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分析(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分析(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二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分析-第 7 页小学二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执教:孙娟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二) 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三)统计与概率第七单元 统计(四)数学思想方法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五)数学实践活动 1我长高了2看一看,摆一摆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2、。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同旧教材那样孤立地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例如,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
3、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是71,超出限乘人数,所以班长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又如: 第10题是一个利用两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第(2)题是一道有多种答案的
4、题目,第(3)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的和最小。这组题目与生活实际很贴近,具有现实性,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练习后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分组交流,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组练习题。但实际上是促进学生对100以内加法计算过程及其方法的理性认识,对刚进入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通常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一是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合作讨论和交流,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启发和帮助,如启发学生思考:在前面的计算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怎么办,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概括出法则。二、提供关于空间
5、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内容和素材。安排了“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和“观察物体”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每一单元中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角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并受到操作空间形式的训练。三、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表内乘、除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和形成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在本册教材里集中安
6、排表内乘法的教学,“表内乘法(一)”教学乘法的意义和26的乘法口诀;“表内乘法(二)”教学79的乘法口诀和“倍”的概念。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例1例3,在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活动的基础上,从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在教材里,乘法算式中两个相乘的数都称为“因数”,不作“被乘数”和“乘数”的区分,这样编排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乘法在数学上的含义。在数学研究中,对“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而言,真正有意义的研究是“加”和“乘”这两类运算,因为“减”和“除”在本质上仅仅是“加”和“乘”的诱导变形,即:在学生学了负数
7、和倒数后,“减”和“除”就已经被吸纳进“加”和“乘”的运算中了。如: 在数学上,当一种运算具备“可交换性”(即交换律)时,则各个元素在运算中的地位就是完全平等的,孰前孰后无关紧要,故乘法运算中区分“被乘数”和“乘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二者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完全对等的,正如加法运算中两个加数彼此地位相同一样。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强调“几个几”吗?我们认为这与两个因数地位是否相等是两个不相关的问题,理由如下:在描述或说明特定的情景时,是可以而且应该使用“几个几”这样的词语的,但根据“几个几”来列乘法算式时,则两种列法都是正确的。如:该图用文字描述可为“3个5”,但据此写出乘法算式时,35和5
8、3都可以。又如:3+3+3+3+3+3=18,表示6个3相加得18,改写成乘法算式时,36和63也都对。 四、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教材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习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例如,在“长度单位”教学中有一些观察某种实物大约有多长、测量某一实物时只要求大约的长度等的练习。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估测既可以巩固长度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量感与估测策略。如第6、8题。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
9、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应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与笔算和口算相比,估算的方法更加多样化,可采用的策略也是极为丰富的。例如:教科书第31页的例4,要计算100元钱买3种商品够不够,除已经呈现的2种算法外,还可以先估计买茶杯和水壶大约要50元,剩下50元买茶壶够了等等。在全班进行交流,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采用,体现了估算的思想,都应给予鼓励。不要对学生的估算方法进行过多的评判,尤其不能
10、以是否接近精确结果为依据来判断学生的计算方法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即使估算的结果相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可能是不同的。例如,估算热水瓶和水杯一共花多少钱,结果都是50元,但可能有的学生是把28看成30,把24看成20,有的学生是把28、24都看成25,两种方法并没有优劣之分,所以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把估算的过程表达出来。 五、 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如第七单元统计在一年级下
11、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二年级这节统计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个格字代表2个单位,教学中,可把“统计”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在做统计图的格子不够的认知困境中,自觉的进行探索、交流,最终把认知指向“1个格子表示2”这一新知的前沿,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景中参与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或小组交流画图的方法,然后再总结归纳出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图的画法。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提出“1格表示2个单位,则半格就表示1个单位”“数据很大时,还可以用1格表示3个单位、4个单位”这样一些闪烁思维火花的推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教师可结合
12、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这些推断进行适当分析,但不要求学生掌握。六、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地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本册实验教材则在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中,安排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有广泛的应用,是今后学习概率统计等知识的基础,逻辑推理更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教材在这里例1,通过探索用给定的数字卡片可以摆多少个两位数的活动,渗透简单的排列思想;例2、例3则是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渗透简单的逻辑推理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