五、 绿化家园,善待自然,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32、。林木可减轻污染,净化大气、降低粉尘。许多林木能吸收二氧化硫、氟化氢,还可抗氯、氨、臭氧、汞、铅。氟化氢随风通过米树林区,平均浓度降低;绿带或树丛能使粉尘量减少;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公斤;一公顷松林,一年可吸尘吨。有些树木还能分泌植物杀菌素。可见,绿色植物是人类名副其实的“保健员”。我们应坚持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要积极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在建设景观时,要多元化、平民化、民主化,回归人性与公民性、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六、 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宪法赋予的权利,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美好家园,要通过新闻媒体

33、和网络,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宣传科学发展观,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宣传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努力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使环境保护成为全民热心参与的共同事业,形成保护环境光荣,损害环境可耻的社会风尚。使公众自觉环保,搞好环境卫生,种植、爱惜花草树木,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把我市建设成为“蓝天、碧水、绿地、青山、空气清新”的新三明。理论和实践证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就会协调发展,社会就会充满活力,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结论理论源于实践,但更重要的是应用于实践和指导实践。因此,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和落脚点是为了进一步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是将人口

34、、资源与经济的理论应用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之中,研究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尤其是注重可选方案的制定与论证,对各种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可选方案的制定依据和经济合理性。从而使人们对制定和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以及应当注意的具体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以增强人们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我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只有理论的指导的环境与人口,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为张掖的的发展做贡献,只有实践了才能进一步验证理论。为了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张掖而努力。参考文献1田文富.环境伦理与

35、和谐生态.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2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重庆大学出版社225-2282汤茂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1999,4,38-414胡辉,徐晓林。现代城市环境保护,2004,北京,科学出版社,P1-P163刘邵权,陈国阶.复合生态区划的系统分级及其实证研究.山地学报,2006,(6).4仲利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策略研究.山西建筑SHANXIARCHITECTURE,2005,(18).5鲁敏,李英杰.生态城市理论框架及特征标准.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6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规划研究,1997,(

36、6):17-20.7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新建筑,2001,(5).8原华君,司马慧.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发展回顾.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致谢在本论文完成之际,特向在我编写中始终给予我辛勤指导的老师及同学表示忠心的感谢。我在写论文期间遇到了很多问题,经常要去询问老师,他总能给我详细地讲解,引导我的思路,从各方面启发我,使我从不了解生态环境学到能自己独立完成一片论文,这与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是离不开的。在写论文中,老师不仅给我指引论文的方向,他还为我指出其中的错误与不足,我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老师的纠正对我就很有帮助,为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取得好的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对老师所给予的无私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谢谢老师!.以某一城市为例,评论1.城市环境问题,2.田园城市设想,理想中心城市规划,。3.分析城市当中的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格式:题目,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那三个方面任选一个即可,最重要的是与城市生态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