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和练习(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和练习(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和练习-第 5 页【今语对释】 孟子说:“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譬如有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小城,(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够胜利。(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没有胜利,这正是说明有利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 (又譬如,另有一座城池,)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和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离开了它,这是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所以说,不能用划定的边疆
2、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建立威信。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用全天下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若战,就一定会获得胜利。”【阅读指南】1孟子是儒家著名代表人物,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
3、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2全篇结构紧密。文章把“天时”“地利”、 “地利”“人和”两两对比,交织立论,提出“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的观点。这部分内容紧紧扣住了第一段提出的论点。第四段又紧接前面的“人和”加以申述,层层深入,蝉联直下,一气呵成,无懈可击。3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是层进关系。“天时”、“地利”、“人和”逐层论述,不可颠倒。在论证方法上,突出特点是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并用。不仅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间比较,在“多助”、“寡助”之间也进行了比较。可以说
4、,本文的论述是在对比中完成的。4大量运用排比句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在强调守方拥有的“地利”优势时,连用四个排比句,从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四个方面来加以强调,给人的印象很深。又如,最后作者连用三个排比句指出“天时”和“地利”都靠不住,只有“人和”才是关键,很好地突出了“人和”在战争中的地位。正是由于大量运用排比句,文章在气势上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摄人心魄。【巩固检测】一、词语解释1必有得天时者矣 得:_2然而不胜者 胜:_3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_4委而去之 去:_5故曰 故:_ 故君子有不战 故:_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_ 以天下之所顺 以:_7环而攻之 之:_ 寡助之至 之:_
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之:_ 亲戚畔之 之:_二、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_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三、内容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2孟子用“_”、“_”、“_”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_”的重要性。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 A全文多处运用了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用了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域民”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D第四段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得道”的作用。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
6、一方的“_”。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_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四、常识填空本文选自_。作者孟子,是_时期的思想家,_学派代表人物。【实战演练】1教材中选自孟子的课文还有_、_等。2下列用现代汉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_ A委而去之 翻译:把城交给他人而去 B池非不深也 翻译: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翻译: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战就一定胜利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仁政”。4作者在文中将论证范围从军事引向政治,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治国之道,充分体现了孟子_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