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名词解释84910(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名词解释84910(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微生物学名词解释84910-第 5 页1.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目的的一门学科。2.菌株:是指从不同来源或从不同时间或地区所分离的同一种细菌。3.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厚度不小于0.2m称为荚膜或大荚膜。厚度小于0.2m为微荚膜。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4.芽胞(spore):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失水浓缩,形成折光性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一
2、种坚实小体。芽胞耐干燥,在消毒灭菌学上以杀死芽胞作为标准。5.鞭毛(flagellum):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它与免疫性、鉴别、致病性有关。6.菌毛(pilus):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为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7.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于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在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R质粒、F质粒等。质粒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抗药性形成、某些毒素产生有关。8. L型菌:
3、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形态呈多形性。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9.热原质(pyrogen):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微革兰阴性菌细胞壁重的脂多糖。10.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类脂A,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发挥其毒性作用。11. 外毒素(exotoxin):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12. 细菌素(bactericin):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作用范围狭窄,仅
4、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13. 代时(generation time):是指细菌生长繁殖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14. 抗生素(antibiotic):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化学物质。1.消毒(disinfection):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2.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3. 无菌(asepsis):指不存在活菌的意思。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4. 防腐(antise
5、psis):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时常为防腐剂。5. 抑菌(bacteriostasis):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可在体内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在体外用于抑菌试验以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1.噬菌体(phage):噬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2.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易感的宿主菌内增殖并使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3. 溶原性噬菌体活温和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 or temperate phage):某些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并不增殖,
6、其噬菌体基因整合于宿主菌的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而传代,该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或称为溶原性噬菌体。4. 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5.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某些前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中,从而使宿主菌获得新的生物学性状这一过程称为溶原性转换。6. 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1.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称
7、为转化。2. 转导(transduction):是以温和性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3. 接合(conjugation):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质粒,主要包括F质粒、R质粒、Col质粒和毒力质粒。4.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ast fusion):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1.感染(infection):指病原菌突破了机体的防御机能,在机体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2.半数致死
8、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3.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感染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4.毒血症(toxemia):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流,而是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5.败血症(septicemia):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6.菌血症(bacteremia
9、):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流,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7.脓毒血症(pyemia):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8.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或者是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9.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指有些细菌寄居在健康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类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
10、会致病菌。10.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是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间的比例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菌群失调时,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1.疫苗(vaccine):用病原微生物或其提取的成分制备而成,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人们习惯上所称的疫苗包括用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病毒等制成的疫苗和用细菌制成的菌苗。2.类毒素(toxid):是将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制成。类毒素失去了外毒素的毒性,仍然保留其抗原性,用于人工主动免疫,如破伤风类毒素和白喉类毒素等。3.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
11、是用化学方法提取病原菌中有效的免疫原成分而制成。此类疫苗副作用效,例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的荚膜多糖,钩端螺旋体的外膜蛋白疫苗等。4.血清学诊断(serological diagnosis):用已知抗原检测病人的血清中是否有相应抗体以及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血清学诊断可作为某些传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此试验一般取病人血清进行试验,故通常称之为血清学诊断。1.葡萄球菌A蛋白(SPA): 是存在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 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竞争Fc段,以致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体外可以用来
12、作协同凝集试验。2.化脓性球菌(pyogenic coccus): 是指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致病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3.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ntistreptolysin O test, ASO test): 是用已知的链球菌“O”溶血毒素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有相应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中和试验。它常用于辅助诊断急性风湿热的风湿活动期。其效价大于1:400以上有参考意义。 1.定居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是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有黏附作用的菌毛,它与侵袭力有关,并且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宿主产生特异性抗体。2.
13、肥达试验(Widal test):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H)抗原分别与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的动态变化,用于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3. 志贺毒素(Shiga toxin):是A群志贺菌型和型产生的外毒素,称为志贺毒素。志贺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素;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对人的肝细胞具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4. 外斐试验(Weil-Felix test):是指某些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含有的菌体(O)抗原,可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的部分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14、故可用以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患者的血清进行凝集反应,此称为外斐试验,用以辅助诊断有关的立克次体病。5.破伤风抗毒素: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它可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和紧急预防。1.硫磺样颗粒(sulfur granule):是放线菌感染的病灶组织和瘘管脓样物质中形成的菌落。肉眼可见为黄色小颗粒,称为硫磺样颗粒,压片镜检呈菊花形。 2.放线菌(Actinomyces):是一大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大多数不致病。对人指不定放线菌可分含和不含分枝菌酸两类。含分枝菌酸的放线菌有诺卡菌属、分枝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不含分枝菌酸的放线菌有放线菌属。1.锡克试验(Schick test):用少量毒素测定机体内
15、有无抗毒素免疫的一种方法。在一侧皮内注射白喉毒素0.1ml,若无任何反应,表示机体对白喉有免疫力;若24h48h注射部位开始出现红肿,直径1cm-2cm,表示机体对白喉易感,无免疫力,血液中无抗毒素中和毒素。2.白喉毒素(diphtheriae toxin):是由棒状杆菌噬菌体毒素基因编码的。白喉外毒素含有A和B2个亚单位。B亚单位是结合片段,A亚单位是毒性片段。白喉毒素具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能抑制敏感细胞的正常蛋白质的和合成,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1.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i) :抗酸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一般不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
16、盐酸乙醇的脱色,故得名。此类细菌的形态细长,有分枝生长的趋势,故又称分之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2.索状因子(cord factor):为6,6-双分枝杆菌酸海藻糖,因能使结核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相连成索状而得名。有毒菌株产生索状因子,具有破坏线粒体膜及酶类、抑制粒细胞游走、引起慢性肉芽肿等作用。3.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test):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做皮肤试验测定机体是否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性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4.旧结核菌素(old tuberculin, OT):使结核分枝杆菌在甘油肉
17、汤种的培养物经过热浓缩的滤液,其主要成分是结核菌素蛋白。它作为结核菌素试验的试剂。5.传染性免疫(infection immunity):传染性免疫又称有菌免疫,常见于某些细胞内寄生菌的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病原菌的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故这种免疫称为传染性免疫。6.绿脓素(pyocyanin):为绿脓杆菌产生的一种水溶性色素,蓝绿色,溶于水何氯仿,无荧光性。1.支原体(mycoplasma):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通过滤菌器,唯一能在人工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溶脲脲原体(U.urealyticum
18、):可产生尿素梅分解脲素,通常寄居在人的泌尿生殖道,可引起非球菌性尿道炎,还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早产或死胎。1.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过细菌滤器的原核型微生物。2.原体(elementary body):是衣原体在独特发育周期中形成的一种小而致密的颗粒性结构,具有高度的敏感性。1.螺旋体(spirochete) :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感染,临床出现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以及心脏、神经和关节等多系统受损。1.真菌(fungus):是一种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有典型的细
19、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器真核细胞型微生物。2.二相性真菌(dimorphic fungus):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使两种形态发生互变,称为二相性。如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在含有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37培养时,呈酵母菌型;在普通培养基上25培养时,呈丝状菌。3.孢子(spore):是真菌的繁殖结构。真菌孢子与细胞的芽孢不同,其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70时,短时间内即可死亡。孢子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种。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进行的传播,其导致的感染称为水平感染。其常见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输血等。2.潜伏感染(lat
20、ent infection):某些病毒经急性活隐形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与一定组织活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颗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3.干扰素(interferon, IFN):机体受到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等多种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该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功能。1.免疫促进作用:初次感染登革热病毒后诱生的抗体对再次感染的病毒可产生依赖抗体的促进病毒感染作用。大量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后在血液循环中形成免疫复合物,可加重临床症状。2.黄热病毒属: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是一大群具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主要的黄热病毒成员有乙脑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和登革热病毒。1.内基氏小体:狂犬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质小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2.E6蛋白:HPV基因组中早期基因编码产物。在致瘤病毒中E6蛋白为病毒致癌蛋白,它可与细胞中的p53结合,干扰细胞的正常分泌与增殖,从而导致细胞恶变。3.朊粒:朊粒又称为传染性蛋白粒子,其最主要的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prp),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其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在人和动物中引起以海绵状脑病为特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