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15624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第 7 页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而】作连词表并列,译为“并且、又”。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表递进,译为“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表转折,译为“却、但”。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表修饰,译为“着、地、的”。例:吾尝跂而望矣(劝学)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作代词表第

2、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例: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译为“才,方才”。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例: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2.【何】作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译为“什么”。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3、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例: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通“呵”,译为“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与“何”有关的复合虚词【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何以战?(曹刿论战)【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例: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何乃】译为“怎能”。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

4、“不必”,表反问语气。例: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何许】译为“什么地方”。例: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大铁椎传)【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表程度。 例: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乎】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译为“啊、呀”等。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

5、说)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4.【乃】作副词表顺承,译为“就”。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条件,译为“才”。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译为“只”等。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表判断,用在判断句中,译为“是、就是”。例: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与“乃”有关的复合虚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

6、过与(季氏将伐颛臾)5.【其】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们)的”。例: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的小主语,译为“他”。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作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7、”。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6.【且】作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况且”。例: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表让步,译为“尚且”“还”。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表并列,译为“又”“和”。例: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副词将,将要。例:不出,火且尽(

8、游褒禅山记)暂且,姑且。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与“且”有关的复合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作动词像,好像。例:背若太山(逍遥游)及,比得上。 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代词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们)的”。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

9、飞)表揣测,译为“好像”“似乎”。例: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与“若”有关的复合虚词【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近似“要说那”“像那”之意。例: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8.【所】作名词,译为“处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作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表示行

10、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与“所”有关的复合虚词【所谓】所说的。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在】到处,所在之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9.【为】作动词,读wi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应该根据具体语境判断。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以为,认为。例: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判断词,是。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作介词,读wi表被动,译为“被”。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11、(过秦论)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例: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例: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鸿门宴)对,向。例:为之奈何?(鸿门宴)作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读wi。例: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10.【焉】作兼词。相当于“于之” “于此” “于彼”。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作代词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之”。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作指示代词,译为“这里”“那里”。例: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作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例:未知生,焉知死(论语)作语气

12、词作句末语气词,相等于“了、啊、呢”。例: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作助词充当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例: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11.【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例: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13、)与“也”有关的复合虚词【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也欤】表疑问,相当“么”。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12.【以】作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表示原因,

14、译为“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表示依据,译为“按照、根据”。例: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作连词表并列或递进,译为“又、而且、并且”等。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表承接。表目的,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来”“用来”等。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因果,译为“因为”。例: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表修饰关系。例: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作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作动词以为,认为。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与“也”有关的复合虚词【以为】

15、认为,把当作或看作。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作为或制成。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13.【因】作介词依照,根据。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依靠,凭借。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趁着,趁此。例: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由于。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作副词,于是,就。例:相如因持璧却

16、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动词,沿袭,继续。例: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14.【于】作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放在动词之后,表被动,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复音虚词“于是”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

17、连词相同。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15.【与】作介词和,跟,同。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给,替。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比,和比较。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连词,和,跟,同。例: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勾践灭吴)作动词给予,授予。例: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结交,亲附。例: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与“与”有关的复合虚词【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

18、比较,哪一个”。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16.【则】作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表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并列,须两个“则”字连用。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表转折。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表选择。常和“非”“不”呼应,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例: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表判断,译为“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译为“已经” “原来已经”。 例:

19、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作名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例:论语六则准则,法则。例:以身作则作动词,效法。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17.【者】作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例: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例: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例: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主语后面,表提顿。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时间副词后面,补充音

20、节。例: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18.【之】作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指示代词,表近止。例: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作助词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例: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义。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动词,“到去”。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遇到失意伤心事,多想有一个懂你的人来指点

21、迷津,因他懂你,会以我心,换你心,站在你的位置上思虑,为你排优解难。一个人,来这世间,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事理,才能不断成长。就像躬耕于陇亩的农人,必须懂得土地与种子的情怀,才能有所收获。一个女子,一生所求,莫过于找到一个懂她的人,执手白头,相伴终老。即使芦花暖鞋,菊花枕头,也觉温暖;即使粗食布衣,陋室简静,也觉舒适,一句“懂你”,叫人无怨无悔,愿以自己的一生来交付。懂得是彼此的欣赏,是灵魂的轻唤,是惺惺相惜,是爱,是暖,是彼此的融化;是走一段很远的路,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依然在你的视线里;是回眸相视一笑的无言;是一条偏僻幽静的小路,不显山,不露水,路边长满你喜爱的花草,静默无语却馨香盈怀,而路的尽头,便是通达你心灵的小屋瑟瑟严冬,窗外雪飘,絮絮自语说了这多,你可懂我了吗?若你知晓,无需说话,只报一声心灵的轻叹,那,便是我的花开春暖。你相不相信,人生有一种念想,不求奢华不求结果,不求你在我身边,只愿有一种陪伴暖在心灵,那,便是懂得。有人懂得是一种幸福,懂得别人是一种襟怀,互为懂得是一种境界。懂得,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