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程软件完全版并附-药性现代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课程软件完全版并附-药性现代研究.ppt(8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药学(完全版)附: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全国高职高专规范教材课件,主讲:孟萍,目录,总论 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行气药 消食药,驱虫药 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 平肝药 开窍药 补虚药 收涩药 其它药,总论,中药能做什么?,中药美容 中药强身 中药治病,一、什么是中药?,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天然药物及其简单加工品。,中药含义的内涵,理论指导 中医理论 用途 防病 治病 物质来源 天然药物(植物、动物、矿物) 简单加工品(物理、化学、生物加工),中庸之医,“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论,二、什么是中药
2、学?,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三、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史记载: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中药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偶然中毒 尝百草 知性能 知疗效 反复实践 淘汰 主动尝试 (效差、剧毒) 指导实践 口述至文字 实践 理论 肯定 检验理论 (效佳、微毒),中药起源图解,四、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东汉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南朝雷公炮制论 第一部制药专著 唐新修本草 世界最早的药典 明本草纲目 载药1892种,科学巨著,五、现代继承与发展,中药资源普查 (各个地方药志) 民间方药挖掘 (各种藏药
3、、蒙药、苗药等) 中医药著作整理 (中药大辞典等) 中药人工培植 (天麻、砂仁、麝香等) 中药药理研究 (小檗碱、人参皂苷、甘草甜素等),六、中药的来源,根据物质来源划分、植物类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动物类全虫、角、甲片、皮、贝壳、甲壳胆、病理产物、粪便、矿物类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碳酸盐、硼酸盐、硫酸盐,党参,黄芪,葛根,龙胆草,根,麻黄,川贝母,肉苁蓉,茎,百合,叶,桑叶,苏叶,艾叶,大青叶,花,菊花,红花,合欢花,芫花,果实,山楂,佛手,大枣,白豆蔻,种子,巴豆,白芥子,瓜蒌仁,刀豆,全虫,地龙,全蝎,土鳖虫,甲片,穿山甲,角,水牛角,羚羊角,皮,蝉蜕,阿 胶,贝壳,牡蛎,石决明,
4、海蛤壳,甲片,龟 板,鳖甲,病理产物,牛黄,粪便,鼯鼠,五灵脂,矿物,石膏(硫酸盐),自然铜(硫化物),磁石(氧化物),钟乳石(碳酸盐),根据地理位置来源划分云广川藏东北江浙,道地药材?,七、中药的命名,1、与产地有关,本身包含地名、阿胶原产于山东东阿县的阿井、巴豆产于巴蜀 强调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功效稳定雄厚,历代沿袭下来主产于某一特定产区的中药材。 广陈皮(新会皮)广东杭菊杭州川连、川芎四川,2、与形、色、气味有关,因味得名:细辛、甘草、五味子、苦参 因色得名:黄连、红花、板兰根 因形态得名:牛膝、白头翁、木通 因生态得名:夏枯草、冬青 因气香得名:木香、麝香、檀香 因气臭得名:鱼腥草、臭椿
5、 因质地得名:滑石,3、与功效有关,益母草对产妇有益 骨碎补对骨折有利 石决明、决明子都可明目 合欢花、夜交藤都可安神 防风防避风邪外袭 苁蓉补而不峻,有从容和缓之性 王不留行活血行滞,走而不守,虽有王命也不能留其行,4、与采制有关,霜桑叶霜打以后采摘的桑叶 侧柏炭、姜炭、血余炭炒炭存性生用以止血敛涩,5、与古代传说有关,部分药属于纪念某一医生创造而命名,这跟世界尊重科学家首创精神的意思相同 使君子潘州郭使君治疗小儿科疾病常用的药 何首乌有位姓何的老人,因吃了它而获长寿且须发变黑而得名 牵牛子传说中田野老人牵牛谢医而得名 还有刘寄奴、杜仲、徐长卿等,6、与外来语的翻译有关,胡麻仁、羌活、番红花
6、从外国而来 补骨脂(破故纸)“婆胡子”的音译(就好比巧克力、美利坚等的音译) 曼陀罗梵语“细小圆形美丽的花”的意思 诃子原名诃黎勒,梵语“天主持来”的意思,思考问题 中药是产于“中国的药物”吗?,7、与避讳有关,避帝王的名讳延胡索玄胡索(避清康熙帝玄烨的名讳)元胡索(避宋真宗名讳)薯蓣薯药(避唐代宗李预名讳)山药(避宋英宗赵曙名讳) 群众喜吉厌凶白僵蚕佳蚕茯苓福临旋复花全福花,8、其它,一物多名现象蚤休(重楼、七叶一枝花)大黄(西庄、锦纹) 药名错别字现象牛膝牛夕蒲公英卜公英 主张药名的科学化、规范化,八、中药的采收,植物类中药的采收全草类药材叶类药材花类药材根据需要果实和种子类药材药效最高根
7、和根茎类药材树皮或根皮类药材 动物类中药的采收 矿物类中药的采收,九、中药的炮制,定义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应用和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特性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建昌帮饮片) 目的、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便于制剂和贮藏、矫臭和矫味、转变药物的性能、减少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中药的炮制,炮制常用辅料液体辅料酒、醋、蜂蜜、生姜汁、盐水、胆汁等固体辅料稻米、麦麸、土、滑石粉、白矾、河沙等 炮制方法、修制(不水火制)纯净、粉碎、切制、水制润、漂、水飞、火制炒、炙、煅(明煅与暗煅)、煨、水火共制煮、蒸、淬等、其它制法发酵、制霜、法制 中药炮制技术,十、中药的性能,概念是中
8、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理论的核心 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性能与性状的区别,性能与性状的联系,中空者大多疏气发表(苏梗、荷梗、木通) 诸花皆散(红花、玫瑰花、辛夷) 介类潜阳(石决明、牡蛎) 虫类搜风(地龙、蜈蚣、全蝎) 种仁类滑肠(牛蒡子、桃仁、火麻仁) 芳香类通气(藿香、砂仁、陈皮) 根多补益(人参、何首乌) 刺善祛风(钩藤、蒺藜) 藤类通络(夜交藤、络石藤) 血肉有情之品多填精,性状影响决定性能,(一)四气五味,四气、定义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温热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人参、干姜)寒凉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石膏、黄连)、作用温热药温中
9、、散寒、助阳、益气寒凉药清热、泻火、解毒、平肝、平性药指药物的寒热之性不明显,作用和缓 五味、主要指辛、苦、甘、酸、咸、(淡、涩) 包括味觉和嗅觉,(一)四气五味,2、作用 辛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甘补益、和中、缓急泄清泄、降泄、通泄五味苦燥湿酸(涩)收敛、固涩咸(淡)软坚散结、泻下、渗湿、利尿 气与味的关系(不同角度阐释,二者合参)、同味不同性辛温解表风寒感冒辛解表、发散辛凉解表风热感冒 、同性不同性辛温发散解表风寒感冒温消除、减轻寒证甘温补中益气脾胃虚寒,(二)升降浮沉,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表现的趋势不同向上呕吐、咳喘向下泻痢、崩漏、脱肛向外虚汗向内表证不解、疹毒内攻 升降浮沉的定
10、义: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趋势升浮和沉降 升降浮沉的作用升浮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沉降下行向内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 息风、 消导积滞、降逆、收敛、止咳平喘,(二)升降浮沉,影响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因素 药物作用趋势的双向性 麻黄发汗和平喘利水 川芎上行头目和下行血海,并旁达四肢,(三)归经,定义: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具有选择性作用 依据:脏腑、经络理论肺脏病变咳嗽、气喘、胸闷、气短 治疗桔梗、杏仁归肺经 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综合应用热黄芩(苦、寒)寒干姜(辛、温)虚百合(甘、温)实邪(痰饮)葶苈子(辛、苦、大寒),肺病咳嗽,(四)毒性,中药作用、治疗作用副作用、不良
11、作用毒性 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牛蒡子辛凉解表药疏散风热(治疗作用)滑肠(副作用) 毒性: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与人的体质因素也有关。附子、砒霜、蟾酥,十一、中药的应用,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煎服法,(一)配伍,定义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配伍” 配伍关系,(一)配伍,、相杀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能明显地增强其原有疗效。 (并列关系) (如:石膏与知母,乳香与没药) 、相使以一药物为主,其余药物为辅配合应用,能提高主要的疗效。(主次关系)黄芪(补气)黄芪提高茯苓利水的功效茯苓(利
12、水)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生半夏畏生姜)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生姜杀生半夏) 、相恶两种药物合用后,由于相互牵制而使原有功效降低, 甚至丧失。干姜降低黄芩的清热功效干姜黄芩黄芩降低干姜的温中功效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十八反”“十九畏”,(一)配伍,配伍关系的目的与使用原则 药物七情单味药的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即药物“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二)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十八反”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
13、九畏” 妊娠用药禁忌、原理:有损胎元,有损母体,有损产程、分类:禁用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慎用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的药物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 1、疾病对饮食的禁忌 2、药物对饮食的禁忌 生冷、黏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和有特殊刺激的食物,思 考 题?,下列方剂有无配伍禁忌: 脾虚湿胜之咳喘 党参10g 茯苓10g 白术10g 瓜蒌仁、皮各10g 款冬花10g 杏仁10g 百部10g 藜芦3g 柒剂 肝郁气滞之肝硬化症 柴胡9g 白芍15g 陈皮9g 香附9g 郁金9g 枳壳10g 茯苓10g 炙甘草6g 丹参10g 女贞子10g 五味子10g 丁香9g 大枣3枚 伍剂,(三)剂量,定义
14、、单味药物的成人一日量(干燥药物)、方剂中各药的相对用量、制剂的实际服用量 剂量的确定、根据药物性能确定剂量、根据配伍、剂型确定剂量、根据个人、季节、地理环境确定剂量 剂量的计量单位要求科学化,规范化换算:1两=30克 1钱=3克,(四)煎服法,先加水400ml煎取200ml药汁,再加水300ml煎取100ml,与前药汁混合,分两次饮服,砂锅,忌铁锅,水质纯净,漫过药物cm,先武后文,(四)煎服法,砂仁、钩藤,辛夷、车前子,人参、鹿茸,阿胶、芒硝,三七、琥珀,(四)煎服法,用药法、内服药剂方法温服时间一般饭后服滋补药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空腹服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较大的药物饭后服截疟药发作前2小时
15、服安眠药睡前0.51小时服次数一般两次、外用药剂、针剂、喷雾剂等,第一章 解表药,一、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功效:发散表邪 适应证:表证 二、性味特点: 辛味,主入肺、膀胱经 三、衍申作用及适应证: 利尿退肿水肿 止咳平喘咳喘 透疹疹发不畅 初起兼有表证 止痛风湿痹痛 消疮疮疡,五、选择用药及配伍 1、针对病性选择用药(发散风寒或发散风热) 2、针对病人配伍用药(虚人外感的配伍) 3、针对四时季节配伍用药(夏季与秋、冬季的用药不同) 六、使用注意 1、中病即止,以免发汗太过。 2、年老体弱者及妇女胎前产后不应发汗太过。 3、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疮疡日久、淋
16、病、失血 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 4、本品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防止有效 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麻 黄,类别 植物 原植物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 药材 草质茎,处方用名 麻黄,麻黄绒,炙麻黄绒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 麻黄峻汗表实寒,风水痹痛与咳喘 发汗解表风寒实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 风寒喘咳(三拗汤) 宣肺平喘喘咳实证 寒饮喘咳(小青龙汤) 肺热喘咳(麻杏石甘汤) 利水消肿水肿兼有表证(越婢加术汤) 温经止痛风湿痹痛,阴疽及痰核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表虚自汗慎用 阴虚盗汗慎用 虚喘慎用,名老中医用药心得麻黄
17、(李佺),对“夏不用麻黄”、“有汗不得用麻黄”之说,医界人士尽皆知之。千百年来,多有人以麻黄为发汗解表第一药,属发汗重剂,畏而不用,以求稳妥。个人的看法却有悖于先贤。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常规剂量的麻黄并不致汗,或仅致小汗。曾用于肺虚者患者,动辄汗出、喘咳,也未见大汗亡阴、亡阳之例。麻黄单用(不配伍其他发汗药物,不啜热粥),发汗力量缓和,有汗之人或夏月易汗之季用,亦无过汗之虞。 中药的应用,以复方配伍形式居多,单味药与复方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甚或完全不同。麻黄与桂枝并用,如麻黄汤,在桂枝通阳畅行营卫气血的基础上,其辛散宣透功效得以最大限度发挥,发汗力量陡增,成为发汗解表峻剂;若无桂枝相辅,也无
18、其他发汗药配合,如麻杏薏甘汤,则麻黄发汗力弱;若与石膏为伍,石膏之大寒可抑制麻黄温散之性,虽仍有宣肺透邪之效,却无发汗之力,故越婢汤用麻黄治风水汗出,麻杏石甘汤用麻黄治热壅汗出而喘。总之,麻黄用于无汗和有汗病证,其机要在于配伍 黄河医话,名老中医用药心得麻黄(朱进忠),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前所长,已故名老中医李翰卿老师说,诸家都云麻黄辛苦而温,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具有发汗解表之功,是发汗作用最强的一个药物。若与桂枝配伍则发汗的作用更强,虚人用之不慎,可使汗漏不止。然新陈不同。曾记得在北洋军阀混战初期,当时遇伤寒病,开麻黄汤后没有一例发汗者,初开麻黄6g,后开9g,最后开至18g,服法遵
19、仲景法,一例也未发汗。反复诊治视均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或“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的典型证候,久久不得其解。及至到数个药铺一看,才稍有所悟。因地处雁北,麻黄满山遍野茫茫皆是,患者用药均用自采者,药铺所存者均为数年至十几年的陈货,陈久者辛温发散之功已减,甚至已消失殆尽,所以前列之麻黄均无发汗之功。乃嘱患者一律改为新鲜麻黄9g(干品),果然服后效如桴鼓,汗后病愈。自此以后,凡用麻黄汤、大青龙汤发汗解表者,一律应用麻黄采后1年之内者。 黄河医话,名老中医用药心得麻黄(郝现军),麻黄性辛主散,为发散风寒要药。笔者临床发现麻黄具有
20、显著的补益作用,在大队补益剂中加小剂量麻黄(一般在10g以下),能助补益之力。麻黄系空心走表,能助黄芪、人参的补气温阳作用。凡辨证属气虚证而见面色恍白、气短乏力、气喘者,用人参、黄芪、山药配以小剂量麻黄取效更捷。小剂量麻黄同时具有升提助发中气作用,凡气虚下陷或久泻者,用补中益气汤配以少量麻黄,其升提作用更为明显。此外,麻黄还具有健胃作用,对脾胃虚寒者可在辨证方中加用麻黄。 郝现军,王冠发.临床用药心悟.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5,桂 枝,类别 植物 原植物 樟科植物肉桂 药材 嫩枝,处方用名 桂枝,蜜桂枝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 桂枝温卫善解肌,温
21、经通脉化水气 表实无汗(麻黄汤) 1. 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表虚有汗(桂枝汤) 风寒湿痹(桂枝附子汤) 2. 温经止痛寒凝血滞诸痛证 胃寒腹痛(小建中汤) 血寒经闭,痛经(温经汤) 胸痹心痛(枳实薤白桂枝汤) 痰饮证(苓桂术甘汤) 3. 助阳化气阳虚症 蓄水证(五苓散) 心悸,脉结代(炙甘草汤),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忌用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麻黄与桂枝的功效比较,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桂枝,邹良材经验:阴虚型肝硬化腹水临床以阳行阴利小便。按阴阳互根的机制,阴虚患者可在养阴柔滋淡渗的基础上,略佐通阳药物,借助膀胱的气化作用达到“以
22、阳行阴”的目的。主要药物为桂枝,用量在3g以内,加入煎剂中,正如近人曹炳章云:“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阳和。”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 张琪经验:桂枝是张老治发热常用之药。伤寒论虽有”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禁,但张老在临床并未囿于此说,治疗发热已入里内伏少阳时,与柴胡配伍,共奏疏解透达之功;与生石膏配伍,则无性温助热之虑,因此常用获微汗出而愈之效。尤其对发热有肢节烦痛者,柴桂合用其效尤佳。若挟有痰浊温邪者,桂枝用之更宜。因为痰浊湿邪属阴,非阳不化,故用桂枝温阳行气,以助祛温化浊、豁痰散结。因同时伍用清热之剂,故大可不必担心“阳盛则毙”。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名老中医
23、用药心得桂枝,言庚孚经验:言老治疗妊娠恶阻,善取桂枝,每于方中,习加桂枝。一般医家,用之甚少。临床一般用于风寒表证、痛痹、寒饮、蓄水、心阳不振、胸痹、虚寒胃痛以及寒证经闭、痛经等证。言老对本经疏证就本品之论,归纳为桂枝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之功。言老认为,恶阻一证,其要莫过于阻。实阻者宜下、宜通、宜行;虚阻者,宜补中、宜和营。因此,无论虚实之阻,桂枝均能及,岂可不入汤煎乎?实则量宜重,虚者治宜缓。热宜轻取,寒宜重剂。此为入药之要诀也。 名老中医医话 石景亮经验:桂枝是气分药,又是血分药,既能解表,又能和营,既能化气通阳,又能通络止痛,还能降逆平冲,作用广泛,可谓是能运用到下下内外
24、表里诸多病证之药。在桂枝的应用上,有人所谓”无汗不得用桂枝“之说,是指桂枝汤而言,并非指桂枝一味而论。因此有人认为桂枝能“止汗”,实属只看到现象,未窥探其本质的误解。 石景亮老中医遣方用药的经验,紫 苏,类别 植物 原植物 唇形科植物紫苏 药材 地上部分,处方用名 紫苏、苏叶、苏梗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 紫苏散寒兼理气,风寒气滞两相宜 发汗解表外感风寒,咳嗽痰多(杏苏散) 气滞胸闷(香苏散) 行气和胃 偏寒(配藿香、半夏、生姜) 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偏热(配黄连、竹茹) 偏气滞痰结(配半夏、厚朴) 解毒鱼蟹毒 安胎气滞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 ,3-10g。不宜久煎 苏叶与苏梗
25、的功效比较,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紫苏,祁振华经验:祁老认为,苏叶性温入血分,少用不发汗而能解肌散风,如外感风寒三、四日不解,常用荆芥穗配苏叶,解表散寒。若表证兼胃寒者,用苏叶可起宣肺散风寒、芳香止呕、温中和胃作用。 祁振华临床经验集 郝现军经验:紫苏味辛性温,功能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临床发现紫苏具有良好的化浊醒脑开窍作用。治疗肝性脑病时,在清热解毒药中加用紫苏可起到防治肝性脑病的作用。一般用量2030g。 郝现军,王冠民.临床用药心悟.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5,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紫苏,陈笑夫经验:紫苏叶,除了常用于治疗感冒风寒,作为发散药之外,还偏重于用来治疗某些腹
26、泻(相当于过敏性结肠炎),而收良效。这种腹泻,在急性发病后,往往余“毒”未清,常因饮食不节,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遂致酿成慢性。该药的适应范围:主要是病人有可追忆的食物过敏史,并有类似急性胃肠炎的发病过程。引起发病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中的虾、蟹、蛤类及某些鱼。急性发病是,肠鸣、腹痛、腹泻、呕吐,并有恶寒发热等。重用紫苏叶(带茎)30g,配陈皮10g,加焦山楂10g,焦麦芽10g,焦六曲10g,炒苍术10g,姜川朴10g,干姜5g。此方应用一两剂即获显效。但治疗必须彻底,方可免于导致慢性。 到了慢性阶段,腹泻时发时止,一日数次,夹有黏液,肠鸣,腹痛绵绵,食欲减退。治疗用药,仍以紫苏叶(带茎)30g
27、为主药,配陈皮10g,并因证选用温中、补阳、理气等药。如青木香3g、桔梗9g,山药20g,莲子15g,炒白芍15g,干姜3g,甘草9g,直至症状完全消失。 医海拾贝江苏当代老中医经验选择,生 姜,类别 植物 原植物 姜科植物姜 药材 根茎,处方用名 生姜、生姜皮、生姜汁、煨姜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生姜解表止呕吐,温肺止咳并解毒 解表散寒外感风寒(本品发汗力弱) 温中止呕“呕家圣药”,增强止呕药作用 胃寒呕吐(小半夏汤) 各种呕吐胃热呕吐(配黄连、竹茹等) 妊娠呕吐(配其他止呕药) 温肺止咳风寒咳嗽、痰白清稀 解毒半夏、天南星等药毒和鱼蟹毒,用法用量 煎服,3-10g
28、生姜汁与生姜皮的功效比较,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生姜(张登如),产后饮食慎用生姜解 按本草皆云生姜性温而散,产后血亏气弱之人,岂可用此燥烈之品?而乃风俗习惯,产妇饮食,动辄投生姜调味,寒性之人,食之犹可;若热性之人,食之如炎添薪,其害不可不知。故张老认为产后饮食应慎用生姜为佐料。曾治一产妇,产后即厚用生姜投入汤馔之中,数日后口干咽燥,仍强以食之,渐至心烦身热,肌肉削瘦,不欲进食,此热证已极,气血消烁。此时恰好鲜梨上市,张老嘱其多吃鲜梨,方挽颓势。 产后有宜温之说,故食物常用生姜作调味,婴儿有宜热之言,故襁褓虽夏天亦如冬天之厚。为此俱多引起疾病。寒者温之,热者凉之,用需适宜,非谓生姜不可用。 林加梅,
29、张登如老中医用药经验介绍. 新中医,1997(sl):16,香 薷,类别 植物 原植物 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 药材 地上部分,处方用名 香薷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香薷辛温散暑寒,化湿和中利水强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阴暑证(香薷饮)夏月麻黄 夏月外感风寒,内伤暑湿,证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呕吐腹泻等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薷术丸)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冷服 利水消肿脓煎 使用注意 表虚有汗忌用 阳暑证忌用,紫苏、生姜与香薷的功效比较,麻黄与香薷的功效比较,荆 芥,类别 植物 原植物 唇形科植物荆芥 药材 地上部分,处方用名 荆芥、荆芥穗、荆芥炭 性味归经 辛、微温
30、。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荆芥辛散肌表邪,感冒痒疹及出血 1 解表外感表证(性平和) 风寒者(荆防败毒散) 风热者(银翘散) 2 透疹 麻疹不透(透疹汤) 风疹瘙痒(消风散) 3 消疮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偏风寒(败毒散) 偏风热(银翘败毒散) 4 止血吐血、纽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不宜久煎,名老中医用药心得荆芥,祁振华经验:荆芥穗有清头目、利咽喉、祛上焦风热的作用。因此荆芥为感冒、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早期解热散风之要药。又荆芥穗辛散透达入血分,故儿科常用天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等疫毒感染之早期,有宣透之功。祁老还曾治疗一例幼儿湿疹并发感染,高热不退,用荆芥穗15
31、g、黄连10g,水煎,内服四分之一,余下熏洗而获愈。 祁振华临床经验集 谢海洲经验:荆芥有疏散风邪而能解除痉挛功效,与薄荷等份应用,粉碎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用10g,每日3次,可用治感受风邪所致之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名老中医用药心得荆芥,连介一经验:荆芥穗一药,体轻性扬,辛温发散,解表退热,又走血分,可除血虚发痉,发散而不伤气,入血而不伤阴。虽其属平庸之味,然临床对证施之,确能获神效。 新中国成立前,开封纸坊街房主高某之妻,产后发热,住入教会医院,欲求病速去,保母子平安。外国医生予以大量西药退热之品,并敷冰袋,图降其热,然其热不退反增,以致壮热神烦,病情日渐危重。
32、乃延余求治。吾详询病情,细究病机,其证由产后受风,属血虚表实,遂取荆芥穗9g,红糖30g,嘱以荆芥穗煎汤冲化红糖,趁热顿服。约1时许,汗出热退,身凉神安,家中调养数日而尽愈,洋医奇而不解。 中医治病,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据证施治,详首席证候,明立治法,精当选择药。高氏之妻,时值产后,产后之人血虚多挟滞,血虚于内,寒闭于外。外国医生不明此理,用发汗更伤气阴,施冰袋更增外寒,则病不愈反剧。吾虽以芥穗平庸之味,但发散适中,避麻、桂发汗太过之弊,又以红糖为引,趁热顿服,走气入血,祛瘀化滞,去腐生新,甘温益气,补血散寒,二药谐和,一表一里,气阴复而寒邪却,经脉畅而郁热解,故而药到病除。 黄河医话
33、,名老中医用药心得荆芥,郝现军经验:临床发现荆芥具有良好的软坚散结作用,特别是治疗皮肤表层的硬结肿块时,在大剂活血化瘀药中配用荆芥,可引药力走表以奏软坚散结之功。中医学认为,荆芥、羌活等气味深长之药俱能散结、辟恶,并能通达经络,透肌肤,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荆芥配夏枯草对头部肿瘤效好。 郝现军,王冠民.临床用药心悟.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5 刘弼臣经验:小儿出疹必疾病喜用“荆芥、连翘”。刘老常谓“清其表而凉其内,功在荆翘”。荆翘一方面是指荆芥和连翘两味中药,另一方面是指翁仲仁痘疹金镜录之“荆翘饮” 。 “荆翘饮”中只有“荆芥、连翘”两味药物,但却可“外清表热,内凉里热”之双
34、解功效。因此,刘老甚喜用其治疗小儿多种出疹性疾病,如小儿湿疹、小儿荨麻疹、小儿风疹、小儿水痘等。 徐荣谦,等.刘弼臣教授临证用药特色精粹.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0):693,名老中医用药心得荆芥,周文川经验:荆芥穗有入血搜风之功效。曾遇一新生儿(5天)患脐风,口噤不开,项背强直,家长相求治之,以期死里求生,当时因偏僻乡村别无他药可施,见其家中悬荆芥1捆,嘱以荆芥穗半两(15g),蝉蜕1两(30g),煎水少少与之频服。事隔3载又重逢,不期此儿活泼天真地给来客搬凳。家长告云,此儿当年服药后,口噤、背强直顿消而愈。嗣后余又治3例“四六风”,均以此法获生。由此可知本草纲目云芥穗“入足厥阴
35、”,食性本草称谓“主血劳风气” “祛风理血”不假。余佐蝉蜕,入血搜风之力捷妙。 黄河医话 张志礼经验:(荆芥)配防风能入肌肤,宣散风邪,止痒之效更强,常用于治疗急性荨麻疹,风肤瘙痒症等;配金银花、土茯苓各等份研细末,再加熟地黄熬膏为丸,梧桐子大,每日早晚服百粒,茶水送下,可治疥疮(本草汇言)皮肤科还取其炒黑止血之效,用以治疗一些出血性皮肤病如皮肤紫斑、过敏性紫癜等。亦有报道用荆芥穗30g,研细装纱布袋内,直接揉搓皮肤瘙痒处,有止痒疗效。 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防 风,类别 植物 原植物 伞形科植物防风 药材 根,处方用名 防风、炒防风 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应用 防
36、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 祛风解表本品微温而不燥、甘缓而不峻,为风药中润剂 风寒(荆防败毒散) 外感表证风热(配薄荷、蝉蜕、连翘等) 风湿(羌活胜湿汤) 胜湿止痛风湿痹痛(蠲痹汤) 止痉破伤风(玉真散) 止泻肝郁乘脾,腹痛泄泻(痛泻要方) 止血肠风下血(槐花散),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慎用 血虚发痉慎用 荆芥与防风的功效比较,名老中医用药心得防风,张志礼经验:(防风)配蝉蜕、猪牙皂、天麻,用荆芥水送下,可治风、疥、癣、疮、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配黄芪、白术可治自汗,预防荨麻疹;配羌活、白芷可祛上半身之风,用于头面部温疹、皮炎等症;配独活可祛下半身之风,用于
37、下肢湿疹、皮炎;配当归、丹皮可祛血风,用于玫瑰糠疹,多形红斑;配苏叶、麻黄可祛寒风,用于寒冷性荨麻疹;配黄芩、黄连、桑叶可祛风热,用于风热性荨麻疹。 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羌 活,类别 植物 原植物 伞形科植物羌活、宽叶羌活 药材 根茎、根,处方用名 羌活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应用 羌活祛风寒湿奇,外感头疼上肢痹 1 祛风散寒外感风寒,头痛身疼(九味羌活汤) 2 胜湿止痛风湿痹痛,以项背、肢节等上半身疼痛最为适宜(蠲痹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血虚痹痛慎用 阴虚头痛慎用 脾胃虚弱慎用,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羌活,王程九经验:羌活味辛而活,体轻气清,动而不滞,
38、可通行四肢,透达表里,可上可下,用之得当,其效尤捷。 上部病变:目疾、各种头痛,上半身(肢臂腰胸)病变 下部病变:风寒湿痹痛 表证:风寒袭表、风热侵袭,预防流感,荨麻疹 里证:风泻、胸痹、脑风(三叉神经痛)、中风、疮疡、痛红、少腹疼痛、经行不畅 张喜奎,王旭玉.王程九老中医应用羌活的经验. 国医论坛,1991,(5):21,白 芷,类别 植物 原植物 伞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 药材 根,处方用名 白芷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白芷通窍止额痛,燥湿止带消痈脓 解表散寒 外感风寒,头痛鼻塞 阳明头痛(川芎茶调散) 风冷者(配细辛) 祛风止痛齿痛 风火者(配黄连、石膏) 鼻渊,为治鼻
39、渊头痛要药(苍耳子散) 消肿排脓外科常用药,未溃者消散,已溃者排脓 疮痈肿毒(仙方活命饮) 寒湿带下(配鹿角霜、炮姜) 燥湿止带 湿热带下(配黄柏、车前子) 止痒 皮肤瘙痒 解毒 毒蛇咬伤,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白芷,章亮厚经验:已故名医谭礼初有“白芷质润治痿”之说,章师案其要旨,临证时更合以玉竹,习用大剂白芷、玉竹起痿疗辟。他指出:白芷与一般辛温祛风药不同,喷水 辛质润,善入肺胃二经,能和利血脉,长肌肤,且为阳明引经之药;玉竹甘而性平,补而不壅,功擅补中益气,润心肺,乃益阴长阳上品。二药并用疗痿,既合“治痿独取阳明”经旨,又避治痿“作风治用风药”之嫌,其润、燥轻补特性适用于痿证名型。如与滋阴攻逐药
40、相配治肉削枯为主的“枯萎”时,可使之刚柔相济,无滞气碍胃等弊端;若伍以燥湿清热药疗肉肿而润的“湿痿”时,又能防过燥伤阴、久服耗气之变。 陈孟溪,章青梅.章亮厚临证用药经验拾零.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9(3):132,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白芷,赵绍琴经验:老年便秘多属虚,因虚致实者尤为常见.余于此证每用白芷90g,煎汤频饮,多有显效.另外,老年命火渐衰,根蒂不固,也可见肾不纳气之便秘,其常伴小便失禁,脉沉微若无,舌淡嫩苔薄,治以温补命门,以桂附参芪为主,另加硫黄粉装入胶囊吞服,每服1g,每早1次. 赵绍琴临床经验辑要 陈玉峰经验:乳汁不足多因气血不足或肝气郁滞而致,且气血的生化与阳明胃经有密
41、切关系。白芷入阳明经,能通阳明经络,并能引药入乳房,是治疗缺乳的有效药物。临证常用白芷与当归、川芎、穿山甲、漏芦、冬虫夏草、黄芪、路路通、通草配伍治疗缺乳证。如属肝郁者可在上方加柴胡、青皮。 郭成林,陈玉峰教授用药经验举隅.吉林中医药,1987(1):4,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白芷,孙朝宗经验:白芷色白味辛,性温气厚,芳香特甚,主入足阳明胃经,功可通窍行表,升多于降,善引药力达于头面,以疗目痒泪出、面黑瑕疵、前额疼痛、鼻寒鼻渊、面部红疹、疖疮、皮肤干燥等面部疾患。该药还可通经络、和气血、畅荣卫,“长肌肤而润泽颜色”,成为中国古代化妆品、美容品中最常用的一种原料,有很好的美容祛斑作用。对此,孙师常谓“
42、白芷,疗风通用,尤善行头面,疏泄邪气,和利血脉,其质又极滑润,以祛风燥湿、消肿止痛而不枯耗精血为特长”。每以白芷35g,为之使药,随方潜用,治疗头面诸疾,收效甚佳。 刘政,孙松生.孙朝宗临床用药经验.中医杂志,2004,45(4):260 李兰舫经验:白芷辛温芳香,行足阳明戊土,味辛能散,可行郁结之气;气味芳香,能化湿浊之邪;性温气厚(厚则发热),有温中散寒止痛之效。白芷用于湿浊阻中或寒凝气滞的胃脘痛,颇合病机。对胃阴不足之证。用小剂量白芷,与沙参、麦冬、乌梅、白芍等酸甘化阴药为伍,既能动静结合,理气机以助津生化,又可避免滋润滞中之弊。一般用蜜水炙用,以制其升发之性。小量用5g,可行气健胃,增
43、进食欲;重剂用10g左右,能温中散寒,理气镇痛。 长江医话,细 辛,类别 植物 原植物 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 药材 全草,处方用名细辛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应用 细辛散寒鼻窍通,诸般寒痛肺饮通 外感风寒表证(九味羌活汤) 1 发散风寒 阳虚外感(麻黄附子细辛汤) 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2 祛风止痛 风冷,胃火牙痛(单用) 风湿痹痛(独活寄生汤) 3 温肺化饮 寒饮喘咳(小青龙汤) 4 宣通鼻窍 鼻渊 用法用量 煎服,1-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头痛忌用;肺燥伤阴干咳忌用;反藜芦,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细辛,徐应坤经验:细辛味辛性温,有祛风散寒、行
44、水开窍之功。笔者在为一雷诺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其5年余的阳痿旧疾竟有好转,经对所用药物分析,可能与方中细辛一味有关,遂嘱患者每日单用细辛5g,泡茶口服,按此方治疗月余,阳痿竟得痊愈,后又用此方法治疗25例阳痿患者皆获良效。 徐应坤,李日昌.单味细辛治疗阳痿. 中国中药杂志,1989,14(7):56 孙朝宗经验:细辛性味辛温,主入肺与肾经,入肺以宣发肺气,可发汗化痰,祛风止痛,主治咳逆上气,鼻塞多涕,入肾以“通精气”,正如本草从新所谓:“温行水气,润肾燥”。孙师指出“细辛散肺气,人人皆知,不知细辛还可入下焦以激发肾气上达于肺窍,厥苏甚伟也”。临证中凡逢肺肾阴虚之燥咳,咽喉燥痒及阴虚音哑,中
45、风失语等证,则采用肺肾同治,俾其肾阴得升,肺气得宣,诸症可疗。 刘政,闫俊霞,孙松生.孙朝宗临床用药经验.北京中医,1997 (6):3,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细辛,龚士澄经验:细辛,性温气盛而味辛烈,功能驱逐寒气,疏散周身上下之风邪,无微不入。本经称其主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旧有细辛不过钱之戒,张锡纯氏同意斯说,认为药物之辛烈者能麻口,即能麻肺,肺麻即停止呼吸矣(医学衷中参西录例言)。我尝口嚼细辛,由少而加,非只一次,均不似张氏所述之麻口,更未有“麻肺”见症,岂今昔之品味不同耶?细尝之,却有似薄荷散风辣之感,因对“细辛麻肺”之说产生怀疑。1966年3月23日,孙某,女
46、孩,13岁,患风热咳嗽,鼻寒涕黄,身热持续两日不退,在辛凉轻剂中用细辛1.5g,2剂。25日晚,老药师徐公来告曰:“先生临证用药,一向谨慎,孙女孩每剂15细辛,药房已经照撮。”10倍用量,我闻之一怔!谅因书写未清铸成大错。唯计此时2剂药当已服尽,有险情自会前来求救。只好待明日追访。岂料当月26日上午,孙妻携女来复诊,况称诸症悉退,仅食欲不振,请升健脾胃之方。因对“辛不钱”之说产生怀疑。嗣经长期临证体验,方知细辛性味功用类似薄荷而胜于薄荷,入肝辛散以达木郁之效近似柴胡而捷于柴胡。杏林小品,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细辛,龚去非经验:北细辛虽属辛温疏散药,但能走表行里,止痛功效尤强,只要配伍得当,可用于全身多种疼痛症的治疗,疗效肯定。配伍原则是:因于气虚疼痛者,当与黄芪补气药配伍;因于血瘀疼痛者,当与丹参类活血药配伍;因于阳虚疼痛者,当与附子补阳药配伍。具有体应用时,需因证而异,厥阴头痛,可伍吴茱萸;项背强痛,可伍白芍、甘草,重用白芍30;牙痛,可伍黄连;胸部闷痛,可伍全瓜蒌;两胁疼痛,可伍柴胡;腹痛,可伍延胡索;未婚女子痛经,可伍益母草;腰痛,可